“中庸”处世讲的是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做到“中”,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前面已经讲过,“退”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策略,是大智慧,但“退”并不是懦弱,更不是逃避,而是要等待时机更进一步。我们仍旧从历史中寻找证据。
楚庄王即位不久,只知道寻欢作乐,不理朝政,甚至下了一道命令:如果有议论国君之得失者,格杀勿论!朝中大臣们都噤若寒蝉,有话也不敢说。这天,楚庄王在后宫左搂右抱,手下伍举觐见,楚庄王很不高兴,就对伍举说:“你有什么要紧的事赶快说,没看见本王正忙着吗?”伍举笑着对楚庄王说:“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微臣听说大王特别喜欢猜谜语,臣这里有一个,许多人都猜不出来,所以今天特地来献给大王,看大王能否猜出来。”楚庄王很不耐烦:“快讲给我听!”伍举看楚庄王已经中了自己的圈套,知道自己的性命无忧,当下一字一顿地说:“山上有只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请问大王这是什么鸟?”楚庄王明白伍举是在说自己:“我以为是什么样的谜语呢,原来是这个呀,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事实上,楚庄王表面上寻欢作乐,暗地里却一直在寻找忠臣。后来,大夫苏从直言敢谏,楚庄王才告诉大家真相:“我整整等了三年,才遇到像伍举、苏从这样的忠臣,你们是楚国振兴的希望所在!”之后下令,杀掉那些只会拍马屁的人,重用伍举和苏从,全力发展生产,整顿军队,使楚国日益壮大起来,终于打败了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原来楚庄王的目的是使其他国家放松警惕,然后得到贤臣,壮大自己的实力,最终“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这可谓是楚庄王得以胜出的妙计,让自己的国家停滞三年,这也就是“退让”巧妙之所在了。楚庄王并不是一味地退让隐忍,也不是因为害怕而逃避,而是为了让国家得到更大发展。
在当今社会中,与人交往也好,与人共事也好,如果一味地强调自己该怎么样进步,该怎么样出人头地,哪怕是身处逆境的时候,还硬着脖子,不让不退,那是多么危险的事。
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会认为,退让是懦弱的表现,这无疑是一个思想认识上的误区。退让并非是因为自己做不到或是做不好而逃避,也并非是害怕别人,或是不自信、不坚强,而是分情况、分时间、分场合,符合“中”的尺度。
所谓适中的“退让”,就是见好就收,不能贪得无厌,因为社会有它存在的规律,这是自然法则,谁也打破不了。好人不可做完,好事不能做尽,懂得这一点,不管是进还是退都有尺度,才不会因此而失去更多的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