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庸》64个人生智慧
21877500000041

第41章 智慧41学会辩证处世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他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年龄稍大,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动的规范和目的,“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当时,孔子为国君介绍自己的治国思想,都不被接受,于是就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但是,很遗憾,他始终没有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能。公元前484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得不到重用。他也不再求仕,转而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大约在三十岁时,开始收徒讲学。在我国教育史上,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活动四十多年,而且影响最深远的,当首推孔子。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人,得意门生七十二人。当时孔子的学生中,从地区说,有鲁国的颜渊、冉求,卫国的子夏、子贡,宋国的司马耕,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秦国戎族的秦祖;从出身来说,有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贫贱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还有梁父大盗颜涿聚。

一天,有一位鲁国的大夫前来拜访孔子。谈话间,这位大夫问孔子说:“听说先生致力于教书育人,收了许多门徒,他们个个都有过人之处。那么请问先生您的学生颜渊的优点在哪呢?”孔子回答道:“颜渊是个有仁爱之心的人,我自叹比不上他。”那人接着又问道:“那子贡有何长处呢?”孔子回答说:“他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我虽为他的老师但也比不上他。”那人停了停,又问道:“那您如何评价您的学生子路呢?”孔子回答说:“他勇敢过人,我这点也比不上他。”这人便质问:“照先生的说法,这三人都在很多方面优于先生,那为何还要跟随先生学习,听从先生的教诲呢?”孔子听后静静思考了一会说道:“是这样的。我不仅有仁爱之心,而且也有严厉残忍之时;需要的场合我会能言善辩,不适宜的场合我会言语钝拙,保持沉默;有时我表现得很勇敢,有时我就表现得胆怯。只有如此,灵活处世,才能应付自如。上面您提到的三人,各有自己所长,我单方面皆不如他们。但是,他们又不具备我的辩证处世为人之道。所以会跟随我学习,听从我的教诲啊!”那人听罢,连连点头称是,佩服先生的智慧。

孔子以自己的学问与德行深得学生们的爱戴,他在七十三岁那年病死。他的死使弟子们十分悲痛,他们在他的坟前搭棚连住了三年,表示哀悼。子贡甚至一共住了六年。临别时,他们都哭了。弟子们认为孔子就像江水洗过、太阳晒过那样洁白光明。

万事万物都具有矛盾性,矛盾着的事物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情况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恰到好处,辩证处理正是处世的智慧。

现实生活情况错综复杂,人际交往亦是如此,身处其中要想如鱼得水,就需运用辩证处世的智慧,灵活处理,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察言观色,审时度势,做到恰到好处。

寇恂和贾复都是东汉名将,共同辅佐光武帝刘秀,位列“云台二十八将”。这两人之间有一段“廉颇与蔺相如”式的故事。

有一次,贾复驻守汝南的时候,他的部将在颍川杀了人,寇恂当时正好在颖川担任太守,维护当地的治安是他的职责所在,因此就下令将那个部将拘捕起来,并且送进了监狱里面。当时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候,因此法制还很不完备,尚处在草创阶段。如果是军营中的人犯了法,大多数的官员会宽容处理,搪塞了事,并不加以深究。但是寇恂却把这个人斩首示众。贾复认为寇恂不给他面子,以此事为自己的耻辱,常常叹息,并且怀恨在心,他对左右的侍从说:“我与寇恂都是位列将相的人,谁也不比谁差。但是现在他却一点面子都不给我,杀了我的部将,这是对我天大的侮辱。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岂能眼睁睁地遭受这种侮辱。如果让我看到了寇恂,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将他杀死!”左右的人劝道:“将军还是息怒吧。如果把事情闹大,对将军您也没有什么好处啊!”但是,贾复固执己见,不为所动。

寇恂听说了这件事情后,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斗,就不再与贾复见面了。贾复就在外面对人大肆宣传说:“寇恂是个胆小鬼,现在他都不敢见我了。”寇恂的侄儿谷崇担心寇恂有危险,自告奋勇来充当寇恂的保镖,说道:“我是一名将军,可以佩带宝剑站立在您的两旁。如果有什么危险的情况发生的话,我自信可以保护您。”寇恂却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到:“你这样的话,只会让贾复变本加厉,因此,你大可不必这样。想当年,蔺相如不畏惧一代枭雄秦王,廉颇向他挑衅,蔺相如却处处让着廉颇,不与他计较。这是为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古人尚且如此,我怎么可以忘记呢?正确的办法是像蔺相如那样,从大局出发,个人利益算得了什么。”谷崇赞叹道:“您真是让我佩服。我明白您的心意了。”有一次,贾复率军队从寇恂管辖的地方经过,想借机向寇恂报复。寇恂知道后,就命令他所属的各县盛情款待贾复的部队,还为他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两个人的酒饭。贾复带领部队到来的时候,寇恂亲自出门在路上迎接他们,然后称病先回去了。贾复带着队伍想去追赶他,无可奈何的是,手下的将士个个都酒足饭饱了,动弹不得,因此贾复只好作罢。

事后,寇恂派谷崇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光武帝,光武帝便下令贾复与寇恂入朝。贾复先一步到达,当寇恂进京叩见光武帝的时候,贾复正好在大殿之中,他看到寇恂之后,就想起身回避寇恂。哪知,他还没有站起来,光武帝就说:“天下还尚未安定,你们俩都是我的猛将,谁也不能缺少。你们现在为了一些个人的恩怨争斗起来的话,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何必呢?朕今天就做一回中间人,来给你们俩人调节一下,你们捐弃前嫌,和好如初吧。”于是命令两人并坐,一起欢饮,出时共车,结友而去。

把握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捷径。寇恂将个人恩怨放在次要位置,为大局谦虚相让,一心以国家为重,不能不用顾全大局来评价他。

识大体、顾大局,重视主要矛盾,不仅是一个人处世能力的体现,更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体现。其中有一颗宽容的心是不可少的。能宽容的人,都因其有雅量。有雅量的人能恕人,因而能容人。即使是仇人,也会变成朋友。可以说,凡伟大的事物,都来自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