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古老的密码:破译远古文明的方法
2187300000038

第38章 永恒的远古建筑奇迹(2)

由法国老资格的埃及学者基恩·菲力浦·劳尔提出的外伸坡道理论也很有趣,但同样也有它的问题。劳尔认为:有一个延伸到沙漠的单一坡道,随金字塔的加高而加高。这种理论表面看来也非常可行,而且甚至还做出了数学计算,能够在其上用滚筒移动几吨重的石块的斜坡的高与长的最佳比例为1∶10.照此计算,为了完成金字塔的最上层建筑,这个坡道需延伸到沙漠中1公里长,最后达到圣保罗大教堂屋顶那么高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直到19世纪,大金字塔都是世界上最高的人工建筑,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帮助的情况下,它竟然将此记录保持了4000多年!

关于大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还存在第三种理论。这种理论由英国着名建筑师彼得·霍奇斯提出。他对只用滚筒和杠杆而随意水平移动和垂直提升极重的物体十分感兴趣。他在他的院子里做过一个实验。该实验证明:只要两个人,使用一端有金属包装的短脚架的长杆,就能很容易地将一个两吨重的物体移动。过程是这样的:将两根,或如果体积大的话将更多根杠杆用金属包装的一端插入石块下面,人们就可将石头的一端撬起,并将垫料放在石头下面。在石头的另一端重复这个过程,石头将不断向上移动。这样,相应地,一大块石头将被轻易地提高到合理的高度。金字塔建筑是分层次水平进行的,每一个层次的水平面都很宽,而每层的高度不高于1米。按照霍奇斯的原理,石头的四面都可以有工人同时工作,而每个面上又可依石头的长度而有几组工人同时工作。随金字塔的增高,边长的缩短,每面人数相对减少。当一块石头达到适当的高度后,人们将用滚筒把它按一般的方法在“阶梯”面上移运。这个方法值得称道的地方很多,尤其是看起来它解决了建筑上许多基本的问题。由此使我们想到了海罗都特斯在他的《历史》一书第二册中的有趣说法:

将石头置于基地,人们通过由短木支撑物制成的机械装置把它们提高到给设定的位置。第一个机械装置将石头从地基提到第一层的顶端;在这里放着另外一台机械装置,它将石头再送到第二层,在那里另外一台机械装置再将石头送到更高的层位。

金字塔的基本构架建成后,还必须装修。装修用的材料是发光的白色都兰石灰石。这种石灰石来自现在开罗东面的莫长特姆山上。装修工作是从金字塔顶部开始往下进行的。石灰石块被置于“梯阶”上,并将这些“梯阶”填满。然后打凿、磨削,使其棱角适当,表面光亮。所有金字塔(梯阶金字塔除外)都被装修过。达哈苏的布朗特金字塔保留了绝大多数的外装修石灰石。因为这些石灰石的一个角嵌入了金字塔基本构架中,再加上上面已经提到过的石块非常重,后人很难将其移做他用。在吉萨,车弗仑的金字塔也保留了一些高居其顶的外装修石灰石,但其余的都不复存在了。丘比斯和米克瑞纳斯金字塔的也是一样。那些石灰石后来被大量地用于中世纪开罗的建筑上了。

3.从金字塔的入口到密室里的秘密

在描述大金字塔的内部布置前,应该先介绍一下关于它的一些基本数据。

在古王国时代,金字塔的入口按照宗教的要求应位于其北面,对着北极星。几乎所有的金字塔都是这样。吉萨的第二大金字塔(车弗仑金字塔)略有不同,其北面有两个入口:

一个位于大约10米高处,稍稍偏离中轴线;另一个就在地面上,几乎就在前者的正下方。惟一的例外是达哈苏的布朗特金字塔。它除了北面有一个入口外,西面还有一个。丘比斯金字塔不是例外,它在北面中轴线偏东7.5米、高17米处有一个低门。它上面有四处巨大的石块,分成两组并像金字塔似地垒起来,以减轻上面的石块对它的压力现在的入口位于原来入口的右下方。这个入口是由卡里夫·玛门--《一千零一夜》中经常讲到的哈伦·奥里斯德的儿子--按照穆斯林的传统在9世纪的时候打开的。因此它也被称为“玛门洞”.当时,玛门打开这个入口是为了寻找传说中还放在金字塔里面的金银财宝。阿拉伯人传说他找到了一个金制的大公鸡和一块大鹏鸟蛋那么大的绿宝石,但事实上,就我们关于古王国时代帝王陵寝的知识来看,他没有找到任何东西。

可能是在第一个中间时期(第7到第10王朝)中央政府崩溃期间,进入金字塔进行劫掠的古埃及盗墓者却对它了如指掌。

仔细看一看大金字塔的剖面图,就会发现在它的建造过程中至今有过三次变化。

它的内部通道和屋子比古王国时代任何一个其他金字塔都要多。最初的设计看来是这样的:

从入口到陵寝有一条斜坡通道,陵寝则位于整个金字塔中轴线的地底下。这种设计风格在米达姆就可以看到,而达哈苏的所有金字塔以及车弗仑金字塔后来都加以仿效。但是,这个陵寝最后没有建成。代替它的是位于金字塔顶部正下方,金字塔构架内较高处的另一个陵寝,它通过一条向上的通道(上斜的走廓)与下斜的坡形走廊相连,结果,这个也未建成。现在人们通常将之不准确地称为“王后的陵寝”.第三次修改后的设计图包含了一项更为宏伟的计划。开始是一个新的长廊,从上斜走廊的尾部向上直通金字塔的“心脏”,并与通向“王后陵寝”的通道连接。人们称它为大长廊。事实上从各个方面看它也确实是名符其实的。它长47米,高8.5米。其光滑的石灰石墙先是垂直向上2米,然后分七级,逐级往里错,形成一个翅托拱顶。这在古王国时代的建筑中是真正令人惊讶和空前的。

在大长廊头上,有一个又短又矮的过道,过道顶上有三个狭孔。当时,花岗岩吊门就从其中降下,并挡住通道的入口,使人不能进入里面的陵寝。这个低矮的过道通向法老陵寝的西北角。它由巨大磨光的花岗岩建成,长为10.58米,宽为5.29米,高为5.87米,顶部由9块总重量400吨左右的巨大石块组成。在法老陵寝顶上有5个“缓冲”屋子。除最上面的一个是斜顶外,其他屋子也都是平顶的。这些石块是从采石场直接运来没有磨光的石块,有几块甚至还有刻在红赭石上的采石块的痕迹,包括丘比斯的名字--出现在金字塔中的惟一一例。

在陵寝的西头(地上放着红光,墙上有一条小路),放着一个庞大的花岗岩石棺。现在这个石棺的盖没了,其上部东南角还缺了很大一块。它是由一块花岗岩切割并敲凿成的,现在仍然可以看见它上面的锯齿状痕迹。尽管缺了一个角,但是如果敲它一下,仍然会发出像铃声一样清脆的声音,甚至用手指敲它也会发出同样的声音。1880年2月皮特里测量金字塔时发现石棺比上斜的走廊入口还要宽大约2.5厘米。所以可以断定它不是从走廊中运到陵寝里,而是在金字塔建造过程中法老的陵寝封顶前放进去的。事实上,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里面”的家具。

陵寝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它有两个小的“通风孔”.它们分别出现在北面和南面的墙中,从地板上1米左右的地方开始,经金字塔体,直通外表。它们的真正用途无从知晓,有人认为它最初是被北极星--古王国时代宗教的基本方面--调整的,而且这种观点还认为因为现在它们不再有此功用,所以可以断定自金字塔建成后,地轴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观点不能被天文学所证实,因而其实际作用尚不清楚。

前面已经提到大长廊的功能也是辅助性的。这里存放着用来在埋入尸体后密封上斜走廊的花岗岩塞子。它们太大了以致不能放在别的地方。证据是它们被木横梁架起,而且离地面足够高以使送葬的人在埋葬时从它们下面通过,然后是祭司通过,最后是一伙工人,他们将木梁敲掉使花岗岩塞子落下并往下滑挡住上斜走廊。自然,这样做就会把他们自己关在了金字塔里面,也就是塞子后面,陵寝旁边的位置。但是不用担心,他们还有一条退路。在古王国时代没有将劳动力埋葬的做法。他们的退路要经过一个狭长的通道。这个通道直通大长廊顶部那个过道上半部分的一块石头下面,往下经金字塔体,最后从一个较低的过道下面出来。这条退路在他们出来后要堵死,入口也要封住。尽管如此预防,金字塔在古代,估计在公元前23世纪还是被盗了。人们从经典作家的记述中可以知道,那以后金字塔曾经开放过。但是后来入口再次被碎石片所掩盖,致使玛门不得不在公元9世纪时掘口而入。

当有“历史学之父”之称的哈里卡纳瑟斯的海罗都特斯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参观埃及时,大金字塔已有2000年的历史了。他根据亲眼所见和第二手材料对很多古代的遗迹和遗物作了描述。其中《历史》第2册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埃及的情况。

关于大金字塔,他写道:

在金字塔上有一块埃及文的碑文。它记载着建造它的工人们所消耗的小红萝卜、洋葱和大蒜的数量;而且我非常清楚地记得翻译边读碑文边对我说:仅这一项就得花去1600坦楞特银子(按现在银子的价值计算折合500万英镑还要多)。如果这个记载是真实的,那么花费在施工中使用的铁制工具上的银两该有多少?再者,考虑一下工程延续的时间,花费在工人衣食上的银两又该是多么大的一个数目?

海罗都特斯叙述道,建造堤道用了10年时间,而建造金字塔用了20年的时间。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是10万。就我们所知而言,丘比斯实际统治时间是23年。显然在某些方面,海罗都特斯有些轻信别人的那些记载了。但是今天许多常常出入于吉萨高原的游客们也同样打算编造相似的故事告诉并不相信这些故事的旅游者。

狄奥都拉斯·西卡勒斯(公元前60~前30)在他的《历史的图书馆》一书(第1册,第63页)中写道:

孟斐斯的第8个法老,车米斯(即丘比斯)在位50年,修建了三个金字塔中最大的一个。它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迹。这些金字塔位于埃及靠近利比亚的那边,距孟斐斯120视距尺(13.5公里),距尼罗河45视距尺(5公里)。其结构之宏伟,建筑工艺之高超,令人们叹为观止。

尽管数千年的时光已经过去,按埃及人或某些作家说法甚至已过去3400多年,但那些石头至今仍然原封不动,整个建筑也未见破损的迹象。

他认为:整个建造过程所用时间为20年,所用劳动力为36万人。

斯特拉堡(前64~后21)在他的《地理学》一书中(第17册第33页)提出了另外一些观点:

法老陵墓中有三个值得引起重视,其中两个甚至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迹,因为它们的高度都达到了一个斯坦第尔(古罗马的一种长度单位)……其中一个比另一个小一点。从下往上量,大致在塔面中间有一块可移动的石头。将这块石头搬起来就可以找到一条通往陵寝的通道。

人们对他关于能够升降的吊门说法特别感兴趣。可能当初通过土兰石灰石外装修的入口被伪装起来了。目的是为了不让人们从整个的外表中辨别出来,因而就有了这样一个门。在古代学者见到金字塔时,它的外表基本上保持完整;只是那以后几个世纪在修建中世纪的开罗时才被移作他用,因此,这种观点可信度较大。

大金字塔和它的两个后来重要的同伴都高出利比亚沙漠边上的地平线。当它们建造时,它们每个都有正式的名字--“来自地平线的丘比斯”、“伟大的车弗仑”、“神圣的米克瑞纳斯”.自从古代人们就认为,第二大金字塔车弗仑金字塔是实心的,里面没有任何设施。到1818年3月2日,意大利埃及学家基奥万尼·巴蒂斯特·拜尔兹尼发现其北面上部有一个入口,从而否定了以前的说法。这个入口直通陵寝。不用说,陵寝在古代被盗了。克劳尼尔·哈佛德·维瑟和约翰·皮尔因在18世纪30年代探索了第三金字塔,即米克瑞纳斯金字塔。他们发现了一个饰有“宫殿门面”的石棺(吉萨三个金字塔中惟一有装饰的石棺)。这个石棺后来随运它的船沉没了,当时这只船刚离开莱格豪,准备驶往英国。同时还发现了一个木制的像后来塞易特时代的棺材一样的棺材,它是为了宗教目的而修复的,是与前者分开运送的,现存大英博物馆。

4.永远的金字塔之谜

吉萨金字塔的宏伟规模,坚牢的结构和超然的神态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被人们称作“法老山”的同时,它们也被称作“约瑟夫的粮仓”.中世纪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一度认为它们与约瑟夫有某种联系。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金字塔的内部设置肯定无助于储存足够的粮食来缓解7年的饥荒。

随着法国1798年入侵埃及,吉萨的金字塔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7月21日法国军队在开罗城外的曼末拉克斯给埃及军队以毁灭性的打击,但真正的战场是在距曼末拉克斯10公里左右的艾姆巴巴。现存凡尔赛宫着名的莱尤纳油画准确地描绘了远方地平线上的金字塔。法国为纪念这场战争而雕刻了圆形浮雕并加以说明:拿破仑在发起猛攻前,在金字塔的掩蔽下,有时站着,有时骑在马上向他的军队发表长篇大论的演说。表面看去他在激励他的军队,而圆形浮雕上写着:“Soldas!Duauedecespyrides40siedesnousconemplen”(“士兵们!通过这些高耸的金字塔,40个世纪在注视着我们。”)他有一种历史感,而且他作出了一个令人产生灵感的猜测,那时候尚无一个人知道金字塔有多长的历史--“40世纪”,4000年,大约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大金字塔即建于公元前2560年左右。胜利后,这样一个故事传开来了:拿破仑在金字塔地基的阴凉里坐着休息,而他的一些朝气蓬勃的年轻军官则爬上了金字塔顶。在他们返回后,拿破仑听了他们的汇报,告诉他们,根据他的计算,三个金字塔里的石头足够围绕法国的边界修筑一堵高3米(10英尺)厚30厘米(1英尺)的墙。这一点后来得到了数学家芒戈确认。他曾出席过维文特·丹农主持下的一个大科学家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