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七情集
21862000000022

第22章 我所感怀的人文情理(2)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但在中华文化和我们的生活中,情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她与理和礼相伴而生,三者彼此区别而又互为依存。情与理相比,情如同一位女子,多愁善感,惹人怜惜,容易让人生出恻隐之心;而理如同一位硬汉,高大勇猛,坚强果断,让人由衷服膺。而情与礼相比,情又如同一对坠入爱河的情侣,举止亲昵,如胶似漆,让人不由产生甜蜜幸福之感;而礼却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阅历丰富,思考深邃,让人油然而生敬畏爱戴之心。

在现实世界中,理是躯干,情是血肉;理需要情的润泽,情需要理的支撑;有理无情则冰冷干涩,有情无理则疯狂泛滥,惟情理相融则人生完美。我们对情可以执著,可以痴迷,但不可以忘记理。理是宇宙自然终极的律则,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律条和规范,是人的心灵、思维和精神的定海针。理智的人可以用理走出困厄,实现人生的追求;疯狂的人却为情而魔,为欲所驱,终致身败名裂。可见,情不能不遵循天理,不能不遵守法理,不能不遵从事理。

在社会生活中,礼是情的规则、边界和指引,是情的节制、约束和示范。没有情的礼是镣铐和锁链,束缚心灵,摧残人性;没有礼的情是野火和洪水,毁灭自己,贻害他人;有情有礼才是和谐的人生、智慧的人生。我们对情可以追求,可以沉醉,但不可以不讲礼。“礼”是人类为了尽“情”适“理”,而安排出来的秩序,包括风俗、习惯、文化和伦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礼制礼仪。相对而言,西方人性格外向,情感外露,喜欢直率展示内心感情;而东方人矜持内敛,感情细腻,喜欢含蓄表达内心感情。古人告诉我们,“发乎情,止乎礼”,就是要用礼来克制情,防止情感的过分外溢,这是古人对情、礼的辩证理解。当今时代,我们也需用礼来调适情感,祛除情的疯狂性和非理性,真正使情造福于人,造福于社会。

情如同河水,不能强堵,不可放任,只能疏导。我们需要浚沟疏渠导引河水,既令其畅流润泽大地,又防其泛滥危害苍生,使之成为生命之河、和谐之水。我们也需要遵循理智礼义,以理度情,以情悟理,以礼节情,情礼相承,使情理相得益彰,使情礼永恒流达。情之有理在礼,必能受益;情之无理不礼,必遭祸害。讲理合礼的情,可以暖心益体乃至创造生命的奇迹;违理无礼的情,能够毁人伤众乃至使自己走向坟墓。因此,知理讲礼的情,才是通晓人性的情,既可以使我们有生活的闲适、幽默和趣味,又可以使我们有社会的温暖、公平和正义。我们要努力追求人性之和谐,实现“合情合理”、“适情适法”、“情理交融”、“情礼圆融”,达到天理人情的统合为一。

○情真为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人常说中国是人情社会,这有一定道理。但人情是把“双刃剑”,可以是一笔财富,也可以是一笔债务;可以提供机会和帮助,也可以设下圈套和陷阱。在日常生活中,情理之间有时让我们举棋难下,犹豫不决,甚至痛苦不堪。因为好多事情,它往往合情,但不尽合理;又有一些事情,它往往合理,但又不近乎人情。于是乎,为情而困者,身陷囹圄者有之;为理而执者,众叛亲离者亦不少。惟有合于至理的情才是真情,经由真情淬炼的理才是至理。人的一生,经常面对情与理的冲突,面临义与利的抉择,惟有追求着情、顺乎着理,方能情理相融、义利相通,享受生命的欢愉。

真情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是人生历程的无价之宝。期盼天地正气、渴望人间真情是每个人的意愿。这种真情,不一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也不一定是豪言壮语、甜言蜜语,其实一次默默的关怀,一次细心的呵护,一次守望的相助,就胜过万千言语和承诺。因为,真挚的感情需要以行为来体现,以行动来印证。诚实的话语不一定漂亮,漂亮的话语不一定诚实。情只有被点点滴滴的真诚填充,才会血肉丰满,才会真实感人,才会温暖我们的内心。可以说,真情爱意甜在心窝,真情份量重于泰山,真情价值无法估量,真情力量无比巨大。在任何时代,展现人性良知的真情都非常宝贵,体现灵魂本色的真爱都十分难得,能否付出真情、奉献真情、坚守真情对每个人都是一种考验。

患难见真情。真情是解难化困之情,是倾心相助之情,是雪中送炭之情。真情埋藏在人的内心深处,能够淬炼生命的本色,涤荡内心的灵魂。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自然灾害和艰难险阻,当灾难袭来时,有的人九死一生打通拯救生命的通道,有的人奋不顾身救出素不相识的同胞……灾难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却摧不毁人间的真情大爱。这种生命情怀和人间真情,在现代社会更凸显出一种穿越时空的不朽价值。

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给情添加了太多的东西,这对于真情来说无异于买椟还珠。对此,我们要用理智来分辨,切不可被虚情假意蒙蔽双眼,切不可因冷漠无情而失去方向,切不可因泛滥私情而损害公益,切不可因情而缺位、越位和错位。我们讲的真情,必须充满敬畏之心,敬畏公德,敬畏民众,敬畏法规;我们要的真情,不应该被物化,不可以功利至上,更不能悖于德行。有些情,我们应该欣然接受并忠贞、痴迷、付出和坚守;有些情,我们必须淡然转身并谢绝、避开、放弃和远离。在跟随时代潮流的同时,务必坚守那些永恒的人生价值,坚守好“底线”“红线”和“高压线”:为人处事应遵守规则,这是大众俗成的自律标准,有不得违背的道德底线;从政当官应遵守规定,这是权力制约的准则,有不能逾越的政策红线;社会成员应遵守规矩,这是行为的刚性约束,有不该触及的法律高压线。

○情淡始长○

“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真正的情,就似一杯清水,无色无味,却比其他任何饮料都解渴;真正的情,就像一幅古朴的山水画,简洁却韵味悠长;真正的情,就如一棵白玉兰,带着某种孤傲与矜持,却卓尔不群,纤尘不染,超然于世俗之上。那是高山流水的相知,那是大味必淡的境界,那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造诣。这种相知,这种境界,这种造诣,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智慧。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只有清淡如水的情谊,才可以诠释情的真谛,才可以见证情的真纯,才可以让情恒远绵长。也只有恬淡如水,依物随形,人与人之间相处才自然真实、宽厚包容,才有情有理,有乐有安,俯仰自得。也只有思想上淡泊明志、淡薄名利,行动上达观淡定、处事淡然,交往中怨恨淡忘、择友淡物,生活中慈善淡欲、清心淡雅,人之情才会有恰似“明月松间照”的静谧、“清泉石上流”的自在!因此,恬淡如水方为真,才是世间情的最高境界。

可是,面对各种诱惑纷至沓来,要做到功名前不趋之若鹜,利禄上不为所累,是非间不趋炎附势的恬淡情怀,真的不容易。人之有情,无可厚非。为了情必须恪守世风公德、践行公平正义,这是普通的常识、职业的操守和为人的良知。真挚的情感是不可亵渎的。在这良莠混杂、美丑并存、复杂多变、色彩斑斓的社会环境里,不能失态、失志、失德,要学会自爱理智纯正,权衡利弊,既豁达又明智,既要学会担当和接受,又要学会拒绝和反对,应交纯洁之士,须绝不良之友。唯此,才能真正体现寓情于理的情操,才会真正享受生命快乐的情调,才能真正得到生活幸福的情趣,才能真正收获良知甘露的情义。

恬淡之情,它需要世事的磨砺,需要人生的锤炼,更需要坦荡心境平如水的心态。在这方面,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范仲淹的“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杨慎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林则徐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都给我们以珍贵的启示。如果我们懂得了淡泊明志,学会了宠辱皆忘,惯看了秋月春风,体味了无欲则刚,我们就悟到了世事情理的妙谛。

○情义无价○

“无为不入世,有情始做人。”讲情讲义、有情有义、重情重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本色和政治本色。情和理并非抽象的概念,它是具体的,总是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对象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民的热爱,对于民族的担当可谓情深似海,义薄云天。“一切为了人民”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和亲民爱民的群众情结,是中华优秀情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无论是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时代前列的始终是共产党人,他们用信念和行动共同守护着、弘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感本色。正是这种重情的本质、踏实的践行、务实的作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赏、拥护和支持,与群众形成了生死与共、牢不可破的情谊。正是这种坚持恪守宗旨、密切鱼水之情的爱民情感,才使得我党能通过历史的重重考验,站在新时代的顶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上出现了重情崇仁、尚德好义的良好趋势,“情义无价”的动人事例不断涌现,其示范效应和雪球效果不容低估。我听说南京大学在110周年校庆上接待校友嘉宾时,不看官职、不论身家,只问入学先后和年龄大小来排位坐序,受到校友的欢迎和舆论的肯定。这种“序长不序爵”的做法,不仅体现了该学府的传统和风范,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敬师长的美德和情感。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智慧,也是极富有情感的处理方式,值得推崇与弘扬。

情之所至,让人惟真而动,惟善而行,惟美而崇。情是凝聚社会共识的信任之基,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方法之基。只有常怀为民之情,体恤群众的情感,才能常思为民之策,努力为民解困。在我们的事业发展中,既要依靠组织的力量,以理律人;也要发挥情感的力量,以情感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更为持久、更为管用。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体现民意、赢得民心、发展民利、实现民愿,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