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七情集
21862000000014

第14章 我所体悟的民族情谊(2)

创业维艰。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型民族关系刚起步时,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对党的民族政策缺乏了解,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民族隔阂还比较深。为此,中央当时采取“派下去、请上来”的办法,加强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着力疏通民族关系。中央访问团临行前,周总理说了四句意味深长的话:准备受冷淡,决心赔不是,一切听人家,万一和兄弟民族发生矛盾和误解先作自我检讨。非天下之至诚,其孰能与于此!正是胸中怀着这种精神、用行动践行这种精神、用生命坚守这种精神,才使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判若云泥的历史巨变。仅中央派下去的4个访问团,累计行程就达8万多公里,仅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的少数民族代表团,就达268个之多。特别是毛主席与库尔班大叔交往的故事,周总理身着民族服装参加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的情景,永远铭刻在各族人民的记忆深处。有了这一上一下,一来一往,庙堂不再高,边地不再远。平等互助的春风驱散了乌云,团结友爱的阳光消融了冰雪,中国的民族关系迎来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时代。

回顾这十年,我们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做了不少有益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了很大成效。在不断夯实民族团结基础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大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局面。我至今无法忘记2009年7月,在赶往西宁参加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的路上,接到了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消息!联想到一年前发生的拉萨“3·14”事件,内心无比沉痛,一夜无眠。第二天在会上,我痛心疾首地对与会同志说:“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繁荣发展是喜,停滞衰退是悲;和谐安康是美好,暴力恐怖是罪恶。”这是我的肺腑之言和真切体会!

有一句维吾尔族谚语说得好:“不是一阵歪风就能吹倒天山,不是一场冰雹就能毁掉草原!”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趋势相比,“3·14”事件和“7·5”事件干扰不了我国民族团结的主旋律,改变不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大潮流。我们不应该因为某个地方出现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而不加区分地将这个地方与之捆绑,不可以因为一个民族中极少数人闹事而不加区分地给这个民族贴上标签,更不要因为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涉及少数民族人员而不加区分地同民族问题加以挂钩,决不能因为发生在民族地区的极端问题而对我们实践已经证明并长期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产生动摇。

风物长宜放眼量。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虽然有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的分裂纷争,但团结统一从来都是历史的主流和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更创造了我国民族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在中华大地上,传唱着一个又一个各民族兄弟姐妹手拉手、心连心的动人故事,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从困难时期收养了来自上海等地3000多名孤儿的内蒙古草原人民,到36年里为宁夏南部山区200多万回族同胞打了873口井的兰州军区某部给水团;从帮助失去双腿的壮族女子装上义肢并重新站起来的武警边防战士覃新宇,到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建立了有着6个民族180多人大家庭的阿尼帕老妈妈……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一幕幕感人的故事、一座座团结大爱的丰碑,使人深感震撼,深受感动。这些发生在平凡人身上的伟大事迹,向我们生动展示了“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深刻内涵,让人们清楚地看到民族团结不仅是党的一项重要政策,更是深深地植根于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的朴素情感、自觉行动、坚定信念。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一样宝贵,得之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任何时候都不能小视。促进民族团结,根本的是以诚对人、以德待人,以情交心、以心换心。至诚如神,心坚石穿。60多年来,我们党对民族工作始终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对少数民族始终讲感情、动真情,满腔热情地对待,设身处地地理解,诚心诚意地帮助,才有了“近者悦、远者来”的局面。这是搞好民族团结最朴素、最浅显的道理,也是最管用、最高明的智慧。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就是因为有感情、动真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有“翻身农奴把歌唱”、“阿佤人民唱新歌”、“红太阳照边疆”这一首首发自肺腑、传唱不衰的歌曲。这些饱含各族群众浓浓情谊的歌曲,至今听来仍让人感动不已。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民族地区大发展的时代,一个各民族大交流的时代,从世界范围看,也是一个民族问题大凸显的时代。放眼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各民族的大交往大交融,必然带来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大繁荣。只要我们坚持中国道路,发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我们56个民族的大家庭就能成为向心力更强、包容性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小民族有大政策,阳光照进深山里○

小少民族,正式名称叫“人口较少民族”,最初划定时是指人口在10万人以下,当时一共有22个民族,共63万人。俄罗斯族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高山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毛南族分布在广西、贵州;京族分布在广西;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等7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门巴族和珞巴族分布在西藏;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保安族和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甘肃;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22个民族的人口总数,还不如很多内地一个县的人口多。相当一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在解放前还处于原始公社末期、奴隶制或封建领主制阶段,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直接过渡,一步跨入了社会主义。但由于历史、自然方面的原因,这些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落后即“三个落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一些民族呈整体贫困状态。

小少民族的发展问题,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也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我刚到国务院工作不久,去了一趟云南基诺山乡和布朗山乡。基诺族和布朗族分别居住在这两座山上。从县城到山上,全是陡峭的土路、山路,几十公里竟然走了七八个小时。看到老乡家的房子四面漏风,房子里用三块石头架起锅灶,冬天了脚上趿拉着凉鞋,生活十分困难,心里非常不是滋味。解决几千人的问题,就是解决一个民族的问题,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啊!回来后,我和国家民委的负责同志商量,我们一致感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采取强有力举措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2005年5月,国务院审议通过《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三个月后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决定实行“小民族大政策”,采取“小民族大扶持”,促进“小民族大发展”。一个13亿人的泱泱大国,专门为63万人制定规划、召开会议、出台政策,在我国民族工作史上还是第一次。2011年,国家又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增加了人口10万至30万的6个民族,即景颇族、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仫佬族和土族,总人口扩展到169.5万,还提高了扶持标准。记得2005年8月29日,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和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代表合了一张影。代表们身着节日时才会穿上的民族盛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和憧憬。至今,这张照片一直珍存在我的办公室里。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实施8年来,共投资百亿元,平均每个村300—500万元,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增收项目,使小少民族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做梦都没想到的变化。8年来,一项项民生工程涌向村村寨寨,路通了、电来了,一条条致富门路引入乡间田野,种烤烟、搞旅游、办养殖场、建特色农业产业园,生活变了,群众富了……我记得,在青海召开的现场会上得知有10万人的撒拉族依靠“拉面经济”、“建筑铁军”有了“五子登科”,“挣了票子、练了胆子、换了脑子、闯了路子、育了孩子”,很是让人欣慰……一些昔日封闭落后的村寨,面貌焕然一新,变成了蒸蒸日上的希望之乡,各族群众正在大步迈向小康。

这项工作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赫哲族在解放前只剩下300来人,濒临灭绝,现在发展变化极大,已经发展到了4600多人,跟解放前比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前两年,我到黑龙江省同江市赫哲族地区调研时,当地的同志讲,同江对面是俄罗斯,那边叫那奈人,有好几万,看到中国政府对赫哲族这么重视,十分羡慕。但同时,也听到一些不同声音,说这么做是不是小题大做?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小民族、大政策,传送的是一个大党的大情怀,树立的是一个大国的大形象,展示的是当代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大风采。我深深感到,扶持小少民族发展,是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创举。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平等不仅包括政治、法律上的平等,也包括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平等。28个民族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一,但是这28个民族却占到我国56个民族的50%。解决了170万人口的小少民族的发展问题,就意味着中国一半民族实现了繁荣发展。小少民族人口虽少,但扶持他们发展,关系着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关系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这样的工作值得我们多做,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博大胸怀。夺取政权中,我们要讲博大胸怀;执政了以后,我们也要讲博大胸怀。我们要始终坚持用博大胸怀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

针对特困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这还得从武陵山区说起。幼时读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那“阡陌交通、屋舍俨然”,“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图景,让人十分向往。可是,真的到了被文人墨客誉为“桃花源”的武陵山区,在领略桃源美景的同时,还是深深被“桃花源”的封闭、贫穷、落后刺痛。武陵山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四省相邻地区,这里是著名的“土家苗瑶民族走廊”,有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在内的30多个少数民族繁衍生息,还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区和生态功能区,却也是跨省交界面大、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区内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71个县(市、区)有4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尽管武陵人一直怀有“桃花源梦”,“桃花源”里饱暖安逸、无忧无虑的美好愿景却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像这样“桃花源”式的贫困地区全国还有不少,我们称之为特困民族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式扶持,自然条件相对好一点的地方先后摘掉了贫困帽子,剩下的基本都是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特殊贫困地区。特困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自然条件恶劣,自我发展能力差,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这些地区多在省际结合部和山区,是经济和交通的“神经末梢”,对外联系通道少,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这些地方又多处在大江大河的源头和上游,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调节器”和“稳压器”,生态地位特别重要,同时又特别脆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拿下特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这块“硬骨头”。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把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重点,包括武陵山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以及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川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这14个片区覆盖了全国70%以上的贫困人口,其中有11个是民族地区。

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序幕,就在“桃花源”拉开。2011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11月15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率先启动。这标志着以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的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战役全面打响。此后,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其他片区的发展规划。为了落实中央的部署,我们马不停蹄奔赴湖南、甘肃、云南、贵州等地,召开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给当地的干部群众鼓劲打气,为每个片区指定一个国家部委当“片长”,负责牵头协调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武陵山片区的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呼应的区域协作模式,相继建成一大批交通、水利、通讯等重大项目并发挥作用,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大幅改善,成为新一轮扶贫事业发展的缩影和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