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七情集
21862000000013

第13章 我所体悟的民族情谊(1)

记忆的河床上,金子在发光,河水在低吟,我心始终是民族心。

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一样宝贵,得之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任何时候都不能小视。促进民族团结,根本的是以诚对人、以德待人,以情交心、以心换心。至诚如神,心坚石穿。60多年来,我们党对民族工作始终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对少数民族始终讲感情、动真情,满腔热情地对待,设身处地地理解,诚心诚意地帮助,才有了“近者悦、远者来”的局面。这是搞好民族团结最朴素、最浅显的道理,也是最管用、最高明的智慧。

日月其迈,唯心维初。

流逝的时光如同涌动的大潮,明明暗暗、起起落落,带走了多少往事,湮没了无数记忆,最后留下的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珍惜、珍藏、珍念。记忆的河床上,金子在发光,河水在低吟,我心始终是民族心,“民族”二字与我有不解之缘、难舍之情、相拥之命,民族工作是给我感触最大、感慨最多、感悟最深的领域之一。

我在孩提时,就知道自己是回族,不可以吃猪肉,遵循着回族的生活习俗。上学识字了,会看清真寺前的宣传栏,知道族和教有别,不可以把民族和宗教划等号,不能把民族习俗说成是宗教信仰,但在各民族群众中有不少人都程度不同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参加工作后,虽然不直接从事民族工作,但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党员干部,有时遇到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组织上还会安排我们出面做少数民族群众的工作,往往收到好的效果。长期的基层工作经历使我认识到,尊重民族习俗很重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很重大,民族问题轻视不得,民族工作忽视不得。

到国务院工作后,有机会参与、亲历、见证了十年极不寻常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思想和认识不断提高和升华。我感到,越是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越是凸显。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多宗教共生的世界,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多民族国家治乱兴衰、各族人民福祸荣辱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我们执政兴国、治国安邦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工作。在民族工作的实践中,少数民族群众的聪慧憨厚和生活艰辛,给我很多感动,也让我倍感责任重大;民族地区的天籁大美和发展滞后,给我很多惊叹,也让我倍感压力巨大;民族问题的复杂、民族政策的敏感、民族工作的繁重,激发我的敬畏,也让我倍感使命伟大。可以说,我对民族的“识”与日俱增,为民族的“业”与日俱谋,和民族的“情”与日俱深,心灵和情感不断得到洗礼和提升,对民族情谊有了更多的体察、体会、体悟。

我们伟大祖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5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共同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国各民族间自然接近,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各民族的血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形成了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血肉联系。古语云:“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华民族之所以丰富多彩,中华文化之所以亮点纷呈,就在于我们的民族多样性。没有民族的多样性,就没有这么多色彩、这么多服饰、这么多饮食、这么多风俗,也就没有这么多人们所品味的、所欣赏的、所追求的、所可以相互借鉴的东西。多民族,使我们的祖国更绚丽多姿、更灿烂多彩、更丰富多元,更强大富饶,更加有看点。历史和现实一再印证,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我所体悟的民族情谊,也凝结着党和政府对各族群众的关爱之情,对民族工作的关切之情,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关注之情。古人讲:“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少数民族群众很淳朴,也很懂得感恩;很讲感情,也很怕伤了感情。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历来高度重视,坚持走中国特色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切实遵循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原则处理民族关系,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我国国土面积有64%、陆地边界有86%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大多是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国境前沿区,不少是山区、牧区、高寒区、干旱区,相当多的地方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这些年来,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牧区发展、特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等规划和政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民族地区开始进入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

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家庭,能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期,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和民族工作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深感荣幸、受益终生。回首往昔,民族的人、事、情始终历历在目、清晰可见。甚至,融化成一坛酒,历久弥香;成长为一棵树,日见郁葱;潜伏为一首心曲,总是在不经意间不期而至,在寂静之时悠然而来,有时在喧嚣和忙碌中锵然而起。现在,我把这坛酒打开、把这棵树画出、把这心曲弹响,细细品尝、品赏、品味。

○满天星斗多灿烂,五十六族是一家○

仰望夜空,星河皎皎。

在国务院从事民族工作这十年,是我学习了解民族知识最多、深入民族地区最频繁、接触各族群众最广泛的十年。在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几千年历史沧桑的千锤百炼中,我国各民族发展了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可以说,我们广袤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开发开拓而形成的,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培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已经成为56个民族普遍认同的统称和归属。面对这样的基本国情,我们有太多的感动铭刻心底,有太多的震撼留在心间,有太多的赞叹发自心田。

我们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而深深惊叹。中华大地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华民族数千年自强不息的奋斗,给当代中国人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有三项:一是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二是56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铸就多元一体、共生互补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三是精彩纷呈的多样性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育、发展、交融的历史,一部共同缔造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一部共同推动祖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

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汉族的祖先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彝、白等民族最先开发了西南地区,满、锡伯、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的祖先最先开发了东北地区,藏、羌族最先开发了青藏高原,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先后开发了蒙古高原,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台湾少数民族的先民最先开发了台湾岛……中华大地不少地区,最先开发者,都是已经消失了的和现时存在并发展的许多民族。汉朝在今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包括新疆在内的广大地区,并增设17郡统辖四周各民族。元朝在台湾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将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的实际管理之下,疆域大大超过中国封建社会盛极一时的唐朝。当代中国的版图,则是清朝时期奠定的。纵观历史,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以自己建立的中央政权为中华正统,都把实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作为最高政治目标。

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我们今天离不开的稻和麦,就是百越族和西部少数民族首先栽培的;高粱、玉米、芝麻、苜蓿、大蒜和葡萄、西瓜、黄瓜、胡萝卜等果蔬,经古代西域传入中原……我国古代农业就这样由若干源头萌发汇合而成。由于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的历史成果中,实际上包括了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的贡献在内;而少数民族农业的许多历史成果,也同样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还形成了一种天然分工、相互依存的密切经济联系,连绵不绝的“茶马互市”、“马绢交易”等就是著名的例子,而经济上的交流,又最终促成了文化上的交融、政治上的认同。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汉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为少数民族所欣赏、所接受、所吸纳。汉族占据中原地区,有发达的经济、成熟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文化,活动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人接受当时先进的汉族文化,改汉姓并为汉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为结束“五胡乱华”、开创隋唐盛世打下了文化融合基础。阴阳五行、八卦节气等起源于汉族的思维理念传入藏、蒙古等地,成为这些地区发展自己的哲学、历法、医学等的重要基础。同样,少数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也为汉族所欣赏、所接受、所吸纳。在与各民族交往中,汉族吸收了很多民族的优秀长处,也融入了不少其他民族成份。比如,京剧乐队里最重要的“司鼓操琴”,乐器源自少数民族——单皮鼓即羯鼓,胡琴更是可以由名知义。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最初流传于苗族同胞中,汉晋以后传入中原,成了我们共同的传说。漂亮的旗袍源于满族;今天常用的“哥”字借用自鲜卑语;磨面的方法,葡萄酒、蒸馏酒的酿制,以及桌子、椅子的使用,都是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世界闻名的航海家郑和、马欢、哈三都是回回人,元代回回人扎马鲁丁编制的《万年历》曾在全国颁行……

我们为中华民族交融一体、繁荣一体而深深赞叹。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在历经迁徒、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甚至兵戎相见之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从而形成了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亡国灭种的危机把中国各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新中国成立之前,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复杂而多样。许多少数民族和汉族相同或大体相同,即进入了封建社会;部分少数民族则有的处在封建农奴社会,有的处在奴隶社会,有的甚至还保留有浓厚的原始社会形态。雄鸡一唱天下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各族人民永远结束了民族压迫和民族纷争的痛苦历史,携手迎来了民族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繁荣发展的新纪元。

我很赞同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56个兄弟民族社会文化各有特点,但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中华民族具有不可分割的共同利益。多元一体,集中表现为各民族的异彩纷呈和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表现为争取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振兴。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再启示我们:一离不开多,多离不开一,“一”是主线和方向,“多”是内容和活力,处理好“一”与“多”,五十六个民族才能精诚团结、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我们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强大纽带、团结和睦而深深感叹。拨开历史的层层帷幕,拂去岁月的重重尘埃,可以发现这些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世代传承的纽带: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和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民族分布格局,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救亡图存的共同命运。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凝聚了华夏九州五千年的风雨历程,更蕴含着新中国各族同胞团结奋进60多年的波澜壮阔,倾注着各族兄弟姐妹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至情深爱。

2007年1月在云南考察期间,我曾专程前往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瞻仰“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普洱县“民族团结誓词碑”。回想当年,新政权刚成立不久,边疆民族地区交织着各种政治力量,跟不跟共产党走?这是盘亘在各族头人和老百姓心中的一个大大的问号。在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强大感召下,普洱地区26个少数民族歃血为盟,决心跟着共产党走。这一走,就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康庄大道。来到普洱县,亲眼看着56年前在石碑上用汉、傣、拉祜等文字刻下的那些名字,重温了当年各族群众立下的铮铮誓词,想象着当时数千名群众在这里歃血为盟的热烈场景,不由得荡气回肠,感慨万千。我们还有幸见到了当年亲身参与民族团结盟誓并在碑上留名的3位古稀老人,握住他们的手,我满怀敬意地说:“半个多世纪前,你们把民族团结的精神刻在了碑上;今天,我们各族人民群众都要把民族团结刻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