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布达拉宫的月亮
21846600000028

第28章 九竹园小记

在惜土如金的城市,一幢幢高楼将人们像鸟儿一样关在笼子里。鸟儿渴望蓝天白云,渴望山林流泉,扑愣愣振翅欲飞;关在笼子里的人,那些鲜活的想法却被无数功利的刀刃分割,像狗一样追寻时尚。城市里迷失一群找不到家的行人。绝少有人去分辨阳光的明媚,月亮的皎洁。忙碌,早已把万物灵长的人们长久的聚焦在城市的每一个狭窄空间;功利,早已把五彩庞杂的人生枝蔓删除。剩下的是人生最直线的目的。

感慨的生发是在一个午后。长假的清闲,让我突然有时间坐在家里,突然没有了电话,没有了工作,没有了应酬,只剩下一个无所事事的闲人,守在阳台的阳光下。透过落地窗户,午后的寂静像个安详熟睡的女孩。我的目光被窗外一只花猫吸引。那只悠闲的花猫在院墙根下散步,阳光给它金色毛发镀上一层亮晶晶的光晕。就在这时,我看见院墙边窜出的一排新竹,在微风中晃动一片片嫩叶。我的心中怦然一动,久违的情感漫溢开来眼前的院子那么熟悉却又陌生起来。

两年前,我搬迁到这座城市,在一幢楼房的东南拥有一个不大的院落。说是院子,似乎有些牵强,十几平方,摆弄不开。我随意做了安排,靠南墙栽了两株竹子。大约是浓郁的文人情怀,对竹子总有种特别的感觉,“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青青翠竹的高洁品性,竹影筛月的迷蒙缠绵,总是让人敬畏喜爱。

一个阴雨绵绵的秋天,我将两株翠竹从竹园迁移到我逼仄的小院。这的确难为了翠竹,使它失去了迎风招展的机会。挨过四季,翠竹一直半死不活的样子稍稍有了些改观,原本枯枯的叶子,在一场春雨滋润下有了鲜艳的翠绿。因为忙碌,我再也没有顾得上去关注它们,直到有了这个清闲的午后,我惊喜地发现,两株翠竹不仅习惯我的庭院生活,而且繁衍了后代。

透过窗户,我打量一番,七株新竹悄然拔节,笔直的、细细的茎干,早已窜出院墙,柔嫩的竹叶在青竹骨节处展开,像酒旗斜逸。走进院子,我亲热地抚摩新竹,推测它们生辰日子,或许是我最忙碌的日子,或许是我粗心大意的时刻。数数一共七株新竹,老竹身边有两株,一高一矮,高的分明是最得意的长子,养料充分,最是疼爱,一排新竹中最引人注目;矮的在老竹浓密的竹叶下面,弱不禁风,与其说是竹子,不如说是弱柳。向东一字散开的四株新竹,清瘦的身影宛如古典女子,分明是各立门户,独自生活,比赛着生长。最有意思的是远离老竹新竹的地方,突兀生长一株新竹。从表象看似乎与群竹没有关系,很像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孤独地生长。我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这株被遗弃的新竹上,猜想自然界很多说不清的奥妙。

这些新竹是什么时候萌动生命的,又是什么时候拔地而起节节生长的?没有人告诉我。院子近在眼前,遮住目光的浮云总是一朵又一朵,洋溢着蓬勃生命的翠竹竟被忽略,实在是不应该的事情。

天色暗下来。夏天的雨不期而至。我躲在阳台窗户看雨点蝗虫般飞来,新竹左右晃动,老竹沉稳地迎接风雨的洗礼。不觉吟起曾做过七年潍县县令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板桥爱竹,善诗书画,不仅是大艺术家,为官也勤勉,还有清明政声。区区竹声在他心里激起爱民之心,自古罕有。我曾在潍坊(原潍县)工作一段时间,对郑板桥多了份了解和情感。院子里载种青竹,意在以古代贤达为镜,知做官做人得失。如今,两株翠竹繁衍了小竹林,新篁初放,绿荫照人,雨声滴滴敲打,仿佛传递板桥殷殷之情。郑板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以民为本的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矗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有良知士子们。漫长的封建社会,因为有了这些优秀官吏的勤勉敬业,人民才能记住孟子的话,“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长假的午后,突然的清闲又悄悄溜走。多了沉思,多了遐想,又多了需要记住的事情。我起身要做的第一件事,手书“九竹园”,并把郑板桥的诗置于书桌前方,提醒忙碌的自己,千万不要在忙碌中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