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血色南朝
21808200000077

第77章 梁王变国更徘徊(10)

“哦……此言有理,在下应当转告太子,希望他改弦易辙!”吴孜说,说罢就转身去了东宫。

“殿下如此崇道恐有不妥!”吴孜忧虑地告诉太子萧纲道。

“有何不妥,你要蛊惑人心?”太子萧纲不悦地说,“还有谁能有此高论?”

“尚书令何敬容也有此劝谏之言,殿下应当细心思之!”吴孜又说。

“其言过其实,未必有理?”太子萧纲不以为然地回答,并且因此对何敬容渐生怨恨。

后来,何敬容的妾弟费慧明盗取官米,被禁司捉获,交给领军府惩治。何敬容致信请求领军宽恕费慧明,领军将军河东王萧誉是太子萧纲之侄,因此,他特将此事报告给了太子。太子萧纲因为对何敬容曾有恶感,于是,他让萧誉直接转报给梁主。这一下,果真使梁主听罢恼怒,遂将何敬容罢官了。

因此之后,朝中更无直谏之人,只得全由奸人当道,搅乱朝政了。

大同十二年三月,梁主萧衍又去同泰寺讲经,并设法会,大赦天下,改元中大同,以为天下会因此太平。然而,就在当夜同泰寺却遭遇到了火灾,浮屠全被焚毁。

“……这正是佛经上所谓的魔劫呀!”梁主叹息道。

“也许是吧……”吴孜轻声地答道。

“朕当立即下旨,重修十二层浮屠!”梁主斩钉截铁地说。

“陛下英明……”吴孜无奈地附和道。

年过八旬的梁主,业已老态龙钟,更加迷恋佛教、讨厌政务了。又因为其储君未能立定长嫡,所以,这更引起众皇子们纷纷觊觎帝位,并猜忌东宫了。

梁主的子孙此时已经各怀鬼胎,但梁主自己还以为自己的皇子皇孙们都是孝子贤孙,所以,他仍旧整天念经拜佛,蹉跎岁月,而且毫无顾忌。

有一天,太子在东宫与吴孜议论。

“父皇年老侍佛,无暇操劳政务,众王多有异志,这如何是好?”太子萧纲问吴孜。

“唉……六皇子邵陵王萧纶最为浮躁、凶狠,而且好大喜功,出游仪仗威严。陛下屡次劝告无效,只好将他革职,禁锢在狱中。后来他又发誓要改过自新,陛下遂立即恢复了他的官爵,但是后来,他竟然又故技重演,为非作歹,弄得军民怨声载道。”吴孜叹道,“如此的藩王,一旦皇上仙去,殿下是难以驾驭他的!”

“萧纶凶杀成性!后来,府丞何智通据实上奏,萧纶竟派人杀何!”太子萧纲痛恨地说道,“后来父皇召回萧纶,将他贬为平民。”

“可惜……现在陛下又将他放回,萧纶又恃宠生骄,甚至声称储君未能立定长嫡,他还妄想夺取储君之位呢!”吴孜忧虑地说,“太子应当奏请陛下,将萧纶调任南徐州刺史,以免他在京中胡作非为!”

“然而,其人虽去,但是其威力仍在!”太子忧郁地说,“京中他的爪牙不少啊!”

“此外,五皇子庐陵王萧续出镇荆州,七皇子湘东王萧绎出镇江州,八皇子武陵王萧纪大同十二年,梁主萧衍又去同泰寺讲经设法出镇益州,他们在京城内外都有自己的一批力量。”吴孜立即说道,“太子应当挑选精卒,将他们安插在自己的身边,以防万一。”

“唉,国中暗流涌动,父皇却未能体察到这一切,他只知抚慰昭明太子之子……”太子萧纲又怅然说道。

“而昭明太子之子、皇孙岳阳王、雍州刺史萧詧见陛下年老,朝中紊乱,他便也有了继承帝位、重整山河的雄心。”吴孜深恶痛绝地说,“他自恃出生长嫡,并想以萧梁原地襄阳为基地,招兵买马,招揽贤能,研究政事,收揽人心,因而使得他所辖之地,实力上升。倘若将来时机成熟,此人也一定会有不臣之心,危及朝廷啊!”

“不久……庐陵王萧续病故在荆州,父皇调任湘东王萧绎为荆州刺史,萧绎得到这块宝地,地盘扩大了,所以他兴奋异常!”太子说,“如今看来,其实力最强!”

“是的,湘东王也是个胸怀大志、野心勃勃的人啊!”吴孜慢慢说道,“太子要加紧筹划朝内大事啊!”

“正是!望先生不吝赐教!”太子说罢,与吴孜执手同出东宫。

中大同二年,梁主又到同泰寺做和尚,让群臣拿钱为其赎身,本以为佛光普照,降福梁朝,谁知此次佛祖未能带来福音,却让南梁大祸临头了。因为,梁国就要遭受到惊天大难——侯景变乱。

原来,东魏叛将侯景为人奸诈,反复无常,他本是北魏怀朔镇戍卒,六镇起义时,他成为镇压葛荣的急先锋,因而被升为定州刺史、大行台。他声名渐长后,投靠了高欢。接着,他任东魏吏部尚书、尚书仆射、河南大行台。东魏权臣——大丞相高欢临死时已窥透了侯景的心思,特让儿子高澄注意他的行为动向,估计侯景将来可能会窃据河南,反叛高氏。

“我的大限就要到来,我将不久于人世,我只希望你能了解我的心事!”临死时,高欢向儿子高澄嘱咐后事道,“千万不要将我们的一生心血都付之东流……”

“父亲大人现在有何记挂的?大人也以为河南是最令人不放心之地吧?”高澄问高欢。

“是的,你知道侯景生有反骨,他迟早将会叛乱。”高欢轻声说道。

“正是!”高澄点头说道,接着又问,“父亲大人对抑制侯景有何良策?”

“……我早就为你想好了,侯景在河南十四年,飞扬跋扈,只有我才能驾驭他。我死后,你们秘不发丧,可用……慕容绍宗来制服侯景。虽然,慕容绍宗当年为了维护尔朱氏的利益,曾有损于我,但是,他今日尚有可用的价值。”高欢断断续续地说,“另外,行台丞陈元康颇有韬略,我驾驭侯景的策略,他已窥知到了不少。遇到大事,你还需要多听他的劝告!”高澄跪地静听,高欢继续叮嘱着,说罢,高欢与世长辞了。

高欢逝后,高澄遵照父亲高欢的嘱咐,秘不发丧,并伪造高欢的笔迹写信,令侯景立即回返东魏的晋阳。

侯景虽然体格不佳,被世人笑为跛子,但是,他却足智多谋,目空一切。他曾经扬言,给他十万兵马,他就会南征萧梁,并且能够马到成功。他在河南,拥兵自重,并不将高澄看在眼中,只是对高欢略有惧怕。

有一天,中原大地,凄风苦雨,举目阴沉。在河南大行台行辕中人来人往。侯景正和司马子如等人在营中议事。

“其实高氏也是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虽然,高欢王爷在世时,我不敢有异心,然而,一旦他去世,我即可以为所欲为了。我决不愿在高澄麾下,让高澄这个鲜卑小儿驱使!”侯景狂妄地对司马子如说道。

“将军岂能如此说话,切莫出声!”司马子如听后大惊,并以手捂住侯景的嘴嘱咐道。

“启禀将军,高欢王爷有书信到来!”此时,小校向侯景报道,并呈上东魏晋阳大丞相高欢王爷的书信。

“哈哈……”侯景看完书信后,大笑道,“此乃是高澄小儿写来的伪书,哪里是高欢王爷的信?王爷大病在身,也许此时……王爷他早已命归西天了!”

“我看这正是王爷的笔迹,将军怎知其中有伪?”司马子如接过信看后问侯景。

“哦,当年,我曾与高欢王爷相约:我离家万里作战在外,为防有人从中耍诈,以后,凡是王爷给我下书,都一定要在信中加上一个暗点,以使我能辨别真伪。因此,此后只要是王爷给我之函,封封都有暗记,而这封信上却没有。这不正说明它一定是伪书吗?”侯景狡猾地笑道,“如若不信,你可派人前往晋阳打听,说不定高欢王爷现在已经归天了!哈,王爷既死,我别无顾忌了。现在我可以拿河南作为礼物,投靠西魏去了——”

于是,侯景向西魏致辞乞求投降,西魏主元宝炬命他为太傅、兼河南大行台、上谷公。侯景随即诱杀了东魏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广州刺史暴显等人,并派兵偷袭兖州。

东魏特使得知侯景情况后,慌忙将消息传到晋阳。

“丞相大人,侯景狡猾,他窥知王爷已经过世,并未能应邀北来,反而趁机投靠了西魏,而且还诱杀了我东魏多名刺史!”特使向高澄报告,“现在侯景又派人去偷袭兖州——”

“哦,竟有此事!兖州如何了?”高澄大惊道。

“幸好,兖州刺史邢子才闻讯,一举擒获了所有的偷袭者,并且当即传令严防!”赚告诉道。

“现在立即传令司空韩轨督兵讨伐侯景,并斩断关、陕通路,完全断绝侯景的西窜之路一”高澄叫道,“将侯贼堵在国中,我们伺机关门打狗!”

侯景得知东魏有备,十分惊慌,忙召亲将王伟商议。

“高澄派兵堵塞了我们西去的要道,这如何是好?”侯景惊问王伟道,“先生是我的高参,当为我出谋划策!”

“这有何难,去不了西方,我们就去南方也好。更何况西魏对大行台你也十分警惕,曾以援助为名,竟派兵占据了大将军你河南的一半据地,并且还试图要求你交出兵权、人朝长安呢!”王伟轻松地笑道,“西魏本不是大行台你可去的佳地!”

“哦,先生言之有理,我们不如立即改投南梁?”侯景说道。

“哦哦,我们可以改投萧梁!”王伟说,“况且,我与梁廷朱异相熟,郎中丁和也与朱异交好,倘若大行台要派遣使者,即可派丁和先去朱异那里了解情况!”

“先生之言有理。我就派遣丁和前往?”侯景问。

王伟点了点头,于是侯景立即派遣丁和去萧梁请降。

朱异能力非凡,更善于啊谀奉承,精通溜须拍马之术,因此深得梁武帝的宠信。朱异深爱《五经》,梁武帝对《五经》也很爱好,而且相当精通。共同的兴趣爱好,更使这对君臣关系快速密切起来。不久,梁武帝任命朱异担任中书通事舍人,成为皇帝的高级秘书。以后朱异的官职虽有多次升迁,但直到死时,朱异中书通事舍人之职也从未离身。梁主对朱异的宠信,几十年丝毫不衰,到后来,甚至惟朱异之言是听,把朝政也交给他处理了。自周舍死后,朱异就代他掌管机密,梁廷军旅谋谟、藩镇改换、朝仪国典、诏诰敕书,均由朱异筹措。因此,王伟深知,只要打通了朱异这一关节,侯景投梁的大事就告成功了!

丁和手持侯景的密书来到建康梁廷,首先秘密地走到乌衣巷朱府,给朱异送上厚礼,要与朱异商量侯景来梁之事,朱异在后花园中会见了丁和。

“朱将军,你的本领不小啊!你能够很快地就身居要职,但是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快地就飞黄腾达了呢?”丁和问朱异。

“哈哈,我无非是喜欢奉承年老的梁主而已,没有别的秘诀!”朱异答道。

“我这次代表侯大行台面见梁主,如何才能成功呢?”丁和又问。“梁主在正月十七日曾梦见北方十三州归降,你们的书信中就要以此为突破口!”朱异开导道,“因为皇上常以北方十三州为梦想,倘若侯景能在信中提到这十三州,那么梁主就一定会认为他的吉梦成真,就一定会立即接纳侯景啊!”

于是,丁和照此更改了一下侯景的书信,并亲手交给了梁主萧衍。梁主萧衍展纸后,见书中言道:

“……臣侯景与高氏有隙,所以愿持河南之地归附梁国。一旦臣到梁国,那时函谷关以东,瑕邱以西,如豫、广、颖、荆、襄等十三州都将进人梁国。其他州郡也可招之即来。梁主统一天下之大业,就在此一举……”梁主看完侯景之书,立即召集众臣商议。

“近来朕常梦得北方十三州,今日侯景果然要投南国,这是上天的旨意?”梁主兴奋地说,“莫非这是吉兆?”

“近来我朝与东魏通和,边境安宁无事,倘若我们招纳了东魏叛臣,势必会弓丨发战乱。臣以为此举不可取!”尚书仆射谢举向梁主说。

“得侯景则塞北可清,这有利于梁朝统一全国,机会难得,朕岂能如此畏首畏尾?”梁主生气地说,“朕以为,还是收纳侯景为好。收了侯景,朕大梁就会一统天下!”

“陛下,不可!侯景乃是反复无常的小人,我朝为他招来战祸,实在不值得!”众臣听罢,一齐跪求梁主拒绝侯景。

“这是上天赐给陛下的绝好机会,我们不受,乃是忤逆天意,怎能不受?”朱异突然上前鼓掌叫道,“况且不久前,陛下就已经做了一个吉祥之梦,那时微臣就已经预知陛下的辉煌前景了。今日梦境成真,陛下岂能舍之?”

“朕决定接纳侯景。”梁主兴味盎然地说。

“如今,陛下英明,四海归心!陛下还有何犹豫的?”朱异不失时机地劝告道。

听了朱舍人曲意迎合的话,梁主兴高采烈,并下令优待侯景的来使丁和,让他在客馆中待命。

得知梁主已经决定接纳侯景,平西将军周弘正立即赶来向梁主进言。

“陛下容禀!微臣年前夜观天象,就已经预感国家将有兵祸,今日朝廷接纳侯景,恐怕兵祸就要因此而起!据说,东魏高澄已经派韩轨讨伐侯景,侯景业已投靠了西魏,他为何又改投我邦?而且,西魏的人对他都曾有疑忌,陛下何必为一个侯景而不顾招来各方面的非议呢?”平西将军周弘正向梁主再三奏请道。

听了周弘正的话后,梁主又有些犹豫了,并且找朱异再次商量。

“我梁国如今固若金汤,毫无伤缺,倘若因招来侯景而造成祸乱,那将如何对付?”梁主有点担心地问朱异。

“我南梁天子圣明,南北归附,今日侯景来降,其实只是一个先导,将来我主万福在后,各地都将陆续归附大梁。陛下就将一统天下,何必犹豫再三?”朱异极力地劝告梁主收纳侯景。

“哦,朕应当广纳四海贤能!”梁主听罢,说道,“朕接纳侯景,但愿他能为大梁造福!”

“那是自然啊——”朱异笑道。

于是,梁主决定接纳侯景,并封他为大将军、河南王,令他督管黄河以南诸军事。又令丁和向侯景回报,派司州刺史羊鸦仁、兖州刺史桓和、仁州刺史湛海珍等人率三万人马赶往悬瓠,接应侯景。

梁司州刺史羊鸦仁攻入悬瓤,梁主飞诏:将悬瓤改为豫州,寿春改为南豫州,合肥改为司州,命羊鸦仁为司、豫二州刺史,命他镇守悬瓠。封西阳太守羊思达为殷州刺史,镇守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