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血色南朝
21808200000044

第44章 宋室六旬亦悲哀(26)

“我们真的还要再打?倘若如此,则我们兄弟们的性命都将不保呀!”胡灵秀惊问。

“还打什么?那只是骗骗袁岂这小子的,让他坐等灭亡吧!”刘胡愤怒地说,“你且让薛常宝将船只备好,我们将径往海根,毁去大雷营垒,逃往浔阳城去!”

于是,刘胡等人清晨就逃向浔阳去了,但是袁岂却直到晚上才得知道。袁岂看看自己将孤军独守在此,又怕又恨,惶恐不安起来。

“我真后悔呀,这次被刘胡这个蠢才给捉弄了!”得知刘胡已去,袁岂百般无奈,遂在帐中顿足大跳起来。

“袁岂将军,我们将怎么办呢?”鹊尾守将薛伯珍问道。

“……好吧,你们在此静候,我要率兵将刘胡他们追回——”袁岂又沉思了一会,向部众们说道。

袁岂说完,率了千名兵士,追赶刘胡去了!

而在此时,浓湖、鹊尾共有叛军近十万,却顿时没了主帅,群龙无首,遂全部向宋军投降了。于是,刘休仁全盘占据了浓湖和鹊尾。

此后,刘休仁派沈攸之追击袁岂。袁岂与鹊尾守将薛伯珍只好逃往浔阳,此时,他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我们已经到了绝境,将军将如何处之,还要再逃跑保命吗?”薛伯珍惊慌地问袁岂。

“我不是怕死,我只是想去浔阳向晋安王请罪之后再行自尽啊!”袁岂哭泣道。

“哦……”薛伯珍听罢,无言以对。

“将军以为如何,你还有脱身之计否?”袁岂又问。

“……末将尚有机密妙计,请……将军让左右暂且离去,我将独自向你细说!”此时,薛伯珍思索了一会后,轻声地对袁岂说。

“哦——”袁岂听后,立即命令部众退去,之后,他又回头对薛说,“将军请说出你的妙计!”

“末将之计就是……欲借将军的头颅一用,以保我全家性命!”薛伯雜道。

薛伯珍说罢,突然抽出长剑向袁岂大叫起来,并一剑刺向袁岂。袁岂躲避不及,头颅即被薛伯珍砍下。

薛伯珍提着袁岂的头颅,觉得自己已有向朝廷将功赎罪的见面礼了,遂得意洋洋地率领着部众向宋军大营走去。可是,当薛伯珍提着袁岂的首级到达钱溪时,途中却遇到了其同伙——将军俞湛之。

“薛将军将欲何往?”俞湛之勒住马头,向薛伯珍问道。

“在下将持袁岂的首级,向刘休仁将军投降去呢!”薛伯珍兴奋地笑着说,并拿出血淋淋的人头说,“哈,这是末将投降的见面礼,袁岂将军的头颅一颗!”

“哦,祝贺你呀!薛将军有此厚礼,一定可以邀得大功,请得重赏!”俞湛之立即羡慕地大声向薛伯珍祝贺道。

“噢,也许——”薛伯珍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地说道。

然而,就在二人笑谈之时,俞湛之却趁薛伯珍不备,抽出长剑,一剑削下了薛伯珍的脑袋。

不一会,俞湛之用手抓起袁岂和薛伯珍的人头,跑到刘休仁大营邀功请赏去了。

西江烟波浩渺,匡庐天低云暗。

在浔阳皇帝大殿中,浔阳皇帝刘子勋连得兵败的噩耗,皇帝、邓琬和众臣正在惶惶不安,突然见到刘胡狼狈不堪地跑了进来。

“哦,刘老将军来了,前方战事如何?”邓琬立即上前问刘胡。

“袁岂业已叛变,军队溃散,现在只有末将全军而回了!”刘胡说道,并且大骂了袁岂一通。

“唉……袁岂已死,我们不必再说他了!”邓琬颓然地倒在榻上说,接着坐起身来向刘胡道,“老将军威风凜凛,如今我浔阳皇帝就指望将军你能够一展雄风,为国建功立业了!”

“请速发粮草,末将将全力以赴,为浔阳皇帝出力——”刘胡信誓旦旦地说道,“……也许,这是我浔阳最后的一战了!”

“粮饷我已为将军备好,请速率人马前往湓城御敌——”邓琬说道。

“末将得令——”刘胡应声说道。

刘胡说罢,率军拉着粮草而去,但是,他并未去湓城,却在出了浔阳城楼之后就转身向沔口逃走了。看罢刘胡远去的背影,邓琬扼腕长叹,更加惶恐,并且立即召集众人商议应急对策。

“如今国家已到生死存亡之秋,谁人尚有高见?”邓琬向大家问道。

“实无高见……”众人摇了摇头,齐声地对邓琬说道。

邓琬愁眉苦脸,绕殿一周,看见竟然没有一个人能说出计策来,心中十分痛苦。

“……大人,听说尚书张悦大人已有一计,不过,他现在生病在府中,大人何不登门与张大人相商?”堂下一人走上来说道。

“哦,在下立马前往张府!”邓琬听罢说道,并转身飞奔来到张悦府中。

“啊,张大人身有小恙,在下特来看望。另外,眼下军情紧急,还请阁下为国家想点对策!”刚一进府,邓琬就迫不及待地对张悦说,过了一会又说,“……阁下所生何病?”

“唉,在下之病都是被国事累出来的呀!”张悦叹道,“而今国家危亡就在眼前,既然邓大人当初能想出谋略起兵,如今……必然有战胜敌人的计策,是吧?”

“这……”邓琬犹豫了半天,最后才嗫嚅答道,“看来现在……只有斩杀晋安王以向宋主谢罪了?如此这般,也许还可以保得我们身家性命……”

“嘿嘿,邓大人,你不觉得此计太残忍了吗?此计未必能保得了你的命。”张悦冷笑道,“在下倒是另有一计——”

“阁下有何妙计,请从速说来?”邓琬立即睁大双眼问。

“啊,何计?”张悦反问,并回头向帐后大叫道,“请拿酒来——”

随着张悦一声叫喊,帐后一声响应,突然跳出一群手持刀械的死士,向堂前杀奔而来。邓琬惊惶失措,见情形不好,正要逃跑,却被一群刀斧手当场斩杀。

接下来,张悦派人杀光了邓琬的儿子们,带着他们的头颅,乘着夜色单舟来到刘休仁的军前,献上邓琬全族的首级,认罪乞降。

接着,张悦领着刘休仁大军进了刘子勋的首都浔阳,并杀尽了浔阳小朝廷的文武百官。可怜十一岁的刘子勋只做了半年的浔阳皇帝,也被立即斩首在浔阳江上。

刘胡逃到石城后,被竟陵丞陈怀直设计诛杀。郢州行事张沈、荆州行事孔道存也相继毙命。徐州刺史薛安都、冀州刺史崔道固、益州刺史萧惠开、梁州刺史柳元怙见大势已去,遂先后向朝廷乞降。湘州刺史何慧文自杀身亡。临海王刘子顼、安陆王刘子绥、邵陵王刘子元都先后被赐死。

此时,南方所有归附刘子勋的人马几乎全部被斩草除根了。

接下来,宋主刘彧听从刘休仁的意见,斩杀了刘子勋全部堂弟堂兄、堂姐堂妹。至此,宋孝武帝刘骏的二十八个儿子全部死亡了。

辅国将军刘劻围攻殷琰所据的寿阳城,经年未能攻克,宋主很是急躁。

尚书蔡兴宗又向宋主谏道:“天下既定,殷琰已经知罪惧怕,陛下赐给他诏书,他就会投降,何必一定要攻打呢?”

“好,就依蔡卿所言,下诏招抚殷琰!”宋主刘彧对众臣说道。

众人称善。随即,帝诏送达寿阳。驻兵在寿阳的殷琰阅罢诏书,心中仍有疑虑。

“虽然……皇帝愿意恕我之罪,然而,城外刘劻兵士如狼似虎,倘若让他们入城,寿阳城内的兵民岂不大受祸殃?”殷琰犹豫道,接着,他对身边的部属道,“张参将,你不如出城前往刘劻处打听一番!”

张参将应命出城,进了刘肋营中。

“启禀辅国将军,寿阳殷琰将军因怕官兵入城屠戮百姓,所以不敢开门出降。将军可否对城内兵民有所许诺?”张参将对刘励说。

“我奉旨来此,现已得皇帝招抚寿阳之诏,岂能违旨行凶?况且,城内本也是我大宋的兵民,我岂忍屠杀?”刘励慨然说道,“请将军转告城内,我刘励入城,决不屠戮一人!”

“如此,我寿阳的兵民幸甚!”张参将说着,转身回城去了。

后来,殷琰得到刘励不戮一人的许诺,又听说挦阳已经败没,遂率全军向宋主刘彧投降,宋主封他为镇南咨议参军,留军听用。

于是,浔阳之叛结束了。然而,刘彧政权虽然领土、人口都不到刘子勋政权的十分之一,但是以伐乱为名,凭借量少质精的中央军,采取三种积极手段:一、采用才干名士蔡兴宗的意见;二、重用吴喜、沈攸之、张永、刘□、萧道成等武将;三、放权给诸弟刘休仁等人积极平乱。

于是上下一心、兵强将勇,因此消灭刘子勋政权,并平定了江南、淮南各地,最后诛杀了孝武帝所有子孙。

接着,宋主又召集众臣在金殿计议。

“如今浔阳之叛乱业已全部剿灭,所以我朝当向淮北发兵,以示朝廷威仪!”宋主刘彧又突发奇想,向群臣说道,“今特封张永为镇军将军、沈攸之为中领军,令你俩统率十五万大军前去迎接徐州刺史薛安都,以示我朝大军的雄威!”

“陛下,不可!薛安都本来已经归顺了我朝,陛下只需要一纸诏书即可召他进京,何必要动用大军?这会引起他疑忌产生事端的!”此时,蔡兴宗又出班奏道。

“有何不可?这些叛国之徒,为非作歹,朕莫非就如此轻率地宽恕他们?”刘彧激动地说,“当初,朕所以对他们加以宽恕,只是因为贼势太大,朝廷无暇此顾啊!如今大局已定,朕何必还要如此小心谨慎?”

“哦,原来如此!”蔡兴宗愕然地说道,“然而……倘若陛下以为叛臣罪重不可恕,也可当机立断而杀之。陛下切不能在赦免了他们之后,又用大军逼迫他们再叛。这是不妥的!这样难免使得北魏有了可乘之机,从中坐收渔利啊,到那时,我国家恐怕又将遭到兵祸!”

“蔡卿之言,有耸人听闻之嫌。朕不能准奏!”宋主刘彧摇头说道,接着问萧道成,“萧卿你以为如何?”

“微臣以为尚书蔡大人所言有理!”萧道成回答道。

“即使叛党余孽和北魏乘机齐来,又能如何?我朝军威甚猛,战无不胜,他们又奈我何?众卿不必忧虑,大军立即出发——”宋主刘彧力排众议,当即下令再次出兵。

薛安都驻兵在徐州,听说朝廷大军将到,果然十分惊惧,他要派人与汝南太守常珍奇商议应对之策,却见常珍奇已经到来,于是二人急忙商谈起来。

“宋主本已接纳了我们的降表,如今却又出尔反尔,带兵前来剿我!”薛安都愤慨地说道,“这能算是做皇帝的行径?”

“君无戏言,这宋主刘彧绝不是个守信开明之主,我们只有求北魏帮忙,别无出路了!”常珍奇咬牙切齿地叫起来。

“将军所言极是!”薛安都无可奈何地说,“我只有以儿子为人质,以徐州为礼物,向魏主拓跋弘求援了。”

“只能如此!唉,我也只能以悬瓢向北魏乞降了,否则,恐怕官军就要进攻!”汝南太守常珍奇也痛心地说,“只是……不知北魏的现状如何……”

“魏主拓跋焘故后,由拓跋浚嗣位,拓跋浚在位十四年死去后由拓跋弘嗣位。拓跋弘是拓跋浚的长子,浚亡故后,拓跋弘与宋主刘彧同年即位。因为拓跋弘年幼,所以当年由丞相王忆浑掌政,后来王忆浑企图谋篡,被冯太后诛杀,魏朝遂由冯太后摄政。”薛安都慢慢地说道,“冯太后倒是个智略超人、识才用人之人,但是,她也颇有心计,诡秘多变,我们还得时刻小心才是!”

“宋廷官军压境,我们别无选择,我当从速投魏去呀——”常珍奇急切地说。

薛安都无可奈何,沉重地点点头。

得知薛安都、常珍奇乞援,冯太后忙与中书令高允商议后,决定接纳薛、常的降书,并出兵相救。

于是,北魏镇南大将军尉元、镇东将军孔伯恭率一万骑兵东救彭城,西河公拓跋石与张穷奇率一万步兵西救悬瓤。同时任命薛安都为镇南将军、兼徐州刺史、河东公,常珍奇为平南将军、兼豫州刺史、河内公。

兖州刺史毕众敬本想投宋,并向建康奏请率兵讨伐薛安都,但奏章将发出时,就听到其子已在建康被宋主杀害的消息。于是,毕众敬大怒大悲起来。

“刘彧小子,我已是知天命的老者了,此生只有这一子,你却不让我儿为我养老送终!我与你不共戴天——”毕众敬哭叫道。

言毕,魏军已到,毕众敬遂向魏军投降了。但是,魏将尉元派部将占据了兖州,并夺去了毕众敬的军权,毕又后悔莫及,郁郁而去。

接下来,拓跋石也用了尉元的方法,在上蔡夺取了常珍奇的大权。常珍奇想再行反叛魏廷也迟了。此时薛安都还不知毕、常的结局,却只在一心盼望魏国救兵到来呢!

“眼看张永、沈攸之的大军就要到达下磕,你赶紧催魏军快来救我们吧!”薛安都向部将令道。

“末将这就前往尉元营中催促——”那部将说罢去了。

可是,当北魏大将尉元长驱直入,到达彭城时,薛安都开门迎谒,尉元便派部将李璨陪薛安都入城,收检仓库锁钥,又令孔伯恭率二千精兵守卫城池内外。

“尉将军如此安排,是将末将放在何等地位?”薛安都见此,忙人营向尉元问道。

“薛安都当懂礼节,请下阶参见后再开始说话!”尉元高坐在堂上向薛安都怒吼道。

“你我同为将军,为何要我参拜阁下?”薛安都也怒吼道。

“降将岂能与我同位?薛安都暂时不要守城了,让李璨代行守城之职!”尉元又说。

薛安都气愤已极,于是,他开始暗中策划,想谋叛北魏,再归刘宋。不料,薛安都的行径走漏了消息,受到尉元的威胁,安都只好息兵求和,因而又遭尉元的嘲笑。薛安都百无办法,只好以重金贿赂尉元,并把过错都推到女婿裴祖隆的身上,杀了女婿,讨好尉元。尉元这才令李璨守城,让薛安都做了李璨的助手。然后,尉元决定亲率大军偷袭张永粮道。

“张永派王穆之领五千兵马守护辎重,我将率大军前去偷袭!”魏将尉元得意地说道,“我可趁宋兵措手不及,取得宋军辅重!”

“尉将军此计很好,然而,末将是否也要前往配合,出力帮忙?”薛安都问。

“嗯!如今天寒地冻,宋军少了粮草辎重,必定要南退,我夺得粮草辎重后,就要绕到敌后,堵住张永南退之路。薛将军那时便可率兵随后策应!”尉元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