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列杂牌军,仅指国民政府时期相对于中央军而言的杂牌军。在国民革命军存在的几十年中,主甚想完整而又准确地统计出除中央军以外的军系究竟有多少,实在是一个很困难的事,因为它是潜藏在表面的编制序列之下的,往往组成同一个军的几个师却有可能并非一个军系。也因为它是动态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变来变去,极其复杂,比如沈克之106师,算它是西北军可以,算它是东北军也说得通还有许多处在中央军改造过程中的杂牌军,什么时候算杂牌,什么时候算中央军,也不好找到一个明显的转折点,这个时候你说它是杂牌军可以,说它是中央军似乎也可以。现仅以极粗的线条,将存在时间较长,有一定影响的杂牌军进行简单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一、东北军
由原奉系军阀直接易帜而成,首领张学良。易帜之初,东北军以旅为单位,曾拥有陆军独立旅27个,骑兵旅5个,炮兵旅3个,有兵30万,并有全国最强太的炮兵。中原大战中,张虎据关外,举足轻重,在战争最后关头入关助蒋,使大战很快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结束。东北军入关后,其部队陆续编成第49、第51、第53飞第57、第67军和骑兵军共6个军西安事变后,张遭囚禁,部队群龙无首,被分割使用,投入图剿红军的内战。
留在关外的东北军部队曾在“九一八”后奋起抵抗,之后吉林冯占海部曾编成第63军,但仅辖第91师1个师而己,1936年第63军明令撤销,第91师亦于抗战中为汤恩伯吞并。黑龙江马占山部队曾在江桥抗战扬名,后来辗转退入关内,于绥西组成东北挺进军,实力极微,后于解放战争初期灭亡。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北军一部又曾有骑兵第3军、骑兵第4军编成,但都县花一现,很快便撤销了。
因为蒋介;石的有意为之,东北军自西安事变后,各军各自为战,再也没能像其他较大的杂牌军那样由两个以上的军合组成一个更大的编制单位,虽也有于学忠、何柱国、周福成等曾任集团军(兵团)以上主宫,但所辖始终没能超出一个军之数。其主力的几个军,第67军于淤沪之役中覆灭。第57军于1941年被撤销番号,两年后,又以该军余部重建军部,番号为第12军。骑兵军后改番号为骑兵第2军,在经历了捎耗、消化、改造的过程后,最终被撤销番号。第49军困屡屡消耗,部队实力有减无增,抗战后期,实际只有个第105师还有东北军血统了。
到解放战争爆发时,这支曾经拥兵最众,装备最精良的杂牌军,便仅有分属于4个军之下的7个师了战争中,第51军1947年初就歼于鲁南,第49军1947年秋覆灭于辽西、第12军1948年夏于尧如被歼,第53军1948年底于沈阳投诚,东北军历史结束。其主妥将领有于学忠(鲁苏战区总司令〕、王树常(东北军入关时的第1军军长)、玉以哲(第67军军长)、邹作华(全军炮兵总指挥)、刘多茎(第12战区副长官)、何柱国(鲁苏战区副总司令)、董英斌(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吴克华(第67军军长)、周福成(第8兵团司令官)等。最先组织义勇军抗战的马占山、苏炳文、李杜和后来成为解放军将领的吕正操、万毅、解方等亦出身该军。
二、西北军
由北猝陆军第16混成旅发展壮大而来,首领冯玉祥。北洋时,第16混成旅发展成第11师。首都革命时,组成国民军。大革命中,冯在五原誓师,组成国民联军,参加北伐,其部队发展到20余万。11原大战后,冯军失败,部队解体,多数被蒋收编,编成韩复渠第3路、石友三第13路、吉鸿昌第22路、梁冠英第25路、孙连仲第26路,撒到黄河以北的部队则被张学良改编为东北军序列第3军,后改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
十年内战时期,第13路、第22路、第25路均很快解体,余部或与他部西北军合编,或被撤销番号。到抗战时,由第3路为主编成第3集团军,由第26路余部与由第29军第143师发展而成之第白自军刘汝明部合组成第2集团军,由第29军第37、第38师发展而成的第77、第59军合组成第33集团军,由石灰三收罗残部升编之第69军与高树勋新编第8军合组成第39集团军。
解放战争时期,以第2、第3集团军为主改编成第4绥靖区,后又改第8兵团,在南逃途中其属下第81师投诚,残部撤台后被遣散,第33集团军改编成第3绥靖区,于淮海战场的贾汪大部起义,该绥靖区解体。第39集团军早在抗战时解体,其组成之一部新编第8军于解放战争初期于那郭起义。由原韩部手枪旅投日后的汉奸吴化文部改编成整编第84师,于济南战役时起义。由另一汉奸孙良诚部改编成第107军,于淮海战场投诚。第30军军长黄樵松起义未成身死,该部子太原战役大部被歼,其残部又凑成第30军,于1949年底在成都起义。还有一个汉奸郝鹏举部,后组成第106军,其属下第282师于渡江战役时起义,余被歼。至此,西北军不复存在。其主要将领在早期有“五虎上将”、“十三太保”等。国民政府时期,仍活跃者有宋哲元(“七七”事变时的第29军军长)、鹿钟麟(冀察战区总司令〕、孙连仲(第6战区司令长官)、韩复第(第3集团军总司令)、刘汝明(第2集团军总司令)、石友三(第39集团军总司令)等,抗日殉国的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冯安邦等和先后起义加入我军的季振同、董振堂、赵博生、高树勋、张克侠、何基洋、鲁崇义等均出身该军。
三、晋绥军
由清末新军第85、第86标起义后建成,首领阎锡山。从民国建成到全国解放的整整38年,阎一直是个独立王国的土皇帝,从袁世凯到蒋介石从无真正渗入,晋绥军还是民国军系中最为单纯的军系,全为老阁亲手缔造。虽徐永昌部系后来加入,但很快也经过彻底改造,绝无丝毫旁系杂枝。部队最多时是在中原大战中,共编成10个步兵车、4个骑兵师、7个炮兵旅和4个相当于军的保安纵队。大战失败后被编成第32、第33、第34、第35军共5个军和护路、骑兵、炮兵3个司令部但兰十年代商震、傅作义两部分出独立,晋绥军一分为二兰,故应分列.其一,普绥军基本部队,首领仍是阎锡山。抗战中编成第6、第7、第8、第13集团军,解放战争中编成第10、第15兵团,后全部覆灭于山西解放战争。主要将领均出身保定军校,如杨爱源、赵承缓、孙楚、周附、楚溪春、彭毓斌、玉靖国、张荫梧等。其二,晋绥军分支傅作义集团,首领傅作义。傅原系阎军大将,中原火战后所部编为第35军,主政绥远后渐渐脱离阎锡山,成为独立4支。其后期部队主要有第35、第104、第105、第111军和2个骑兵师、13个骑兵旅,并指挥所有华北国军。解放战争中傅坐镇华北,与人民解放军对抗,后被迫接受改编。主要将领董其武、孙兰峰等。其三,晋绥军分支商震部队,首领商震。商亦原阎部将领,中原大战后商部编为第32军,石灰三叛张反蒋事变时东出娘子关,而后脱离阎部独立。商本人虽然投入蒋军阵营并飞黄腾达,但其部队始终没有发展,自始至终就是一个第32军,于1947年鲁南战役中被歼,余部整编第141旅,也于1948年覆没。
四、马家军系
西北回族武装,屋概以马家军称之,其实并非一支,理应分述。其一,甘肃马廷贤、马廷骥集团,原甘肃马占整家族武力五原誓师时,编成第2集团军暂编第27师,后反冯组成“西北回民联军”辖3个军,在青马与中央军驻甘部队的夹击下,于三十年代中期灭亡。其二,青海马步芳、马步青集团,原马海晏家族武力。该集团和其他杂牌军不同的是,在整个国民政府时期,他的武力一直呈现出发展壮大的势头,直到西北解放战争中被解放军彻底消灭,在图墙西路军时期,其部队番号有新编第2军、骑兵第5师两个单位抗战时编成第40集团军,辖第82军和骑兵第5军,解放战争中编成青海兵团(后改称陇南兵团),辖第82军、第129军和新编骑兵军等,其兵力发展到顶峰,但很快被彭德怀全歼。其三,宁夏马鸿淫、马鸿宾集团,原马千龄家族武力。其在中原大战后编成第11路军,抗战时编成第17集团军,解放战争时编成宁夏兵团(后改称陇东兵团),辖第11、第81、第128军和贺兰军等。后马鸿宾父子率第81军起义,其他宁马军被消灭,其四,马仲英部队。马仲英乃马步芳堂弟,但其所部和青马集团并非一脉,而是有一定的亲苏亲共色彩。曾编成新编第36师,最多时辖9个骑兵旅2个步兵旅,三十年代马仲英死后,其部队灭亡。
五、新桂系
由旧桂系脱胎而出,首领先是李宗仁、黄绍弘、自崇禧,后变成李宗仁、自崇禧、黄旭初,虽李、黄、自等均出身旧桂系级军官,但早在他们都还是营长时便己自立门户,故新旧桂系没有继承关系。这一点和其他西南新旧军阀一脉相承的特点有所区别。新桂系虽以李宗仁为首,但却采取集体领导,其二把手、三把手不似东北军、西北军那样纯粹是个摆设,而是说话算数,是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例。该军自始至终未被蒋介石控制和分割,在北伐、抗战以及反共内战中,李宗仁、白崇禧还曾数次入主中枢,其政治势力较之军事实力更显强火北伐时编成第7军,出兵两潮,颇著战绩。北伐过程中部队由第7军扩编为第7、第四、第18、第19军,中原太战后割据广西,仍称第4集团军,辖第7,第15军。抗战爆发后编成第11、第16、第21集团军参战,有极佳表现,著名的舍儿庄大捷,即由李宗仁、自崇禧指挥奏成。解放战争中桂军编成第3、第10兵团,竖持反共,国民党大势已去后,仍负隅西南,与解放军顽抗,最终全部灭亡于人民解放军。某部将主要有李品仙(第10战区司令长官)、夏威(第16集团军总司令)、廖磊(第21集团军总司令)、叶琪(割据时期的桂军参谋长)、张淦(第3兵团司令官)、徐启明(第10兵团司令官〕等,多出身保定军校。
(以上各大系虽部队编制庞大,然内部脉络清晰,其编制序列在网上亦随处可见,故不详述,)
六、粤军
整个国民政府时期的粤军全由北伐时的第4军发展演变而来,第4军则由旧粤军之第1师发展扩编而成。早在北伐过程中,便已分成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等三支,是为“铁军三分”。均曾经反蒋,但各行其是,步调不一,且内部亦有争斗。
陈铭枢支。原4军第10师(师长陈铭枢),北伐征途中发展成第11军,北伐后编遣为第60、第61师,参加中原大战时组成第四军和第19路军,弟兵时又扩出第78师,福建事变时扩张至6个军,但很快失败,部队被全部彻底改编,陈之粤军从此不复存在。其主要将领有蒋光篇、蔡廷铠、戴较、区寿年等。
张发奎一支。老4军之陈铭枢第10师分出后,第四师师长张发奎继承了第4军的番号,曾北伐河南,并东征讨蒋。南昌起义后回师广东,扩编部队,张黄事变后,张部失利再次离开广东。编遣时为第4师不久再次反蒋,并与桂系合组护党救国卒,先为第3路,不久改番号为第1路,后又恢复第4军番号,1932年再次投蒋。第4军的番号虽得以保留,但所部仅编成一个第90师,其粤军特色已经越来越淡化,但总算给张发奎留了一条独脉。该部主要将领即张发奎、黄琪翔,薛岳勉强也算。
陈济棠一支。陈原系第4军第11师,该师未出征北伐,而是留守广东,后收编第5军,从此坐大坐稳。先是张发奎部继承第4军番号后,陈济棠继李济深为广东政府第4军军长,后编遣为第59、第62、第63师,不久得番号为第8路军,旋又改为第1集团军,扩编所部为3个军另4个独立师两广“六一”事变时,又增编1个军。事变失败后,陈下台,但陈之部队得以保留,共编成10个整理师,即从番号第151至160师。抗战中增编第95、第131、第186、第187、暂编第7、暂编第8、预各第6师等。抗战初期,编成第62、第63、第64、第65、第66军,抗战后期增编1个暂编第2军。但抗战后的粤军其实只能算作半中央半粤军了。陈济棠粤军与陈铭枢、张发奎两军相比,是保留并发展最多的一支。其主要将领除陈济棠外,有余汉谋、李汉魂、香翰屏、李扬敬、李振球、叶肇、张达、张瑞贵等,差不多全是保定生。
七、湘军国
民政府时期的湘军由旧湘军演变而来。北伐开始时的8个军中有3个军属湘军,即谭延闺第2军、程潜第6军、唐生智第8军。北伐开始后的贺耀组第40军、叶开鑫第44军亦出身旧湘军,陈渠珍独立第19师(中原大战后改成新编第34师)、贺龙独立第1师虽系湖南土著,与唐叶贺等却不同脉,姑列于此。如此算来,新湘军共分7支。
程潜屋是战将,但所带多是杂牌,一直未能建立属于自己的部队,故很快解体。叶开鑫本是旧湘军赵'!惕最得意战将,但于国府期间最早解散,几乎不名谭延阎部后有第18、第50、第53、第46师,曾有第5、第16、第22军的编成,但第5军存在时间极短,第16、第22军都于抗战初期取消番号。谭军基本于抗战中消化于中央军腹中。谭部将领主要有鲁涤平、陈嘉佑、谭道源、张辉璜、李窿珩等。
贺耀组因与蒋近,故很早即投蒋,所部编遣时仅余第8师一支独脉,由毛炳文接统,后又有第37军(后改76军)番号,但部队仍然只第8师1个师,抗战初被蒋吞并。陶峙岳即贺部第三号人物。
发展最大的是湘军保定系唐生智部。唐反蒋失败离军后,其部队一半归入桂系,一半由何健接统。何健共最力,故内战时期所部扩编亦多,有第19、第51、第52、第53、第15、第16、第23、第24、第77、第62、第63师,抗战开始后又扩编出第107、第192、第197、第198、第199、预备第5、预备第8师,但至此实际已经不再单纯,独立性己十分勉强,湘军特色不再。军的番号除早期第8军、第35军外,编造后尚有第27、第28、第70、第73、第87军,剿共时期长期使用第4路番号。何部湘军差不多全部于抗战中被逐渐改造成中央军。其主要将领除何健外,有刘兴、周澜、刘建绪、陶广、李觉、王东原、李云杰、陶柳、彭位仁等,几乎清一色的保定生。
与旧湘军并无多少渊源的湘西土著陈渠珍,自始至终保持着独立,但该部一直没有发展,长期仅1个师,抗战时且有戴季韬暂编第5师、龙云飞暂编第6师编成,也都是县花一现,很快便被吞并。陈曾辖有、黔两省溃军数股,但基本不算湘军,故不列。
湘军中贺龙支,加入大革命时为独立第1师,后扩编成第20军,于南昌起义时脱胎换骨成为我军。这个众所周知,不赘述。
八、川军
由旧川军直接易帜而成。[军从始至终不是一个统一的集团,只是对源出四川的各派系军阀的统称。早在旧川军时代,川军便已分成多股,各股之间互相对抗,互有消长,分分合合,变化极频极大,至大革命川军易帜时止,主要有以下各股杨森川军,前身为四川督理所属,大革命时编成第20军,参谋团入团整编川军时仍保留第20军番号未变,辖第133、第134、第135师。出川参加淤沪会战后,第135师番号撤销。杨森虽领有第27集团军总司令头衔,但该系川军后来一直没有发展,即仅有第133、第134师两个师。渡江战役中,该军被歼,后在川重建,又增编第79师。不久向解放军投诚,杨森川军结束。其主要将领有杨汉城、杨汉忠、杨汉烈、夏炯等。
郭汝栋川军郭原系杨森部将0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免杨20军军氏职,郭起而代之,后杨复职,重整旧部,但郭率队独立而出,仍称第20军,故一度川军出现两个20军。混战中,郭与杨战,互有胜负,后郭奉蒋命调出四川参加巢共。1934年,国府才终于考虑到国军有两个20军的问题,从而改郭部番号为第43军,但所辖仅第26师1个师,于抗战中的南昌战役后被改造成中央军。
刘湘川军。前身为四川善后督办所屑,大革命时编成第21军,后不断混战兼并,实力得以加强,参谋团入[整编川军时,经先后两次整编,到出川抗战时,如部川军编为第21、第23、第45军。辖第145、第162、第164、第146、第147、第148、第149、第150、第163、第144、第161师和7个独立旅。抗战开始后,新扩成第50、第56、第町、第72、第7日军,裁第23军。新扩成新编第7、新编第13、新编第14(后改番号为第二十四师)、新编第15、新编第16、新编第18、新编第21、新编第25师。并领有第23、第28、第29、第30集团军番号。抗战中部队消耗较太,有减无增,且经过不断渗透,其内部成分已不单纯。内战爆发时,尚余整编第21、整编第44、整编第56、整编第72师。内战中,先是整72师被歼于泰蒙,继之整56师被歼于襄樊,大决战中第44军(整44师改称)被歼子淮海,上海战役中第21军(整21师改称)投诚,刘湘系川军至此结束。该部主要将领有唐式遵、潘文华、王绩绪、王陵基、郭勋祺、夏首勋、王泽俊等。
赖心辉川军,前身为四川边防军所属,太革命时编成第22军赖初依刘湘,但终因非刘之摘系而独立,转战川黔鄂诸省边区,曾一度膨胀到9个师之多,但多乌合,不久即渍,1930年于鄂西剿共时缩编为国军新编第11师,次年改编成第59师,于1932年为陈诚彻底吞并改造,成为中央军。刘成勋川军。前身为西康屯垦督办所属另收编边军杂牌而成,大革命时编成第23军。因内部成分混杂,于内战中的1927年为刘文辉吞并,刘文辉川军。
大革命时编成第24军,后长期在川内混战,二刘大战失败后割据西康。川军整编时辖第136、第137、第138师。抗战开始后,第138师撤销,1940年,第137师投蒋,改称新编第137师,并领新编第12军番号,但不久即被胡宗甫吞并改造成中央军。刘文辉另行组建第127师。直到大陆解放,所用第24军番号一直不变,刘也长期担任该军军长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成为民国史上任军长职最久者,刘部[军虽无大的发展,却一直独立存在,未能让蒋军染指,直到成都解放时起义,刘文辉川军历史才告结束。其主要将领有刘元瑭、刘元琼、元璋、唐英等。
邓锡侯川军。前身有北洋中央陆军第30师、四川陆军、四川边防军、四川江防军等多个番号,大革命时编成国军第2日军。川军整编时改番号为第45军,辖125、第126、第127、第128、第131师。出川抗战后,又分出一部组建第95军,辖第126师和新组建之新编第9师。抗战开始后不久,与田颂尧第41军合编成第22集团军。战后第45军番号撤销,所部改用李家缸之第47军番号。解放战争中,第47军被歼于淮海战场,第95军则于1949年底起义。其主要将领有陈鼎勋、黄隐、陈离、王士俊等。
田颂尧、孙震川军。前身为北洋中央陆军第21师、第22师、川军第7、第13混成旅,大革命时编成国军第29军(与宋哲元第29军同时存在)。川军整编时改番号为第41军,辖第122、第123、第124师。后所部与邓锡侯部合组第22集团军,由邓、孙先后任总司令。抗战中,该部一直无增无减。解放战争中,被歼于淮海。其主要将领孙震、曾建元、杨俊清等。
刘存厚川军。刘在川军中辈分远在杨森、刘湘之上,但五色旗打得太久,投身大革命太晚,在国军中则成最小一股川军。1933年,改所部为国军第23军。六路图攻时遭红军重创,部队缩编为新编第15师,后为刘湘吞并。
范绍增川军。范部系袍哥队伍,屡聚屡散,其部队沿革往往没有连续性。护国战争时拉杆,先后依附颜德基、余际庸、杨春芳、杨森.军易帜时范属杨森第2日军,后投刘湘,所部为刘消化。抗战开始后,范)'\起炉灶,重招旧部袍哥组成新编第21师,并领第88军番号,范任军长兼师长。抗战开始后范军长一职为黄埔系将领所夺,新21师苟延到抗战后,经过不断换血,已经成为中央军。西南解放前范又招袍哥组第361师,建成后不久即起义。范晗儿拉队伍的历史结束。
李家缸川军。原四川边防军所属,川军易帜时隶属于邓锡侯部28军,但始终不是邓系,后羽翼渐丰,便脱离邓部独立,改为国军番号新编第6师。参谋团入川时改为第104师。1936年扩编为第47军。抗战开始后由第104师分出部扩成第178师。抗战胜利后,第178师裁撤,第104师并入田部川军第41军。解放战争中之滑县战役中,第104师被全歼,李家钮川军历史结束。
罗浑洲川军。原四川陆军第十一师。川军易帜时隶属邓锡侯,但非邓系,后脱邓独立,改国军番号为新编第23师。六路图攻时遭红军重创,罗军内证,所部分别为二刘收编,罗泽洲[军历史结束。
也许是由于共同受到中央军的排挤的原因,更主耍的是有着一个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使得本不是一个系统且多年争斗不休的出川川军各部,却有互相靠拢之势,彼此团结协作,为抗战做出了较大贡献。
九、模军
滇军自云南重九起义建成,其前身为清末新军第19镇,历经唐继尧、顾晶珍先后统领,是为旧滇军。至于新滇军,实有三股。
其一为在澳部队,首领龙云。太革命时编成龙云第38军和胡若愚第39军.之后龙胡内战。经一番争斗,龙胜胡败,从此龙云割据云南一直到抗战结束。抗战爆发后,、滇军先后编成第60军、第58军、新编第3军、第93军参战,辖第182、第183、第184、新编第10、新编第11、新编第12、第20、第21、第22师,留滨部队又增编暂编第18至24共7个师,并编成第1集团军和第方面军。解放战争开始后,第60军在东北战场起义,第58军在广西被歼,卢汉率临时拼凑成立的第74军和第93军在云南起义,龙云系滇军历史结束,其主要将领有卢汉、胡瑛、孙渡等。
其一系驻粤滇军,最先由李烈钧统领出滇讨袁,后转战东南,一直跟随孙中山革命。:伐时编成第3军,编造时为第7师、第12师,因没有地撤,于抗战时完全被蒋同化。主要将领朱培德(北伐开始时的第二军军长,代参谋总长,第一批八个一级上将之一)、曾万钟(抗战时的第三军车长)等。
其三为顾品珍余部。大革命时编成第16军,军长范石生。后缩编成第51师一部,1936年该师番号撤销。抗战时殉国的军长王甲本出身该系十、黔竿。
由旧黔军分化而出。1927年8月,黔军全体参加革命,黔军总司令袁祖铭任北伐左翼军总司令,所有参加北伐的黔军编成彭汉章第9军、王天培第10军、周西城第25军、李荣新编第7军及何厚光独立师另3个独立旅。编成后,左翼军出湘西助攻武汉,进击沙市。
1927年初,哀、彭为唐生智诱杀,第9军番号撤销。所部除贺龙独立外,其余则分别为粤军陈铭枢、黔军周西城、李巢收编。
1927年8月,第10军军长王天培被何应钦所杀,部队分裂成数股。其一为杨胜治部,编造时为第10师29旅,于中原大战中瓦解。其二为罗启疆部,编造为第51师153旅,再编成独立第34旅抗战时,编成预备第13师,后与其他总队合编成第四师,罗病故后,该师渐渐变成中央军。其三为周志群部,编造时为第12师36旅。后改独立第4旅。入闽后为新编11师。抗战时又改编为独立第6旅,不久便被撤销。王天培系黔罕至此结束。
李集新7军于1927年4月改编成第43军。1928年秋回黔与留守之第25军周西城冲突,兵败后,所部编为新编第10师,后改编成第85师,如共时师长谢彬战死,师长一职为贵州|籍黄埔生陈铁接充,部队被改造成为中央军。
第25军因留守贵州,得以苟延,经周西城、毛光翔、王家烈先后掌握,最后仍在红军过贵州时为中央军编散.军的番号取消,所余编为第102、第103、第121、新编第8和新编第25师,被分割使用于不同战场,因势孤力单,先后被何应钦等改造成中央军,黔军第25军老底子被吞吃干净。
以上仅以北伐时的各军为纲列出,但实际派系十分复杂,远不止此。
十一、国民2军
余部原为陕西靖国军第四路,首领胡景翼。直皖战争后编成陕西陆军第2师,北京政变后为国民2军。1925年国民2军失败四散。北伐完成后,经过一番东投西靠,中原大战后尚余岳维峻第34师,李纪才第28师和高桂滋第84师,后岳被红军俘杀,李部则几次变更番号和隶属,最终与岳之余部合编,番号仍用第34师,由公秉藩统领,于41年中条山战役中全师覆灭。商部第84师于抗战时为蒋军胡宗南部吞并。后胡之五弟胡景锋曾在陕北任保安司令,胡之六弟胡景通曾任骑6师师长,但均系另起炉灶,与国民2军几乎没有什么渊源。
十二、国民3军
余部由北猝第15混成旅发展而成。最初首领孙岳,新军阀时期则为庞炳勋。中原大战失败后残部编成第39师。到抗战时,虽有第24集团军、第40军两级重叠的番号,但部队仍仅辖第39师,可谓三代单传。抗战后期将原因北军出身的东北军第106师编入并吞下化为己有,又曾扩编军独立旅为新编第40师,但部队仍然很小。庞投敌后,其部由马法五接统,子邮单战役中为解放军接收编散。后又重建,但也很快溃散了。
十三、国民4军
余部系奉军倒戈的郭松龄部队余脉。郭被杀后,其部队多又回到张学良身边,仅余魏益三一部,先后投冯投阁投吴投唐投蒋。使用过国民4车,正义军,河南保卫军第8军,武汉国民政府第30军等番号,编谴时为国军第54师,后一直使用。抗战中逐渐消耗换血,最后被彻底改造。忻口战役殉国的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师师长刘家祺即该军将领。
十四、国民5军
余部首领方振武。方部自江浙战争起家,先后投卢永祥,张宗昌,北伐时期响应革命,为国民5军,参加北伐后,为冯玉祥国民军第3方面军总指挥,后改投蒋介石为第4军团军团长。中原大战前编成第44师、第45师,后参与反蒋失败。
1933年组织抗日救国军并加入冯玉祥抗日同盟军,失败后,部队基本被瓦解,仅余阮玄武独立第39旅和鲍刚独立第46旅(后改编为一师三三八旅),也都在抗战开始后不久覆没于对日战争和蒋军的吞并。
十五、第17路军
系陕西地方部队,首领杨虎城。中原大战后杨部编为第17路军。该部虽曾先后隶属井岳秀、孙岳、冯玉祥等,但其独立性一直很强。北伐时为第2集团军第10军。编造会议时为暂编第21师。后又曾使用新14师、17师番号。中原大战后为蒋军第17路军,所部扩编为第7军和第38军,另辖陕西警备旅3个。
西安事变后,杨被迫出国,第17路军解体第7军军民兼第42师师长冯钦哉率部投蒋,后该军增编第169师。接着警各第1、第2旅、第17师49旅(旅长王劲哉〕先后投蒋。余部编成第38军,辖第17师和新增编之第177师,另有两个警备旅。
抗战中38军扩编为第31军团不久改编为第4集团军,下辖第38军和第96军。第38军军长赵寿山,下辖第17师和第55师。第96军军长李兴中,下辖第177师和新编第14师回抗战胜利前夕,38军、96军合并成新的38军,新14师撤销,军辖3个师,军长易为陕籍黄埔生张耀明。张改造该军过急,结果逼使该军第17师、第55师(罄55旅)先后起义投共,所余整177旅在强势环伺下基本中央化。
孙部另有一支,即孙调任第6战区司令长官时,由第17师带去的一个团,作为战区长官部警卫团,该团于1948年扩编为第232师,1949年随程潜起义。
冯钦哉投蒋后所部先编成第27路军,抗战开始后改编成第98军,1941年该军军长武士敏阵亡,黄埔生刘希程继任军长,部队渐渐演变为中央军。
王劲哉率49旅投蒋后,改番号为独立第20旅,后又扩编出新35师,但不久独20旅为蒋吞并。新35师因参加淤沪抗战有功得改番号为第128师。后在汤恩伯肢解下,该部实力大降,王率余部进入鄂南独立发展,仍使用第128师番号,后战败被俘投放,被汪伪改编为暂编第6、第43师。不久玉皇在伪暂43师反正,抗战结束后该部撤销,伪暂6师则于1945年9月被国民政府收编。
十六、镇击军余部
是民初由河南主要是豫西各路豪杰加盟而组成,由刘镇华统领。最盛时曾拥兵十余万,胡憨战争后逐渐衰稽。北伐时依冯为第8方丽军,中原大战后彻底解体,余部分成几支。)第15军由刘茂恩统领,投蒋后成军,辖第64、第65师,抗战中刘曾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宫,于1947年在豫西被歼灭,尽管所部规模一直没什么发展,却自始至终保持着独立,基本算得上是与民国共始终了。(2)第75师。由万选才部将宋天才统领,投蒋后先编成第32卒,后整编为第20!珞75师,抗战开始后不久被蒋军吞吃。(3)其它小部队,有李万如、万殿尊、范龙章等,都不超出一师之数,多于鄂豫皖巢共时解体。
七、直鲁联军残部。
北伐时,收编直鲁联军的徐源泉部为第10军,刘珍年部为暂编第1军,王金韬部为才:;伐先遣军。中原大战后,徐部编成第41、第48师,刘部编成第21师,王部编成第58师,在剿共和抗日战争中先后被吞并消化。徐投蒋后,曾任第1日军军长,第26集团军总司令,刘则较长时间割据胶东,仍意图割据坐大,但受韩复祭压迫而调离南下,后被蒋捕杀。
十八、五省联军残部。
北伐过程中曾收编李凤翔部为第17军,刘宝题部为新编第3军,陈调元部为第37军,郑俊彦部为第6军团。北伐完成后李、刘二部很快被遣散,陈、郑两部经过混编,至抗战初,尚存第47、第55、第57等3个师,抗战开始后很快被蒋军吞并,其主要将领有陈调元(中京大战时的蒋军第1路军总指挥,军事参议院院长)、王金班(十年内战时期的第9军军长)、上宫云相(第32集团军总司令)、裴昌会(第5兵团司令)等。
十九、直军残部
其一,萧之楚部。原系北洋第22混成旅,大革命时归顺革命军,先后依附镇茜军、国民2军、国民5军等,后编成第44师,抗战中为蒋改造成中央军。其二,刘培绪部。原为靳云鹊旧部,后归顺革命军,先后依附阎锡山、李宗仁、蒋介石,中原大战后编成第40师,于淤沪战役中全军覆没。其二,刘春荣部。刘也出自靳云辑部。归顺革命军后,为第4集团军独立第8师,后为国军第14师,中原大战中为反蒋第20军军长,兵败后被部属所杀,部队溃散。刘军虽然独立存在时间其短,却是一颇具野心与实力的独立部队,与其同乡同学刘珍年很是类似。
二十、皖军马祥斌残部
马祥斌原为安武军旅长,皖系败于直系后,马转依直系,后在陈调元属下归顺革命军为独立第5师,不久扩编成新11军。中原大战后编成第56师,刘和鼎任师长,是皖系军阀仅存的一个部队。抗战中,该师被消耗并改造。
二十一、新疆盛世才部队
新疆地处边远,中原战火未能燃及。盛世才于1933年上台后,借鉴杨增新在新时的做法,养兵并不多,其部队很长时间以团为最高编制单位,到其统治末期,才有师的建制,计有第128、暂编第3、骑兵第11、骑兵第12、新编骑兵第1、新编骑兵第2师。抗战胜利前夕中央军进入新疆,盛下台,其部队多数被蒋军收编。
二十二、鄂军
寄生于湘军的小股湖北地方部队,领袖夏斗寅北洋时期,依附于湘军而存在.北伐开始时,受编为国民革命军第8军隶属下之鄂军第1师,参加北伐。1927年1月,改编为独立第14师。6月扩成新编第10军。1928年2月改编成第27军。编造时,缩编番号为第13师。后夏又任第13军军长、第21路军总指挥,但其部队仍然只有第13师1个师。夏主政湖北时,又增编一个武汉警备旅。不久夏失势被架空,第13师归万耀煌掌握,靠拢蒋介石。万曾任第25军军长,所部一直仍然只有1个第13师抗战爆发后,该师赴上海参战,牺牲惨烈,实力尽失,调扬州|整理时,为陈诚染指,先后经吴良琛、方靖的改造、换血,第13师变成彻头彻尾的中央军。
二十三、赣军
系护国2军残余之一部。后期首领赖世璜先后受孙中山广州|革命政府、北详政府壁五省联军节制,是在南北两大军阀阵营中生存下来的小军阀。大革命时收编为第14军,军长赖世璜。赖被白崇禧杀后,所部被压缩为第5师,后又以该师一部扩编成96师,地方特色已经很淡化,在蒋军不断渗透,抗战中被完全演变成为中央军。
二十四、浙军
辛亥革命时由新军第11镇起义创建后北洋军南下入浙,浙江历经皖系、直系先后统治,浙军亦先后依附皖系、直系。北伐战争中,浙军将领陈仪、周凤歧率部归顺,分别编为第四、第26军。困所部官兵均系蒋之同乡,故很快被中央军同化,至中原大战后,只有第6师从沿革说属于浙军,也是名实难符了。
二十五、孙殿英部队
系豫西绿林武装,以东陵盗墓闻名,该部屡聚屡散,四处依附,番号亦有许多,首领虽都是孙殿英,骨干却并不稳定,沿革更不连贯。使用较多的有第12军、第41军、新编第5军等,抗战时曾投敌任伪第6方面军司令官,胜利后又投蒋任第2纵队司令,于解放战争初期之豫北战役中被歼灭。
二十六、绥西自海风部队
由伪蒙军中部分进步军官且在队起义后组建.白虽毕业于黄埔军校,所部却非蒋军婿系,而是一支带有进步色彩的蒙旅武装。其部队先后交换有新3师、骑九旅、新编骑兵第7师等不同番号。后在胡宗南与傅作义的夹缝中被瓦解。
二十七、建国豫军余部
系民初起义的河南民众武装,创建人樊钟秀。樊于反蒋战争中阵亡后,余部编成第45、第166师和第227旅等互不统屑的单位。后第227旅于十年内坡时覆灭。抗战开始后不久,第45师撤销番号遣散,第166师被改造成中央军。
二八、睐北井岳秀部队
民初创建的反袁武装首领先为井岳秀,井死后,继以高双成,高死,又继以左世允该部实力一直不大,只有1个第86师,但却割据陕北二十余年。抗战时曾编为第22军,于解放战争中起义。
二十九、阀卢兴邦、卢兴荣部队
系绿林起家的小股杂牌部队,长期割据闯北二十余县,左右逢源,朝秦暮楚,闽变时投向蒋介石编成第52师,但仍割据闽北。抗战军兴,所部参战,在淤护战场上全军覆没。
三十、甘肃陈圭璋部队
该师前身是“甘肃义军混成团”,团长赵文华。后赵死,易为黄德贵,再易为陈圭章,并改番号为“西北讨逆军”,陈为司令。后收编于西北军,为国民军第4路暂编第1旅,1931年受编为国军暂编第13师,1932年为陕军孙蔚如消灭。
三十一、陇西南鲁大吕部队
系北洋时期甘肃军阀张兆肝余部,中原大战中投蒋为新编第14师,后改番号为第165师,并曾有新2军番号,长期割据陇西南十余县达七八年之久,后被蒋军朱绍良部吞并。其部将蒋云台于1949年率部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
三十二、甘肃邓宝珊杂军
系由甘肃几股互不相干的杂牌袖珍小军阀拼凑而成,由甘籍军人邓宝珊统领,编为新军,但所辖仅新10、新11旅。该两个旅愚小,但在地广人稀的陕甘地区却长时期割据,其军政势力在当地颇具影响力。后新10旅子抗战时为胡宗南吞并,新11旅由邓带往陕北,后为傅作义收编,改番号为第228师,于解放战争中起义。
三十三、河南土著王凌云部
系河南民团升级而成,曾投镇富军张治公部。后为张销收编,先后为第20路军第225旅、特务旅、第227旅,分别隶属于第75师、第20路、第76师。淤沪会战之精山战役后,困牺牲惨重,与第228旅合并缩编为一个团,隶属于陈诚第79军,很快换血成为中央军。该部创始人王凌云撞一直任部队长,但己不是独立军系首领,而成为中央军将领。
三十四、阳南民军陈国辉部
民初起家于闽南,亦兵亦匪,时兵时匪,先后依附陈明志、王荣光、许卓然、张贞、谭曙卿等,逐渐坐大。大革命后投闽省主席方声涛,受委为福建省防军第1混成旅,之后便直使用此番号,但其实力则不断发展,最盛时达16000人马,创民国军史之最。闽变后,为第19路军所杀,某部溃散。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历史较短,部队规模亦不大的军系,如河北民军张荫梧部、起义的刘昌义部、山东恶匪刘桂棠部、察哈尔土著张衍生部、河南民团军升级的别光汉部、马文德部、福建土著张贞部、郭凤鸣部、胶东赵保原部、绥远鄂友三部等,也都是独立存在的,并在民国史上有一定影响的武装集团,也都应该列为单独军系,这里略去未表。
以上仅是被授予正规国军番号的杂牌军,抗战时期的敌后,还有数不清的游杂武装,有的也有师、旅的番号,似也应算在杂牌军之列,但这些部队多数名实不符,县花现,又多如牛毛,实在难以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