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女杰(古代卷)
21762600000010

第10章 荀灌 少女英雄,突围搬兵救襄阳

一 时逢乱世,不爱红装爱武装

荀灌,晋朝平南将军荀崧的女儿,三国时期曹操帐下谋臣荀彧的五世孙女,颍川郡临颍(今河南省临颍)人。生于公元303年,卒年不详。公元315年,反晋的杜曾率领一万兵马围攻襄阳。城中几乎粮尽,荀崧打算派人突围求援。时年13岁的荀灌,主动请缨出城求援,并带领十几名勇士,穿越杜曾的重重包围,请得救兵,击退了杜曾的军队,拯救了襄阳城。

关于晋代荀灌的故事,主要见之于《晋书》之《荀崧传》和《杜曾传》,以及《晋书·列女传》中的“荀崧小女灌”,以及明代《列女传》中的“荀灌娘”。另外,在明朝的时候,一位自称武林白夷主人所写的《东西两晋演义》历史小说,其中第十五回“荀崧女灌娘突围”,讲述的也是这个故事。

公元303年前后,正是我国西晋的乱世时代。那时,“八王之乱”还在持续,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到处杀伐之声,人人不得安宁。与此同时,北方的匈奴开始南下掳掠,并于公元310年制造了屠杀洛阳百姓三万多人的“永嘉之乱”。虽然匈奴很快从洛阳退出,但自此开始了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

荀灌生于战乱之世,饱受战争之苦。“永嘉之乱”时,荀灌的父亲荀崧在洛阳做朝廷侍中,身在洛阳的她,目睹了匈奴兵的残暴野蛮,烧杀劫掠。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荀灌虽为女孩,但无心习诗诵文,操琴弄妆。她从小喜欢舞枪弄棒,习练武艺。小小年纪,无论寒暑,都与父亲手下的官兵一起出操练武,其坚韧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赢得了府中上下的赞许。

就在荀灌九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311年,叛军王弥勾结前赵的国王刘曜和羯族悍将石勒围攻洛阳。洛阳守军不敌,城被攻破。荀崧率府中卫士和家人突围而出,在距离洛阳两三百里的密县,遭遇大股乱兵。乱兵穷凶极恶杀来,荀崧全家老少一齐上阵,与乱兵展开殊死搏斗。九岁的荀灌初生牛犊不怕虎,机智灵活地协助父亲和卫士勇敢杀敌。由于乱兵众多,府中卫士伤亡殆尽,荀家老少也伤亡很大。荀灌的父亲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之中。乱军蜂拥而上,卫士们硬将趴在父亲身上痛哭的荀灌拉起来,掩护她突围而去。

这次遇险,荀灌的祖母惨死,身负重伤的父亲下落不明。幼小的荀灌一下子失去两个亲人,痛苦万分。她痛恨战争,痛恨滥杀无辜的乱臣叛将。

密县战后不久,父亲荀崧又奇迹般地出现在荀灌面前。原来,荀崧刀伤累累,“被创气绝”,人事不省。叛兵以为他已死去,因而没有管他。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荀崧苏醒,从死尸堆中爬出来,历尽艰难,找到了爱女荀灌。

刀光剑影的拼杀,仓皇恐惧的逃亡,国破家亡,亲人惨死,所有这些,使荀灌在跟随父亲颠沛流离中锻炼了气魄和胆量。

二 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洛阳失陷后,荀灌随父亲率部移驻荆州重镇襄阳,任襄阳太守。晋代的襄阳就是现在的湖北襄阳市,它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流域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这个地区贯通南北、承启东西,自古即为交通要辏、战略要地,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荀灌随父亲移驻襄阳之后,更加刻苦习武。为了提高女儿的武艺,父亲还专门为她聘请了名师教授。在习武练功的同时,荀灌还将父亲所藏的兵书一一研读,如《孙子兵法》《六韬》等。

公元317年,横行荆州地区的叛军首领杜曾,乘襄阳兵力空虚之际,率军突然包围了襄阳。

杜曾生年不详,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他原本是晋新野王司马歆帐下的将军,作战勇冠三军,身穿甲胄还能在水中游泳。杜曾见各地战乱不断,许多原西晋将领称霸一方,拓地称王,他也产生拥兵割据、自立为王的野心。于是,杜曾率部流窜荆州,数次打败晋朝政府军,威震长江中游一带。荆州刺史陶侃曾督军讨伐杜曾,但不幸被杜曾打败。陶侃深知襄阳为兵家必争之地,为此致函襄阳太守荀崧说:“杜曾凶狡,所将之卒皆豺狼也,可谓鸱枭食母之物。此人不死,州土未宁,足下当识吾言。”意思是杜曾为人凶狠狡诈,让荀崧小心镇守襄阳。

果然,杜曾看中了襄阳这座兵家重镇,企图占据襄阳,割据称雄。于是,杜曾率军突然包围了襄阳,并切断了襄阳对外的一切通道,扬言破城之后要杀掉太守荀崧,还要杀尽那些忠于太守的人。

襄阳被围,荀崧督军顽强抵抗。杜曾每天指挥部下攻城,虽然伤亡惨重,但一直死攻不退,定要夺占襄阳,称霸一方。双方对峙日久,襄阳城里粮草日益减少,守城军民伤亡日益增多。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困境下,荀崧明白:襄阳守不了多少时间了,一旦襄阳城破,凶狠的杜曾一定会大肆报复,全城将士和百姓在劫难逃。荀崧心急如焚,他把部下召集来,对他们说:“这样坐以待毙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派人突围出去,向平南将军石览求援。我和石览是至交,只要他知道襄阳的危急处境,定会发兵来救。”但是,众多的叛军将襄阳围困得如铁桶一般,连一只鸟儿也飞不出城去,怎样突围求救呢?众将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主动请缨,突围搬救兵。

两天过去了,情势更加危急了,荀崧决定自己突围求援。就在这时,13岁的荀灌推开众人,走上前来。她说:“父亲正在带领襄阳军民抵抗杜曾的攻城,重任在身,怎么能随便离开呢?女儿不才,愿意突围求援。”荀崧知道女儿从小习武,胆大心细,刀枪剑戟都很娴熟,但她毕竟是个13岁的女孩子,人小力单,怎么能让她去冒这么大的险呢?荀灌见父亲连连摇头,恳求说:“襄阳危在旦夕,难道我们心甘情愿地等死吗?我虽然年幼,却有突围搬兵的破敌妙法。”

荀崧一愣,问道:“那你说说看,是何妙法?”荀灌说:“这几天,叛军连续攻城,已经疲劳不堪。他们白天防范得很严密,但到了夜间,呼呼大睡,防守松弛。我只需带领少数武艺高强的军士,乘其不备,深夜突围,必然成功!”荀崧一听有理,答应了荀灌的请求,下令选拔精悍骁勇的军士,跟随荀灌,深夜突围。

所有将士和城中百姓都没有想到,在如此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竟然是太守13岁的女儿,大家都被荀灌的勇敢所感动。

三 机智勇敢,突围求援

杜曾把襄阳围得紧紧的,连荀崧手下的将士都没有信心冲出包围,十三岁的少女荀灌是怎么突围而出的呢?有的史料记载说是荀灌率领三千多勇士拼死冲杀出去的,有的史料记载说是深夜荀灌和十几个武士悄悄缒城出去的。有的史料记载说是荀灌手执利剑和十几个武士乘深夜叛军都在睡大觉,骑马冲出城外,等叛军发现时,荀灌已冲出了包围。

在明清的戏剧和传说里,荀灌是通过和杜曾斗智斗勇,突围而出的。其故事情节是:荀灌率突围的勇士集中在襄阳北门,然后大开城门,放火诱敌。久经沙场的杜曾闻报,断定北门是虚张声势,一定是有人从南门突围杀出。于是,杜曾率领主力赶到南门堵截。但荀灌算定杜曾会领兵到南门拦截,于是乘敌不备,从北门杀出。善于用兵的杜曾输给了料事如神的荀灌。

荀灌率军突围而出后,仍然面临极大的危险。根据历史记载,荀灌一行突围出去之后,“贼追甚急”,叛军紧追不舍。荀灌“督厉将士,且战且前,得入鲁阳山获免。”也就是说,荀灌指挥突围的将士,一边和叛军作战,一边往前疾驰,直到进入了鲁阳山,才摆脱了叛军的追击。之后,荀灌率领勇士们继续马不停蹄,向平南将军石览的驻地疾驰。

第二天,人疲马乏的荀灌率勇士来到了平南将军石览驻地,将父亲写的求救信交给石览。

石览看到率军突围的竟然是13岁的少女荀灌,非常惊讶。当年,荀崧在朝廷做侍中时,石览曾经给荀崧做过主簿,那时的荀灌还是个几岁的小姑娘,几年不见,小荀灌居然能够率军突破杜曾的包围,前来向自己求援。

石览问明情况后,想到杜曾诡计多端、兵力强大,感到自己势单力薄,对救援一事犹豫不决。于是,石览对荀灌说:“你们辛苦了,先吃饭休息,等会儿再商量救援之计。”荀灌一听,立刻生气地说:“将军,襄阳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救兵如救火啊!还是请迅速发兵,解救襄阳城吧。”石览说:“叛军兵力雄厚,只靠我的军队恐怕难以击垮他们,必须请求南中郎将周访同时出兵,三方合力,才能破敌。”

南中郎将周访是荀崧的老朋友,当时正领兵驻守浔阳郡(今湖北黄梅西南),任浔阳郡太守。

荀灌一听,立即赞同,说:“我这就写一封向周访叔叔求援的书信。”她代替父亲写好求援信件,请石将军派人速送周访。信上写着:“襄阳危在旦夕,杜曾凶恶异常。襄阳失守,叛军气焰更加嚣张,杜曾就会乘胜侵犯近邻,浔阳首当其冲,那时灭顶之灾在所难免。如将军肯发兵援救襄阳,和石览将军一起击败杜曾,荀崧愿同将军结为兄弟。”

周访接到荀灌写的求援信,被信中的道理说服了,马上派儿子周抚统帅精兵三千,和石览的援军一起,飞驰襄阳。

不久,石览和周抚各率大军会合襄阳城外。

荀崧见两路援兵赶到,率城里守军冲杀出来。杜曾三面受攻,死伤累累,军心大乱。杜曾见势不妙,仓皇撤兵而去。

襄阳军民得救了。荀崧率襄阳百姓到城外迎接石览和周抚两人,感谢他们的援救。石览将军拉着荀灌的手,对荀崧说:“您有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好女儿,真是令人羡慕。”周抚也说:“襄阳解围,百姓得救,荀灌居首功,可敬可敬!”

在民间的传说和戏文中,少女英雄荀灌和少年将军周抚互相敬佩,在荆州刺史陶侃的主持下,两人喜结连理。

杜曾叛军在襄阳城下被荀崧、石览和周抚联军打败后,率余部继续为祸荆州,到处流窜。此后,陶侃、周访等派军不断追击堵截杜曾。公元319年,周访督军又一次击败杜曾。同年,杜曾为属下所擒,投降周访。周访随即将杜曾处死,消除了这个大祸害。

荀灌机智勇敢、英勇献身的精神,为历代所赞扬。久而久之,人们都称她为“荀灌娘”。在古代,女子名字后加“娘”字,是一种尊称。荀灌突围搬救兵的故事广为流传,她在如此年龄时具备的勇气和能力印证了“自古英雄出少年”,不愧为少女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