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五千年(上)
21751700000024

第24章 商鞅变法

战国七雄中,秦国一度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各国。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为此,秦孝公首先下令广招贤才。

卫国有一个没落贵族,姓公孙,名鞅,所以大家管他叫卫鞅。他看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才华,就跑到魏国,结果也没受重用。这时,卫鞅忽然听到秦孝公招聘人才,便决心离开魏国到秦国去。

卫鞅托人介绍,见到了孝公,把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两个人谈得十分投机。最后,孝公决定变法,推行卫鞅提出的新法令,并封卫鞅为左庶长。

卫鞅很快就把变法方案制定出来了。孝公完全同意。卫鞅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认同,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金。”不多会儿,南门口就围满了人。大伙儿议论纷纷,就是没人去扛。卫鞅看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这么一来,人们更疑惑了,都猜不透左庶长大人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突然有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跨上前去说:“我来试试。”说完,他扛起木头就走。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北门。卫鞅果然把准备好的五十金奖给了他。这事儿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说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啊!”

公元前356年,卫鞅的新法令公布了。主要内容有加强社会治安,鼓励发展生产和褒奖杀敌立功。新的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遇到很大阻力,甚至太子也出来反对。卫鞅去找秦孝公,向他说明了太子反对新法的情况,并说:“太子当然不能治罪,但是新法令如果可以随便违犯,今后就更不能推行了。”孝公问:“那怎么办呢?”卫鞅说:“太子犯法,都是他的老师唆使的,应该惩治他们。”孝公表示同意。大伙看到孝公和卫鞅这样坚决,都不敢反对新法令了。

几年以后,秦国变得强盛起来。孝公看卫鞅制定的新法令成效显著,就提升他为大良造,并且派他带兵去攻打魏国。魏国只得向秦国求和。卫鞅凯旋而归。

新法令实行了十年以后,秦国变成了当时最富强的国家。周天王派人给孝公送来礼物,封他为一方诸侯的领袖。中原各国都纷纷前来祝贺,对其刮目相看。

秦孝公十分欢喜,把商、于一带十五座城镇封给了卫鞅,表示嘉奖。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卫鞅称做商鞅了。

过了几年,秦孝公病死,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惠文王与商鞅政见不合,那些过去反对商鞅的人就借机串通一气,捏造罪名,硬说商鞅阴谋造反。惠文王就将商鞅处以死刑。商鞅虽然死了,可是,他推行的新法令已经在秦国扎下了根,再也无法改了。这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