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村里人不喜欢留长发,要留,也是个油八盖,顶多再长一点,前后边剃成了白葫芦。
村子小,没有专门的剃头铺,大多数人家有把剃头刀,湿了头,刀在毡片一蓖,锋利无比,三下五下刮成了白葫芦。除非在外边工作或读书的,留着分缝头,或朝后的大碑头,每天得修理打发蜡,隔三差五地梳洗吹风。村里也有人学着留长发,又脏又土,成了灰毡片子了,贴在头皮上。
有的人家没有剃刀,也不会使用。又不愿经常开口向人家借,就拿起针线蒲箩的剪刀,给孩子们和老汉剪,割庄稼似地,留下一道道茬口,剪得好的,像带道的西瓜皮,还算齐整,剪得差劲的,轻一下,重一下,七高八低,像春天地里抓粪一样,留下了粪滩子,尤其是苗儿初出,粪多处又绿又稠,粪少处,又黄又稀。就是到了秋天,也不会长匀称。人们就叫抓粪头。
一出街,谁见谁笑。长过一段,更像地里的粪滩子了,不成样子。
123。果络子
每年中秋节前,心灵手巧的女孩子,用粗线编果络子,等红果子熟了,摘下后,装在线络子里,又红又香,闻味儿。
果络子,和家里提东西的线络子,又叫网袋儿,差不多,只是小一些。剪一些五彩粗线段,编成菱形网状长袋子,下边是长穗子,上边是长提线,又细又小,最多装两个红果子。红果子愈放愈红,愈红愈香,又沙又绵,散发出浓郁的果味。有的人家,藏在衣柜里,一接箱盖,果香味扑鼻而来,溢满屋子。年份好时,队里分得果子多,舍不得吃,放在下房里,冻了,吃一个带冰的果子打凉下火,村里人叫冻果木。
中秋节前后,孩子们胸前都吊着一个果络子,里边装着红果子,一见面就比谁得果子香,嗅来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