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1737100000025

第25章 三才·中正·中庸

一、三才

“三才”所指的是天地人。“三才者,天地人。”《三字经》里的这句话,广泛流传于古今与东西南北。

“三才”的源头在八卦。八卦每卦三爻。三爻自上而下,依次象征天人地——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六爻分三组,自上而下,仍然是象征天人地——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周易·系辞下》对此的解释是:“《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伏羲氏作八卦,卦卦由三爻组成,三爻留下这样一些根本性道理:其一,天地生人,天地生万物。其二,天之上没有有人格意义的上帝,地之下没有有人格意义的阎罗。其三,天地之间只有顶天立地的人以及和人类同源而生的万物。除此之外,天地之间没有任何有形的神灵。其四,人生在天地之间,人的效法对象只能是头上的天、脚下的地。其五,天地之间没有高于天、厚于地的绝对权威。

“三才”之说,创造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三才”之说,衍生出了“以人为本”的文化。

二、中正

“中正”一词,源于《周易》。《易传》之中多次出现“中正”一词。《周易·同人·彖传》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在这里,“中正”一词与“文明”一词相对应,“中正”一词的落脚点落在“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上。

“中”与“正”本来属于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起源于八卦与六十四卦的爻位。八卦的三爻,自上而下,天位、人位、地位,天地之间为“中”即人位为“中”。六十四卦六爻的排位,从下到上一三五为阳爻之位,二四六为阴爻之位;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阴爻居二四六,阳爻居一三五,如此为“正”。

“中”,在《尚书》中是一个重要的治国原则。“允持厥中”就是尧舜禹和平禅让时留下的传国宝训。“中”为中道,民要守中道,君要守中道。

在《周易·彖传》与《象传》中,“中”与“正”可以同时并列出现,也可以单独出现。“中正”在实际生活中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要求人们认清人与天地的关系,以摆正相互之间的位置;二是要求人们认清人与万物的关系,合理地利用万物;三是要求人们“上顺天时,下取地利”,合理地安排生产与生活;四是要求人们认清家庭成员之间、天下成员之间的相互负责的关系并且摆正相互位置。

三、中庸

符号产生出的“中正”哲理,在儒家文化里演化为“中庸”之道。何谓“中”?《说文》:一、上下通为中。二、内为中。何谓“庸”?《说文》:行事能变为庸。

“中庸”之道就是崇尚天地之道。上有高明之天,下有厚博之地,中间是顶天立地之人;人位于天地之间,人理应该效法于天理,人道应该效法于天道。天生万物是一个动态过程,万物生息也是一个动态过程,活动之中必须自我调节、自我调整,使之各得其所而不至于相互冲突,这是自然之“中”。自然之“中”,《礼记·中庸》所表达的意思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效法自然,效法出“不过激,不偏私”——“不偏为中”。

天地在动中变化,春夏秋冬循环不已;万物在动中生生不息。变动是永恒的!人效法自然,应该效法出一个“庸”字——“行事能变”。变出认识外部事物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具,变出认识人类自身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具,变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具。

宋朝程朱理学把一个变动之“庸”解释为不变之“庸”:“不易之谓庸。”

“不易之谓庸”与“行事能变之为庸”,一个字的误解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崇尚自然变化的思维方式变成了固守教条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