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1737100000026

第26章 见物求因·见物求源

一、比较

400多年前,意大利罗马鲜花广场上出现了一件与“鲜花”二字不相称的事件:著名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活活烧死。布鲁诺被烧死的罪名,就是不相信整个宇宙为上帝所创造。他认为“上帝只是创造了有限的世界,而无限的宇宙并不是上帝创造的”。仅仅因为求因求源的自由探索,布鲁诺付出宝贵的生命。四百年前的西方,没有学术自由。

在东方的中华大地,从伏羲氏开始探索宇宙的起源问题,一直延续到老子、庄子、列子,几千年来没有间断过。自由讨论宇宙起源问题,没有一个人因此而被烧死。早期的中华大地上,求因求源的探索有着充分的自由。

二、榜样

1.伏羲氏

见物求因,见物求源,一求万物之因,二求天地之源。这是伏羲氏为子孙所留下的光辉榜样。《周易·系辞下》中所记载的伏羲氏,是中华民族见物求因、见物求源的第一人。

求天地万物之因,求天地万物之源,在伏羲氏的研究历程中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三部曲”:一、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二、作八卦。三、推理与假设出太极。

“仰观俯察”极尽上下远近所有之物,这部曲是研究与思考之曲;把上下远近所有之物集中在八卦之中,这部曲是抽象与归纳之曲;在八卦基础上推理与假设,假设出一个形而上的太极,这部曲是终结之曲。

伏羲氏用一个自然演化过程解答了宇宙起源的问题。在这个答案里面,没有形象之神,诸如《圣经》中的上帝。太极—天地—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仪,这是伏羲氏所认识的“宇宙与人”的渐进演化图。

伏羲氏的思考与研究一直就没有被阻拦过。允许伏羲氏思考与研究,才有伏羲氏巨大的研究成果。

2.老子

求天地万物之源,在老子的研究历程中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三部曲”:一、后天的研究;二、先天的推导;三、价值终极标准的创建。

老子把后天的天地万物简称之为“有”,有生于无。天地之前什么有形的东西都没有,只有一个无形无体、无声无息、无始无终的东西。对于这个东西界定出一个概念,似乎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所以在《道德经》第25章里,老子以困难的态度说出这样一段话: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为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道又是人生价值的终极标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庄子

庄子认为,道位于天地之前,先有道而后有天地。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万物出于自然又归于自然。万物与人的生生死死,都是一个自然过程。生,是一个自然变化过程;死,亦是一个自然变化过程。在庄子的学说里,一切有,都产生于无。无即是天然之门。具有人格意义的上帝,庄子没有涉及。

4.屈原

求因求源,学术上的自由探索,一直延续到屈原所处的时代。屈原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影响到学术上的自由。屈原做《天问》,《天问》中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开头的问题都在自然科学范畴之内:天地未形成之前,怎样考察出它的状态?阴阳怎样参合才能衍生万物?圆天九重,谁能够度量?北斗星的斗柄,是否有绳索维系?日月运行,昼夜之间,能行多少里?九州大地,怎样划分?江水东流,大海为何总是不满?——屈原投江而死,是死于政治腐败,并不是死于学术禁锢。

三、差别

细心进行中西文化、古今文化对比,可以发现这样两个差别:

其一,中华文化是由自由变为专制的,西方文化则是自由变为专制,又由专制转变为自由的。中华文化由自由变为专制,始于“焚书坑儒”,完成于“独尊儒术”,延续于历代的文字狱。西方文化由专制转为自由,划时代的起始点应该是“文艺复兴”。

其二,中华元文化主张学术探索一定要落脚在实用层面上,动脑与动手一定要相结合,所以伏羲氏既是“道”的探索者,又是网罟的创造者。在这一点上,中华元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有相似相通之处。而中华文化,从老子这里开始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动脑与动手分离,理论探索与实用层面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