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意的生活,才是正常生活
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
——(中国·清代)金圣叹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是一位钓鱼爱好者。有一次,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鱼儿在咬钩之后,通常因为刺痛而疯狂挣扎,但越是挣扎鱼钩就陷得越紧。阿德勒由此提出一个相似的心理概念,叫作“吞钩现象”。
人亦如此,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跳出困境。困境就如“鱼钩”,“吞钩”以后,虽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脱钩”,却不但得不到解脱,反而越陷越深,生活的境况越来越糟糕。其实,换个角度想想:有挫折的人生,可能才是最真实的人生。
一天晚上12点在北京3号航站楼,唐强在冰天雪地中终于等到出租车,立刻就钻了进去。司机师傅很紧张地问:“到哪儿?到哪儿?”唐强说:“北大。”司机师傅开心地说:“北大还行。我昨天排队40分钟,大半夜拉了一个活儿,一问去哪儿,望京!弄得我今天一整天的心情都不好。”
唐强说:“如果我家在西五环,你还不得高兴死!”
师傅笑呵呵地说:“那当然!”
唐强问:“师傅,你身上是不是有两个按键,一个绿色的写着开心,一个红色的写着不开心。接到去望京的人按一下红键,您就难过一天;上来去北大的人按一下绿键,您就开心一天呢?”
司机师傅说:“小伙子,您说得还真准!生活不如意呀,有时候老天都在跟我作对。”
你身上是否也和那个出租车司机一样装有按键呢?什么事情会按下你身上不开心的按钮呢?是不是也经常觉得老天爷对你不公呢?司机为什么不感谢老天每天都送给他一个顾客,不至于让他一整晚都没生意做。
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比如你的老板偏偏对你发火;你的孩子就是不听话;你着急的时候,前面的路就是堵得不可开交;工作不顺时,就是碰到不讲理的客户;或者更加糟糕,娶了或嫁了一个不靠谱的人……
问题是现实的存在,关键在于你自己怎么看待。人生旅途中有风有雨,但心中要始终有个太阳。以一颗知足常乐的心接受一切安排,剔除心中的那个红色按键,一切都会变得美好。
他空着袖管走向舞台上那架钢琴,随即琴声响起,很快观众陷入了一片寂静,评委的眼里出现了泪花,琴声结束后全场观众全体起立鼓掌……这是发生在《中国达人秀》上的一幕。这一次,在选秀节目中我们感受到了少有的感动。
这个弹钢琴的年轻人叫刘伟,1987年出生在北京。从小他就憧憬着能够成为职业球员,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9岁的他已经是绿茵足球俱乐部二线队的队长,踢中场。
可是天不遂人愿,刘伟的足球梦在他十岁的时候就瞬间破灭了。1998年春节刚过没几天,刘伟和3个小伙伴在家附近玩捉迷藏,没想到意外竟然发生了。刘伟家附近有一个简陋的配电室,墙是用土砌的,很矮,几岁的小孩一翻就能进去,里面的电线裸露在外面,非常危险。他和同伴玩捉迷藏,他想藏到配电室里,正往墙上爬时,墙一下子就塌了,他摔在了10万伏的高压线上,当即不省人事。经过医生的抢救,刘伟的性命算是保住了,但是双臂的肌肉都已坏死了,必须尽快进行截肢手术,否则会危害到全身。
做完手术5天后,刘伟清醒过来了,他以为自己只是生了一场大病,以为自己受伤了。母亲见隐瞒不下去了,就对儿子说出了实情。失去双臂的刘伟不再像原来那么活力四射,整天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不愿迈出病房一步。让他痛苦的是,他再也回不到从前的生活,不能和小伙伴们玩耍了。
不过,父母并没有因为刘伟失去双臂,而放松对他的要求,正常孩子能做到的,他们都要让他做到。尝试着用双脚代替双手,用脚来刷牙、洗脸、写字……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去适应,他从来都没有享受过什么特别待遇,就连重要考试,他用的时间也都是和正常学生一样的。
童年时因意外电击失去双臂,在“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很多人用手练钢琴都连连叫苦,他却用脚弹奏出动听的音符,选秀节目究竟要选出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探讨了好几年,刘伟的出现让悬着的问题有了答案,答案即评委伊能静说的那句话:“真正的达人是用生命展示他的才华。”
刘伟面前的道路很宽阔:签约世界级经纪公司、出唱片、与其他世界达人一起赴拉斯维加斯的演唱会……但刘伟很淡定:“我一直是一个普通人,平时不喜欢和媒体打交道,但一位老师告诉我,我能让身边的人对他自己的人生观有所改观,所以如果有一天我能拥有这样的影响力,我愿意继续这么做。”
刘伟坚强、掷地有声的话感动了全世界,就像他经常告诉自己的那样,他从来不把自己当作弱者,失去双手也许让他看起来有点异样,但这不是人生悲观的理由。如果你正视生命中的脆弱,脆弱就不再那么可怕了。
刘伟既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不幸显而易见,幸运的是他凭借坚韧的生命力渡过了生活中的惊涛骇浪,拔除了上帝强加在他生命里的红色按钮。而我们大部分看似幸运的人,其实在许多方面,比刘伟逊色得多。生命如此脆弱,脆弱的人生虽然让人难过,却也让人反思。没有人天生能够战胜脆弱,但应学着在漫长或短暂的人生中慢慢用行动证实自己的勇敢。
不与世界争执,少和自己较量
假如一个人只是希望幸福,这很容易达到;然而,我们总是希望比其他人幸福,这就是困难所在,因为一般人总是坚信其他人比自己更幸福。
——(法国)孟德斯鸠
人世间的一切问题,往往都能归纳为两个小小的方面:一是你如何与世界相处,一是你如何与自己相处。有些人早已习惯了用紧绷的神经去面对一切,结果自然是不断地跟这个世界发生争执,也和自己较量个不停。这样的人,即使拼尽一切得到了什么,也不会聪明地去利用得到的东西享受快乐,岂不可笑?
对此,我们并不能提出多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毕竟,每个人的性格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但至少,我们可以尝试一下两个小小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叫“等一下”。生活中,如果你遭受到别人对你的一些具有伤害性的行为时,最明智的方法是回到房间里,静静地坐一会儿,甚至躺一会儿,或是出去散散步,将怒气慢慢稀释在其他的事情上。总之,在我们用怒火把自己点燃前,先告诉自己“等一下”,说不定事情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个样子,即使真是那样,也别着急,说不定,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值得去花费心思和气力。
一对情侣在咖啡馆里发生了口角,互不相让。然后,男孩愤然离去,只留下他的女友独自垂泪。
心烦意乱的女孩搅动着面前的这杯清凉的柠檬茶,泄愤似的用匙子捣着杯中未去皮的新鲜柠檬片,柠檬片已被她捣得不成样子,杯中的茶也泛起了一股柠檬皮的苦味。女孩叫来侍者,要求换一杯剥掉皮的柠檬泡成的茶。
侍者看了一眼女孩,没有说话,拿走那杯已被她搅得很浑浊的茶,又端来一杯冰冻柠檬茶,只是,茶里的柠檬还是带皮的。原本就心情不好的女孩更加恼火了,她又叫来侍者:“我说过,茶里的柠檬要剥皮,你没听清吗?”
侍者看着她,他的眼睛清澈明亮:“小姐,请不要着急,你知道吗,柠檬皮经过充分浸泡之后,它的苦味溶解于茶水之中,将是一种清爽甘洌的味道,正是现在的你所需要的。所以请不要急躁,不要想在3分钟之内把柠檬的香味全部挤压出来,那样只会把茶搅得很浑,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女孩愣了一下,心里有一种被触动的感觉。她望着侍者的眼睛,问道:“那么,要多长时间才能把柠檬的香味发挥到极致呢?”
侍者笑了:“12个小时。12个小时之后柠檬就会把生命的精华全部释放出来,你就可以得到一杯美味到极致的柠檬茶,但你要付出12个小时的忍耐和等待。”
侍者顿了顿,又说道:“其实不只是泡茶,生命中的任何烦恼,只要你肯付出12个小时的忍耐和等待,就会发现,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女孩看着他,似乎没有琢磨透侍者的话。
侍者又微笑着说:“我只是在教你怎样泡柠檬茶,随便和你讨论一下用泡茶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泡制出美味的人生。”
说完,侍者鞠躬离去,剩下女孩面对一杯柠檬茶,静静沉思。
女孩回到家后自己动手泡了一杯柠檬茶,她把柠檬切成又圆又薄的小片,放进茶里。女孩静静地看着杯中的柠檬片,她看到它们慢慢张开来,好像有晶莹细密的水珠凝结着。她被感动了,她感到了柠檬的生命和灵魂慢慢升华,缓缓释放。
12个小时以后,她品尝到了她有生以来从未喝过的最绝妙、最美味的柠檬茶。
是的,别着急,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沉淀,才能缓缓释放出最美的滋味。柠檬如此,感情如此,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
第二个方法叫“我高兴”。许多时候,我们因为别人的评价而苦恼,因为别人的眼光而徘徊。其实,好多事,既然你并没有碍着他们,何不爽快地来一句“要你管,我高兴”呢?依循自己的内心,让她开心起来,而不是学着别人的样子对她挑三拣四,才是我们和自己相处时,最该有的态度。
有着世界“最胖妈妈”称号的美国新泽西州女子唐娜辛普森目标是少动多吃,不断增重,成为“世界最胖女性”。为实现目标,她平均一天食用1.2万卡路里热量的食物。辛普森25日的圣诞大餐内容列出来一长串,包括2份各重11.3千克的烤火鸡、2份各重6.8千克的枫糖火腿、4.5千克烤土豆、2.3千克土豆泥、2.3千克胡萝卜、2.3千克甜玉米、2.3千克烤南瓜、5条自烤面包、2.3升蔓越莓调味汁、2.3升自制调味肉汁、2.3千克馅料和1盘混合蔬菜沙拉。就这一顿饭,吃掉大约232美元。
英国《每日邮报》27日援引她的话报道:“我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辛普森如今以胖为生,经营一家网站,网民可以付费观看她进食,有时她也会在公众面前有偿表演进食。尽管辛普森眼下每走6米就需坐下休息,购物时需乘坐电动小车,但坚持称自己身体健康,并希望更胖一些,体重能够达到453.6公斤。
“我喜欢吃东西,而人们喜欢看我吃东西。”她说,“这让人开心,而我没有伤害任何人。”
是啊,她没有伤害任何人,为什么不能开心地吃,开心地胖呢?
当然,这个例子也许并不算太合适,因为过于肥胖至少对自己的健康不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种对待自己的乐观态度,并不是每个苗条的姑娘都具备的。当她们对着镜子的里的自己横竖不满意时,也许该想想快乐的辛普森,胖怎么了?我高兴!
怎么样,这两个方法,两句简单的话,是不是也适合你呢?有人说:“让一个人从你面前消失的最快方法,是你自己先转过身去。”也许他忘了再多提醒你一句:转过身之后,别忘了去做真实的,快乐的自己!要不然,你转过去,只会面对一个连自己都讨厌的自己。
大海放低了自己,河流才向它汇聚
越是成熟的麦穗,越是懂得将头颅低向滋养它的土地。
——(中国)谚语
我们羡慕大海的宽阔无垠,却不曾体会到,它先将自己放低,再去接受世间河流入怀的智慧。人生也是如此,只有先低下头,弯下腰,我们才能真正成熟和丰收。
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孟买佛学院,除了以其建院历史久远、建筑大气恢弘和培养出了许多著名学者闻名之外,它还有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设计,也让世人赞叹不已。所有进入过这里的人,当他再出来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细节使他们顿悟,正是这个细节让他们受益终生。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细节:孟买佛学院在它的正门一侧,又开了一个小门,这个小门只有一点五米高,四十厘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了。所有刚刚进入佛学院的人,都十分纳闷:这么大的学校,有着巍峨壮观的大门可以出入,干吗还开这个小门呢?
其实,这正是孟买佛学院给它的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所有新生初来学院时,教师都会引导他从这个小门穿过。很显然,所有的人都是弯腰、侧身进出的,尽管这显得有失风度,但是却达到了目的。最后,学院的教师不失时机地指点他们:“大门当然方便,能够让一个人很体面,很有风度地出入。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出入的地方并不都是有着宽敞大门的,抑或,有的大门并不是为我们准备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和侧身的人,只有学会了暂且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够得偿所愿,自由出入于自己的人生。否则,你就只能被挡在幸福之外了。”
佛学院的教师告诉他们的学生,佛家的哲学就在这个小门里,人生的哲学也在这个小门里。是啊,人生之路,尤其是通向幸福和成功的路上,几乎是没有宽阔的大门的。许多地方,我们都要学会弯腰和侧身才能通过。而这样的历练,也正是内心强大之人所必需的。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委屈和谦卑有时只是一份我们还没来得及打开的礼物,所有生命要想成熟,总要经过一次次弯腰低头,甚至是匍匐前进的破茧之旅。毕竟,蝴蝶的翅膀,不是骄傲的蚕蛹所能张开的。
但是现实中,人们总会在一些事情上不经意地表现出些许骄傲、自负,甚至是盛气凌人,又有多少人懂得“弯腰”与“低头”的智慧呢?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反而是那些真有学问、真有能力的人才深谙谦卑的奥义。他们的修养与学识明明在他人之上,却总是第一个低下头来向别人请教,被问的人倒是和我们一样,往往在这样的情境下侃侃而谈,忘乎所以。早在几千年前,柏拉图在谈及自己为何如此谦虚时就解释道:“人的知识就像是一个圆圈,圆圈里面的是你已经知道的知识,圆圈外面代表的是你未知的知识。圆圈越大的人越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很不足。”可惜的是,几千年过去了,许多人依然不明白这样浅白却深刻的道理。
除了谦卑地行脚于尘世,安然穿过人生的风雨,弯腰低头往往还能给我们带来其他的意义。正如民间谚语所说:“越是成熟的麦穗,越是懂得将头颅低向滋养它的土地。”因为只有低下头来,弯下腰去,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生活的土地里,才能充分地享受到它给你带来的源源不断的滋养。
那个以“条件反射实验”著名的科学家巴甫洛夫就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他还讲过类似的一个故事:
夜深了,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请多捡些小石头,明天会有用的!”商人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是弯腰捡了几颗石头。到了第二天,当商人从口袋掏出“石头”看时,才发现那所谓的石头原来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宝石!自然,也正是这些宝石,使他立即变得后悔不迭:“天!昨晚怎么就没有多捡些呢?”
是啊,我们总是在昂首阔步地迈过我们的青春后,才在别人成功的经验中发现诸多自己错过的,熟悉的事物。只是,到那时我们才慌不迭地学会弯腰低头,捡拾脚下的珍宝时,已经真的只剩如我们自己一样的顽石了吧。
所以,请别再纠结、不齿于自己低下的头颅和弯下的腰肢,你要明白,那压弯我们腰肢的并不是外界的金钱和权势,而是我们自己成熟的智慧。最后,我们不妨想一想地球的巨大引力,它除了能保护我们不被浩渺的宇宙吞噬以外,最主要的功能可能就是不断提醒我们:我们脚下的土地,我们根植的生活,才是我们应该注目和轻抚的一切。
生活是情人,允许她对你发个小脾气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每个伤口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
——(法国)罗曼·罗兰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下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旅途漫漫,为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前面还有更多的花朵,我们不该停留……其实,牵绊我们的往往不是手边的美丽花朵,而是脚下的石头和泥泞。不过,既然泰戈尔告诉我们,前面的花朵开得正艳,那我们还是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上路吧!就像朴树在《在希望的田野上》里唱的那样:“快些仰起你那苍白的脸吧,快些松开你那紧皱的眉吧,你的生命她不长,不能用她来悲伤。那些坏天气,终于都会过去。”
1987年3月30日晚上,洛杉矶音乐中心的钱德勒大厅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人们期盼已久的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正在这里举行。在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气氛中,玛莉马特琳走上领奖台,从上届影帝——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威廉赫特手中接过奥斯卡小金人。
手里拿着金像的玛莉马特琳激动不已。她把手举了起来,但不是那种向人们挥手致意的姿势,眼尖的人已经看出她是在向观众打手语。原来,这个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竟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女。
其实,玛莉马特琳不仅是一个哑巴,还是一个聋子。她在18个月的时候,被一次高烧夺去了听力和说话的能力。
但这个聋哑女孩对生活充满了激情。从小,她就喜欢表演,8岁时便加入伊利诺伊州的聋哑儿童剧院,9岁时就在《盎司魔术师》中扮演多萝西。但16岁那年,玛莉被迫离开了儿童剧院。所幸的是,她还能时常被邀请用手语表演一些聋哑角色。正是这些表演,让玛莉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她利用这些演出机会,一点点锻炼自己,提高演技。
1985年,19岁的玛莉参加了舞台剧《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饰演的是一个次要角色,可就是这次演出,使玛莉走上了银幕。女导演兰达海恩丝决定将《上帝的孩子》拍成电影。物色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时,兰达发现了演技高超的玛莉,便决定用玛莉担任影片的女主角,饰演萨拉。
玛莉扮演的萨拉,在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全靠极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揭示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悦和沮丧、孤独和多情、消沉和奋斗……也许,这也是她多姿多彩的生命历程本身。玛莉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她勤奋、严谨、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用自己的心去拍,因此表演得惟妙惟肖,让人拍案叫绝。就这样,玛莉马特琳实现了人生的飞翔,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聋哑影后。
在颁奖晚会后,面对记者的采访,她用手语说:“我经历了很多不幸,但是我一直坚信幸运不曾将我遗弃。”
其实,何止“幸运”,关于生命的一切幸福和美好,都不曾将玛莉遗弃。对我们大多人来说,幸福正如同白居易笔下淘气地“躲入”山寺的桃花,遥遥地拨弄着我们的心弦,既让我们寻觅不着,又让我们不忍停止寻觅,于是便生出了无尽烦恼。可越是心烦意乱之人,越是远离这山中幽寺。而幸福,自然也离他们越来越远了。殊不知,生活就像是我们的情人,难免会发个小脾气。于是,有的人工作不顺利,有的人父母不理解,有的人朋友不知心……但若是我们不懂得用一颗宽容、忍耐的心去哄哄她,也哄哄自己,那她迟早会离你而去。
哀怨和犹豫永远是扼杀我们幸福的第一祸首。一位哲人曾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许多人都抱怨自己的处境艰难、身边的人情冷漠,可抱怨生活就如同赤脚在石子路上行走,我们走得越远,脚底就越痛,越痛也就越发抱怨,到最后,只能寸步难行。
玛莉即使失去了听见动人旋律、唱出美妙歌声的能力,不也依然快乐地在世间蹦蹦跳跳、不屈不挠么?弥尔顿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写出《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等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使土地丧失了,那有什么关系。即使所有的东西都丧失了,不可被征服的意志和勇气也是永远不会屈服的!”这是他们的坚强和乐观。
在人生漫漫长路上,抱怨和愤恨只是绊脚石,而宽心、释然才是一双结结实实的靴子。
古语说得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生活里的快乐幸福也是一样。通过万花筒看世界,美得变幻无穷;通过污秽的窗子看世界,到处都是泥泞。我们的生命画布如何着色,取决于我们拥有一颗怎样看待世界的心。
不抱怨、不着急、安下心、耐住性,把烦恼和忧虑都擦干净,我们才能看见世界的曼妙美好,才能收获生活这个情人的芳心。
孤独不可耻,学会和自己娓娓而谈
能与自己娓娓而谈的人,决不会感到孤独。
——(美国)马克斯威尔·马尔兹
摇滚歌手张楚有一首代表作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他说:“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空气里都是情侣的味道,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许多人把失意、伤感、无为、消极等与孤独联系在一起,认为将自己封闭起来就是孤独,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有时候,孤独也同样可以很美好。孤独是一种难得的感觉,只有在拥有孤独时,你才能静下心来悉心梳理自己烦乱的思绪;只有在拥有孤独时,你才能让自己渐渐走向成熟。另外,孤独还是心灵的避难所,给你足够的时间去舔舐伤口,重新以明朗的笑容直面人生。总之,如果你懂得享受孤独,那么它代表的就不再是落寞与无奈,而是一份自由与闲适。
很多时候,因为有其他人在身边,要顾及他人的感受,很多事就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比如,和朋友一起吃饭,你喜欢吃辣,而朋友不能吃,所以你得考虑到朋友的口味;一家人看电视,你喜欢看体育节目,而其他人都想看连续剧,所以你只得少数服从多数;大伙一起去公园玩,你想玩小孩喜欢的“碰碰车”,大伙却笑话你幼稚,所以你只得作罢……而适当的孤独,则会把一切事物的控制权,重新放回你的手上。这就是孤独的自由。
不要任何人陪伴,只是一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可以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也可以一个人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这是你的自由。你可以静静地听着你喜欢的音乐,或投入或随意地看你中意的书,你也可以为自己做一些好吃的,加一瓶红酒,自斟自饮,享受生活的微醺。你也可以背着行囊去任何一个地方徒步旅行,幻想你正在环球旅行,哪怕你只是在做环城旅行。你所在的这个城市,肯定还有许多你没有涉足的地方。去走走,去看看,特别是那些久闻而未亲见的地方,今天就把所有的遗憾都弥补。
当然,孤独的自由并不是简单的独处和独行,它也是你自己与自己的相处,这也是一门沟通学问。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马克斯威尔·马尔兹说:“能与自己娓娓而谈的人,决不会感到孤独。”换句话说,你只有懂得孤独的真味,才不会被它所伤。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与自己交谈的人,即使在一个逼仄的空间里,也能收获无尽的舒畅和惬意。
南朝有个叫宗少文的人,一生爱好远游,后来身体不行了,没力气再去寻山访友,于是遍画名山大川,挂满了家里的墙壁。宗少文从此每天在家抚琴自娱,竟然使纸上的群山发出回响。他就在这样一间陋室里,重新驰骋山林,纵横天地。这样的“旅途”中,宗少文虽然没有真的听到山涧鸟鸣,看到春风秋雨,但至少,他一直都在和那个自由的、快乐的、满足的自己,不断相遇,亲切交谈,互相鸣和。这样的境遇,可能很多真的置身山林的游人都不曾体会过。这就是孤独赐予他的,“心有天游”的快意。
可惜,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孤独的真味和可贵。西方有位哲人在总结自己一生时说过这样的话:“在我整整75年的生命中,我没有过过四个星期真正的安宁。这一生只是一块必须时常推上去又不断滚下来的崖石。”所以,追求孤独,或者是追求宁静,对许多人来说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我们不妨先从细节入手,来学学精神瑜伽:找个一人独处的机会,把思维集中在两眼的中间位置,想象你窥见灵魂中心,中心被白色的光所包围,倾听灵魂深处发出的声音。当你坐在那儿时,你可以想象很多事情。此时,你的心也许是朵缓慢开放的鲜花。你还可以在想象中到达你所期望到达的一个安静的所在,那是一片远离人群的白色海滩,或者是一座山中的小木屋。你还可以用念祷文的方式来集中精力。任何你认为重要的词语都可以当作祷文,像“爱”、“平静”,以至于像人人都叫得出的“呼”、“吸”。如果你心里不断重复同一句祷文,你也就可以借此使思维活动集中起来,或者将杂乱无章的思绪从头脑中清除出去。在这宁静的歌声里,在这精神的畅游中,也许我们慢慢就会看见那个真实的自己。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很多“创造”和感受孤独的机会。大多数人都向往去西藏,去麦加那样的圣地获得心灵的净化,其实,我们只要找个僻静的地方,甚至在家里就能做到。你可以在家里为自己辟出一个清静的地方,安排一个夜晚,独自一人静静地待在家里;有可能的话,再去为自己安排一个一人独享的安静的周末。坐在桌前,焚一炉檀香,冲一杯咖啡,翻几页旧书,感受久违的纸墨清香。当然,如果你愿意,也可以什么也不干,只是坐在那里。在那份长久的宁静中,孤独和寂寞就会像个沉默少言的朋友,悄然来到清静淡雅的房间里陪你坐下。它们虽然不会给你谆谆教导,却会引领你反思生活的本质及生命的真谛。
除了那些刻意安排的独处时分,我们更多的应该注意那种随时停留的心情。如果可以,我们不妨学着停下匆匆的脚步,低头,或者仰望。当云霞落在天空的怀抱,开得如此温柔,我们是否也该,给自己或身边值得珍惜的一切,一个温暖的拥抱?深吸一口气,你或许会觉得,闲适中的从容让自己的心灵被一泓清泉洗涤,变得清澈明亮。
热闹需要外求,而孤独却随时与你同在。在你需要时,它便轻轻地来到你身边,静静地听你倾诉心声。它能为你保守秘密,虽然它无言无语,却能让你更好地认清自己。它不会对你指手画脚,却能让你更加自信地走好人生的下一步。过去的终将过去,未来的必会到来。孤独寂寞到了极致,终将遇见生命的深刻;经得住繁华,转过弯,看到的,是花开成海。
最幸福的,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隐藏的忧伤如熄火之炉,能使心烧成灰烬。
——(英国)莎士比亚
人生如棋,在生命的尽头才能看透结局。所以,只要还活着,就有挽回败局的可能。当你埋怨日子凄苦,运气不佳的时候,你有没有好好想过:即使在顺风顺水的日子里,你又认真对待过几天呢?
我们都渴求幸福,却不曾领悟什么才是最幸福的。太多人欣羡于别人的幸福果实,却不曾回头看看,自己正在通往幸福的这条长路,崎岖里藏着快乐,泥泞中孕育着温情,这才是我们最该珍视的东西。
有位旅行者倚靠着一棵树晒太阳,他衣衫褴褛,神情萎靡,不时有气无力地打着哈欠。
一位僧人由此经过,好奇地问道:“年轻人,如此好的阳光,如此难得的季节,你不去做你该做的事,懒懒散散地晒太阳,岂不辜负了大好时光?”
“唉!”旅行者叹了一口气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自己的躯壳外,我已一无所有,又何必去费心费力地做什么事呢?每天晒晒我的躯壳,就是我要做的所有的事。”
“你没有家?”
“没有。与其承担家庭的负累,不如干脆没有。”旅行者说。
“你没有你的所爱?”
“没有,与其爱过之后便是恨,不如干脆不去爱。”
“你没有朋友?”
“没有。与其得到还会失去,不如干脆没有朋友。”
“你不想去赚钱?”
“不想。千金得来还复去,何必劳心费神动躯体?”
“噢。”僧人若有所思,“看来我得赶快帮你找根绳子。”
“找绳子干吗?”旅行者好奇地问。
“帮你自缢。”
“自缢?你叫我死?”旅行者惊诧道。
“对。人有生就有死,与其生了还会死去,不如干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余的,自缢而死,不是正合你的逻辑吗?”
旅行者无言以对。
“兰生幽谷,不因无人佩戴而不芬芳;月挂中天,不因暂满还缺而不自圆;桃李灼灼,不因秋节将至而不开花;江水奔腾,不因一去不返而拒东流。更何况是人呢?”僧人说完,拂袖而去。
这是一个悲观者的故事,他之所以孤独,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没有用心去生活,没有用心去爱,所以没有朋友,没有家人,没有乐趣。他只活在自己创造的空壳里,看不见外面的世界,听不见生命的律动。
沉浮动静皆人生,如果我们总用效益坐标来评判别人的状况,前进为正,后退为负,上升为优,下沉为劣,那么,我们就永远不能读懂人生。既然每个人的未来结果都是相同的,均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么还不如在追求一切的过程中好好享受,这才不枉在尘世走一遭。
更何况,就像朗弗罗曾说的那样:“快乐和痛苦,就像光明和黑暗一样,是互相交替的。”当你静下心来品味旅途中的痛苦和崎岖时,也许能蓦然发现一些往日无缘得见的美景。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是对现代电影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1947年,电影《开往印度的船》杀青后,出道不久的伯格曼自我感觉良好,认定这是一部杰作。在“不准剪掉其中任何一尺”的要求下,这部影片甚至连试映都没有就匆忙首映。结果拷贝出了问题,报纸上的影评惨不堪言。
这时,他的朋友笑容可掬、幽默地说了一句话:“明天照样会有报纸。”
此话深深触动了伯格曼。明天照样会有报纸,一切冷嘲热讽都会过去。在跌倒时要迅速地爬起来,这样才能争取在明天的报纸上写下最新最美的内容。伯格曼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在下一部电影的制作中,只要有空就去录音部门和冲印厂,学习与录音、冲片、印片有关的一切,还学会了使用摄影机与镜头的知识。从此再也没有技术人员可以唬住他,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一代电影大师就这样成长了起来。
有时,我们虽然没有收获胜利,但我们得到了经验和教训。失败让我们真正了解了世界,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有人说:“跌倒了也要抓一把沙子,这样才会领会重新站起来走向成功的真谛。”的确,人生有高潮,也就会有低潮。有时候危机会成为一种打击,将人们击倒在地,即便如此,也不要就此一蹶不振,那只会让危机永远压在自己身上。相反,如果勇敢地站起来,危机便会自行离去,我们身处的困境也终会消散无踪。
命运之神像是一个淘气的孩子,总是喜欢与人开玩笑。它在人们前进的途中故意设下陷阱,又给那些挣扎在旋涡中的人投去救命的绳索。因而每个人遭遇困境与黑暗时都无须太过绝望,因为在某个地方,一定会有人为自己留下一扇窗。
命运的底色不是阴霾,走出阴影就能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我们在各自的生命中寻找那些隐藏着的快乐,不对偶尔遭遇的挫折与意外耿耿于怀,不对那些擦肩而过的人与事太过痴迷,这样的生命才会被快乐填满。“如果有个柠檬,就做杯柠檬水”,怀着这样的心情面对人生低谷,才能比旁人更快地寻找到命运的转机,也更容易嗅见幸福的气息。
接受雕琢会痛,否则会碎
人生是一趟巡礼的旅程,免不了苦难。但可别忘记,神透过这些经历,教你更深邃的事物。
——(荷兰)梵高
在哀痛者的心里,悲哀无疑会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然而若能正确地、欣然地接受它,它就能发挥出巨大的积极的作用。因为没有经历过苦楚的人,不能经受住生命的雕琢的人,内心就不能变得坚韧,最后只能在现实的风雨里,飘摇破碎。
在深山里有两块非常要好的石头,它们成天挨在一起。有一天,第一块石头对第二块石头说:“咱们去经一经路途的艰险坎坷和世事的磕磕碰碰吧!能够搏一搏,这样才不枉来此世一遭啊!”
“我才不呢,这又是何苦呢,”第二块石头嗤之以鼻,“安坐高处一览众山小,风景独好,周围又是花团锦簇的,谁会那么愚蠢地在享乐和磨难之间选择后者呢?再说了,那路途中的艰难险阻一不小心就会让我粉身碎骨的!”
于是,第一块石头义无反顾地随着山间的溪流滚涌而下。在路上它历尽了风霜雨雪以及大自然带给它的各种磨难,尽管如此,它依然不后悔,执着地在自己的路途上奔波着。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第二块石头讥讽地笑了,它在高山上享受着安逸和舒适,享受着周围花草簇拥的畅意抒怀,享受着盘古开天辟地时留下的那些美好的景观。
许多年过去了,饱经风霜、历尽尘世千锤百炼的第一块石头和它的家族成员们已经成了世间石头的珍品、石头艺术中的奇葩,它们被千万人赞美着、称颂着。喜爱它们的人们给予了它们最优厚的待遇,让它们享尽了人世间的富贵荣华。
第二块石头知道后,有些后悔当初没有听从第一块石头,现在它想投入到世间风尘的洗礼中,然后得到第一块石头拥有的那种成功和高贵,可是一想到要经历那么多的坎坷和磨难,甚至会满目疮痍、伤痕累累,还要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便又退缩了。
一天,人们决定为那石艺中的奇葩修建一座精美别致、气势雄伟的博物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珍藏它。为了搭配这一美丽的石头,使它显得更加突出,人们决定建造材料全部用石头。于是,他们来到高山上采集建筑材料,粉碎了第二块石头,用它给第一块石头盖起了房子。
第一块石头,选择了艰难坎坷,懂得放弃享乐,所以它成了珍品,成了石艺的奇葩。
第二块石头,贪图现有的享乐,不懂得放弃,不仅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还成为了装点别人之物。
在这大千世界中,每个人的经历各有不同,有幸福、欢乐、艰辛、苦涩……而其中最能磨炼人、考验人的当属磨难。王宝池有一首七律,其中有一句是“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意思是说从古至今英雄总是要经历磨难才能够成就大事业,而娇生惯养的富家子弟则因为缺少气概而难以成就伟业。的确,人生好比一次旅行,旅行中会有灿烂的风景,也免不了会有刮风下雨。虽然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人生道路平平坦坦、一帆风顺的,然而,挫折和磨难总是伴随在人生道路的左右。值得庆幸的是,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正是在挫折、逆境中做出的。
挫折和磨难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这时我们要说服自己悦纳自己和他人他事,要能容忍挫折,学会自我宽慰,心怀坦荡、情绪乐观、满怀信心地去争取成功。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对事情的态度。只要有一颗保持乐观的心,那么即使是再悲惨的事情,也能成为成就我们人生的助力。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快乐开心的人在我们的记忆里会留存很长的时间,因为我们更愿意留下快乐的而不是悲伤的记忆。每当我们回想起那些勇敢且愉快的人们时,我们总能感受到一种柔和的亲切感。所以,就让我们开心地去迎接来自生命的雕琢吧,就像英国诗人胡德说的:“即使到了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也要像太阳一样,总是面对着事物光明的一面。”只有心里怀着阳光和坚韧,才有机会发现:原来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
道本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却在大阪的一所中学当了几十年的校工。尽管工资不多,但他对生活中的一切很满足。就在他快要退休时,新上任的校长以“他连字都不认识,却在校园工作,太不可思议了”为由,将他辞退了。
道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校园,像往常一样,他去为自己的晚餐买半磅香肠,但快到食品店门前时,他想起食品店已经关门多日了。而不巧的是,附近街区竟然没有第二家卖香肠的店。忽然,一个念头在他脑海里闪过——为什么我不开一家专卖香肠的小店呢?他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开了一家食品店,专门卖起香肠来。
因为道本灵活多变的经营,十年后,他成了一家熟食加工公司的总裁,他的香肠连锁店遍及大阪的大街小巷,并且是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颇有名气的道本香肠制作技术学校也应运而生。
一天,当年辞退他的校长得知这位著名的董事长识字不多时,便十分敬佩地称赞他:“道本先生,您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却拥有如此成功的事业,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道本诚恳地回答:“真感谢您当初辞退了我,让我摔了跟头,从那之后我才认识到自己还能干更多的事情。否则,我现在肯定还是一位靠一点退休金过日子的校工。”
有人说,不要做在树林中安睡的鸟儿,要做在雷鸣般的瀑布边也能安睡的鸟儿。确实如此,逆境和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学会去适应,那么挫折带来的逆境,反而会给我们以进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世事常变化,人生多艰辛。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尽管人们期盼能一帆风顺,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令人不期然地遭遇逆境。逆境如霜雪,它既可以凋叶摧草,也可使菊香梅艳,逆境似激流,它既可以溺人殒命,也能够济舟远航。一切,只看你如何看待,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