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黄土谣:西北风·文论集
21730000000028

第28章 乡土之音宁夏风格——谈《中秋月》的音乐特色

文锦

音乐剧,顾名思义,就是把剧与音乐两者溶于一体的有故事、有情节、有矛盾、有冲突的剧种。随着当代电子科技的高度发展与广泛应用,电视音乐剧,舞台音乐剧已成为一种时髦,特别是在广州、上海、哈尔滨等大城市广为传播。其明显的特点:一是人员少,队伍轻,适宜于剧院和歌舞厅演出。二是不用乐队伴奏,以卡拉OK方式进行,在音乐与剧的关系上,虽然两者并存,但音乐从属剧情,为剧情服务。纵听《中秋月》全剧音乐,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土”“美”“情”。

一是“土”,“中剧”的音乐,以宁夏民歌、花儿、秦腔、眉户音乐为素材,融为一体,创作而成。由于这些音乐,多年来流传于民间,为宁夏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所以具有乡土气息和亲切感。比如,羽调式的“6322”一旦转成商调式后,便成为“2655”,实际上,在听觉音响上则是一样的。此外,在音乐中也多糅进了秦腔、眉户音乐,使“4”和“67”这样的音多次出现。

二是“美”。旋律的曲线原则是音乐的灵魂。音乐美不美,关键在于旋律的曲线原则运用得好不好。“中剧”音乐不仅具有乡土韵味,而且也很美。比如,主题曲《月亮,妈妈》,梦幻中的对唱,月芳接到烈士证后思念建军的咏叹调,委婉曲折,荡气回肠,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样,有强弱,有对比,好听好记。

三是“情”。“中剧”的音乐,在烘托剧情中,起到了彩云烘月、绿叶相衬的作用。比如,剧中的一些画外音伴唱:“晴天霹雳云压顶,天旋地转头沉沉,中秋佳节盼新婚,谁料圆月缺半轮”等乐段,就处理得很得当,很动情,对剧中人物情绪的变化,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中剧”之所以以情动人,催人泪下,显然是与音乐的有力烘托是分不开的。

原载《吴忠日报》

看这个戏真过瘾

我叫马旭东,是银南宾馆的采购员。虽然知道吃住在我们宾馆的许多人是来演戏的,但不知道是演啥的,在哪里演。昨天晚上,我冒冒地领着两个娃娃,先到了东方红剧院,人家说没有。我又给宾馆总机打了个电话,他们也不知道在哪里演。后来我又领着两个娃娃到了吴忠影剧院,终于找到了。进剧院时已是8时20分了。我和两个娃娃进了剧院就没挪窝。两个娃娃一个是女的,上中学;一个是男的,上小学。看戏时,看着看着,就哭了起来。这戏太感人了。只是我们吴忠的老百姓都不知道。娃娃一把鼻子一把眼泪的挺伤心。我儿子见他旁边有个50多岁的老汉也在哭,就问:“爷爷,你这么大年纪了,见了那么多事,还哭鼻子?”那老汉回答说:“这老大妈的命也太苦了,眼望着儿子要结婚,又死了。让人真是伤心死了。这事好像是发生在我家里的事一样,真真的。娃娃,你不要笑话我。我止不住、止不住眼泪啊。”我那两个孩子当看到老大妈认儿子的时候,哭得更厉害了。连我这个平素不爱掉眼泪的人,当看到那洪水中被救的学生喊“妈”时,也止不住眼泪,哭了起来。看完戏后,两个娃娃回到家里,放着打开的电视不看,就给她妈讲故事去了,把她妈也说得哭了起来。她妈问:“戏有多好嘛,把你们哭得泪人一样?”娃娃说:“大妈的儿子把别人从洪水中救了出来,他自己死了,大妈眼睛又瞎了,真是太苦了”。她妈问我今天还演不演,我说“不知道。”她说要演她也看。看这个戏真过瘾,比看几部电影,看几本小说强多啦。过去,电影院经常放些电影,我们不敢让孩子看,一看就是吃“老虎”(接吻)的镜头。那咋行呀!像这个戏应当多演,教育教育像我们娃娃这样的中小学生。我活了这么大,娃娃长了十几岁,没看过这么感人的戏。太感动了,太能教育人了。

(马旭东口述,张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