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半生流离半生爱
21685100000021

第21章 事事休(1)

十、寂寞江南掩风流

1.劫后余生

年年岁岁,循环往复。

时日以无情的姿态,与人们相互追逐着前行。似乎在猛然的一个回首间,才惊觉已垂垂老矣。

而生命就这样在不计日夜的迷茫中,徒劳地奔波着。

到了建炎四年十二月,皇上有旨,命将郎官以下官吏全数分散出去。

彼时,易安已到了衢州。

于绍兴元年春三月,又转赴回了越州。

直至绍兴二年,方到杭州。

明诚病重期间,曾有朋友张飞卿学士携了一玉壶来看望他。然后,张走时又将它一并带着走了。其实,那不过是用一块形状似玉的美石雕塑成了壶形。

张后来投了金人。于是,便有人因此而造起了谣言。

不知是谁将这件事添油加醋地传将了出去,沸沸扬扬地竟传成了他们夫妻二人曾以所藏玉壶奉送金人。而据闻散播此谣言者,还以此来诬陷明诚贿赂通敌。

易安还听说有人已暗中上表向朝廷告发,又听说要因此对他们夫妇二人进行检举和弹劾。

事涉通敌之嫌。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易安大为惊恐惶惧。明诚已死,外人无从追究。可苦了她一孤身女子,独自流落这世间,还要如此受人欺侮。她又不敢进行辩解,怕越描越黑,却又不能就此作罢。

她只得被迫将家里所有的青铜器等古物通通拿出来,准备向掌管国家符宝的外庭投进,希图以此举求得洗刷和解脱罪名。

于是她便带着这些文物,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

行程中,前途未明、后有追兵,苦不堪言。

她自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

待她千辛万苦赶到越州时,却闻圣上已移幸四明。她不敢再将这些东西留在身边。于是便将所带青铜器连同手抄本,一起寄放于剡县。

后来,听说官军们搜捕叛逃的士兵时,将它一起搜取了去。后又听说,已经全部归入前李将军家中。

于此,她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但经此颠沛流离,费尽心血保卫的所余文物却又已散失去了大半。所谓“岿然独存”的东西,无疑经这一折腾又去掉了十分之五六了。

只剩了些书画砚墨,大约还有五六筐。她再也舍不得放在别人处。于是便常常藏在床榻下,亲自来保管着。

在越州时,她借居于当地居民钟氏的家里。因身携着价值不菲的文物,引起了盗贼的注意。

在一天夜里,竟然有人掘了壁洞,从她住处背了五筐子的东西逃逸。

易安失物,伤心至极。她心下实在不忍那些文物就此与己相失,又怕落入不懂得欣赏的人手中,反糟蹋了那些宝贝。虽然知道是有心人偷的,但还是决心以重金悬赏,以便收赎回来。

果然,她重金求赎的消息只放出去两天,邻家的钟复皓便带着十八轴书画来求赏。她心下顿时有了数,知道盗贼不会是远人。而那些被盗的东西,自然也就离自己不远了。

她千方百计请求钟复皓,让他无论如何也要将那些东西拿出来,要价再高她都可以考虑。但是那人却是说什么也不肯再将其余的东西拿出来了。

后来易安才知道,原来那些被她珍若眼珠子一样的文物,早就被福建转运判官吴说以贱价全买了去。

既然已被卖与他人,就如何都再要不回来的了。

于此,那些“岿然独存”的东西,这时已去掉了十分之七八。只还剩了一二件残余零碎的,以及不成部帙的书册三五种。

于客乡,她借宿于他人屋檐下,手捧着这些幸存下来的平庸书帖,心痛欲绝。

那些曾经耗尽心血得来的珍品,原来到了失去的时候,却是如此的轻便。

曾经她爱惜得如同头脑眼珠,护卫得如同生命的东西。如今,却轻易全数落入了别人的手中,想想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呀。

异乡他室,她忆起那些往昔。那些美好的时光,曾经以停留的姿态深浸于她与明诚珍爱的物什之中的呀。而今这些珍若生命的东西,却遭这些贪婪之徒无情盗走了。

那些记忆唯一系扣的纹络,便这样粗暴地被断去了联系,让她如何不难过呢。

如若明诚知晓,不知又会如何地伤心呢。

忆及他,便不由地又将她带回了二人屏居青州的那一段闲静时光。那些梦幻般的过往,那些再回不去的美好。

仿佛闭上双眼,他还在她的眼前。他于案前,安静地撰写碑文,埋首书卷,沉默而安定。

而一睁开眼,她的面前,便只余了一片虚空。

思及,伤及。她霎时,泪湿春衫袖。

十五年前花月夜,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混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偶成》

犹记得十五年前,与君流连于花前月下的那些日日夜夜。彼此携手赏看花月,对诗作词,羡煞旁人。

而今,眼前的花儿月儿模样依旧如昔,而你却已经不在。于是那些与你在一起时候的美好情怀,亦不复存在了。

这首诗明白如话,感情深挚而沉厚,端庄内敛。

在这里,所有的情绪都已安放得平稳。虽然同为悼亡词,但已无此前的凄厉,而转为更为深厚沉稳的一种哀伤。默默地蕴于心底,淡淡地释放。

正所谓“睹物思人”。赵明诚,他的影子几乎掠夺了易安的整个身心,整个人生。

他在,牵扯着她所有的感怀思恋。他不在,却还同样左右着她的心念情愫。

这样入骨沁血地深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是世间最无法抚慰的悲伤,亦最无可奈何。

反复的漂泊迁徙以及担惊受怕,让易安的身心都不堪重荷。她本就虚弱的身体,承受不住这连番打击。于是这一年的夏,她再次病倒了,比起上次有过之而无不及,直病得“牛虻不分”,几度以为自己会就此死去。

而比此重病更为让她后怕的是,她遇上了一个卑鄙的小人。并因此,成为了她此生最大的一道耻辱。

那人便是张汝舟。他也许留意了易安已久,从而认定了她是个身携无数价值连城宝物的寡妇。

于是,就在易安病得一塌糊涂之际,张以花言巧语哄骗了其弟。而其弟更被张汝舟的一番巧舌打动,以为他是出于真心要对自己的姐姐好,遂将犹在病中的易安许配给了他。

于彼时,易安已无父无夫,更无子,亦无兄长。于是,其本应由父、夫、子、兄辈做主的事情,现今便都落到了其弟身上。

而此时病得头昏脑涨的易安,根本都未能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待她明白过来时,早已木已成舟。

眼看已不能再反悔,加上也许她心下里也还有着对于爱情的一丝微弱的期盼。毕竟,她曾经深深地被爱过。再者,自己眼下孤苦无依,居无定所漂泊不断,历尽了世间炎凉。如若真的有人愿意好好地来爱护怜惜她,也不见得是件坏事。

这般想着,便也就只好以默认的态度,接受了这突如其来的一切。

张汝舟其实也是个读书之人,与易安初婚之时,为了取得她的信任,他也时常端着书卷吟诗作对,显露自己的文人气息。

而他更为了显现自己的忠诚,还将一个惊人的秘密透露给了易安——那就是他的官位其实是靠作弊得来的,即所谓的“妄增举数入官” 。也许他觉得那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于是便将这事当作炫耀自己聪明的本事一般,说与了易安。

易安当时听了可谓是五雷轰顶,只觉得荒唐至极。竟不知自己糊涂至此,居然会答应与此等小人一起生活,遂对张汝舟反感起来。

而且她慢慢发现,这个口口声声说仰慕自己才华的人,其实胸内无甚墨水。文章作得很差不说,对于史实亦不熟悉,常将人物故事喻比得错漏百出。

这对于才学渊博的李清照而言,是难以接受的。

也许,张汝舟也发现了易安对他的冷淡及厌恶。于是便索性收起了面具,开始展现出自己丑陋的真实面目。

他开始翻找起他想象中的那些倾城之宝来,然而翻箱倒柜却只找到了一些破破旧旧的书帖子。他气急败坏,质问起犹在病中的易安。

待他得知那些梦想中的价值连城之物,早已经被偷掠殆尽时,霎时恼羞成怒。遂对易安施予家暴,大打出手。

这个庸俗之徒却没有想到,李清照柔弱婉约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刚烈铮然的心,她高洁的灵魂容不得这般欺侮。

于是,她决定上告张汝舟。她要与他,彻底分道扬镳。

在当时的宋朝,女子要离婚,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彼时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易安,在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这条唯一会有微弱希望的路。她要以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来作为她要求离开的理由。这将意味着,张汝舟会被送进牢笼。

而据当时的宋朝《刑统》,女人若要状告丈夫,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亦无论对错输赢,至少要“徒二年”,即坐两年牢。这便是彼时男尊女卑的可悲之处。

易安从没想过,要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与他对抗。但亦唯有如此,她才能重新获得自由身。

即便挣得鱼死网破,她也还是要彻底地离开这个无耻之徒。用两年的时间,来换此后余生的自由,她甘愿。只有告倒张汝舟,自己才能重新归属成为自己。

是年九月,张汝舟终因东窗事发被捕,锒铛入狱。接着,便被贬官于柳州。

而易安亦同样被锁于牢房之中。她焦急上书,请求相救。后经调停,终于在九天之后被无罪释放。

此时,距她与张汝舟共同生活整整一百天。在受尽了身心煎熬之后,她终于得以离开了那个卑鄙无耻的小人。

出狱后,易安写信感谢救己之人,有《投内翰綦公崇礼启》,又名《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 。这是一封答谢信,由李清照写予救她出狱的綦崇礼。信中具体而细致地交待了她再嫁张汝舟的不幸,以及艰难离异的全部经过。

在这封不长的信中,她连用历史典故,以便更形象具体地讲诉此间身心倍受摧残的巨大痛苦,以此表达了她的愤慨羞耻以及誓死不与恶人为伍的决心。信中陈词恳切,令人动容。

从信中细致到位的描绘以及恰如其分的用典中,可以充分体会到易安其时复杂而真实的心理变动。

然而据史料看来,这封谢启是否真实,仍待考证。而且还有一个最大疑团的便是,“易安再嫁”是否确有其事?

虽然有很多史实以及后人评述,似乎都可以证明这一件事实。但后来的许多学者,却都开始纷纷以质疑的态度来考证这一说法的真实性。更有人质疑这一段历史,认为历史有误载了易安之名,或将易安之名误冠于张汝舟妻头上之嫌。

虽然质疑声高起,但至今仍未有确凿证据可以推翻史载的“易安再嫁”这一说法。

也许,事实真的并非记叙中的那般。毕竟文字是纸面上的东西,不可能完全还原当时人事的真相。那些久远的人与事,都慢慢地成为了历史的烟云。只陪衬了那一年月的时空,成全了那些辉煌与衰落的剧情。

真相,永远不可能在当时以外的其它时空,还原如初。我们能够相信的,只是比较接近真实的可能。但,也仅限于可能。

经历了这番死里逃生的灾难,易安的心情迟迟难以平复。劫后余生,让她更懂得珍惜眼下所剩不多的时日。

对于世事人情,她看得越来越淡,开始学着不再去计较了。就只这具于劫难当中拖身过来的躯体,经由几次三番的折腾,更显得憔悴不堪了。

病痛让她开始懂得珍惜那些难得的平安。她开始留心起身边的细琐事物,一心一意地料理着凄苦的余生。

那些无法言语的心伤与无望,已经如同这迟迟不能痊愈的病根子般,埋至了心房骨血深处。不再时时显示,却仍旧残延苟喘地存在着。

一夜,她艰难地煎好了熟水汁,凉在桌上。抬眼见得窗外一轮初月,于云间残缺地往来,心下寂静得无法言语。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山花子·病起萧萧两鬓华 》

大病初愈,赫然发现稀疏的两鬓间已经泛出花白。斜卧于床上,安静地看一钩残月寂寂地爬上了窗纱子。豆蔻子连着枝茎一起煮水,作为病中的饮用药。

既喝了它,便不能再去泡茶了,如此会散解了药性。心里却还是想念团茶的苦味,唯有它的涩苦,才可解得一些我心里面现在的苦楚啊。

闲闲地读着床上枕边这些得以幸存下来的旧时书帖诗词,就这样静静地就好,不要再来生起任何纷扰了。门前这番寂寞景象,如若此时有雨水缠绵,亦是好的,合应了此时心境。

现在整日里脉脉陪伴着我的,除了寂寞,便只有这蕴藏着暗香的小小桂花了。你看它枝茎的纹理,那些坚忍的线条不正像极了这年轮静默而执拗的刻痕吗?

词面看来,似乎那些关于生死别离的剧痛,已在这场缠绵的病里被消磨得平静了。它们随着这场病的逐渐远去而远去了。但事实上那些伤痛却是如同病根般,扎驻到了她的身心最深处,药石已不可探及。凝结于表面的,只是一种近于麻木的平静。

有时候在剧痛面前,我们便会表现出如斯让人惊怖的平静。也许正是因为,再没有一种表情能够比平静更能表达我们无法用肉体之身来诠释的伤与痛了。

那是一种到了极致的,已无法用感官来表达的巨大情绪。只有平静,方可承接。

一切事物到了极致,都会以如此反差的态度来给予回应。如同生之安然,死之寂静;如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同大悲无泪,大悟无言。

她开始变得小心翼翼起来了,关注起身边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

她以淡然而坚忍的倔强,硬是于连环打击中挺了过来。不再直指心口里,那些无法言说的伤悲凄苦。

因为她已开始明白,一切都只是徒劳的事。失去的,已不可再追回。如同深爱的那个人,深惜的那些珍物,深恋的那些时光。从此往后,只有自己孤身一人了。

她还要好好地独自过活,她如若在此时倒下,怕是连葬己之人都寻不来。

她带着这样悟道般的淡然与坚强,于整个晚年,都以如此沉默安静的姿态清浅度日。

那些曾经以张扬姿态盛放的棱角,都被她小心地敛收了起来。在清寂的时光里,柔软地蜷伏于心间。

与她一同,孤独而安静。

2.自怜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