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半生流离半生爱
21685100000012

第12章 爱情伤(6)

如若可以,我想她是愿意不要此后的那些盛名才气的。她只愿这般做一个温婉幸福的小妇人,有着寻常女子的心意与脾性,有着凡人俗子的平淡与安然。

就这样,与她爱的人一起,甘心平淡于无风无浪的岁岁年年之中。

她将青州的住处起名为“归来堂”,取意于陶潜的《归去来辞》,又择其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为自己定号为“易安居士”。

“归来堂”,既表明了自己意欲追随陶公“悠然东篱“的生活态度,又透露出夫妇二人淡泊明志的精神追求。也许,还另含着一层对于“夫君”终于收心敛意“归来”与之相守之意。

在这十年间,李清照全身心地与夫君投身于金石研究中,一同鉴赏校注碑文字画。她还协助夫君整理校勘书史,撰写珍本秘笈。

在她的鼓励以及协助下,赵明诚得以完成了《金石录》三十卷。

这是一部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学的专著。著录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种。前10卷为目录,按时代顺序编排。后20卷,就所见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石刻文字,加以辨证考据。其中,更对两《唐书》多作订正,是研究古代金石碑刻的必读之书。

这本著作的诞生,也为中国的金石鉴赏史添注了重要而精彩的一笔。

于青州的日子,是这般梦幻的美好时光。于《金石录后序》中她如此记录:“……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又记有二人归来堂中赌书泼茶的情形.:

清照记性较好,每每饭后坐于归来堂中烹茶,便借着空闲时间与明诚玩猜书的小把戏。她指着堆积如小山的书卷,说某某故实,记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猜完后,便笑着要明诚与她一起赌一把,以猜中与否作为胜负,并以饮茶的先后顺序来作奖罚。

每次她猜中了,便端起茶杯开心地大笑。她怎么可以喝了这头杯茶呢,那夫君的颜面都难收拾了。于是便故意将茶水都弄得倾覆到了怀中,然后慌乱站起身来光顾着整理衣裙了,哪还喝得成什么头杯茶呢。

她的窘样,也惹得夫君开怀大笑起来。看吧,头杯茶还是得让夫君来喝的吧。

是这般幸福烂漫的时光啊。如果可以,就这样过一辈子吧,与他就此终老于乡里,可该多好呢。即使彼此身处如此清寒患难之中,但各自心中的高尚志愿,却从未因此而有过屈服退缩。

每每读至她那句“甘心老是乡矣”, 心里都要感触得落泪。

这一篇于她晚年时候写就的文字,是沿着这一生的记忆纹路往回追溯,一点点地从心里挖掘出来的情感私酿啊。

彼时的她,独身坐于寂落的他乡窗下,写下这一句“甘心老是乡矣” 时,该会有着怎样的伤心呢。

那段穿越了此生爱怨的时光啊,于她心里生生洞穿出一方明堂。那一个先她离开了这个繁杂红尘的人,那一些纸札精致、字画完整的卷卷册册。恍然间,仍旧清晰于眼前。

然而,即使影像再如何鲜明如昨。彼时的她,能够触摸到的,只有穿堂风一般的回忆了,它们凉凉寒寒地往回于心间,凄清得直叫人肝肠寸断。

《金石录后序》中,还记载了夫妻二人关于藏书及读书的一些小细节。

其中说到两人既完成了收书,便要开始好好整理保存了。于是,夫妻两人便在归来堂中建起了书库。还将大书橱分别编上了甲、乙、丙、丁序列号。然后,再将书册分类,编好号码牌,一一放置在书橱中。

如果需要阅读这些藏书时,就得先经过明诚同意,拿取钥匙来开橱锁。还要在簿子上登记好了哪个书库、哪个书架、哪卷、哪册。如此,才可以取出要读的书籍。

然而,易安时时手不释卷。吃饭时,手中有书。烹茶时,手中也要端着书。甚至睡前,也要捧着书读一小会儿。

如此,书页偶然不小心溅上些许墨点、茶渍,或者毛损了边边角角,便会受到明诚的责备,并且还要被他严厉要求擦拭干净。如此,反倒不如过去那般随心所欲了。

每次读书,都如此繁琐忐忑。让本来想要求得心下惬意的原意,反倒成了现在心上的一场负担。

如此这般,让易安很不耐烦。于是,便开始想方设法地节俭。 她想尽办法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绣有纹彩的衣裳。头上也不要明珠翡翠的首饰了,室内也不要那些镀金刺绣的家具了。就将这些省用上节下来的钱,用来买书。

在市面上,如果看到有诸子百家的书籍,只要没磨损掉字儿的,版本不掺假的,便都买下来。储存起来,作为家里藏书的副本。

这样,我看我买的副本,你存你的那些个珍本。各得其所,又互不相扰,两全其美了。

就此以后,他们家的藏书,常备有两套。向来家传的《周易》和《左传》,原有两个版本源流。在当时藏书家中,属于文字最为完备的版本。

于是,将这些各自的阅册,或罗列在案几上,或堆积在枕席边。夫妻二人,各得所需。于读书间隙偶尔四目相对,意会心谋,目往神授,心意相通。

那些瞬间里发生的悸动与交会,是这样微妙至灵魂的默契与欢喜呵。这样的乐趣,可是远远在那些追逐歌舞女色、斗狗走马的低级趣味之上的。

这段醉人的时光,在很久很久以后,都成为易安心上的一段月光,时时唤起她心底浅淡而不死的爱与勇气。

让她,在最恶劣最残忍的状况下,亦得以存生的力量。在她失去他之后,仍旧可以依此来倔强地站立于这复杂人世间,来面对这般人世荒唐,重新写字生活。

2.最好的时光

除却于归来堂中的读书乐,遇着了闲暇时分,夫妇二人还时常携手,悠闲地步至范公亭附近的顺河楼上。或游花赏月,把酒言欢;或吟诗对词,谈论文著。形影不离,平静恬美。

某天,赵明诚说起对妻子一些词作诗句的赞赏。说她所言,仿佛都是不经意之所为,可是他费尽了苦心寻思,却总也想不及,道不出。而每每刻意斧凿了一些出来,又觉得反倒弄巧成拙,不甚那般无心之作有韵味了。

易安于是言道,“奴幼年弄笔之初,常听父亲说:‘文不可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且晋人能文者多矣,至刘怜《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字字如肝肺出,遂高步晋人之上,其诚著也。’又有古人云:‘言为心声。’而乐府诗词并著,讲究词随意发,更讲究情景相融,意贯其中。无论作吟或唱,均可使人意动心随。若是刻意雕琢了去,只一味工求纤丽,那就难免味同嚼蜡了。”

也许,正是因了与夫君此番言谈的有感而发。于此时期,易安便有了一篇让后世惊叹的,亦是她平生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专著——《词论》 诉于笔端。

《词论》在继承了苏门论词精华的同时,还提出了李清照自己的一些独到词学观以及深入见解,对后人的词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有学者将《词论》的创作时间,推后至易安的晚年时期。认为只有在那个时候,她才有足够的词作经验以及自己的创作论点出现。

但其实,易安至此时为止,已经有了相当的创作累积。其为后世流传的众多作品中,《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等都系此前创作。她的创作风格,已开始展现头角,并且步入稳定状态。

最重要的是,她的一生中,亦只有屏居青州这一时期心境属于最平和舒惬,生活中又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阶段。如此,才会有心情闲暇来评点文字批时论贤,并且能够清楚而不羁地提出自己的词学主张。

再有,《词论》中论述评点的词作家,始于唐末五代,直至北宋中叶,大约止于哲宗朝时期。而于北宋后期的重要词人,如周邦彦及其相关的“大晟词派”,却没有在她的《词论》中有任何提及。

如此,若是创作于晚年的话,她一个活跃于词坛中的人物,不可能将这些对词作产生重要影响的例子漏于其评论的名单之中的。

于《词论》中,易安多利用众多词名家的风格及事例,来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她认为词不仅需“协音律”, 还要层次高雅丰满。除了需要“时时有妙语”, 还需要有好的叙述形式。既“作为小歌词”, 便需懂得情感的收放技巧。

她又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且分清浊轻重,这些都是宋代最重要的词理论之一。此外,她还提出了一个对词作界稍显“另类”的观点:“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作为一个女子,于那样一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有此大胆而新颖的论点,可真真是让人侧目。虽然在当时,仍旧有很多的人对这样一个出自女子之手的词作理论有着嗤之以鼻的态度,却都不得不为她对各词派深刻入骨的见解暗自佩服。

而这篇《词论》的诞生,当与易安恩师——晁补之有着微妙的关系。因晁补之早于元祐年间,便有一篇题名为《评本朝乐章》的词评。其中历评了“柳永、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晏殊、张先、秦观”七家词,其中还提出了词应当“讲究当行本色”等独到观点,是一篇既论述全面又意识超前的词评。

而易安彼时与他闲居的地方相距不远,想必是时时有上访往来的。于是,偶然间议起了词评词论,从而引起了与晁老的一番深入论述,当属正常。

《词论》的诞生,为易安惹起争议的同时,亦让各方词人对于宋词及易安体开始了重新审视与关注。

在这篇文情并茂的散文体里,还可探知到易安内心孤高的一面。她不为当时的封建环境所制约,亦不为自己的女子身份而有所怯畏,敢于对诸多名词家提出自己的一些分析及见解。

她认为于文字里,并无男女尊卑之分。所以,她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上看待词坛,更甚或整个社会。她的高风亮节,在这里可见一斑。以至于后来在国破家亡且自身寥落不堪之际,亦能够有那般正气豪迈的字句出世。

于此屏居时间里,她还有一首贺寿词《新荷叶》。在这首词里,她心系国事的情怀已经开始显现。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新荷叶·薄露初零》

时值薄露初降的秋分,漫漫黑夜与悠长白昼于此时节之际,平分了往来时间。围绕着秀水而建起的楼台宏伟壮观,像极了高耸万丈的蓬莱、瀛洲两座神山。

看,您的好子弟们都前来为您祝寿了,那些达官显贵也纷纷到场,大家从八方而来,齐聚一堂。整个庭院,都被映照得熠熠生辉了。

看这些花儿般柔媚、玉儿般清丽的侍女们,为人们捧盘托酒,飘飘然地来往穿行于人群之中,婀娜多姿的样子,甚是明艳动人。

寿主啊,祝您如同鹤一般的高寿,亦如同松柏一般万年常青。愿您的神采,一如往日奕奕,可与秋月一争明洁。

您老的品德操行以及过人的文学才能,早已是名动京师,为人传颂已久,弟子亦素来有闻。您的胸怀才略,可与东晋时候的谢安相比肩,亦与他一样选择了东山隐居,明志淡泊。这让那些贵为卿相者,亦要深愧不如了。

但愿您也能够如同谢安一样东山再起,拯救天下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啊。

这首词是属于后期发现的补遗作。

据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此词原载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诗渊》,第六册第4513页第12行,作者署“宋李易安”。

可见现存的易安词,只是其流落散佚作品中被有幸发现的一部分而已。她的许多作品,或许还在某本古籍上,静寂地等候着被发现。又或许于后人抄录中,被误题作他人姓名或忽略了名氏,而仅流传为无名氏作。又或许,已经永远地失落于这长久遥远的时间长河之中了。

有学者将此词划分为南渡之后,且于明诚病卒之后的作品。因最后一句“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喻意希望寿主能够如东晋谢安一般出山,拯救天下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其实南渡之后,宋室气数已尽。易安若于此时再如此明显地喻意,似是不妥。而其与夫君屏居乡里时候,南宋朝廷则正值风雨飘摇之际,她此般寄意,则属情理之中。

再据考证,其祝词的寿主应是时年闲居金乡的晁补之,亦即是易安向他“学语三十年”的“忘年之交”。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而李格非是“后苏门四学士”之一,二人有世交之情。彼时晁补之闲居故里。由此,易安去探望之并为此题寿词的寄望之说,便可成立了。

一般写祝词,都很难避免滥俗或夸浮。如宋·张炎于《词源》中便有云: “难莫难于寿词,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

于是,写祝词,度的把握很重要。不尽情,则不显祝愿之心意,过了,却又显得俗媚。因而说,寿词难写。

但这篇贺寿词,却被易安写得精致而清雅。

她多借助了外在场景来烘托喜庆欢欣气氛,再用描述庭院布局,甚至侍女的娉婷姿态来冲淡了庸常感。又以明月的光洁明净,来喻托人物的精神内在,以此来分减了祝词中的虚夸成分。

如此,便可在不减祝愿之情分量的情况下,让人读来不感觉到厚重。

在最后,更借由寄予自己期盼主人出山的愿望,来颂赞了主人的才学文韬。既可表达自己对天下苍生的忧虑之心,又可避免一味对寿主的歌功颂德而流入了俗套。

如此一篇精工巧夺的祝词,实属贺词中难得的上乘之作。想必寿主收到,亦是心生欢喜的。

屏居乡里的李清照,尽情地享受着时光的眷顾。眼前的一切,如此舒心合意。她的心欢欣安平,生满细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