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懂中国智慧
2167800000043

第43章 第二编 法家智慧(25)

刘备万万没有想到曹操会说自己是英雄,乍听之下,大吃一惊,手里的筷子,不自觉地落在地上。这时,正好电光一闪,霹雳轰鸣。刘备赶忙拾起筷子,很不好意思地说:“刚才这声惊雷,把我手中的筷子都震落了。”曹操见状大笑道:“大丈夫也惧怕打雷吗?”刘备说:“孔圣人说:‘遇到急风惊雷一定会改变面容。’真是这样啊,我怎么不怕呢?”刘备就这样巧借闻雷来掩饰了自己的惊慌神态,使曹操错以为他也不过是个普通人物,而不是自己争夺天下的对手。这样一来,曹操便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还派他去阻截袁术,终使刘备有机会逃脱控制,扩大自己的队伍。刘备的韬晦之计可谓用得不露声色、出神入化。

在中国历史上,“政归司马氏”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殊不知,这次政变的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司马懿父子的韬晦之计。

三国时,魏帝曹芳继位,原掌管军权的司马懿升为太傅,但兵权实被曹爽掌握。司马懿不甘心大权旁落,想重掌兵印。可如何才能如愿以偿呢?司马懿采取了韬晦之计。魏王曹睿病故后,司马懿和宗室曹爽同为顾命大臣,一同执政,但曹爽年纪既轻,又是贵族子弟,凡事都交给富有经验智谋的司马懿去办理。曹爽喜爱吃喝交游,门下聚集了一帮朋友,有一天,大学者何晏对曹爽说:“大魏是曹家天下,不要过分相信外人。”

曹爽说:“先帝把幼子托付给我和太尉(司马懿),我当然要遵从遗命。”何晏冷笑道:“从前,老将军(曹爽之父曹真)与太尉一起领兵抗蜀,若不是三番五次受太尉的气,何至于早逝?”这话不禁引起了曹爽的愤恨。于是,他就与心腹一起谋划削掉司马懿的兵权。

曹爽与门客商定了,就来见曹芳,说司马懿的功劳很大,应当加封为太傅。曹芳还是个孩子,不懂其中的关窍,就听了曹爽的话,把司马懿招来,封他为太傅。司马懿全无防备,大吃一惊,但又不能抗命,只有交出了带兵的印信,从此,军权落到了曹爽的手里。曹爽高枕无忧,经常带着家将、门客出外打猎,有时几天不回城去,他的弟弟以及门客都劝他说,几天不回城,恐怕会有人发动兵变。曹爽笑道:“军权在我的手里,司马懿又在家养病,有什么可怕的?”

后来,曹爽的弟弟曹羲求大司农桓范劝劝曹爽,曹爽听了,多少注意了一些。恰在这时,李胜升任青州刺史,前来辞行,曹爽灵机一动,有了主意,让他假借到太傅府上辞行,趁机察看司马懿的动静。李胜来到太傅府,只见司马懿面容憔悴地躺在床上,由两个丫头扶着才勉强撑起身来。

李胜对他说:“我要去青州上任了,来向您辞行!”

司马懿含混地说:“并州接近匈奴,可要好好防备!”

李胜说:“是青州!”

司马懿说:“你从并州来?”

李胜又道:“是山东青州。”

司马懿大笑道:“你刚从并州来?”

李胜最后借用纸笔,才对司马懿说明白。司马懿看了好一会儿才说:“原来是青州哇,我病得耳聋眼花了,刺史路上保重吧!”说完,司马懿用手指指嘴巴,丫头捧上汤水,司马懿就她们手中喝了,汤水还洒了一衣襟。最后,他流着泪对李胜说:“我年老力衰,活不久了,剩下两个儿子,要托曹大将军照顾,请李刺史在曹将军面前多为他们说说好话!”说完指指两个儿子。

李胜走后,司马懿便披衣起床,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李胜回去必定要跟曹爽报告,他不会再疑我了,曹爽如再出去打猎,便可动手。”

李胜赶回大将军府,把情形一五一十地向曹爽作了汇报。曹爽大喜道:“这老家伙一死,我就什么也不怕了。”过了几天,他带着魏主曹芳,点起御林军,借口出城祭祖,打猎去了。司马懿抓住这个机会,带领儿子和众将,直奔朝中,威逼郭太后下旨,说曹爽奸邪乱国,要免职办罪,太后无奈,只得下旨。然后司马懿又占了城中的兵营,紧闭了城门。曹爽接旨后,本可以大将军印讨伐司马懿,但他生性昏懦,不听众门客的劝告,反而相信了司马懿的话,把大将军印交了出去。从此,政归司马氏。

唐宣宗也算是一个十分有心机的人物。即位之前,他看到君主懦弱、朝政紊乱,害怕危及到自身的安全,便用起韬晦之术。他常常装作傻里傻气的样子,致使许多人认为他是个呆子,这样一来,他就安全地避开了宫廷里的复杂斗争,得以保全自己。大和、会昌年间,文宗和武宗经常去他的住处举行家宴,每到这时,人们总是想尽办法逗他说话,甚至皇帝本人也和他开玩笑。有的大臣还用此来打赌,看谁能让皇子说话。任凭别人怎么开口,他就是一句话不说。但到继承了王位之后,裁决大小军政事务,他都能做到合情合理,直到此时,人们才知道他很有主张,以前的作为都是韬光养晦之策。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所以能够登上皇位,也是由于十分善于韬光养晦。他本为燕王,靠装疯这一招赢得了时间,最终发动了叛乱,打败了建文帝,登上了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许多儿子,其中朱棣为人沉鸷老辣,很像朱元璋。在太子朱标病死以后,朱元璋曾想立朱棣为太子,但许多大臣表示反对,理由有二,一是如立朱棣为太子,对朱棣的兄弟则无法交代;二是不合正统习惯。朱元璋无奈,只得立朱标的次子(长子已病死)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皇太孙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年龄既小,又生性仁慈懦弱,他的叔叔们各霸一方,并不把他看在眼里。原来,朱元璋把自己的子侄分到各处,称作亲王,目的是为了监视各地带兵将军的动静,以防他们叛乱,后来就分封各地,成为藩王。这样,许多藩王就拥有重兵,如宁王拥有八万精兵,燕王朱棣的军队更为强悍了。建文帝的皇权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一些大臣的鼓动之下,建文帝开始削藩。在削藩的过程中,许多亲王被杀,其中当然也有冤杀者,燕王朱棣听了,十分着急。

好在燕王朱棣封在燕地,离当时的都城金陵很远,又兼地广兵多,一时尚可无虞。僧人道衍是朱棣的谋士,他对朱棣说:“我一见殿下,您当为天子。”相士袁珙也对朱棣说:“殿下已年近四十了,一过四十,长须过脐,必为天子,如有不准,愿剜双目。”在这些人的怂恿下,朱棣便积极操练兵马。

道衍唯恐练兵走漏消息,就在殿中挖了一个地道,通往后苑,修筑地下室,围绕重墙,在内督造兵器,又在墙外的室中养了无数的鹅鸭,日夕鸣叫,声浪如潮,以使外人听不到里面的声音。但消息还是走漏了出去,不久就传到朝廷,大臣齐泰、黄子澄两人十分重视此事,黄子澄主张立即讨燕,齐泰以为应先密布兵马,翦除党羽,然后再兴兵讨之。

建文帝听从了齐泰的建议,便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谢贵、张信掌北平都司事,又命都督宋忠屯兵开平,再命其他各路兵马守山海关、保卫金陵。部署已定,建文帝便又分封诸王。朱棣知道建文帝已对他十分怀疑,为了打消他的疑忌,便派自己的三个儿子高炽、高煦、高燧前往金陵,祭奠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正在疑惑不定,忽报三人前来,就立即召见,言谈之下,建文帝觉得除朱高煦有骄矜之色外,其他两人执礼甚恭,便稍稍安心。等祭奠完了朱元璋,建文帝便想把这三人留下作为人质。正在迟疑不决之际,朱棣早已料到这一着,派人飞马来报,说朱棣病危,要三子速归。建文帝无奈,只得放他们归去。魏国公徐辉祖听说了,连忙进见,要建文帝留下朱高煦。原来,徐辉祖是徐达之子,是朱棣三子的亲舅舅。他对建文帝说:“臣的三个外甥之中,唯有高煦最为勇悍无赖,不但不忠,还将叛父,他日必为后患,不如留在京中,以免日后胡行。”建文帝仍迟疑不决,再问别的人,别人都替朱高煦担保,于是,建文帝决定放行。朱高煦深恐建文帝后悔,临行时偷了徐辉祖的一匹名马,加鞭而去,一路上杀了许多驿丞官吏,返见朱棣。朱棣见高煦归来,十分高兴,对他们说:“我们父子四人今又重逢,真是天助我也!”

过了几天,建文帝降旨,对朱高煦沿路杀人的行为痛加斥责,责令朱棣拿问,朱棣当然置之不理。又过了几天,朱棣的得力校尉于谅、周铎两人被建文帝派来监视朱棣的北平都司事谢贵等人设计骗去,送往京师处斩了。两人被斩以后,建文帝又发朝旨,严厉责备朱棣,说朱棣私练兵马,图谋不轨。朱棣见事已紧迫,起事的准备又未就绪,就想出了一条缓兵之计:装疯。

朱棣披散着头发,在街道上奔跑发狂,大喊大叫,不知所云。有时在街头夺取别人的食物,狼吞虎咽;有时又昏昏沉沉地躺在街边的沟渠之中,数日不起。谢贵等人听说朱棣病了,就前往探视。当时正值盛夏时节,烈日炎炎,酷热难耐,但见燕王府内摆着一座火炉,烈火熊熊,朱棣坐在旁边,身穿羊羔皮袄,还冻得瑟瑟发抖,连声呼冷。两人与他交谈时,朱棣更是满口胡言,不知所云。谢贵等人见状,就告辞了。

谢贵把这些情况暗暗地报告给了朝廷,建文帝有些相信,便不再成天琢磨着该怎样对付燕国了。但朱棣的长史葛诚与张、谢二人关系极好,告诉他们燕王是诈疯,要小心在意,张、谢二人还大不相信。过了许久,燕王派一个叫邓庸的百户到朝廷去汇报一些事情,大臣齐泰便把他抓了起来,严加拷问,邓庸熬不住酷刑,就把朱棣谋反的事从头至尾说了一遍,建文帝知道后大惊,便立即发符遣使,去逮捕燕王的官吏,并密令谢贵等人设法图燕,再命原为朱棣亲信的北平都指挥张信设法逮捕朱棣。

张信犹豫不决,回家告诉母亲,母亲说:“万万不可,我听说燕王应当据有天下,王者不死,难道是你一人所能逮捕的吗?”张信便不再想法逮捕朱棣,可朝廷的密旨又到了,催他行事,张信举棋不定,就来见朱棣,想看个究竟。

但朱棣托病不见,三请三辞,张信无奈,就便服前往,说有秘事求见,朱棣才召见了他。进了燕王府,但见朱棣躺在床上,他就拜倒在床下。朱棣以手指口,荷荷而言,不知所云。张信便说:“殿下不必如此,有事尽可以告诉我。”

朱棣问道:“你说什么?”张信说:“臣有心归服殿下,殿下却瞒着我,令臣不解。我实话告诉你,朝廷密旨让我逮你入京,如果你确实有病,我就把你逮送入京,皇上也不会把你怎么样;如果你是无病装病,还要极早打算。”

朱棣听了此话,猛然起床下拜道:“恩张恩张!生我一家,全仗足下。”张信见朱棣果然是装病,大喜过望,便密与商议。朱棣又招来道衍、袁拱等人一同谋划,大家都觉得事不宜迟,可以起事了。这时,天忽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暴雨,殿檐上的一片瓦被吹落下来,朱棣显得很不高兴。道衍进言说:“这是上天示瑞,殿下为何不高兴呢?”朱棣谩骂道:“秃奴纯系胡说,急风暴雨,还说是祥瑞吗?”道衍笑道:“飞龙在天,哪得不有风雨?檐瓦交堕,就是将易黄屋的预兆,为什么说不祥呢?”朱棣听了,转怒为喜。接着,他设计杀死了张、谢两人,冲散了指挥使彭二的军马,安定了北平城,改用洪武三十二年的年号,部署官吏,建制法令,公然造反了。经过三年的反复苦战,朱棣终于打败了建文帝,登上皇位,并迁都北平,成为中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皇帝。

人生在世,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是可能遇到的,更何况是逆境呢?关键在于你怎样去对待。有志进取者,将此当做磨砺自己的机会,无志者则一直消沉,听天由命。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争权夺利的斗争都极其复杂,有时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其实,这只是一个较低的境界,较高的境界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纵观历史上的成功者,往往都是如此。

“小不忍则乱大谋”,不仅是对人格修养的总结,也是对封建官场的处事经验的绝妙概括。如果能够把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恐怕就会在任何逆境中都游刃有余了。

(参见《战国策》、《史记》、《新五代史》、《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