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乱世汉王
21662100000059

第59章 一箭之仇(1)

很显然,刘备并没有贯彻落实此次圆桌会议的精神,似乎也没有听明白吕布的弦外之音。或者,他干脆就是揣着聪明装糊涂,阳奉阴违。

就在吕布“不喜合斗、但喜解斗”的话言犹在耳时候,就出尔反尔的亲自率领手下打上门来。吕布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正是因为刘备碰了他所设立的高压线。

纪灵和吕布离开下邳各自收兵,刘备立即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时间不久,就“复合兵、得万余人”。——(《三国志-先主传》)吕布在听说刘备招兵买马势力急剧膨胀之后,心下“恶之”。他不能袖手旁观袁术消灭刘备,但并不等于会容忍刘备势力坐大。

才聚集在刘备仁义之师大旗下的新兵蛋子们如何会是吕布精兵悍将的对手?战事刚开始就呈现了一面倒的情形。

刘备无奈之下,只好再次踏上逃亡之路。这次他“败走”选择了投奔曹操。另一个选择项北海孔融此时和他成了难兄难弟,被袁谭击破,也扔下老婆孩子逃亡。消息传至许都,念旧的曹操征召他到中央,出任将作大匠之职。

此前,曹操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投奔曹操也可以说是投奔中央政府,以后吕布袁术等人再攻击刘备,就是公然和政府叫板了。

吕布在被迫逃离长安之后,凉州武人重新掌握了朝政大权。

对于如何处理朝政是门外汉的李傕和郭汜,却对争权夺利兴趣十足。时间一长,二人之间就生了龃龉。相互狐疑很快就变成了白刃相向,武人之间的矛盾喜欢直接用拳头来解决,二人恩怨很快升级,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一时斗的旗鼓相当,不亦乐乎。

二人这一折腾就是数月时间,长安地方在董卓死后人祸加上天灾,人口锐减。此次二人内讧,又是死人无数。长安城中变成了人间地狱,“白骨盈积、残骸余肉,臭秽道路”。——(《晋书-食货》)

兴平二年(1)95年)春,另一位实力派张济出面劝李傕、郭汜二人和解,并且提议暂迁献帝至弘农。残垣断壁、满目凄凉的长安城不再适合做帝国首都。献帝也东归心切,遣使晓谕李傕郭汜十余次,磨破了嘴、跑细了腿终于说的二人互以女儿为质达成和解。

秋七月,献帝车驾出长安,在后将军杨定、兴义将军杨奉、安集将军董承等人(东汉末年官帽满天飞,受封将军者也多如牛毛)护卫之下,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东返。

秋去冬来,献帝一行终于摆脱李傕郭汜的纠缠追击,安全渡过黄河,十二月时候,到达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献帝甫离长安,就引起了冀州袁绍兖州曹操等人的注意。天子车驾离了长安不久,就有任命曹操为兖州牧的诏书传出。事情传至袁绍耳中,他立即召开了“群英会”,探讨如何应对东返洛阳的天子。

如何对待“天子”一事,袁绍手下很快就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种意见。重要谋士沮授坚持自己的主张,建议迎大驾于西京,将都城迁至邺,然后“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献帝传》)而郭图与淳于琼则极力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汉室灭亡只是早晚之事。如果将天子请至邺城,等于给自己找了个婆婆。尊奉天子,自己就没有了发言权。而不听,就会受人口实。

袁绍听了郭图淳于琼等人的意见之后,陷入了深思。沮授百般劝谏,袁绍仍是不从,他放弃了这次机会。

袁绍没有把握良机,曹操立即决定迎奉天子。他担心去得晚了,会有人捷足先登。

袁绍是弃权,而曹操是积极争取。二人对待此事态度的区别颇值得玩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了。

献帝离了长安之后,就开始物色护驾之臣,派出手下前往各地方寻求救助。刘表、刘焉、就连袁术也入选了,但他却没有理会关东盟主袁绍。献帝不是不信任袁绍,而是对这位盟主有成见。袁绍当初谋立刘虞,曾作书与袁术,公然质疑献帝继位的合法性。声称“今西名有幼君,无血脉之属,公卿以下皆事董卓,安可复信?”——(《资治通鉴-卷六十-孝献皇帝乙》)

因为这个原因,献帝不愿意和袁绍打交道。曹操,被人视为袁绍一党,所以献帝根本不会考虑命他前来护驾。

袁术认为袁绍这个说法乃是无稽之谈、不值一驳,极力反对袁绍的拥立刘虞。是以,年少的献帝天真地认为袁术是个汉室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