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论·情感体验论
21648900000005

第5章 感悟情感育化心灵

情感是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情感的功能作用,进而育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理性认知。情感功能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情感的动力功能和强化功能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通过一个个现实的具有思维能力的人实现。而现实的人的一切活动又都是在其内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可见,情感具有能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动力功能。人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当某些客体的信息作用于人的大脑时,人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对其进行评价。当这种客体提供的信息符合并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时,主体就会获得一种肯定、愉快、满意的情感体验与发展动力,从而引发主体去接近它、追求它并力图占有它;反之,如果某种客体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人的需要,那么主体自然就会疏远、躲避或者抛弃它。人的情感的这种两极性,在主体内部其他心理过程的调节下,就构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推动或阻碍主体去探索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去认识真理、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情感的强化功能则具有巩固或改变主体行为的能力。指的是情感影响人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反应的可能性力量,在情感的传递过程中受理性思维影响,起到强化或减弱情感的作用。可以分为正面强化与负面强化:正面强化以某物的出现来增加后续行为重复的可能性,是个体所向往的,常与奖励相联系。当一个人行为受到奖励时将会激励他原有的情感体验,对他今后继续从事这种行为具有一种正面强化作用。负面强化则以对某物的排除来增加后继行为重复的可能性,是个体所要避免的,常与惩罚有关。受到批评惩罚的行为将会使个体产生消极的情感,使他在今后不再有动力和激情去从事该活动。强化功能的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它能强化情感主体的积极性。人们在情感活动中并不总是永远保持热情高涨,只有时刻保持和加强自己行为的热情时才能不断激发情感的活力和创造性,并在收获喜悦成果时更进一步巩固强化自己原有的情感。

其次,它将影响情感活动的指向。人的情感过程总有一定的指向,即总是为解决某一个或几个问题而展开的。情感通过正负面强化作用,可以增强或弱化主体对信息接收、加工过程中的积极性或主动性程度。这不但对主体已有的经验、知识结构、思维模式等理性因素有影响,而且对主体所具有的好奇心、美感、偏好等情感起到增强或弱化的作用,进而对主体未来的行为起到推动或阻碍作用。

最后,会对情感进程的延续性产生影响。积极的情感可以长时间地保持强化人的情感活动的热情,使之达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境地;消极的情感则有碍于情感的发展进程,阻碍人的行为,使人稍遇困难便止步不前。

情感的动力功能与强化功能是可以通过理智感而表现出来。理智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表现形式,它是指人在追求、获取真理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比较高级的心理体验。它可以调动主体身心各种器官以及大脑皮层各部位的积极性,在积极情感的作用下,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情感的调控功能和选择功能

情感的调控功能,是指人通过情感调节和控制自身的情绪以克服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干扰,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一个人的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它存在于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体验———理性思维过程中。当一个人愉快时,更容易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接收外界信息,而不愉快时则易闭塞接收外界信息通道。可见,正情绪有助于组织协调实践活动,而负情绪则会干扰活动进行。通常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会遇到来自客观外界和主体自身的生理、心理方面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妨碍活动的深入展开。例如人们通常说的“乐极生悲”“感情用事”等不当的情感高涨,就能使主体的实践活动偏离常态,思维变得迟钝,已有的能力无法正常施展。相反,一个具有一定理智感的主体,则能理智地通过调节自身不良的情感,来克服上述种种干扰,使一个人的情感变得格外灵活、敏捷、明晰,达到对情感活动的控制,使其沿着正常的轨道进行。

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主观的原因,人的情感往往处于变化之中。为了使情感与实践活动目标趋于一致,我们就需要对情感作适当的调节和控制,对活动过程中具有矛盾的情感体验进行调节,保持主体对新观察现象的探究热情,激发主体对已有结论、模式的怀疑勇气,进而改变或放弃原来的逻辑思路,创造新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上攀登。

情感作为主体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引导着主客体的价值取向,必然对人的行为活动的指向和侧重点产生重大的影响,制约着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所谓选择,就由反映者自身的需要、结构、特性以及客观条件所决定。反映过程中的选择性取决于反映者与被反映者双方相互作用的条件与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有选择的,主体从事什么样的活动是经过主体在情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这一中间环节而确定下来,这是以客体的外在尺度和主体的内在需要和本质力量为依据的,正如马克思说过的:“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因此,人的情感活动所进行的选择是一种自觉的、能动的选择与主体的需要密切相关,当客观对象满足了主体需要,主体就会产生对这一客体的肯定性情感评价;反之,则是否定性情感体验。马克思说:“人们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务于人的需要。”

人从事实践活动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所以,主体在选择认识什么样的客观对象,进行什么样的活动过程中,都注入了主体强烈的情感和价值需求,使客观的观念信息现象变为主观逻辑情感体验,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情感的信号功能和疏导功能

情感是感悟,是信息传递。一个人的情感会在思维的作用下影响自己的表情外显和言语表达,而思维又会在情感的作用下对自身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两个过程相互促进,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因此,情感具有信号功能,是一个人通过自身的表情语言等行为外显而使自己的情感具有了信息传递的功能。我们知道当一个人在情感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以身体外部表情的变化,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具有独特的信号功能。当人兴奋时会眉开眼笑,愤怒时会咬牙切齿。同时,信息的传递也离不开语言的作用,通过言语表达更好地传递着情感,影响着思维对情感体验的加工,协调人们之间的交流,使人们的交往活动更加有序地进行。可见,情感在人类现代社会交往活动中就是通过表情和语言来共同显示主体自身的思想和愿望。表情表达的是潜层内容,而言语的语义表达的是交流活动中的表层内容,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现着情感的信号功能。生动而充满活力的优美言语加上人的手势体态,而且还伴随着丰富的表情,对语言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和完善,更易提高说话者的表达能力,激起听话者的兴趣,产生双方的情感共鸣,进行情感信息的传递。当人们难以用言语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和思维意识时,又可以借助表情传递,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交往中一个小小的微笑就会给对方以无穷的激励感,传递着人们之间的鼓励与支持,由此而产生催人奋进的强大的情感源泉。可见,情感信号传递作用的发挥,使人际关系间的情感信息传递达到了日益完善的程度,给人们的实践活动以更大的助力。

情感孕育着疏导功能,指的是能提高或降低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可接受性效能。通过对情感的驾驭,以情感为工具进行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疏导。疏导,就是去掉阻塞使之畅通之意。“通过情感的疏导来排除个体对外来信息输入的心理阻力,以求情理相融、情通理达。经过情感化的思维方式作用,个体便容易接受外来信息,并主动对信息进行复杂加工,而发生与之相应的心理变化……”

在交往活动中,双方彼此间的感情融洽,就有利于提高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接受度,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它、认可它、接纳它。反之彼此间的情感抵触则会降低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接受性。同时,个体自身情感状态也对疏导功能的发挥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一个人处于快乐时,更易敞开心怀,接受外界事物和人们的观念;但当一个人处于悲伤时,就会封闭自己,拒绝外界及信息的输入。另外,他人的情感也是可以对自己或周围的人的活动产生影响,有利于调节其对外部信息的接受程度,发挥疏通和引导的作用,使积极情感在双方的内心深处蠕动、发育、滋长,排除杂乱的情感活动,有效疏导人自身内部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情感的感染功能和迁移功能

情感的感染功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指的是一个人的情感在思维作用下,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用。它是主体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去激发客体积极情感,对客体的行为直接施以巨大影响,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陶冶、关注、欣赏、评价某事件、人物和思想等。同时,对客体施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实现客体内心矛盾的化解和思想的升华。另外,主体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唤起客体的思维热情,实现客体由被动性思维———互动性思维———主动性思维的过程,从而构成客体评价事物的情感思维方式。美国情感心理学家斯托特兰德认为:“由于知觉到另一个人正在体验或去体验一种情绪而使观察者产生的情绪性反应。”也就是指,当一个人感觉到对方某种情感体验时,可以分享对方的情感,也可以影响和改变对方的情感,实现情感思维在主客体双方间关系的有效调整。诺尔曼·丹森曾指出:“情感互动是两个人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进行的情感转让,使一个人情不自禁地进入对方的感受和意向性感染状态的过程。我们在欣赏文学艺术时,只要我们的情感同作者、演出者的形象活动产生共鸣,就会在各自的情感中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刻骨铭心得终生难忘。情感互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结合在一个共同的或共享的情感体验领域之中。……他人情感性的‘光线’穿透了这个人的情感经验领域,而这个人自己的情感性回过头来又把这些光线反射给自身和他人。情感互动指的就是这种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又从另一个人回到这个人自身的情感性光线的反射式‘绕结’。”

可见,情感不仅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验得以交流和分享,而且还能发生情感的延伸,扩展于整个社会中,实现个体情感的社会化。现今已经提出了不少关于迁移的理论,一般指的是学习者根据原有知识结构,对要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为新知识的进入提供了理论结构。而情感的迁移作用则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情感迁移过程中,对与客体相关的对象产生影响的效能。原有的情感越稳定,就越有助于对客体进行情感的迁移。情感的迁移是一种扩散现象,燕国材教授提出情感扩散规律是:“其基本含义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弥漫到主体与客体上去。”

当一个人对他人有感情时,那么对他身边的亲人、朋友也都会产生好感。中国有个成语“爱屋及乌”,即说明了在实践过程中,主体的价值坐标、价值取向、情感认同都会在主体情感影响下对客体及与客体相关的人产生作用,使情感在理性作用下产生迁移,既有所保留,有所抛弃,又有所接近,有所避开。

情感的保健功能和协调功能

情感与健康的关系早就引起医学界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指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这其中与情感的作用分不开。从生理角度考察,情感是由皮下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引起的。它一方面受到大脑皮层的指导和调节,一方面又直接影响到内部器官的活动和腺体的内分泌功能。所以,情感发展变化将总是会影响着内部生理因素发生变化,它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增进的保健作用或损害的破坏作用。一个有着积极乐观情感的人,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也就充满了希望与快乐,其心理健康就好,这就有利于生理健康。不仅延年益寿,而且也会使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减轻或没有。相反,一个悲观的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其会产生一系列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疾病,严重影响了身体内部机能正常运行,不利于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正如巴甫洛夫所说:“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个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无论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健康”,而“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这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调节自我的情感对每一个人,尤其是对身心发展中的孩子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再进一步说我们还不能忽视情感的协调功能,协调,从词面上看就是协商、调和之意。协调的本质,在于解决各方面的矛盾,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们协同一致,相互配合,高效率地完成各项任务,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的情感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而消极的情感则阻碍人际关系的发展。一个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了一种动态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发挥情感的协调作用。例如,我们在与人的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当一个人对对方表现出热情真诚友好的情感时,对方感觉到后也往往会给予同样的回报,这对推动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是有利的;反之,冷漠无情的态度将会引起对方疏远、憎恶的感情,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因此,当我们运用自己已有的情感去判断评价他人,进而与他人建立起交往关系时,要学会多看别人的长处,流露真情关心对方,这将同样会引起他人良好的情感反应,使情感发挥作用时不会局限于简单的个人主观意识。在实践中,协调处理好各种交往关系和碰到的矛盾、问题,更好发挥积极情感的有效协调功能,实现人际关系的友好循环和融洽发展,这样才能促使人健康而又充满活力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