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幼儿教育学
21639000000032

第32章 幼儿游戏概述

一、幼儿游戏的含义

(一)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他们的生活,是美好童年不可缺少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等日常生活活动外,幼儿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游戏。甚至有时因游戏而“误了事”,受到成人的惩罚,他们还会继续寻找游戏的机会,并乐此不疲。即使是生活、劳动、学习等活动,幼儿也常常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或者将生活、学习、劳动的过程变成游戏活动。可见幼儿喜欢游戏,还喜欢把他们的一切活动游戏化。

(二)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幼儿喜欢游戏是由于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多种需要,如认知的需要、运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操作和探索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由于幼儿年龄小,实际能力还较差,他们所面临的现实世界,是一个按成人的规范组成起来的世界,他们既不能像成人那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做不了成人会做的事情,而他们又渴望参与成人的实践活动,渴望满足自己的多种需要,游戏就为幼儿提供了这种可能。

游戏能解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与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幼儿通过假想装扮各种角色,进行各种活动来满足自身的多种需要,并从中获取经验,从而推动心理向前发展。

(三)游戏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

幼儿游戏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学习与人交往,认识周围的环境,理解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等。譬如孩子玩玩具,他会在充满新奇、奥秘的玩具世界里,不停地问问题,反复地去摆弄以期待得出答案:陀螺为什么会转动?汽车为什么会跑?轮船为什么不沉水底?……这些问题不仅激发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同时也成了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启迪他们智慧的教科书。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它与其他学习活动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

首先,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幼儿内部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动、好奇、操作摆弄物体、与人交往等需要,而不是成人的要求。所以,游戏中的学习完全是由幼儿的兴趣、爱好、探索等内部动机推动的。

其次,学习目标是隐含的。幼儿并非为了学习而游戏,是为了“玩”而游戏的。教师在提供游戏环境时,将教育目标隐含其中,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游戏,就能自然地实现某些方面的发展目标,经常进行各类游戏,相应的就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第三,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在游戏中,幼儿意识不到其中有学习,却不知不觉学到了很多东西。如幼儿玩积木游戏,就认识了许多几何形体;玩角色游戏,知道了谦让、分享等。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且有丰富刺激的,能鼓励幼儿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自尊和自信,获得对学习的持久热情,从而终身受益。

二、幼儿游戏的特征

1.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

游戏是幼儿主动参加的活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幼儿对另一个幼儿说:“我们玩游戏好吗?”“好哇,玩什么呢?”“玩过家家吧。”可见,游戏活动的发起源于“我要玩”并非“要我玩”,是幼儿的内部需要,是由内部动机支配的,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游戏是出于幼儿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是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

幼儿游戏以活动本身为目的,游戏不要求一定达到外在的任务和目标,也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方式,玩什么,和谁玩,怎样玩,游戏的形式、内容、材料都由幼儿自己掌握,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进行。他们是在没有任何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自主、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游戏失去了自主性的特征,由教师精心安排,幼儿必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表面上看幼儿是在参与游戏,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地玩游戏。所以,只有充分尊重游戏者的意愿,发挥游戏者的主动性,才是真正的游戏。

2.游戏是虚构的活动

幼儿游戏是其生活的写照,反映其知识经验。游戏的内容、情节、游戏的规则及其行为方式都具有社会性的特征。但又不是真实生活的翻版。它是幼儿在假象的情景下反映生活的活动,是“假装的”,它可以不受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所需要的玩具材料可以是主要特征相似的替代物,如把椅子当成汽车,把积木当成床,把冰淇淋棒当成注射器;他们可以把自己想象、装扮成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如妈妈、医生、解放军、炊事员等。他们可以通过动作和想象创造出新的情景,把狭小的游戏场地变成可以从事各种各样活动的广阔天地。总之,游戏中的角色、情节、玩具、材料均具有明显的虚构性,幼儿是在虚构的游戏情景中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的。

3.游戏是有趣味的活动

每种游戏都含有趣味性,正是游戏的这一特性,给幼儿带来愉快和满足。

游戏不是幼儿强制性的社会义务。游戏中幼儿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不担心游戏以外的任何奖惩,他们是轻松的、自由的、快乐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身体处于最佳、最自然、最轻松的状态。

游戏是一种娱乐活动,游戏中具体形象的角色,变幻的情节内容,新奇甚至滑稽的玩具,对幼儿来说都是有趣的,能激起他们良好的情绪,吸引他们主动参加甚至可以重复地玩。

4.游戏是具体的活动

游戏活动虽是虚构的、想象的,但这种虚构与想象又是非常具体的。如“小医生”打针时,针筒虽是玩具,但它是具体的材料;“医生”操作玩具针筒给“病人”打针的动作虽是假的,但它的操作性游戏动作却是实际动作;“医生”虽是一种假扮的角色,但角色所表现的人物却又是具体的;游戏中的具体语言对游戏者之间的交往和形成各种关系起着重大作用。游戏中的动作、材料、语言等都是具体的。

三、游戏的教育作用

游戏是童年生活中的快乐,游戏是最适合幼儿的一种活动形式。游戏不仅对幼儿有娱乐作用,而且对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绪等方面有重要的发展价值。有人说,游戏的重要性仅次于母乳喂养和母爱。

(一)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有身体运动,使幼儿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游戏活动发展了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以跑、跳、钻、爬、攀登等为主要动作的体育游戏,能锻炼幼儿大肌肉活动能力;插塑、穿珠、搭积木等游戏,能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的活动能力和手眼并用、协调的能力。

在户外进行的游戏,幼儿直接接触到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能增强幼儿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促进身体健康。

游戏给幼儿带来愉快和满足,而愉悦的心情是幼儿身体健康所必需的。情绪与人的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长期处于紧张或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会造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心跳加速、血压和呼吸不正常等病态。游戏最适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幼儿游戏时总是快乐的,轻松愉快的情绪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1.游戏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游戏是幼儿认识事物的途径。游戏使幼儿接触到各种游戏材料,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各种物体的性质和用途,获得有关事物之间关系的经验。例如,玩水的游戏,幼儿不仅认识了水的流动、溶解等特性,还能获得水的浮力的科学经验,同时,也认识了喷壶、水桶等盛水工具。角色游戏、结构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在游戏中把自己对生活的印象和感受表现出来,从而对生活的认识得以加深和巩固。多种多样的游戏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总之,游戏就是幼儿的学习。

2.游戏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游戏是具有象征性的,它以假想和想象为条件。在游戏中,幼儿会把自己想象成火车司机,把小椅子或积木想象成一节节的火车车厢,把其他小朋友想象成乘客。在游戏中,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遨游。象征性游戏的“假装”和“好像”的性质,能有利地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3.游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游戏中,幼儿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例如,玩角色游戏“公共汽车”,幼儿要分配角色,谁当售票员,谁当司机,谁当乘客。当司机的幼儿要决定用什么当方向盘,用什么当刹车;当售票员的小朋友要有票本,并要报站名;当乘客的幼儿把自己当成老爷爷或老奶奶,要假装去某个地方做一件事情。在需要开动脑筋的智力游戏中,幼儿思考的积极性更是突出,计算游戏、语言游戏、猜谜语等科学常识游戏都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三)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出生以后,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他们的社会性逐步发展,学习与他人进行交往,学习建立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习按社会行为规范去行动。总之,学前期幼儿正处于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时期,游戏活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使幼儿获得了更多适应社会环境的知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1.游戏提供了幼儿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对幼儿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交往中,幼儿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了解自己和同伴的想法、行为、愿望与要求,理解他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学习与同伴分享、互相谦让、合作等人际交往技能。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在游戏中幼儿学习怎样与同伴相处,怎样处理和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共同完成游戏活动。例如,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幼儿商量分配角色,有当妈妈的,有当爸爸的,有当奶奶的,每个角色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习相互配合,互相谦让,发展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

2.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幼儿出生后,就不可避免地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某种角色。有些角色是一出生就决定的,如男人或女人,有些角色是随着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出现的,如在家里是儿子,在幼儿园是小朋友,进入学校后是学生,长大后会成为丈夫、爸爸、教师。每种角色都有社会规定认可的角色行为,幼儿需要不断学习社会角色行为。如果非角色行为成为幼儿的习惯行为,那么,幼儿将在社会生活中遭受挫折。在学校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是学生的非角色行为,男孩子过于娇柔纤弱也是社会不接受的非性别角色行为。

在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模仿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在学习社会行为规范。例如,在“公共汽车”游戏中,“售票员”主动到“乘客”中去卖票,并提醒“谁给老人、抱小孩的让个座”。在表演游戏“小熊请客”中,幼儿学习给请客的小熊带礼物,感谢小熊的邀请。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学习的社会行为规范,会迁移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意志是个性的重要构成因素。在现实生活中行动的果断性、对无意义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遵守规则、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是幼儿社会性构成的重要方面。幼儿自制力差,意志行动尚未充分发展,但在游戏中,幼儿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意志行为,游戏能培养和锻炼幼儿的意志。

游戏对幼儿是有吸引力的,在游戏中,幼儿乐于抑制自己其他的愿望,使自己的行动服从游戏的要求,遵守规则。在角色游戏中,角色本身包含着行为准则和榜样,幼儿扮演角色的过程就是锻炼意志的过程。苏联心理学家马努依连柯曾做过“哨兵”站岗的实验,要求幼儿在空手的情况下,保持哨兵持枪的姿势。有两种情境:一种是非游戏情景——其他小朋友在一边玩,让他在一边以哨兵持枪的姿势站着;另一种是游戏情境——实验者以游戏方式向他提出要求,告诉他其他小朋友是“工人”,他们正在包装糖果,你来当哨兵,为保护工厂而站岗。结果表明,在第二种游戏情景下,幼儿当“哨兵”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非游戏情境下站立不动的时间。

游戏能使幼儿发展控制自己冲动的能力。在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规则游戏中,幼儿为使游戏得以进行,必须学习控制自己。例如,在“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中,当“老狼”的幼儿在回答几点钟时不能回头看,其他幼儿只有听到“老狼”说“天黑了”或“十二点”时,才能转身往回跑。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让幼儿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的机会。

(四)游戏能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高级情感。

1.游戏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

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着各种情绪情感。在“娃娃家”游戏中,扮演父母的幼儿体验着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给孩子做饭、喂饭,为娃娃穿衣服,盖被子,给孩子洗澡,送孩子上学。苏联幼儿教育学者门捷利茨卡娅指出,尽管游戏辞典里有“好像”、“假装”等词,但幼儿在游戏时产生的情感永远是真诚的,孩子不会作假,也不会装样子,“妈妈”真心爱着自己的“孩子”,“飞行员”由衷地关心怎样更好地使飞机降落。

随着游戏主题的发展和构思的复杂化,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更丰富,更深刻。在“医院”游戏中,幼儿会像医生一样给“病人”听诊、开药,嘱咐“病人”按时吃药。当“护士”的幼儿不仅给“病人”试体温、打针,还主动搀扶病人,让“病人”好好休息。游戏中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同情心。在“理发店”、“商店”中当服务员的幼儿,尽职尽责地为“顾客”服务,客人的感谢使他们的满足感溢于言表。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深深地体验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在竞赛性游戏中,幼儿经历着紧张,体会着紧张后的放松。总之,游戏使幼儿体验各种情绪情感,学习表达和控制情感的不同方式。

2.游戏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和美感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游戏中,幼儿没有对成功或失败的担忧,情绪是放松的,他们任意摆弄玩具、材料,按自己的想象扮演角色,反映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他们在游戏中不断地获得成功,发展成就感。

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美感。美感是由审美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美的体验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婴儿从小喜欢鲜艳悦目的东西,幼儿初期主要对颜色鲜明的东西如新的衣服鞋袜等产生美感,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标准,能从音乐、美术作品等多种活动形式中体验到美,不仅能感受美,而且能够创造美。游戏就是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一种特殊审美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反映着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表演着艺术作品中的美好形象,使用着艺术语言,进行着音乐和美术等艺术活动,装饰和美化自己的游戏环境,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培养幼儿对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美感。

3.游戏可以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机会。幼儿的愤怒、厌烦、紧张等不愉快情绪,在游戏中得以发泄、缓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游戏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精神发泄,游戏可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游戏是儿童消除生活情境中产生的忧虑和紧张感,向自信和愉快情感过渡的方法。心理学家辛格夫妇认为,想象游戏的主要优点在于它能提供一个新的刺激场,这种刺激场不是物理环境,而是由儿童凭想象和回忆创造出来的心理场,它能够使儿童逃避不愉快的现实环境和气氛,使他们产生愉快、肯定的情绪体验,改变受挫的情绪状态,从而间接实现对行为的控制。

总之,游戏是一种有趣的、自由自愿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毫不掩饰地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没有任何精神负担和外在压力。在游戏中,幼儿体验着各种情绪情感,并学习表达和控制情感的方式;游戏使幼儿获得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游戏是幼儿表露和发泄情感的渠道,是幼儿调整自己情绪的途径;游戏保护和增进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游戏对幼儿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绪情感各方面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没有游戏就没有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但要使游戏活动发挥其应用的教育作用,需要教师对游戏活动进行科学的指导。

四、游戏的分类

(一)国外的游戏分类

1.皮亚杰的游戏分类

皮亚杰以儿童认知发展为线索,将游戏分为以下3种。

(1)练习性游戏。这种游戏的动因在于感觉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由简单的重复运动组成。这种游戏形式在整个幼儿期随时都能看到,只要有新的机能需要掌握,就会有这种练习,比如奔跑、攀爬、滑滑梯、摇木马、敲打和摆弄物体等。

(2)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是2~7岁幼儿的典型游戏,高峰期在3~5岁。在游戏中,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象征的表现形式。它具有“好象”和“假装”的特征。当幼儿能够把以前经历过的事情、活动以及眼前并不存在的事情作为表象回忆起来的时候,象征性游戏便出现了。如玩“过家家”、“邮局”、“商店”等。

(3)规则性游戏。规则游戏是以规则为游戏中心,用规则来组织游戏,它摆脱了具体情节。这是四五岁以后发展起来的游戏,由于规则本身具有不同的复杂程度,动作机能的要求不同,因此这种游戏可以从幼儿一直延续到成年。

2.帕顿的游戏分类

帕顿按照幼儿游戏表现出来的社会参与水平,将幼儿游戏行为归纳为6种类型。

(1)独自游戏。幼儿自己一个人玩玩具,兴趣全部集中在自己的活动上,不在意周围其他伙伴的活动。

(2)平行游戏。幼儿单独做游戏。由于玩的玩具材料与其他人相类似,因此看起来好象是在一起玩,其实幼儿是在同伴旁边玩。

(3)联合游戏。幼儿与同伴一起游戏。他们谈论共同的话题,活动中偶尔有借东西的,出现相互追随模仿的行为,但没能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每个幼儿仍是依个人的愿望游戏,是凑在一起玩。

(4)协作游戏。幼儿形成小组做游戏。游戏中有分工和协作,有共同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方法。小组通常由一两个领头的孩子组织指挥。

以上这几种游戏类型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变化。除此以外,幼儿游戏中还有以下两类与社会参与性有关的行为。

(5)无所事事。幼儿不是在玩、在游戏,而是在东游西逛,玩弄自己的身体,或是从椅子上爬上爬下,再就是注视着某些突然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或是发呆。

(6)旁观。幼儿关注着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几乎在整个游戏时间),偶尔也搭几句话或是提些问题,但始终不加入到游戏中去。

3.比勒的游戏分类

比勒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不同体验形式,将游戏分为4大类。

(1)机能游戏。幼儿反复做某个动作或活动以示快乐和满足。这类游戏自然地锻炼感觉运动器官,有效地发展身心机能。

(2)想象游戏。又称“过家家”、“模仿游戏”、“角色游戏”,即再现成人生活的游戏。幼儿开始时是模仿周围成人的某些行为,进而有意识地扮演成人的角色,以后逐渐能够按角色的要求行动和协调相互关系。

(3)接受游戏。幼儿通过看画册、听故事、看电视、电影等而获得乐趣的活动。这是相对被动的游戏。

(4)结构游戏。又称“创造游戏”。幼儿运用积木、黏土、沙或纸等制作物品,进行造型活动。

4.苏联的游戏分类

苏联的游戏理论强调游戏的社会性,它以儿童参与游戏的程度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将游戏分为3类。

(1)独自游戏。指儿童自己一个人玩。

(2)平行游戏。指两个以上的儿童在一起玩,玩相同的游戏,所用的玩具也相同,但是他们相互之间各玩各的,不发生协作关系。

(3)合作游戏。指两个以上的儿童在一起做游戏,他们相互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

(二)我国的游戏分类

当前,我国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是按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来分类的。具体地分成两大类六小项:一类是创造性游戏,它主要是指以幼儿自由创造为主的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另一类是规则性游戏,它是指以教师创编、组织为主,以规则为核心的游戏形式,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等,这类游戏常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运用。

(1)角色(象征性)游戏。主要是指以模仿、扮演等替代活动方式进行的游戏。

(2)结构游戏。指以构造为活动方式的游戏,如拼搭结构玩具造型、手工等。

(3)表演游戏。指以戏剧表演为活动方式的游戏。它包括表演游戏剧、桌面导演游戏、木偶游戏及皮影游戏等。

(4)智力游戏。指以智力活动方式进行的规则游戏。

(5)体育游戏。指以体能锻炼和运动为活动方式而进行的规则游戏。

(6)音乐游戏。指以艺术活动方式进行的规则游戏。

从以上的不同分类可以看出,游戏的外延是极宽的,可以发生在儿童活动的各个领域,具有多样性的内容和形式。由以上的多种分类还可以发现,对游戏的分类没有绝对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