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幼儿教育学
21639000000033

第33章 幼儿园游戏的指导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并不是说幼儿的游戏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相反,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必须以保证幼儿游戏的特点为前提。否则,一切指导都可能是徒劳的,甚至可能成为幼儿发展的障碍。

一、创造性游戏的指导

(一)创造性游戏的指导要求

1.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满足幼儿游戏的多种需要

幼儿游戏的实质在于它的自主性。幼儿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幼儿的自主性在游戏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当幼儿在游戏中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活动时,就有了很高的自主性。幼儿对游戏的开始、进行、结束都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应予以尊重。不能因为不符合老师预先的设想就予以否定,并强行将幼儿游戏的发展纳入到自己事先预设好的轨道中来。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的游戏反映的是其自身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可以理解并感兴趣的内容,是不可以统一安排、硬性规定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如教师交代“我们今天玩娃娃商场的游戏”,或是规定周一大班玩结构游戏、中班玩表演游戏、小班玩角色游戏等。如果游戏不能让幼儿自己做主,这样游戏就失去了其本质特征就不成其为游戏了。

另外,还要尽量避免游戏类型或活动形式单调。如有的幼儿园只玩结构游戏或角色游戏,很少玩表演游戏;有的则室内游戏多,室外游戏少;有的安静性游戏多,运动性游戏少,等等。游戏的形式缺乏多样性,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就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幼儿游戏的多种需要。

2.创设良好的能引发幼儿创造性游戏的环境,保证幼儿创造性游戏的时间

游戏环境主要包括游戏的场地及游戏材料等物质条件,以及这些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引发幼儿创造性游戏的良好环境首先应该是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包括满足同伴间交往的需要。如一个中班幼儿的游戏环境应能保证有足够的区域,使幼儿能玩各种角色游戏,这些区域的材料应涉及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主题,如娃娃家、医院、超级市场、儿童乐园、餐厅、街道、邮局、车站等。材料的投放要体现非常鲜明的特征,使幼儿一看这些材料便会自然地想到开展某种游戏。例如,教师在角色游戏区,放上白大褂、听诊器等,幼儿进入这个环境,自然就会玩医院游戏。游戏又吸引了更多的幼儿,于是出现爸爸妈妈带着娃娃上医院,因为娃娃要住院,医院又开设了住院部。就这样,参与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多,游戏内容也就越来越丰富。

游戏环境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研究幼儿。了解幼儿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和需要;了解他们共同的状况及个别差异;同时还需研究游戏材料的功能,以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2)良好的游戏环境应蕴涵着教师的教育意图和观念,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如随着幼儿游戏能力的增强,教师在积木区有意识地投放一些大型板材和废旧物品等半成品的材料,引导幼儿学习综合运用这些材料。还可增加一些小动物、小车等辅助材料,以激发幼儿丰富建构的主题和情节。

(3)游戏材料的投放要注意其适宜性,既不能琳琅满目,给予幼儿过多的新异刺激,使幼儿无法保持相对集中的注意力,变得无所适从,又要注意适量地有计划地增加可以引起幼儿兴趣的东西,以便长时间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例如,某中班幼儿对娃娃家兴趣减弱,一些幼儿常跑到积木区玩卖积木的游戏时,教师就因势利导,投放相应的材料将积木区变成积木城,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满足了幼儿游戏的需要。

要考虑每个幼儿的活动量,保证活动的多样性,如果活动室里只有让幼儿玩一次或玩一种类型游戏的材料,那不仅使幼儿感到厌倦,提不起兴趣,同时还会出现争抢玩具的行为。

(4)游戏场地的安排应注意相对集中,相互协调,互不干扰。如结构区,角色游戏区,表演游戏区等场地尽可能大一些,同时要有足够的通道,不至于相互碰撞,影响游戏。

(5)良好的游戏环境,还应具有参与性。如可以让幼儿从家中带来图书、娃娃、各种瓶子、盒子等废旧材料以丰富游戏材料,幼儿可以合作搬桌椅,放玩具,调整或改变游戏的场地。这样既改变了环境,又使幼儿的表现需要得到了满足。

此外,有了游戏的场地和材料,还应保证幼儿游戏的时间,幼儿园每天都应该有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供幼儿玩各种创造性游戏。

3.要在观察的基础上确定指导幼儿游戏的方法和途径,引导游戏进程,提高游戏水平

观察游戏的目的在于:一是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游戏的进程及水平;二是了解游戏中场地的设置能否满足活动需要及幼儿对游戏材料的使用情况等。

教师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幼儿喜欢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幼儿在游戏中玩了什么,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存在什么问题;了解游戏材料的投放是否有效,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是否合适;了解幼儿近来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认知经验和社会性有了哪些进步等。从而确定以何种方式指导幼儿的游戏。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方式一般有以下两方面。

(1)教师作为游戏伙伴的隐性指导。教师以游戏参加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这是创造性游戏的主要指导方式。

例1:小班幼儿玩“娃娃家”的角色游戏。“爸爸”、“妈妈”和其他成员都在各玩各的,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行为。教师这时以“客人”的身份加入,说:“有人在家吗,我是爸爸的同事,到你们家来做客,妈妈在忙什么呢,是为我做好吃的吗?”这样“娃娃家”的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游戏就开展起来并向更深层次发展。

例2:教师看到幼儿想搭一座大桥,但选择的材料都是小型的积木,结果,桥面搭了很久也没搭好。这时,教师悄悄地拿来一些大型的板材,在幼儿旁边搭起了大桥,幼儿一看也学着拿来大板材搭了起来,教师微笑着点头表示鼓励。不一会儿,大桥就搭好了。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教师以游戏者身份参与幼儿游戏,在不知不觉中指导幼儿游戏、影响幼儿游戏情节。

(2)以教师身份直接点拨的显性指导。这种指导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开展游戏,或当游戏中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时,有必要进行及时的指导。如游戏中幼儿有过激的行为,有不安全的倾向,有遇到困难想退缩的表现或有了特殊的困难等,都应该及时以教师身份加以指导。

4.按照幼儿游戏发展的规律指导游戏

幼儿的游戏随着幼儿的成长发生和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该考虑这种发展。如小班幼儿处在创造性游戏的初期,他们常从事平行游戏,即各人玩各人的,彼此玩的游戏相同,但又互不相关。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但游戏的目的性较差,主题和内容也极不稳定。因此对于小班的幼儿应多丰富其生活经验,帮助幼儿确定游戏主题,了解游戏规则,逐步学会合作游戏。中班幼儿处于创造性游戏的高峰时期,在游戏中有合作也有分工,能有目的地玩,但是计划性较差,组织能力也较差,教师应尽量多地为幼儿提供多种条件,满足其开展各种游戏的需要,同时注意引导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游戏。大班幼儿创造性游戏水平较高,并开始对复杂的有规则的游戏感兴趣,对大班幼儿则可以逐渐减少创造性游戏的时间,增加棋类等竞争性规则游戏的内容,增加幼儿在游戏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等。

5.探索多样化的指导方式

对于幼儿游戏的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不同的游戏活动类型选择不同的指导方式。各类游戏活动如角色游戏、构造游戏、表演游戏等,其特点不同,教育功能不同,指导的方式也应不同。

(二)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1.角色游戏的特点

(1)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如当幼儿了解了交通规则后则会玩交通警察的游戏,坐公交车遇到售票员态度不好,在游戏中幼儿也会对乘客很凶。还有,教师的孩子喜欢“当老师”,医生的孩子喜欢“当医生”等。这些都证明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反映的是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

(2)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角色游戏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创造性想象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游戏角色的假想(以人代人),如扮演妈妈、老师、司机、经理等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幼儿运用各种材料,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自己对这些角色的认识与体验。二是对游戏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常常以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还能一物多用。如用纸条当“面条”,用小积塑片当“饭”,用冰棒棍当“筷子”等。同样一种物品在不同游戏中可以充当不同的东西,如积塑条可以是老爷爷的“拐杖”,可以是火车的“铁轨”,可以是护士的“注射器”,还可以是警察叔叔的“警棍”等。三是对游戏情景的假想(情景转换)。幼儿常常通过一个或几个动作和想象,将游戏情景进行浓缩或转换,如玩娃娃家,妈妈一摸孩子额头,“呀!小孩发烧了,送医院吧。”结果抱着孩子在院子里走一圈回来了,说打针了,孩子病好了。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最为浓厚,幼儿玩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也十分多样与新颖。

2.角色游戏的指导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内容就越充实、新颖,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幼儿对外界的事物有了较丰富而深刻的印象,为幼儿在游戏中发展想象力、创造性提供了条件。否则组织游戏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幼儿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幼儿园、图书及影视等方面。教师应有计划地、经常组织幼儿参观了解成人的各种劳动,丰富印象。如外出游览和参观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应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等。幼儿的感性认识越丰富,游戏中反映的内容就越逼真。

教师也可以要求家长配合,经常带孩子散步、参观、听故事、看电影,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外出旅游,扩大幼儿的眼界。“见多识广”,开展各种角色游戏就有了基础。

(2)加强对游戏过程的具体指导。对于小班幼儿,应着重在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常常忘记自己是什么角色,教师应以游戏的口吻经常提醒;对于中班应注重游戏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中班幼儿角色意识强烈,往往争当同一角色,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学会用自报公议、推选、轮换等方法来确定角色;在大班则应注重鼓励幼儿与同伴商量确定角色的分配.并懂得谦让。此外还应促进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想象与使用,使幼儿能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结构游戏的种类与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构游戏无论从材料、玩法还是在结构造型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塑料接插,金属螺丝结构等,结构游戏的概念扩展了。凡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建构的活动都称之为结构游戏。幼儿园常用的构造材料有积木、积塑、积竹、金属材料、泥、沙、水、雪等。

1.结构游戏的种类

(1)积木游戏。用各种积木或其他代用品作为游戏材料进行构造的游戏。积木的式样很多,有大、中、小型积木,有空心或实心型积木,有动物拼图积木等。这种结构游戏在幼儿园开展较早,也较为普遍。

(2)积竹游戏。指将竹子制成各种大小、长短的竹片、竹筒等,然后用它们进行构造物体的游戏。积竹可构造“坦克、火车、飞机”,还可建“桥梁、公园”,构造出的物体同样栩栩如生,富有情趣。我国南方盛产竹子,积竹游戏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3)积塑游戏。用塑料制作的各种形状的片、块、粒、棒等部件,通过接插、镶嵌组成各种物体或建筑物模型的游戏。积塑轻便耐用,便于清洁。

(4)金属构造游戏。以带孔眼的金属片为主要的建造材料,用螺丝结合,建造成各种车辆及建筑物模型的游戏。

(5)拼棒游戏。用火柴杆、塑料管、冰棒棍或用糖纸搓成纸棍等作为游戏材料,拼出各种图形的游戏。

(6)拼图游戏。用木板、纸板、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不同形状的薄片并按规定方法进行拼摆的游戏,如可拼摆动物的房屋、故事情节等画面。传统的七巧板就属于这类游戏。

(7)玩沙玩水玩雪的游戏。沙土是一种不定型的结构材料,幼儿可以随意操作,幼儿也可以利用水、雪玩划船、堆雪人、打雪仗等游戏。玩沙、玩水、玩雪都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结构游戏,在城市、农村都可以广泛开展。

2.结构游戏的指导

(1)丰富和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生活中的多种建筑,感知各部位的名称、形状、结构特征、组合关系与色泽特点。如楼房是有层次的,房顶有尖的、平的,也有圆的,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的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2)引导幼儿掌握结构造型的基本技能,培养幼儿结构造型的能力

1)识别与使用材料的技能引导幼儿认识结构玩具,识别结构元件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会选用结构元件去构造物体,会灵活使用材料。

2)结构操作技能引导幼儿学会积木的排列组合(平铺、延长、对称、加宽、加长、加高、围合、盖顶、搭台阶等),积塑的插接、镶嵌(整体连接、交叉连接、端点连接、围合连接等),以及穿、套、编织,黏合等技能。这是幼儿构造物体的基础。

3)设计构思能力引导幼儿整体构思构造计划,使幼儿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构造活动。在构造实践中能根据需要修改、补充,以取得结构成功。

4)掌握结构分析技能使幼儿学会看平面图纸,能把平面结构变为立体结构,会评议结构物。

5)集体构造的技能引导幼儿在集体构造中学会分工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针对不同年龄的特点,具体地指导。小班幼儿对结构的动作感兴趣,常常把结构材料堆起垒高,然后推倒,不断重复,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他们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无目的地摆弄结构材料,只有当有人问他“你搭的是什么”时,他才会注意自己的结构物,思考“这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对结构的物体加以命名。因此,小班应侧重认识结构材料,学习初步的结构技能,稳定结构主题并建立结构游戏的规则,学会整理和保管玩具材料的最简单方法,养成爱护玩具材料的好习惯。

中班幼儿不但对动作过程感兴趣,同时也关心结构的成果,目的比较明确,主题比较鲜明。因此应在进一步掌握结构技能的同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共同构造,并能相互评议结构成果。

大班幼儿已有了较强的结构技能,目的明确、计划性较强,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长时间的结构活动,合作意识增强。因此大班应侧重引导幼儿开展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的大型结构游戏,并引导幼儿进一步美化自己的结构物。

(四)表演游戏的特点及指导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内容、情节、角色,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创造性地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表演游戏的特点

(1)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的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一样,都是幼儿扮演角色的游戏。不同的是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扮演的角色是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游戏的情节、内容均来自于文艺作品,而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的角色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反映的是幼儿的生活印象。

(2)表演游戏是幼儿进行创造性表演的一种游戏。游戏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及自己对作品中角色、情节的理解,在语言、动作表情上加以创编和创造性表现。

表演游戏与文艺表演一样,都是以文艺作品作为表演内容的。不同的是表演游戏是幼儿主动的活动,带有自发性和创造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减情节、角色、对话及动作。大致依据文艺作品表演。如表演游戏《拔萝卜》,幼儿可以增加“小羊、小猴、小兔、小松鼠”等角色,也可以改变情节,如“萝卜怎么拔也拔不出,最后只好请来大力水手帮忙才拔出来”等,而文艺表演是在教师组织下,严格按照作品的情节和语言进行表演,学习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动作。

(3)表演游戏不是以演给别人看为目的的,它是幼儿的一种自娱活动,即使没人看,幼儿也会饶有兴趣地进行表演。

2.表演游戏的指导

(1)选择内容健康,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幼儿能理解而又适合表演的作品

首先,要有健康活泼的思想内容,有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习惯,反面角色过多,打斗场面过多的作品不宜表演。

其次,要具有一定的表演性。体现在有适合表演的动作;有集中的场景,易于布置;道具要简单,可以利用现成的桌椅、积木、积塑及实物;有起伏的情节,情节发展的节奏要快,变化明显,并按一定主线发展,重点突出,枝蔓不多,引人入胜,易于表演;角色对话有适当重复,易于用动作表演,如《小兔乖乖》中“兔妈妈”对“小兔”的交代,“大灰狼”与“小兔”的对话,都生动有趣,容易用动作表演出来。

(2)帮助幼儿熟悉文艺作品,充分理解作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放幻灯,让幼儿听录音等方式,帮助幼儿熟悉文艺作品,掌握作品的主题及情节的发展,体验角色的语言与动作特点,激发幼儿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感情,引起表演的欲望。切忌教师旁白,幼儿表演,教师成了导演,幼儿成了演员,还安排许多观众观看,幼儿完全处在被动的地位,玩起来索然无味,表演游戏变成了“故事表演”,也就失去了游戏的自主性,不成其为游戏了。

只有当幼儿非常熟悉文艺作品,才会自发地产生玩表演游戏的欲望,加上在游戏环境中投放适合的道具和服装,幼儿的表演游戏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进行了。

(3)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演作品内容。当幼儿熟悉文艺作品以后,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演作品内容。如幼儿玩“小羊和狼”的表演游戏时,教师要组织幼儿讨论:当狼恶狠狠地说“谁让你喝我的水”时,语气是怎样的,表情又是怎样的,可以做什么动作?还可以怎样做?请幼儿试一试,要求幼儿要想办法表演得与别的幼儿不一样。对于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动作以及作品情节的变化,教师都应该引导幼儿思考该怎样表演,怎样才能表演得与别人不一样,并且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只有幼儿能用动作和语言充分地表现自己对文艺作品的理解时,表演游戏的创造性才会真正地体现出来。

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自己选择、自己设计、自己表演,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幼儿自然、生动、创造性地表演作品的内容。

(4)针对不同年龄的特点,具体地指导。小班幼儿不会玩表演游戏,教师可以示范表演。激发幼儿玩表演游戏的兴趣。中、大班幼儿应由他们自愿、自由地玩表演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适当予以帮助,但不能干涉幼儿表演,使幼儿处于被动状态。

二、有规则游戏的指导

(一)有规则游戏的种类和特点

有规则游戏多半是由成人编制,以规则为中心,大都带实物或有情节的游戏。幼儿园常用的有规则游戏包括以下几种。

1.智力游戏

这是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情绪中来增进知识和发展智力的游戏。智力游戏有丰富的内容,并有很多种类。以游戏的作用来分有:①感官游戏,如:《听听是谁的声音》、《奇妙的口袋》等;②比较异同的游戏,如《哪一个不一样》、《哪里错了》等;③分类游戏,如把几种物品按颜色、形状、大小、性质、作用等标准来分类;④推理游戏,如A比B高,B比C高,谁最矮?谁最高?⑤记忆游戏,如记忆两张画的异同、记数目字等;⑥计算游戏,如比多少,看谁算得快等;⑦语言游戏,如绕口令、谜语等;⑧纸牌和棋类游戏,等等。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区分智力游戏的种类。

2.体育游戏

这是指以发展动作为主的游戏,并能培养幼儿勇敢、坚强、遵守规则等优良品质。体育游戏大多是规则游戏,如《贴烧饼》、《木头人》、《老狼老狼几点了》等,有一些体育器械游戏,如滑滑梯、拍皮球、踢毽子,其规则的特点不是很突出,但在几个人玩时,也包含某种规则。

体育游戏符合幼儿身体活动的需求,其内容往往比较固定,有许多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如《捉迷藏》、《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跳房子》、《滚铁环》等。还有许多是教师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为促进幼儿各种动作的发展而创编的,如《小青蛙跳田埂》、《吹泡泡》、《小蜜蜂采蜜》等。

3.音乐游戏

这是指幼儿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主要作用是发展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动作,如《许多小鱼游来了》、《抢椅子》、《老猫睡觉醒不了》等。这种游戏生动有趣,受到幼儿的欢迎。

(二)有规则游戏的指导要求

有规则游戏可由教师提供相应的材料和场地,让幼儿自选进行,也可以将其用于专门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主动性,使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有规则游戏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来进行,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游戏的准备

(1)选择和编制适合的游戏。教师应根据教育要求及幼儿的实际水平选编游戏。一方面要根据教育的任务、要求选编不同类型的有规则游戏,如发展感知能力的游戏,训练注意力、记忆力、发展语言、运动能力、音乐能力的游戏等;另一方面应顺应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选择和编制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给予幼儿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的游戏。否则会使幼儿失去积极性,造成消极后果。

(2)教师要熟悉游戏的玩法及规则。教师在为幼儿选编游戏后,必须熟悉游戏的玩法和规则,了解游戏的重点,思考组织游戏的方法,并反复试玩几次,以验证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是否合理,为指导幼儿游戏打下基础。

(3)准备好游戏的场地和材料。教师要根据游戏的内容,确定游戏的场地,选择游戏的材料。游戏的场地应尽可能宽敞,材料应尽可能丰富,可以人手一份。也可以每小组一份,让幼儿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有足够的操作材料,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保持幼儿游戏的兴趣。

2.教会幼儿正确地玩游戏

每一个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和内容,幼儿需要学会后才能玩,这就需要“教”。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示范,说明游戏的名称,玩法及规则,教会幼儿玩游戏。可事先教个别幼儿,然后再让幼儿之间相互学习,也可运用直观教具演示讲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对个别幼儿给予具体指导,掌握游戏时间,使每个幼儿都有游戏的机会。

3.组织幼儿积极参加各种游戏,有针对性的指导每个幼儿掌握正确的玩法

(1)在“教”幼儿玩游戏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启发幼儿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针对不同年龄的特点,具体地指导。对于小班幼儿,游戏玩法和规则的讲解要力求生动、简单、形象,要注重讲解与示范相结合,注重在游戏中逐步提出游戏规则。

对于中班幼儿,还是需要示范、讲解游戏的玩法与规则,并在游戏中着重检查游戏玩法的掌握情况及游戏规则的执行情况,要鼓励幼儿关心并努力争取好的游戏结果。可开展规则简单的竞赛游戏。

对于大班幼儿,可以用语言讲解游戏,要求幼儿独立地玩游戏,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争取最好的游戏结果;能对游戏的结果进行评价,并可开展较为复杂的竞赛游戏。

4.做好游戏结束工作

鼓励幼儿争取最好的游戏结果,对幼儿游戏做出评价,对胜利者予以口头表扬,鼓掌,颁发小红旗等奖励。

复习思考题

1.幼儿游戏有哪些特征?

2.简要论述游戏的教育作用。

3.简要论述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有规则游戏的指导要求。

4.见习幼儿园游戏及教师的指导,分析是否符合游戏的特点和游戏的指导原则。

5.使用积木、积塑等结构材料,练习结构物体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