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幼儿教育学
21639000000003

第3章 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幼儿教育的概念

(一)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和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例如: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书籍、计算机网络等)对人们施加的各种影响,群众团体中的教育活动(如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活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等,都可以看做是广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即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比较起来,学校教育由专业的教师承担,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很强,是一种可控性很强的规范的教育,因此一般来说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则较零散,不系统,不规范,因此其效果有很大的偶然性,不确定性。由于学校教育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二)什么是幼儿教育

要理解“幼儿教育”这一概念,需明确“幼儿教育的年龄范围”与“幼儿教育的实施形式”两个问题。

1.幼儿教育的年龄范围

关于幼儿教育的年龄范围,在不同的国家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在美国,幼儿教育是指从出生到8岁儿童的教育。

在我国,幼儿教育是指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是与婴儿教育(0~3岁婴儿的教育)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由于婴幼儿(即0~6岁儿童)都是入小学以前的儿童,所以,人们又把0~6岁入小学以前儿童教育称为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人生早期阶段的教育,所以,婴幼儿教育又叫做“早期教育”。从世界范围来看,总的趋势是把学前教育的年龄向前延伸。1978年在泰国曼谷召开的“学前教育新态度”的区域性专家会议指出,从胎儿至正式接受学校教育前的教育应称为早期保育与教育。接受这种早期教育是每个学前儿童的权利。

2.幼儿教育的实施形式

幼儿教育的实施,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父母或其他养护者在家庭中进行;另一种是在家庭以外由社会组织进行。前者称为幼儿家庭教育,后者称为幼儿社会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会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主要社会实践形式。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下一代进行的教育。家庭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而生活的时间又最长的社会场所,是幼儿出生以后第一个重要的生活与学习的环境。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把幼儿的家庭教育形象地描述为“在母亲膝前进行的教育”,把幼儿教育的场所称为“母育学校”。在历史上,家庭教育曾经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实施形式。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年龄越小,家庭教育对他们身心发展的影响越大。

幼儿社会教育是指在家庭以外,由社会(包括政府、企事业、团体、社区、私人)设施或资助,指派专人组织与实施,以幼儿为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包括幼儿园和学前班教育、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图书、杂志等)进行的幼儿教育、社区教育等。其中,幼儿园教育是幼儿社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是由幼儿园承担的,由专职幼儿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在园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幼儿园教育在我国是归属于学校教育系统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是近现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产物,也是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

幼儿家庭教育和以幼儿园教育为主体的幼儿社会教育,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二者应当相互支持、配合,共同养育好幼儿,切不可重此轻彼或相互替代。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可以定义为“目的在于促进3~6岁入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比如幼儿在家看电视、看图书、帮父母做家务劳动,或随成人去旅游、参观、看电影、参加社会活动等,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或其他名称的幼儿教育机构)教育。二、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儿童发展的“关键期”现象

发展的“关键期”(亦称敏感期)现象,是指人在某一特定的年龄阶段,某种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错过了这一时期再弥补则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洛伦兹发现,小鹅孵出后的一二天内,愿意追逐它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的物体。如果见到的是母鹅就追母鹅,见到的是人就追人,而且这个习惯会长期保持下去。若在小鹅孵出的一二天内将其与母鹅或人隔开,那么今后无论母鹅或人与小鹅怎么接触,小鹅也不会追逐母鹅或人了,经过多次实验,洛伦兹把小鹅这种无须强化,在一定时期内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印刻”发生的时期叫“关键期”,即某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现代科学家研究人的智力、能力、习惯等发展时,发现人也有发展的“关键期”。例如: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印度狼孩的故事也印证了人的早年是人发展的关键期。印度狼孩卡玛拉(女)1920年被人从狼窝中发现时8岁,由于多年和狼生活在一起,无论脾气和秉性,还是生活习惯都和狼一样了。她不会行走,只会爬,白天潜伏,夜间活动;每天午夜号叫,完全不会发人声;只吃生肉,而且不会用手去拿,必须扔在地上用嘴叼起来吃。人们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她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她两年多学会站立,6年多学会走几步路,4年内才学会6个单词,直到1929年临死时岁,她的智力仅是二三岁孩子的水平。人们虽然对她实施了良好的教育,但人应该具备的习惯和能力却始终没有形成,其根本原因就是错过了“关键期”。

(二)早期经验在大脑发展中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大脑迅速发展的时期。2岁时脑重量是出生时的3倍,约为100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2/3,至6岁时,脑重约为130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脑重量的增加是皮质细胞继续增生、长大与分化、神经纤维加长、分支加多和髓鞘化的结果。大脑的发育使神经细胞传导更加迅速精确,神经联系变得更为复杂,它为幼儿接受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大脑的发育与复杂的神经联系的形成,也是机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大脑神经细胞通过突触相互发生联系,形成了信息传递的神经通路。近几十年来的脑科学研究表明,突触联系与所形成的神经通路是“被激活的”,与外部刺激有关。在生命的最初3年中,突触联系数量增加的速度是惊人的,到3岁时已形成了大部分的突触联系。以后一直到10岁,基本上保持稳定。这一时期大脑的突触联系非常密集,拥有2倍于它实际需要的突触联系。10岁以后,按照用进废退的原则,大脑的发展表现为突触联系干瘪、萎缩、数量减少的趋势。这些突触联系,如果能得到适时、丰富的刺激,就可以被多次激活,从而形成永久性的联系;如果不能得到足够的、经常性的使用就会消失。所以,早期经验对于大脑的网络回路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科学的、适宜的早期教育是促进大脑发育充分和完善的最有效的环境刺激因素。

(三)幼儿教育的功能

幼儿教育的功能,是指幼儿教育“应当”发挥的作用。这是认识幼儿教育的意义时必须弄清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幼儿教育对于幼儿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方面。

1.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

幼儿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期是人生的第一阶段,研究表明,它不仅是个体社会性行为、情感、性格和认知等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一生中发展变化最大、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教师能够不失时机地为幼儿提供适宜、良好的教育,就可以最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儿童全面素质发展在早期奠定坚实、良好的基础。幼儿教育可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个全面发展可以说是体、智、德、美几方面的发展;也可以说是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2.帮助幼儿适应学校生活,为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幼儿教育不仅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受过幼儿教育的孩子与没有受过这一教育的孩子相比,往往更能顺利入学,过早辍学的可能性也少得多;”“幼儿教育的不足或缺乏这种教育,均可严重地影响终身教育的顺利进行。”我国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幼儿教育可为有效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

3.减轻父母教养幼儿的负担,改善不利于幼儿成长环境的状况

幼儿教育对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行,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使独生子女很自然地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众多事实表明,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家庭生活质量是否高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家庭又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幼儿教育牵动着全社会。幼儿教育机构不仅承担着从时间上为家长参加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的任务,而且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发展和早期教育的今天,幼儿教育质量更成为家长关注的核心,直接关系着家长能否放心地工作、安心地学习。此外,值得指出的是,幼儿教育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美国曾进行长达30年的学前教育追踪研究,以家庭经济状况差、父母文化水平低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补偿的幼儿教育,结果表明,补偿性的幼儿教育对于消除社会贫困、产生社会经济效益以及拥有高质量的家庭生活等都有十分突出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在中西部等贫困地区发展幼儿教育,改善其教育、社会经济状况具有重要的启示。

综上可见,当前人们对幼儿教育意义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和提高。加强儿童早期教育,为每一个儿童创造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机会,正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价值,多次指出“素质教育要从幼儿教育抓起”,并将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列入了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