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名由来】
计名“欲擒故纵”,它的哲理源头,可追溯到《老子》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又《鬼谷子·谋篇》:“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中国军事史上成功运用此计,并对此计的定名有重大影响的,当属诸葛亮率蜀军远征南蛮时,七擒七纵蛮王孟获。对诸葛亮来说,七擒七纵皆手段,而目的只有一个:征服南蛮首领和百姓的“心”。因而这一战役胜利的意义,不仅是军事上的,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是诸葛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实行的民族政策的胜利(事见后面“战例”之一)。
【原文】
逼则反兵〔1〕,走则减势〔2〕。紧随勿迫,累其气力〔3〕,消其斗志〔4〕,散而后擒,兵不血刃〔5〕。需,有孚,光〔6〕。
【注释】
〔1〕反兵:回师反扑。
〔2〕走:逃走。势:气势。
〔3〕累:消耗。
〔4〕消:瓦解。
〔5〕兵:兵器。血刃:血染刀刃,即作战。
〔6〕需,有孚,光:语出《易·需》。需卦的卦象为乾下坎上乾象刚、健;坎象水、险。需,有等待之意。以刚、健遇水、险,故须等待,不要急进,以免陷入险境。孚,信用、信服;有孚,有信用,有诚意,为人所信服。光,光明、通达。此句意为,身处险境要善于等待,如果有诚信,就会前途光明,大吉大利。
【译文】
逼得敌军太紧,对方就会回师反扑。如果让敌军逃跑,就可以削减其气势。追击敌人,只需紧随其后而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待其溃散时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这是《周易》需卦卦辞“需。有孚,光享贞吉……”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前人批语】
所谓纵者,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1〕”,亦即此意。盖不追者〔2〕,非不随也〔3〕,不迫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4〕,即纵而蹑之〔5〕,故展转推进〔6〕,至于不毛之地〔7〕。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8〕,在借孟获以服诸蛮〔9〕,非兵法也。若论战〔10〕,则擒者不可复纵。
【注释】
〔1〕穷寇勿追: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原为“穷寇勿迫”。穷,穷途,无路可走;穷寇,指陷于困境、绝境的敌人。勿迫,不可逼得太紧。
〔2〕盖:发语词。
〔3〕随:跟随。
〔4〕武侯: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蜀后主建兴元年(223)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七擒之七纵”:见《计名由来》。
〔5〕蹑:跟随、追踪。
〔6〕展转:同“辗转”,反复。展转折推进:迂回曲折地向前推进。
〔7〕不毛:不生长草木,不种五谷桑麻,指荒凉贫瘠或未开辟的地方。
〔8〕拓地:开辟、拓宽新地域。
〔9〕孟获:三国时蜀汉建宁(治所在今云南曲靖)人,彝族首领。刘备死后,他和建宁豪强雍等起兵反蜀,多次为诸葛亮所收,经七擒七纵,终于降服。后仕蜀,为御史中丞。诸蛮:古代对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的贬称。
〔10〕论战:从战争角度看。
【译文】
这里所说的“纵”,并不是说要将敌人放掉;而是说的要跟随他,只是稍许放松一些罢了。
《孙子兵法》所讲的“穷寇勿追”,也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勿追”,并非说不必追赶了,只是说不要把敌人逼迫得太紧。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就是采取放了他而又跟踪他的办法。正因此,才需要迂回曲折地向前推进,一直跟踪孟获进军到五谷不生的荒僻地方。诸葛亮的“七纵”孟获,本意在开辟和拓展蜀汉的地盘,因此需要借助蛮王孟获来收服南方各少数民族,严格地讲,并不属于兵法的范围。如果从战争角度讲,那么,既然已经把敌人逮住了,就不能轻易放了他。
【战例】
诸葛亮七擒孟获
225年(蜀后主建兴三年),蛮王孟获起兵十万反蜀,声势甚大;建宁郡太守雍、郡太守朱褒、越郡太守高定相继投降。蜀丞相诸葛亮奉旨起兵五十万南征。在智破三郡叛军之后,大军继续向泸水(川滇边境)挺进。适逢马谡奉后主之命前来劳军。诸葛亮久闻马谡才智超群,便虚心问计。马谡曰:“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诸葛亮很赞同马谡的见地,更坚定了心服蛮王的决心。第一次两军对阵,孟获战败,为蜀将魏延活捉。诸葛亮问他是否心服?
孟获说:“山僻路狭,误遭汝手,如何肯服?”
“你放我回去,整军再战,若再被擒,我便肯服。”诸葛亮当即下令放了他,并给他衣服、鞍马、酒食,派人送他上路。第二次诸葛亮派马岱夜渡泸水,断了蛮军粮道,孟获被部将董荼那、阿会喃等缚送蜀营。诸葛亮对孟获说:“你前次说,若再被擒,便肯降服。今日如何?”孟获说:“这次是我手下人自相残杀,以至如此,如何肯服?”诸葛亮又将他放了,并领他参观蜀军营寨;亲自送至泸水边,派船送回。孟获第二次被放回本寨后,首先将部将董荼那、阿会喃杀了,然后与其弟孟优商议以假降方式夜袭蜀营。诸葛亮将计就计,第三次将孟获活捉。但孟获仍然不服,他说:“这是因为我弟贪杯,误吃了你们的毒酒,并非我没有能耐,如何肯服?”
“如果你放我兄弟回去,我们收拾兵马和你大战一场;若再被擒,方肯死心塌地归降。”诸葛亮第三次又将他放了。孟获忿忿回归本洞,派人带上金银珠宝前往八番九十三甸各部落借得精健蛮兵数十万,一路杀气腾腾,来战蜀军。诸葛亮避其锋芒,领军退至西洱河北岸扎营,然后派精兵暗渡至西洱河南岸,抄了蛮军后路,第四次将孟获活捉。诸葛亮怒斥孟获:“这次又被我擒了,还有何话可说?”孟获说:“我误中诡计,死不瞑目。”诸葛亮声言要斩。孟获全无惧色,要求再战。诸葛亮只得第四次又将他放了。孟获回去后,又聚集数千蛮兵躲入了秃龙洞,与该洞洞主朵思凭借险山恶水,据守不出。孔明走访当地老人,寻得解毒甘泉和可避瘴气的薤叶芸香,避过毒泉恶瘴,引军由险径直取秃龙洞,第五次擒得孟获。但孟获仍不服,并说:“我祖居银坑山,有三江之险,重关之固,你若能到那里擒我,我便子子孙孙,倾心服事。”诸葛亮只得第五次又将他和孟优、朵思等人放了。孟获连夜奔回银坑山老巢,又请来八纳洞洞主木鹿三万驱兽兵助战。诸葛亮破了孟获之妻祝融夫人的飞刀,布假兽战胜木鹿的兽兵,识破孟获妻弟带来洞主假缚孟获夫妻献降诡计,第六次生擒孟获。但孟获说:“这次是我等自来送死,不是你们的本领,如第七次被擒,则倾心归服,誓不再反。”孟获回洞后,采纳妻弟带来洞主的建议,从乌戈国请来三万刀箭不入、渡水不沉的藤甲兵,屯于桃花渡口。诸葛亮设疑兵,一步一步地将藤甲兵诱入预伏干柴、火药、地雷的盘蛇谷,堵住前后谷口,纵烈火将乌戈国的三万藤甲兵烧了,第七次生擒孟获。诸葛亮令人设酒食招待孟获夫妇及其宗室,叫孟获回去再招人马来决战。这一次,孟获却不走了。并说:“七擒七纵,自古未有。我等虽然是化外之人,也懂得礼义,难道就如此没有羞耻么?”于是领各洞蛮民诚心归顺。诸葛亮命孟获继续为蛮王,所夺之地,尽皆退还。蜀军班师,孟获亲自送诸葛亮渡过泸水。后来孟获仕蜀,官至御史中丞。终蜀之世,蛮方一直太平无事。诸葛亮七擒七纵,“纵”的是孟获其人,而最终“擒”得的是蛮王及蛮方百姓的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此蜀国有了一个巩固的南方,诸葛亮可全心致力于伐魏了。
【精评】
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下,使敌人丧失警惕,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因此,使用欲擒故纵之计,必须有过人的忍耐力和不惜牺牲的决心,表面上做得干脆利落,骨子里都要磨刀霍霍。但在一个尖锐复杂的战斗场面,手到擒来而又顺手放走,有时又有纵虎归山的危险,自己也会吞食恶果。所以此计使用时也一定要慎重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