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权变管理
2158400000036

第36章 ”大“与”小“的抉择--企业经营规模权变(1)

我们既想做到全球化,又要地区化:既要庞大又要精干;既要集权又要分权。

--ABB公司总裁彼西·巴勒克

在现代经济中,面对灵活多变的现实世界,以长期追求规模经济和大批量而形成的大企业已经不合时宜了。为了管理跨单元项目和加速对市场的反应,许多公司正在进一步重视建立多功能、多单元小组。这种减少层次和压缩规模的趋势源于降低成本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了信息和通讯技术对管理的冲击。然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现实中有把大企业变成稍小一些的事实,但也有很多的中型企业正迅速成长为大企业,甚至大企业变得更大。所以”大“和”小“不仅仅是一种表面规模关系,而且反映了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生产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实质。规模经济并没有过时,只不过规模经济作用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第一节企业经营规模概述

一、企业的规模经济性及原因

(一)规模经济性和不经济性的概念

在阐述规模经济性和不经济性的定义之前,先要介绍企业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我们知道,在短期里,企业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经常变化的只是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产量与成本的基本关系构成了短期成本的数学模型。它直接反映出企业一定量产出的总成本就是总固定成本和总变动成本之和单位产品的成本就是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和。短期成本曲线见图6-1.

从图6-1可看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由于受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影响而成U字型。

图6-1短期成本曲线图图6-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图

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有区别。因为从长期来看,企业的所有投入要素,包括厂房、设备、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的数量都是可以变动的。因此,长期成本曲线只能根据一些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来形成。它被称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我们假定企业有不同规模的选择,其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分别为SAC1,SAC2,SAC3,SAC4,SAC5.连接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切点就可以获得长期平均成本曲线IRAC(见图6-2)。

图6-2表明,长期成本曲线也是呈U字型,这表明产出量(规模)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也存在一定规律:当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时,长期平均成本下降,长期成本曲线向下倾斜,这时就被认为具有规模经济性;当下降到某一点时,长期平均成本开始上升。长期成本曲线向上倾斜,这时就被认为是规模的不经济性。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规模的经济性和不经济性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据有关资料反映,60年代中期后,日本企业生产汽车由年产1千台增至5万台时,生产成本下降40%;由5万台增至10万台时生产成本下降15%;增至20万台时又下降5%.我国的纺织企业也提供了类似的材料,据纺织工业部1979年提供的资料,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我国纺织企业平均每一纱锭提供的税利情况是:1~1.99万锭的为174.4元;2~2.99万锭的为209.3元;3~3.99万锭的为247.9元;4~6.99万锭的为319.9元;7~9.99万锭为405.1元;10~11.99万锭的为391.9元;12万锭为349元。

(二)规模经济性的原因

为什么在一定限度内企业扩大规模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呢?这是由以下技术经济因素决定的。

1.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亚当·斯密写道:制针厂的劳动分工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首先,各特殊工人的灵巧程度提高了;其次,节省了一个特殊工作到另一个特殊工作损失的时间;最后,使用专业化的机器生产,使劳动生产简化,一个人能承担过去由一组人共同才能承担的工作。

十分明显,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与企业规模是密切联系的,企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使用专业化的机器设备,才能使用在工程、生产、市场、财政以及信息处理等方面有特殊技能的职工。现代大企业采用流水线方法就是如何实行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以及生产规模经济性的一个明显例证。

2.不可分性

它的规模经济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装备的不可分性。引起的规模经济性,其典型形式是企业的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有合适的利用率。企业的生产线是以某些关键设备为中心来设计的。各种机器设备的生产能力必须平衡,但各种设备的单台生产能力是不相等的。这些设备必须按其能力的最小公倍数配置才能充分利用。规模扩大时,只有成倍增长,才能有好的经济效益。

与技术装备相联系的另一种类型的不可分性表现为机器设备尺寸的大小与其表面积之间的关系,以及机器设备的容积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许多机器设备的成本通常与其尺寸大小和表现积有关,而它的能力和产量又和其内部容积有密切联系。当这类机器的表现积增大时,它们的容积(圆柱体形的设备尤其这样)会以更快的比率增大,这就是说,机器的能力比机器的成本增长得更快。而且,机器设备投入运行后,劳动力方面的成本增加一般也将大大低于机器的容积和产量的增加。例如,烧一台5吨的锅炉,需3个人,烧一台10吨的锅炉并不需要6个人。

二是销售的不可分性而引起的规模经济性。如果为企业销售产品的人员和机构的潜力比较大,不作更多努力和不花费更多的开支就能销售现有生产线上追加生产的产品,其成本增加的比率一定会比产量增加的比率少。

三是财政不可分性引起的规模经济性。它首先表现在企业的广告方面。广告是沟通生产与消费者联系的一种工具。无论是采用何种传播媒价作广告,其价格不会因企业的大小而变化,大批量生产的企业,其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广告成本一定会比小批量生产的企业要低,而且,对通过广告使其产品已取得消费者承认的企业来说,如果扩大规模,增加产量,其广告费也要比最初取得的消费者承认时低。其次,这种规模经济性还表现在与调查贷款前景或调查新的投资可能性相联系的成本方面。调查5万元的贷款或投资与调查50万元的贷款与投资差别是甚微的,如果调查贷款或投资的成本增长率低于贷款或投资规模的增长率,那末,这种规模经济性对大企业是有利的。

四是研究和开发的不可分性引起的规模经济性。假如大企业和小企业都设研究开发部门,靠自己的力量开发新产品,究其总投资来说,大企业可能比小企业要多,但是单位产品分摊的研究开发成本大企业则肯定会比小企业要少。

3.先进技术和生产组织的采用

企业规模大,有条件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装备,也为采用流水线、自动线等先进生产组织形式打下了基础。这样就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学习的效果

大企业在扩建中如果使用同类型机器,由于设备安装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过去已掌握安装和使用这种机器的技术,不需要再经过学习和较长时间的实践就会熟练地安装使用,维修保养它们,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5.大量购买

在一般的情况下,企业的采购成本会随着大量购买而降低。这不仅因为采购人员签订数量大的购买合同并不一定比签订数目比较少的合同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大量购买卖主在价格上还会作某些让步。(如按批发价格销售)运输费用也会降低。

6.储备的节约

企业要正常生产经营,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和备品配件,对于一些需求容易变化或有风险的物资更是这样。但是,使用几台相同机器设备的企业比只使用一台机器设备的企业所需储备的备品配件就要少,因为前者的机器设备的某一部位不可能同时被损坏。相同的经济性在原材料、制成品、货币储备等方面也一样存在。

除以上原因产生规模经济性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些规模经济性方面的原因。它们是:

(1)由于竞争,一些大企业迫使它们的供应商按低于市价的价格为它们供应原材料、零部件或半成品。这是一个企业利用垄断势力去挤压另一个企业的结果。这种行为是简单地把一个企业的利益再分配给另一个企业,一些企业的获得就是另一些企业的损失,从全社会来看,它并不增加经济效益,但这种情况在有竞争的经济中是确实存在的。在分析规模经济性时,我们不能不给予适当注意。

(2)大企业比小企业能招收到高质量的劳动者。我国企业的职工过去是由国家统一分配的,由于国家重视大企业,所以大企业的人员质量一般比小企业要高,但是,即使以后的企业自由招工,这种现象也不会消失,因为由于收入、福利、荣誉感等方面的原因,威望高的学校毕业的学生一般都愿意去大企业工作。

(3)许多事实说明,在筹措资金方面,大企业比小企业有许多优势。由于大企业的信誉比较高,其利润率比较稳定,取得贷款不仅比较容易,利息率也可能比小企业低,发行债券也比较容易,因此,大企业获得资本的成本也通常比小企业要低。

(三)规模不经济性的原因

1.技术条件问题

产生规模经济性的许多技术方面的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又会产生规模的不经济性。例如,倍数原则表明,企业的专业化设备的能力要按最小公倍数配置,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某些设备的能力就不能充分利用,造成浪费;又例如,一些设备容积增加到某种程度之后,其外壁就要加厚或者需要使用某些特殊贵重材料,才能保证安全使用。同时,安装设备的技术标准也会提高,设备体积大了,还会给运输带来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都要增加费用,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2.管理上可能出现失控现象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越来越复杂,而且管理机构更加庞大,从上层管理到基层管理,环节增多,”管理链“延长,企业高层领导人的命令、意见、意图传递给基层领导人容易被遗漏、误解或歪曲,而且容易产生互相指责、推逶的作风,使传递的速度也受影响。下层和外界的信息传递给企业高层领导人时也会出现类似情况,企业的管理机构越庞大,这种失控现象就越严重。尤其当上级管理层次和下级管理层次的目标不一致时,下级可能歪曲上级的意图或向上级传递不真实的信息,如对上级的决策阳奉阴违,隐瞒生产能力,夸大困难的程度等,用这些办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3.职工的积极性问题

在小企业里,职工更能把自己的工作和企业生产方面的成果联系起来。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厂长、经理能较多的和职工保持直接的接触,听取他们的意见,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在小企业里,职工更忠于自己的企业,积极性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相反,在大企业里,职工众多,有的达几万人,一般的工人和管理人员可能感觉到他们是默默无闻的--他们的贡献任何人也分辨不出来,对他们的辛勤工作也很少有人去鉴别,这就使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象小企业的职工那样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规模经济的优势

(一)技术规模的经济性:大批量生产的魅力

技术规模的经济性往往是通过实现大批量的生产而形成的,这在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条件下是非常有效的。欧美特别是美国的企业曾运用这样的一条金科玉律实现了迅速的增长。大批量生产的魅力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可以获得生产专业化分工的利益。按照早期经济学家的研究,劳动的专业化分工至少可以实现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增进技能。二是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单化,使劳动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促进改革和发明。三是分工可以减少劳动工作的转换,节约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等。这三个方面的利益被称为是专业化经济或分工经济。大批量生产使用的劳动较多,并且更可能采用效率更高的专用设备以取代非专用设备,从而使生产专业化分工成为可能而获取利益。

其次,大批量生产可以实现原材料等投入的节约。在某些情况下,随着产出的增加所需的原材料等投入趋递减,而不是一般认为的不变。

6/10规则:产出和原材料的关系可以从研究一个容器的体积与制造该容器的材料所需要的表面积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假定一个立方体的边长为r,那么其体积就是r3,而表面积为6r2.可以证明大立方体每单位体积所需要的材料少于小立方体。假设两个立方体的边长分别为r1和r2,其表面积之比为:

S1S2=(r1r2)2

相应的体积之比为:

V1V2=(r1r2)3

由以上两式可以得出:

S1S2=(V1V2)2/3

因此,如果要使立体体V1的体积为V2的两倍,材料增加的比例为22/3=1.59.换句话说,体积增加一倍,材料只需要增加59%.由于2/3接近于四六开的比例关系,所以这种现象称为”6/10规则“.

第三,大批量生产可以充分提高设备利用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在企业生产中,有时可能需要昂贵的设备,只有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才能证明投资是合理的。而要达到充分利用,往往需要扩大产量。例如,生产某一种产品需要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手工操作的,每人每小时生产60个单位产品毛坯;第二道工序是半自动化的,每小时机器能生产400个单位中间产品;第三道工序是全自动化的,每台机器每小时能生产1000个单位的制成品,要使整个生产过程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就要求后两道工序的机器设备得到充分利用,只有使产量等于三道工序产量的最小公倍数,即每小时生产制成品6000单位产品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第一道工序雇用100个工人,第二道工序安装15台机器(包括操作者),第三道工序使用6台机器。那么少于每小时6000单位产品的产量,都将使设备不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机器设备是固定成本中的一种,充分利用设备实际导致了分摊在每件产品上的固定成本降低,对于厂房以及其他生产设施而言,这种随产量增加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