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2157400000006

第6章 千万别伤了孩子的心(2)

如果父母总是责备孩子,那么任何孩子都会产生反抗的心理。正如能力法则所确定的那样,若给孩子以反复的刺激,就会使孩子逐渐形成“反抗”的能力。例如,常用烈性药物,细菌就会迅速产生抗药性,不久这种药就会对细菌完全不起作用。同样,对孩子越是一味地责备,其反抗心理就越强,最终父母还是以屈服于孩子而告终。

有人对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说:“请教给我好的责备方法。”铃木说:“我没有那种好方法。”又有人说:“现在孩子不听话,难道不责备就算好吗?”铃木认为即使不听话,也不能责备,只能真心实意地、正确地培养孩子的能力。

责备当然也是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的,父母为了责备往往采用令人可怕的脸色、声音或表情动作,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经常责备孩子的父母不妨用摄像机把它录下来,自己亲眼看一看。会有何种感觉呢?大概心情是不舒畅的吧。

如果孩子感到恐惧可怕,即使怎样责备和说教他也都听不进去。尽管有时孩子停止做坏事,那也是因为他讨厌再次经受以前那种可怕的体验,而并不是他懂得了“这件事不能做”的道理。

父母责备孩子时,多多少少会感情冲动,气血上升,这样就会缺乏冷静的头脑和客观的判断力。对于父母来说,首要的是要以宽大的胸怀和极大的热忱去培养孩子的能力。

孩子有许多幻想,其中隐藏着实现的可能性。为实现孩子发展的可能性,父母对孩子绝不能指责。指责会打消孩子向往的欲望,会剥夺孩子发展的可能性。

温馨提示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不应加以种种限制,而应该给他们开辟向更高能力发展的可能的道路。

有的父母听到孩子唱歌调子拿不准时,就说:“你的调子怎么拿不准呀?”孩子听了这番话该怎么想呢?也许他会认为:“我连音都发不准,还能唱好歌吗?”

事实上,这样的话在家庭或学校里是能经常听到的:

“像你这样的笨蛋,什么也搞不成!”

“仅这点儿成绩,你还想当医生,真是自不量力,白日做梦!”

有许多家长和老师满不在乎地对孩子进行责备,甚至想通过刺激疗法使孩子面对现实,但孩子却不懂得这种意图。

家长对孩子说的话,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有些孩子受到父母的指责后就等于断定了自己未来的命运,从此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

对孩子不指责是促进孩子发展的可能性的最起码条件。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错误非责备不可,也要遵循下面的原则:

不要伤害孩子的人格父母必须肯定孩子的人格,采取适当的叱责方式。或许有些父母会认为,孩子的性格尚未成熟,但实际上,孩子有他自己的感觉与立场。父母如果不能认清这一点的话,自然无法使孩子心服口服。

告诉孩子受责备的原因父母必须让孩子了解为什么会遭到责备,而如果充分说明之后,孩子即可反省改过的话,父母就不要严加追究。因为父母一意孤行,往往会伤及孩子,而造成不利的效果。

教会孩子避免重蹈覆辙责备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一味地责备,并没有真正的收益,所以父母应将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告诉孩子,而且不加勉强地让孩子自行判断及决定取舍。

5.不要看低孩子的能力

一位妈妈说:“以前,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有些话无法理解,长大了就自然会懂的,因此,也没有把他当成人那样来看待。其实,孩子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他什么都懂,而我们总拿他当小孩,他也不和我们说他自己的事,于是,代沟越来越深,现在想跟孩子聊聊总是无从下手。”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孩子只有到了某个年龄,才能做某事,否则的话,他就不能做某事。其实,父母们往往小看了孩子的能力。有的时候,有些事孩子明明可以做得很好,父母们却人为地推迟孩子学习本领的时间。而且最为关键的是,父母的这种做法往往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减弱了孩子的进取心。

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如果帮助父母收拾桌子,当他手中拿起一个盘子时,妈妈如果很快地说:“不要动它,你会把它打碎的。”这样虽然可以保存好那个盘子,但是,父母的举动却在孩子心里投下阴影,推迟了他的某种能力的发展。

父母们习惯于这样向孩子说话,比如:“你怎么又把房间搞得这么乱”,“你总是把衣服穿反”,“你就不能老老实实地待一会儿吗?”

这类话都向孩子显示出他们是多么无能,多么缺乏经验,从而使孩子慢慢失去信心,失去锻炼自己的自觉性。

所以,父母不应该总是看低孩子的能力。很多事情,只要不是太复杂、太困难,都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而对孩子由于经验不足而产生的幼稚行为,父母应能包容,并进行开导纠正,而不是打骂和压制。

温馨提示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的不成熟想法泼冷水或是讽刺和嘲笑,这样会使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

另外,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倾听,要用理解的心去接纳他们,这表示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说得不完整,父母可以补充;孩子说得有偏差,父母可以纠正。

比如:“妈妈的意见和你不一样,我觉得……更好,你觉得呢?”

或者“妈妈认为……你再仔细考虑考虑,总结一下再下结论。”

孩子总是希望得到夸奖,父母向自己请教,这就是对他能力的最大肯定,所以每一个孩子都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父母提供的指导。

陶行知先生说:“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其实孩子像大人一样,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往往觉得自己已经是成人了,这就更需要父母耐心地教导,并给予正确的示范。因此,父母应注意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要对孩子存有偏见。

6.不要急于纠正孩子的出格想法

父母都喜欢自己的孩子在家听话,在外不标新立异。当孩子的意见与大家不合时,他们就担心“这样会让大家讨厌的”。这实际上就是强迫孩子顺从大家的意见,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发展和独立创新意识的形成。

特别是孩子提出出格的想法或者反对父母的意见时,父母不应轻易地责备孩子不听话。如果孩子的意见是错误的,应该耐心地说明、解释,这样,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有主见、有创造性的人。

温馨提示当孩子提出反对意见时,即使不正确,父母也要先肯定其态度,然后再纠正他的意见中的偏差。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古国,封建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还存在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喜欢儿女听话,百依百顺,容不得孩子的反对意见,更容不得孩子的反驳。而现在时代已经变了,再要求儿女们百依百顺是很难做到的,而且也不正确。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并不一定就是什么了不起的错误,更不是对大人的不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本来就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才能做。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也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是十分有益的。孩子自我意识一强,就会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坏事。因此,提出独自不同意见的孩子,就会被指责为“别扭的人”、“出格的人”等。例如,大人总是对于不喜欢父母给买的玩具、不照父母要求去做的孩子说“你尽给我找别扭”,对反驳父母的孩子也有不少父母责怪说“脾气古怪”。有时父母即使认为这种做法不妥,当孩子与朋友的意见不一致时,也会因担心而教育孩子说:“只有你一个人提反对意见,这样会遭到大家讨厌的。”如果父母采取不认可孩子的自主主张的态度,就会妨害孩子的自我发展,其结果就有可能培养出大家向右自己也跟着向右的随波逐流的孩子。

在法国,只能与别人说相同意见的人,不但不被视为一个成熟的人,反而被视为傻瓜。所以在法国的家庭中,无论孩子的意见如何幼稚,父母都认真倾听。有时父母还故意提出不同意见与子女进行议论。虽然有国情的不同,但这种教育方法是值得学习的。在这种意义上讲,孩子反驳父母的意见,并不是过分的,甚至是可喜的。父母的想法也需要转变,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对,父母可以认真地听了之后加以纠正。父母有了这种态度,就能培养孩子具有自主主张的创造性的头脑。

家庭亲子沟通中,之所以造成孩子不听话、父母说了白说的现象,原因多数在父母身上。一些父母始终放不下家长的架子,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情绪。他们每当与孩子交流沟通时,脸难看,话难听,很难和谐地达到沟通的目的。其实,孩子们不是不听父母的话,而是希望能听到理解自己、信任自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