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2157400000007

第7章 不妨和孩子换位思考

——假如你是个孩子,你希望父母怎样说话

1.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有些家长,常拿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要求孩子做与自己的年龄不相称的事情。教育专家把这类家长的行为和思想命名为“成人主义”。

“成人主义”的家长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样思考、理解和行动,这对孩子来说不仅做不到,而且是一种不公平。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家长长期这样要求孩子,而孩子总是做不到,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认为自己微不足道,造成敌对情绪和反抗。因此,家长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有位教育专家在他的《教育与家庭》一书中写道:

有一些家长,喜欢用完美无缺的标准,用高出孩子实际年龄的尺度要求孩子,这种持“成人主义”的家长总是对孩子挑剔指责过多,要求过高。他们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不是尊重他们,这样不光是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且使得孩子离家长远远的,有话也不愿意说,有情况也不报告,根本不与家长交流。

“成人主义”的家长总是这样问孩子:“你怎么总是这样?”“你为什么从不……”“你应该知道……”“我告诉你多少次了……”“你为什么总是孩子气?”“你什么时候能长大?”“你能不能……”

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抱着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换看法,就应该这样说:“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是怎样理解的?”“让我弄清楚是不是像你所说的。”

如果父母肯丢掉成年人的认识框架,以孩子的眼光来理解孩子的世界,并给予引导,就会使孩子通过自己的经验学到知识。如果父母站在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分析问题、指明方向,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就会使他们怯于亲身去体验。如果父母坚持认为自己的知识渊博,滔滔不绝地向孩子灌输,不失时机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就限制了孩子自己去积累知识。

温馨提示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谈话,就是向孩子表示尊重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立性,这样有利于启发他们运用自己的思考与能力去探索未知世界。

尽管成年人对孩子所做的许多事情都认为不尽如人意,但是也不能显出不屑一顾的样子。因为这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丧失自信,并把心扉向家长紧闭起来。

若想与孩子很好地交流和沟通,父母必须对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孩子的所见所思及看人看事的角度有深刻体会。

孩子有很多想法未必与父母一致。当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而孩子因为自己的观点不同而加以拒绝时,父母不要即时做出强烈的反应,而应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这样有利于缓和与孩子的交流气氛,能够进一步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2.与孩子沟通时要多听少说

许多父母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都是自己说,让孩子听,这样的交流,父母不会了解孩子的想法与感受。父母应多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多让孩子说,而自己则应多听少说。

多听少说,是亲子沟通中重要的一环。就算孩子真的犯了错误,父母也要静下心来,听孩子说出原因。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首先要了解真相。方法之一,就是积极聆听,以同情与认同的态度,站在孩子的立场,让他尽情倾诉,不要打断孩子说话,加插自己的意见与批评,否则,对孩子而言,也没有多大作用。专心倾听是父母的主要责任,孩子心中的感受得以抒发后,烦恼自然会消失一大半。

大耳朵、小嘴巴是最受孩子欢迎的父母。当孩子有话要对父母说的时候,父母尽管十分忙碌,也不要说:“你看不见我正在忙着?等一下再说吧!”不然的话,当你有空,想倾听孩子说话时,孩子可能已经失去再说的兴趣了。

当孩子功课上有难题时,父母不要马上指出他的错处或教导他正确的方法,也不要不时插嘴追问孩子:“究竟想到没有?”“这么容易的题目,别的孩子早已懂得怎样做了!”

温馨提示当孩子想向你说话时,你必须立刻放下手边的工作,诚恳而温柔地蹲下来,细心倾听孩子的诉说。

父母应该让孩子有一段真空时间,让他慢慢思考,这样才可以使孩子获得灵感或唤回记忆。否则孩子在父母不断的催促下,会感到烦恼慌乱,无从作出思考。

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多了解孩子的感受,不但可增进亲子沟通的感情,也可以让孩子明白,当遇到任何烦恼时,回到家里都会得到爸爸妈妈的体谅和支持。这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当然,孩子也更愿意在这种安全感中多与父母交谈和沟通,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都倾诉给父母。

3.用孩子易于接受的语言与他交谈

说话讲究艺术,是与人交往所必需的。与家人交往,尤其是与孩子沟通,同样需要学会运用语言艺术。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用孩子易于接受的语言,就是一种家长应当掌握的艺术。

有关教育专家指出:“教育好孩子,父母是需要懂得与孩子的交往沟通艺术的。特别是与孩子说话的艺术,明显地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确实,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父母是不注意这点的。甚至有的父母认为与孩子说话,没什么需要注意的,该怎么说就怎么说,难道他还敢不听咱的?是的,孩子在大多数父母眼里,他们只能听命于父母,因为他们还很弱小,根本无力与父母抗衡,更何况他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他怎敢违背父母的意志呢?

但是,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们虽然还小,但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好恶,有自己的爱恨,有自己的欲望。父母如果不考虑这些,只凭自己的一相情愿采用孩子难以接受的语言与孩子说话,那么,你要想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则是很难的。”

潘女士的孩子东东,刚上小学五年级。潘女士在一家直销公司跑市场。由于工作紧张、忙碌,潘女士一直没有耐心与孩子沟通,平时与孩子说话很没耐心,总是我行我素,从来不在意孩子是否听懂她的话。慢慢地,孩子对她退避三舍。孩子进入五年级后,学习成绩一直在中下游徘徊。

温馨提示在教育孩子时,只有放下架子,用孩子易于接受的语言与孩子沟通,孩子才会真正把父母的话听到“心”里去。

一次潘女士在推销产品时认识了知心姐姐卢勤,她听说卢勤专门研究孩子教育问题,并写过几本这方面的书。于是向卢勤反映了自己孩子的情况,并说:“这孩子小时候还好,现在越来越不听话了。”她请卢大姐给支个招。卢勤问她:“你与孩子谈过心吗?你记得最后一次坐下来与孩子谈心是什么时候吗?”潘女士说:“我这几年工作压力很大,精神很紧张,哪顾得上这些呀!”卢勤说:“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你觉得孩子的前途重要,还是现在多挣几个钱重要呢?”

潘女士听了恍然大悟,是呀,总是辛辛苦苦挣钱,却把更重要的事丢在了一边。她说:“我以后就是再忙,也要多与孩子交流谈心。”卢勤补充说:“在谈心时,一定要用孩子易于接受的语言。如果老是用大人的口气说教,是不会有太好的效果的。”

潘女士听了知心姐姐的指导,很受启发。她回去后,常抽时间与孩子谈心,问孩子学校的情况,同学情况,帮孩子解决学习上的难题。没过多久,东东的成绩就上去了,五年级下学期,他的成绩跃居到全班的前10名。

用孩子易于接受的语言与孩子谈心,是促进家教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方法,每个父母都应当学会这一点。

4.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兑现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诚实守信的人,如果你也有这种想法,那么,你对孩子的承诺则一定要兑现。

小彦是个很缠人的孩子,经常向妈妈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妈妈实在被缠得没有办法,说话就开始变得随便起来,对于承诺小彦的事她总是矢口否认,或者承认说过但又不兑现,同时又承诺下次。

总之,妈妈对小彦的承诺一次也没有兑现。

有一次,在妈妈忙着的时候,小彦来找妈妈要求各种各样的事情。

妈妈就一边忙自己的事,一边答应孩子的要求。

小彦见妈妈答应了他的要求,就高高兴兴地做自己的事情了。

可是,妈妈好像忘了对小彦的许诺,这让小彦很不高兴,但他想,也许妈妈最近比较忙,等过一段时间就会兑现对自己的承诺。

于是,小彦就再次向妈妈提出要求。

但是,小彦向妈妈要求兑现对自己的承诺时,妈妈又承诺下次。

小彦特别生气,认为妈妈不守信用,随便答应自己的要求,却总是反悔。

从此,他对妈妈指指点点,有时候答应妈妈做的事,也总是不及时或根本就不去做。妈妈批评他的时候,他不是不理,就是反击,常常说得妈妈哑口无言。

看到这种情况,你也许明白为什么有些孩子总是顶撞父母了。

小彦的妈妈言而无信,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息,让孩子觉得大人可以随便许诺和随便反悔,自己同样也可以。

其实,在生活中,父母不要轻易许诺给孩子什么,但只要对孩子许诺,就一定要兑现。对待小彦现在的问题,妈妈就要有意识地答应孩子几件事,然后一一兑现,让孩子在有意和无意之间,改变孩子的这个坏习惯。

我们早听过这样的故事:

我国古代有个人叫曾子,一天,他妻子要到市场上去,儿子也要跟着去,不让去就哭闹。曾子的妻子只好哄孩子说:“你听话,在家里等着我,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等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正准备杀猪,他妻子连忙上前说:“你疯了,你怎么能杀猪呢?”

曾子说:“你不是说要杀猪给孩子吃吗?”

“我是和孩子说着玩的。”

曾子说:“对孩子是不能这样的,现在你欺骗他,不就等于教他欺骗吗?母亲不兑现对孩子的承诺,孩子将来就会不相信母亲,这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后来,曾子还是把猪杀了煮肉给孩子吃。

温馨提示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什么,除非是保证能做到的。家长所说的话都能兑现,才会在孩子心中树有威信。

从这个故事中,做家长的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不要轻易许诺孩子往往将父母的许诺当成誓言。假如你说明天带他去公园玩,可是你说完了又不算数,孩子就会非常生气,以后家长再说什么,要让孩子相信就很难。而大人的随意许诺会给孩子带来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的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模仿。

对孩子的正当要求家长要给以满足对有利于孩子增长知识、培养兴趣爱好或者锻炼身体等方面的正当要求,父母应尽量给以满足。也许孩子的有些合理要求因为家里的经济等条件不具备,暂时不能满足,那么应该耐心地向孩子解释清楚,不要一口拒绝孩子的正当要求。

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长应坚决拒绝父母不能搞“下不为例”,来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如果迁就一次,家长就要为下一次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找出更多的理由。

总之,父母在对待孩子提出要求时要把握住两点:既要“言而有信”,许诺过的事情就要办到;还要“言而有分寸”,不随便应允孩子的要求。

能做到这几点,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会有威信,孩子就会愿意听从父母的教导。

5.耐心地做孩子倾诉的听众

孩子在向父母倾诉的时候,总希望得到家长积极的反应,希望家长能耐心地聆听自己的话语。因此,父母即使有事情或心中很烦,也应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而不应表现出不快的表情或武断地中断孩子的谈话。如果父母确实因有急事待处理,也应向孩子说明原因,并约定好重新交谈的时间,这样才不至于使孩子对沟通失去信心。

从心理学上看,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对孩子来说,他总希望父母能与他共享快乐或分担愤怒、恐惧、压抑和悲伤,而做父母的,却往往只爱听“好消息”,不爱听“坏消息”。长此以往,孩子失望了,觉得什么事情对父母说了也是白说,还不如将坏心情埋在心里。久而久之,孩子的消极情绪找不到发泄和化解的渠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突然爆发,变成一种对抗情绪,以致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损害。

一般来说,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只有觉得对方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想法时,才愿意听对方的话。同样,如果我们在听了孩子的想法后,立即用自己的语言重复其中的要点,并同他交流,孩子会觉得我们一直在认真倾听,对他是尊重并理解的。那么,孩子无论怀着什么样的心态,都能够表现得平静,对问题的解决也会有利。

家教箴言有些时候父母跟孩子沟通交流,并不需要说一些什么,只要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孩子也就满足了。父母作为倾听者,给予孩子以关注和尊重,也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孩子喜欢对父母倾诉,从父母那里得到情绪上的安慰,这是孩子缓和情绪的一种方法。因此,只要有可能,父母千万“不要打断孩子的话”,否则,孩子比较脆弱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弄不好,还会从此关闭敞开的心扉,实行自我封闭,这样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有时候,孩子在外面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一时又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诉说,只好独自闷在肚子里,等到回家再向父母倾诉。孩子这么做,无非有两个目的:

一是在倾诉过程中,使自己不满的情绪获得充分的宣泄,从而使身心恢复到常态。

二是通过一番倾诉,从父母那里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

对于前者,父母自然不必多话,只需坐下来热情关注即可。对于后者,父母就得认真思索一番,调动积累,以便用自己比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去指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

有时候,也可能是孩子在学习或其他方面获得了优秀的成绩。这时,孩子向父母诉说的目的只是想让父母与他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如果是这种倾诉,父母更应该认真对待,并且向孩子祝贺昔日的汗水与努力没有白费。可能的话,父母还可搞个家庭活动,以表庆祝,与孩子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家庭是孩子安全、可靠的港湾,孩子回到家中,有权利在这个港湾中获得心理上的调整与生理上的恢复,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与生活中去。

每个孩子与父母都是有感情的,即使遇到父母的责骂,他们也能理解父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和关爱自己的用心。之所以造成孩子不听话的原因,问题常常出在父母说话的态度上。当家长以傲慢、粗暴和居高临下的不公平态度与孩子说话时,一定会出现父母和孩子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要想让孩子听话,父母就应当改变自己的说话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