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2157400000005

第5章 千万别伤了孩子的心(1)

——父母应当改变对孩子说话的不当方式

1.切忌用粗暴的态度对孩子说话

有些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之间大叫大吵已成为家常便饭。一旦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常会用粗暴专横的态度对待孩子,在批评中会出现不恰当的用语,孩子的回答也难听。接着,父母便提高嗓门尖叫着威胁,或是采用高压的办法对孩子施加惩罚,于是情况往往就更糟了。

安宁和几个好朋友约好了周六晚上都去赵凡家下围棋,同时也商量一下升学考试的事情。吃过晚饭,他向爸爸请示时,爸爸却大声呵斥:“晚上到哪儿去?不许去,给我在家里待着!”“他去和同学商量考试的事。”一旁的妈妈替安宁解释,可是爸爸仍然声色俱厉:“升学的事还要和同学商量?用不着!开家长会的时候,我跟班主任已研究定了,你只要好好念书,考高分就成了!”爸爸教训完安宁,又转过脸来冲着妈妈喊:“就是你纵容他,惯得简直不像话!

听着,这个家,我是老子,我说了算数!”

家教箴言粗暴是人格修养不成熟、不完善的表现,也是不文明的表现。没有哪一个孩子喜欢专制的家长或老师。

安宁的心里难过极了,他不仅仅由于爸爸的阻拦而难过,更为爸爸的专横武断而难过。其实,他知道爸爸也是疼他的,爸爸每次出差都不忘给他带礼物回来。可是,安宁就是受不了爸爸对他自己事情的粗暴干涉。所以好多时候,他心里有事宁愿憋着,也不跟爸爸讲,免得又招爸爸的责骂。

上述案例中的安宁,因为爸爸的粗暴态度已经开始不愿与爸爸商量问题了。由此可见,粗暴只会使孩子对父母敬而远之。对于专制的父母,孩子是反感的,尽管表面上可能表现得“唯命是从”。

父母用粗暴的方式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往往会把好事弄成坏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事后不少父母也后悔莫及,但由于未下大决心克服这种毛病,后悔归后悔,再遇事依然故我,旧病复发,弄得孩子见父母如同老鼠见猫,把最有前途的性格都吓没了,何谈沟通交流,更何谈父母子女之爱?

有的父母粗暴不仅表现在训骂上,还动不动对孩子施以棍棒。脾气倔犟的孩子,宁肯叫粗暴的父母打死,也不愿屈服于家长的不合理要求。而这种性格很可能进一步激化暴躁父母的火气,随之而来的是更狠的毒打。

有知识、有修养的父母应该明白,粗暴的态度、压制的办法比孩子的错误性质要严重得多,也令人痛心得多。

教子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启迪和教育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自然健康地发展。粗暴地强迫孩子,不仅妨害父母与孩子和谐的交流,更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2.板着面孔和孩子说话效果会适得其反

许多家长都认为,在孩子面前应该保持家长的威严,让孩子怕自己,这样孩子才会听话。因此,在和孩子沟通时,家长尤其是父亲,经常板着面孔和孩子说话。但这样真能达到家长所希望的效果吗?

教育专家指出:与孩子交谈时,父母如果没有亲切感,那么交流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面对严肃的家长,孩子是不可能把心里话吐露出来的。

大多数家长很少向自己的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只习惯于对孩子做道貌岸然的训导。

可是,反过来家长却要求孩子向自己透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要求,根本不可能使交流取得良好的效果。

家长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在和孩子交谈的时候所用的语调?

孩子有时候会问:“你是不是生气了?”家长绷着脸说:“没有!”

然而,父母脸上的表情却分明写着在生气、在愤怒。

孩子是十分敏感的,他们能迅速地分辨出家长在讲话时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和态度。

有的家长同意应该尊重孩子,和孩子交流,而不是训导。

可是,事实上,板着面孔与孩子说话已成了他们的习惯,而父母是不可能用同样的表情和朋友交谈的。因此,既然认识到用这种表情与孩子谈话达不到沟通交流的目的,父母就应该改变自己。

温馨提示父母不能板着面孔对孩子训话,只有以平等的、像和朋友谈话的口气来和孩子交谈,才能够顺利地和自己的孩子交流思想。

除了板着面孔训导孩子的习惯外,有些父母,有时候态度是假装的,是友好的,可是因为是灌输的方式,孩子也不能听进去。其实,教育光靠说教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

凡是希望孩子事事听自己的,要求“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都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如果在孩子还非常小的时候,父母就有意识地培养和孩子之间的一种和谐的交流关系,交流的大门就会敞开。

如果从小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和家长生活在一起,或没有那种经常交流的习惯,那么孩子的这扇大门就有可能永远地关闭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创造性,每个孩子都会对自己遇到的事情作出反应,每个孩子也都在努力地塑造自己。父母的责任是引导孩子,而不是教训孩子,父母在教训孩子时,请不要板着面孔,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3.随意打断孩子的诉说是沟通的障碍

语言是人们发表意见、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有向他人倾诉的欲望,即使是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不例外。实际上,孩子倾诉的欲望更强烈,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得到父母的鼓励与帮助。可是如果孩子的倾诉总是被父母打断,想说的话说不出来,孩子会逐渐对父母失去倾诉的热情,有的孩子会找朋友倾诉,而有的孩子会把话憋在心里,有时还会自言自语,而如果孩子没有倾诉的机会,就会形成孤僻、内向、抑郁等不良性格特征。

小刚是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最近,老师发现,小刚变了,以前活泼开朗、上课积极发言的他,现在变得沉默寡言,总是一个人发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老师经过细心的了解和与小刚耐心的谈话,才知道小刚变化的原因。

小刚以前特别爱说话,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把学校发生的趣事说给父母听,可小刚的父亲是位车间工人,没什么文化,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小刚身上,希望小刚将来能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因此,对小刚的学习抓得特别紧。他觉得小刚说这些话都没用,纯粹是浪费时间,因此小刚说话时,父亲总是会打断他:“别说了,光说废话,一点儿用也没有,你把这心思放在学习上多好,快去做作业!”一次小刚说班里发生的一件事,正说得兴高采烈时,父亲说:“说了你多少次了,别谈这些废话,你还说,再记不住,看我不打你!”吓得小刚一个字也不敢说,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小刚以前也特别爱提问题,总爱问个“为什么”,开始时,父亲还回答,后来小刚问得多了,父亲不耐烦了:“别问了,就你那么多事,问那么多干吗,去,学习去!”父亲把眼一瞪,小刚不敢再说了,因为他知道父亲脾气不好,生气了会打人的。慢慢地,小刚在家里的话越来越少了,每天放学都闷在自己的房间里,因为父亲也不让他出去玩,渐渐地他的性格也就变了。

父母总是随意打断孩子的诉说,不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必然造成亲子之间沟通的障碍,这样,父母也就听不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听不到孩子的心声。了解不到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父母也不会知道,问题也就不会得到及时的解决,孩子的心理必然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另外,父母总是打断孩子的诉说,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孩子想说的话说不出来,总是憋在心里,也对孩子心理发展不利。因此,聪明的父母,在孩子倾诉时,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而要给孩子一个尽情倾诉的机会,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而且还会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父母和孩子之间感情更融洽。

4.要善于表扬孩子而不要总是责备孩子

大多数中国父母总是爱责备孩子,而不善于表扬孩子。

有许多父母为纠正孩子的缺点,总是先情绪激昂没完没了地责备孩子。有的父母最初“因不责备就不改”而责备,后来因“即使责备也不改”而苦恼,最后又认为“不可救药”而对孩子放弃不管了。

通过责备让孩子做与通过表扬让孩子做,二者对孩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要用冷静的态度和温暖的心去对待孩子,注意和发现孩子的优点。

家教箴言一味地责备,不用说孩子,就连大人也会失去信心的。这样下去,就会逐渐使孩子设法保护自己而产生反抗心理。

有人说:“处于反抗期的孩子难以对付。”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反抗期,但因孩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若不给予正确引导,就会以“反抗”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说,“反抗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父母方面培植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