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2157400000018

第18章 是以理服人,还是以权威压人(2)

我一想孩子说的有道理,干脆大方一下,给了她50元。孩子喜出望外,连说我真好,理解她的心思。

结果,这次活动孩子只花了10钱,买了一本介绍历史名人的书。

她对我说:“爸爸你看,买了这本书,说明我已去过这个地方,而且有了收获。接下来我们一家一起来学习这本书。”

从女儿幼儿时期到现在,我一直用坐下来商量的办法同她讨论问题。遇到问题和孩子商量,使我们之间的感情更亲密,避免了冲突和对抗,这种平等的沟通方式也使孩子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事情,思考问题,懂得民主和平等、尊重和友谊的道理。

冲突发生时一定要坐下来解决美国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父母采取一种积极解决冲突的态度和方法,让全家人都坐下来,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之中,这样的提议无疑是具有建设性的,而且会收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亲子之间的沟通,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实施的方法,就是要学会商量,学会坐下来交谈,平等地沟通。这种坐下来商量的沟通原则,能使孩子得到父母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并学会用商量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比如,上面介绍的那个例子,当父亲要送儿子林林送到爷爷家时,儿子林林产生了抵触心理。作为父亲没必要生气,不妨对儿子说:“我知道你不想去爷爷家,但是,爸爸妈妈不在家,你能照顾好自己吗?”

儿子会说:“我能照顾好自己的。”

父亲可以对孩子说:“那好,我给你3天的时间,如果你确实能够照顾好自己,我就答应你不用去爷爷家。但是,如果你无法照顾好自己呢?”

遇到上述这种情况时,父母不妨相信孩子,并给孩子几天时间。

如果孩子确实能够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操心,父母不妨让孩子学着独立生活。

如果孩子确实无法照顾自己,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来选择。或是让孩子学着自己照顾自己,或是再让孩子去爷爷家也不迟。

在父母这种认真沟通的态度下,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即使最后不得不去爷爷家,孩子也会心服口服,而不会因为迫于父母的威严而屈服。

4.用谈心化解孩子的不良思想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问题,诸如骄傲自满、嫉妒、猜疑、虚荣等。下例中的小帅就是出现了爱慕虚荣的问题。

小帅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但是,他对爸爸却并不亲近。

小帅的爸爸是一位街道清扫工,而小帅同学的爸爸不是公司经理,就是公务员,因此,小帅总觉得自己爸爸的职业实在是无法说出口。每次,当别的小朋友问他的爸爸干什么工作时,小帅总是回避或者不答。

有一次,当老师让小朋友写自己的父母都是干什么职业时,小帅把爸爸说成是老师,并夸耀自己的爸爸已经得到了高级职称,教出了很多大学生。

还有一次,老师遇到小帅和爸爸一起买东西时,小帅因为嫌爸爸穿得寒碜,而把自己的爸爸说成是自己的邻居。

爸爸也知道因为自己是清扫工,孩子觉得很没面子,不愿意让学校的同学和老师知道。于是爸爸也常常回避,不去学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还尽量避免让孩子的同学到家里来。

但是,爸爸这样做却更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小帅在生活中也处处看爸爸不顺眼,总觉得爸爸不如别人,言辞中也露出对爸爸的不尊重。

小帅的爸爸尽管很伤心,但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让孩子能理解自己。

自尊心是人人都有的,但事例中的小帅却以一种不正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尊,这是一种危害较大的思想问题。

家教箴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虚荣心同样会与他们结伴而行,因而对孩子的虚荣心应防微杜渐。

一般来说,孩子思想出现问题多半是因受虚荣心驱使。孩子的虚荣心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情感需要。虚荣心常常和虚假、撒谎、欺骗、浮躁联系在一起。

具有虚荣心的孩子通常都是敏感的。所以,在他们因为虚荣心作怪而说了谎话、做了错事的时候,父母不宜直接去戳穿他们,以免伤害他们脆弱的心灵。而应该用温和的谈话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虚荣心是一种不良心理,会使人忽略很多事物的实质而只重外表。

5.用提建议的方式使孩子心悦诚服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但大多数情况下,当孩子有悖于自己的意愿时,父母们习惯于叱责而不是提出建议。

8.岁的王哲在房间里做作业,妈妈从厨房端菜到客厅,正好看到房间里的哲哲趴在桌子上写作业。

“王哲,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趴着写作业,你怎么又趴下去了?快挺直腰板!”妈妈的声音像打雷一样传进了王哲的耳朵里。哲哲下意识地挺直了身体。

但是,不一会儿,他又趴下去了。这时,妈妈正好到房间里来叫他吃饭。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呀?让你不要趴着写作业,总是不听!”

妈妈开始责骂王哲。

“知道了,妈妈。你烦不烦呀!”王哲不满地说。

“还嫌我烦了!我这是为谁好呀?以后变成近视眼看你怎么办?”妈妈生气地吼道。

“变成近视眼就变成近视眼。”王哲小声地说。

“什么?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呀?真是无药可救了!”妈妈叹息道。

“我本来就没什么出息嘛!”王哲附和道。

“真是白养了你,早知如此,就不应该生你!”妈妈说。

“我又没叫你生我。”王哲说。

“你……”妈妈气得打了王哲一个耳光。

于是,一场母子冲突又爆发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经常在家庭中上演。父母本来都是好意,都是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不要做什么,告诫孩子应该怎样做才好。但是,许多父母却不知道怎样来表述自己的建议,往往把好好的一个建议,变成一种命令与强迫。结果,孩子不但不领情,反而对父母产生了逆反心理,使许多父母整天在哀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度过。

实际上,父母只要转变一下表述的方式,尝试用提建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往往就能够接受。

1.5岁的菁菁收到了一封情书,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情书藏在了书包的内袋里。但是,敏感的妈妈还是察觉到了异样。因为,家里经常会有奇怪的电话,当妈妈接起的时候,电话总是断了。

当菁菁接电话的时候,总是神神秘秘的,有时候声音特别轻,有时候则说让对方明天再打。

这天晚饭后,家里又接到了这样的电话。菁菁跑到自己房间里去接电话了。

妈妈对爸爸说:“女儿可能早恋了,怎么办呢?”

爸爸说:“那可真是件棘手的事。但是,我觉得你应该镇定。千万不要批评她,有人喜欢你女儿,说明你女儿比较优秀嘛!”爸爸开始调侃妈妈。

“你别瞎说,我晚上得找菁菁谈谈。”妈妈对爸爸说。

晚上,妈妈到菁菁的房间里,菁菁正在看书。

“菁菁,作业做完了吗?”妈妈问。

“做完了,妈妈。我预习一下明天老师要上的新内容。”菁菁说。

“我女儿真用功。”妈妈禁不住夸奖道。

看到妈妈坐在自己身边,好像有事要谈。菁菁问道:“妈妈,有什么事吗?”

“哦,”妈妈说,“也没什么事,妈妈只是想找你聊聊。”

“聊什么呢?”菁菁说。

“妈妈真羡慕你呀!”妈妈故意说。

“我有什么好羡慕的,每天要读书。”菁菁故意苦着脸说。

“你看,现在你有那么多的朋友,你们可以打电话聊天,妈妈那个时候可根本没有电话,朋友也很少。”妈妈说。

“哦。”菁菁有些警觉起来。

“你要珍惜同学之间的友情呀!妈妈时常想,小时候要是有那么多的朋友,成年后就是一种财富呀!”妈妈说,“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可以延续一辈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进步,以后一起上高中,上大学,你想想,多美好呀!”

菁菁也有点儿憧憬起美好的未来了。

紧接着妈妈又对菁菁说:“孩子,妈妈一向是很开明的,妈妈希望你活泼开朗,希望你多交朋友。但是,妈妈也有个建议,你要不要听听?”

“什么,妈妈?”菁菁问。

“妈妈建议你在交友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要与妈妈商量,你现在还是学生,要以学习为重,不能因此荒废了学业,知道吗?”

“我明白了,妈妈。”菁菁不好意思地看了看妈妈。

温馨提示对于孩子的行为,父母应该以建议的方式使孩子心悦诚服,而不能以长官式的口勿命令、控制孩子。

“妈妈知道菁菁长大了,妈妈不会干涉你的事情,但是,你自己一定要有个度,知道吗?”妈妈微笑地征询菁菁的意见。

“我一定会的。我刚才还在担心妈妈会怎么对我呢,现在我知道妈妈是我的好老师。”菁菁调皮地对妈妈说。

美国成功学家卡耐基说过:父母对孩子用“建议”,而不下“命令”,不但能维护对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乐于改正错误,并与你合作。这句话对父母们也是很好的忠告。

当孩子有了过失,或者犯了较为严重的错误时,很多家长会一改往日的和蔼大加责骂。殊不知,父母这样做,会刺痛孩子脆弱的心灵,甚至造成终生阴影,严重的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没有哪个孩子不想进步,也没有哪个孩子不想成为优秀的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即使父母不去责骂,孩子们心中也会内疚、自责甚至恐惧。父母想真正帮助他们,何不以理智的方式和孩子们讲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