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2157400000017

第17章 是以理服人,还是以权威压人(1)

——父母对孩子说话要“讲理”

1.教育孩子时要做到以理服人

日常生活中,没有一位父母不想教育好孩子,但是,教育的效果怎样,许多父母往往没有仔细考虑过。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才更好。如果仅仅是打骂,不仅缺乏教育效果,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造成亲子关系的隔阂。

一位妈妈因为自己工作中的疏忽,受到上司的批评,回到家里,她依然为自己一时马虎做错事而生气。这时上小学的儿子看到妈妈的样子,就问妈妈:“妈妈,你怎么啦?好像不高兴,是谁惹你生气了?”

“我在生自己的气!”妈妈没好气地对儿子说。

儿子觉得十分奇怪,就问妈妈:“大人怎么还会生自己的气呢?”

妈妈看着儿子奇怪的表情,就问儿子:“难道你犯错时不生自己的气吗?”

“我做了错事你不是打我就是骂我,我已经受到你的惩罚了,为什么还要生自己的气?”

“那你知道错在哪里吗?”妈妈接着问。

“你不是骂我,就是打我,从来没告诉我错在哪里,为什么打我。

我怎么知道?”

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时,从来没有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理由,所以孩子不知自己错在哪里,当然就无法改正自己的缺点。

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虽然是子女的角色,但与父母一样,他们的尊严应该得到尊重。父母要与孩子在平等的地位上沟通,做到以理服人,这样才能在教育孩子时,让孩子更加信服。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妈妈的做法:

松松的妈妈爱好收集昆虫标本,妈妈的爱好感染了松松。

有一天,妈妈看到客厅里有几张散在外面的标本,有些标本已经破损,非常生气,就找来松松问是怎么回事。

松松说自己拿了妈妈的标本册,打开来看,觉得很有意思,就从中取出了几张,不小心给弄坏了。

妈妈听了松松的解释对松松说道:这些标本都很贵,一定要小心地对待它们,以后不要把它们拿出来。

可是后来还是发现有标本被丢在外面。

温馨提示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批评和处罚时,一定要对孩子说明理由。理由一定要清楚、明确,让孩子明白父母管教他的真正目的。

于是,在第三次情况出现的时候,妈妈就非常认真地对松松说:

“这些标本是妈妈的珍藏物,下次你想看这些标本的话,一定要经过妈妈的许可,我们一起看,不然的话,你就别动它。”

妈妈的话果然起了作用,后来,松松想看标本册时,总是先得到妈妈的同意,和妈妈一块看。

标本册是妈妈的珍藏物,妈妈在这一点上让孩子知道得很清楚。

妈妈这样做,既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也给了孩子一个机会,同时也教育孩子在作决定时要尊重别人的权利。如果家长一味地用大人的标准来苛求孩子,即使在惩罚孩子时也不说明理由,这让孩子无所适从,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并且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2.切勿专制地要求孩子绝对服从

许多家长在要求孩子做事情时,更是喜爱采用专制的方式,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这种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他们对待孩子,只考虑自己的权威,而很少考虑孩子的想法。专制的目的,是希望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一切按自己的要求做。这种亲子关系,是绝对谈不上沟通与交流的。这种家庭的孩子,心理发展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父亲这样对孩子说:“爸爸叫你怎样你就怎样!”这种话无非是告诉孩子,“家里我说了算”,“一切以我的喜好为准则”。

自然,父母不允许孩子做的事,大都是有道理的,可是没有多少道理或者干脆不讲道理的也大有人在。对孩子,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实行专制,不给孩子发挥自由的天性,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若能在孩子童年时期就保护与培养他的自尊心,必将使孩子的一生受益无穷。

家教箴言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会尊重别人,也会爱护自己,充实自己;一个自尊自爱的人才会对社会有贡献,对别人有爱心。

“孩子有什么自尊?他们什么也不懂!”有些家长会这么以为,觉得孩子不懂,怎么讲道理也是白搭,不如命令式明确、干脆。而事实上,只有3岁以前的小孩由于心智发展不完全,一般难于明白道理。而3岁以后的孩子,心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已可明白是非,这时,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讲清道理,即使是批评,也要用温和的态度指出其错误之处,并指示他正确的做法。

有些父母看见小孩在与小朋友交往时,一会儿打架,一会儿又亲密无间,便以为孩子心思简单,事情一过就忘,因此觉得训斥孩子无甚大碍,反正他也不会往心里去。

其实,孩子心思既很敏感又很脆弱,且极易受到伤害。他很清楚内外之别,孩子一般不会计较小朋友之间的言行,对父母的言行举动却很在意很重视。假若父母一味不尊重孩子,动辄训斥孩子,而不说明道理,或者明知自己无理,孩子有理,也绝不向孩子道歉,长此以往,孩子或者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说什么他都不爱听,不愿做,脾气倔犟;或者被吓得畏畏缩缩,服服帖帖,凡事不敢有主张,一切都听父母的安排。逆反的孩子必然我行我素,而畏畏缩缩的孩子又很少有自己的个性。

只有自尊自信的人才会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无须去奉承迎合他人,他可以面对成就而不骄傲,也可以面对失败、挫折或者别人的讥讽、嘲弄而不失去自信,逐步迎来人生的坦途。

3.遇到亲子冲突时要善于沟通

常听一些父母说,现在的孩子真是不懂事,你跟他说话,他爱理不理。也有些父母经常抱怨与孩子沟通太难,这其实都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积极正向的沟通。

学校要放假了,爸爸就对儿子林林说:“学校放假后,我就要把你送到爷爷家住一个月。到了爷爷家,要懂事、听话,听见了吗?”

听了爸爸的话,林林很吃惊,然后大声反对:“我不去爷爷那儿,我和班上同学约好要一起去夏令营,我不想去爷爷家!”

“不去不行,这个月爸爸妈妈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你!”爸爸有点儿生气了。

“我会自己照顾自己!”林林认真地对爸爸说。

“你怎么照顾自己?饭都不会做,我们怎么放心呀?听爸爸的话,去爷爷家,就这样决定吧!”爸爸生硬地说。

“你们从不征求我的意见,凭什么总是听你们的?”林林委屈地说。

“大人决定的事,还要问你小孩同不同意,你懂什么?爸爸妈妈没时间管你,又不能把你一人扔在家里,只有把你送到爷爷家去!”爸爸没好气地对林林吼道。

最后,林林还是被爸爸送回了老家。但是,林林开始恨他的爸爸妈妈了,也与父母产生了隔阂。

当孩子与父母产生冲突的时候,林林的父亲选择用自己的权威压住了林林,从表面上来看,林林好像屈服于父亲的权威了,但是,林林的心里反而对父亲充满了仇恨。

父母要想使亲子关系变得融洽,避免与孩子产生冲突,就要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尤其在冲突产生时,一定要坐下来沟通,认真地解决沟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扫清障碍。

父母要了解孩子不少父母可能会说:“我是他的父母,一天一天看着他长大的,我不了解他谁了解他!”其实情况未必如此。

有人曾在一所中学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让人震惊:同一个问题,比如,“孩子喜欢家长吗?”家长填的都是“孩子喜欢我”,而70%~80%的学生选择的是“我不喜欢我的家长”。

父母自以为孩子喜欢自己,崇拜自己,但这只是一相情愿,以为自己最了解孩子。其实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家长也不一定能真正了解孩子。

父母要尊重孩子温馨提示作为父母,无论你多忙,在空闲时都应该留意一下孩子在干什么,在想什么,要尽量抽时间与孩子一起交谈。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孩子和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当遇到与孩子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时,在作出决定之前,父母应征求孩子的意见,并尽量尊重孩子的意愿。父母不要认为孩子小,没有思考能力,就不跟孩子商量,不让孩子参与讨论。

在与孩子交谈的过程中,父母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遇事也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并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父母采取一种平等的谈话方式,可以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

认同孩子的感受父母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孩子的感受。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你是认同他的感受的。只有孩子感到被认同和被接纳,他们才会愿意敞开心扉和父母沟通,父母也才能更真实地理解孩子,感受孩子真实的想法。

下面我们来看一位父亲是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的。

我的女儿是一位中学生,平时喜欢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一天,学校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女儿回家后说:“爸爸,和您商量一件事。

这次实践活动您给我20元钱,可以吗?”

我说:“以前进行实践活动你只需要不到10元钱,为什么这次要20元钱呢?”

她说:“这次我还准备买些活动地点的简介,再说万一有同学带的钱不够,跟我借呢,我多准备点儿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