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2157400000012

第12章 努力倾听你的孩子说话(2)

所以孩子本能地把父母作为倾诉的可靠对象。

当孩子把父母当做“知己”时,他渴望父母的理解。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尝试着敞开心扉,却常常以失望告终,甚至在敞开心扉后却发现会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孩子的心灵大门就会渐渐关闭。直到有一天,他不会再来“烦”父母了。因此,亲子有效沟通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倾诉,一起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及时地排解孩子的困惑或烦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值得信赖的朋友,是可以倾诉的可靠对象。让孩子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

5.岁的浩海从幼儿园回到家里,情绪很不好,他很想对妈妈说说自己心中的苦恼。

温馨提示父母应该倾听孩子的诉说,理解他的处境和烦恼,在倾听中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并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妈妈,”浩海开口对妈妈说,“大林今天不跟我玩,我想玩什么他偏不玩什么。”“哦?”妈妈停下手中的活儿,她感到儿子遇到了什么麻烦,“你对大林有点儿生气?”“对,我永远不想再和他一起玩了。他再不是我的好朋友了。”浩海感觉到妈妈对自己的烦恼很在意,觉得不再孤独,在幼儿园憋了一个下午的“恼怒”和“愤恨”终于有机会可以一吐为快了。“你太生气了吧?真的不想再见到他?”妈妈很耐心地等待浩海将所有的情绪都发泄出来。“你说对了。可是如果他不是我的好朋友,那我就没有朋友一起玩了。”浩海似乎发现自己有些过分,并意识到自己因此也会受到损失。“你不想自己的伙伴?”

妈妈很理解地看着浩海,期待他能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是,我想我还得和他相处,但是我很难不恨他。”浩海似乎很矛盾。“你想和他相处得好,但是你又很难不去恨他。”妈妈也认为这是个“棘手”的问题。浩海若有所思地说:“我过去并不恨他,但是那时候我想干啥他总是依我,他现在不再听我的话了。”“哦,你是说,大林不再总是你想干啥就依着你干了?”妈妈从浩海的谈话中知道了大林的变化。“不啦……他不再听我的话了。”浩海表现出的已不再是难以控制的恼怒情绪,而是在琢磨事情的本身,自言自语地说:“可他更有趣了。”“看样子你确实更喜欢他这样。”妈妈发现浩海也并非完全否认大林的改变。“对,但是我很难不去指挥他。我已经习惯这样做了。如果偶尔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许我们就不会吵这么多架了,你认为是这样吗?”“你是在想,如果你偶尔听听大林的话,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对,或许会的,我试试看。”浩海非常自信地说,似乎为自己有能力解决这个大烦恼而欢欣鼓舞。

孩子把发生的事实讲出来的初衷,就是从父母那里得到一种认可,表明自己能有一种解决办法,也有能力找到解决办法。

孩子希望父母加盟让他感觉更有力量,更有把握。当父母复述孩子所说的话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他的想法稍加强调,但其实孩子常常对此已经考虑再三,甚至考虑得非常充分才向父母说出。所以,当孩子听到父母的复述时,很可能会以挑剔而不是自鸣得意的态度审视自己的观点,这就使事情变得非常积极。

5.掌握倾听的技巧,了解孩子的心声

倾听并非从孩子开口说话或会做手势开始,它始于生命降临世间的第一声啼哭。如果做父母的从最初开始体验,具备领会和正确满足孩子基本需求的能力,那么以后管教孩子就会容易得多。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基本需求不一样,这要求父母根据孩子各个年龄段来调整倾听的技巧。当孩子执著于各种各样的顽皮的错觉和谬误的谈话时,以及孩子歪着脑袋瞪着大眼睛,词不达意地说话时,大人需要耐心地倾听。当孩子步入青春期时,他们用许多新概念、新观点、涉及内容新而广的话语与父母谈话时,对父母来说同样需要倾听。

在亲子间沟通时,父母必须要有耐心地倾听,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倾听,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根据孩子各个阶段的基本需求给予满足,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陆国胜上小学二年级时,一天放学回来,往沙发上一靠,噘着小嘴,看起了电视。妈妈问:“国胜,你看电视,作业做了没有?”国胜大声嚷道:“我不想做……真是狗屎一个!”一副很生气的样子。妈妈心想:这是什么态度?怎能这样对妈妈说话,我是关心你……妈妈刚想发火,马上又想到了倾听的重要,收起了以往的责骂,和蔼地对儿子说:“你现在不想做家庭作业,是吗?我可以清清楚楚地听出了你的语气。但我希望你可以用温和一点的语言和我说话。当你用充满挑衅的语言和我说话时,我真的一点儿都听不下去。”

陆国胜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们的数学老师真驴,昨天的练习给我打了60分,今天在班上还批评了我。”

妈妈本想说:“怎么得了60分,你的数学一向都不错啊!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也就是为什么做家庭作业这么重要的缘故了。”但是妈妈忍住了,说:“他真的给你60分吗?”

“是啊!他说我的作业太马虎,太乱,他看得头痛。其实我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国胜一面说,一面又将目光转到电视画面。“数学老师实在有点儿懒。”国胜接着说。

妈妈有点儿想要训孩子,但还是忍住了。她一面听,一面肯定地发出“嗯哼”之类的回答。最后她是惊讶不已,陆国胜说:“我想我还是要将作业写得整齐一点儿才对,我真苦!”

由此可以看出,亲子沟通不仅要倾听,而且还要有耐心地倾听,让孩子在从头说到尾的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情绪,改正自己的错误。

陈苏凡刚上初中时,由于好奇,学会了抽烟,后来上了瘾,经常偷家里的零钱买烟抽。有一天,陈苏凡在学校躲着抽烟时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训了他一顿后通知了他的家长。

这时陈苏凡觉察到自己偷家里的钱,背着父母抽烟的行为太可耻了,一想起来,就觉得无脸见人,内心十分痛苦,甚至想到过自杀。他回到家把自己整个“堕落”的过程向父亲诉说出来,渴望得到父亲的严厉批评、惩罚以减轻内心的痛苦。

父亲听完后,非常生气,心情也十分沉痛。但是父亲没有责备他,只是伤心地流下了眼泪,久久地凝望着儿子。陈苏凡看到父亲痛心的样子,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更加悔恨、内疚、自责,深感对不起父亲对自己的期望。从此,他痛下决心,彻底改正了错误,走上了正路。从那以后,他行为上很少有过过失。事隔多年,陈苏凡每当回顾那段经历,总是激动不已,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

在特定的情况下恰当地运用倾听这一方式,以自己的情感激励孩子,比其他的方法更有效。因为这其中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和对孩子认识错误态度的肯定。所以,父母在倾听时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有耐性。有耐性的倾听能更好地促进亲子沟通。

家长与孩子沟通时,不仅要倾听,还要耐心地倾听。等孩子把话说完,你就会更清楚孩子的心态。因此,家长必须做到下面几点:

长期坚持倾听。倾听孩子说话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从孩子降临的第一声啼哭开始一直到他们长大成人后都要倾听孩子说话。

倾听时,孩子有些话难免会使父母生气,父母一定要克制住自己,坚持让孩子把话说完。

当一个孩子在父母面前反复说同一个话题时,父母不要认为孩子在重复而显出不耐烦,应该进一步地倾听,很有可能是孩子的某个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正在反复强调。

孩子正在绘声绘色地与你交谈时,即使是电话铃响了,你也要坚持听完他的话。否则,事后再问他时,效果就不一样。

控制自己说话的音量。亲子沟通时,孩子就一个问题三番五次地坚持自己的观点,难免会引起父母情绪的改变。这时你要尽量控制自己说话的音量,以心平气和的口气继续倾听和引导。

心情不佳、过于疲劳或工作中遇到棘手问题必须尽快处理时,最好不要听孩子说话。

要有一个理智的心理环境。环境安静,心理平和,能较好地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思考,采取成熟的解决策略。

根据具体情况,父母谁出面,或一起出面,都要事先商量好,但要注意回避政策,避开其他人。

6.在倾听中发现孩子的内心需求

学会倾听是家长了解孩子的最有效途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家长有必要定期抽出专门时间来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和赏识,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会越来越深,他会向父母袒露内心世界,让父母知道他对事物的看法和感觉。学会倾听,不光是听孩子讲话,也是亲子一起交心互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不仅要听孩子说话,还要注意他们说话的语气和表情,注意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即使是微小的动作也是有价值的,比如叹口气等。这些可以帮助父母分析掌握孩子心理的微妙变化,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发现孩子需要什么。

杨扬是初二的学生,妈妈是位医生。妈妈会在不值夜班时尽量抽空陪女儿聊天,以增加母女俩的感情。

有一天,杨扬放学回来,到自己的房间做功课,拉开抽屉,发现自己的笔记本换了位置,自己收藏的卡通画、贴纸等有一半不见了。杨扬气冲冲地问妈妈:“妈,谁动了我的抽屉?”妈妈看见杨扬怒气冲冲的样子,只重复了一句说:“谁动了抽屉?”“我抽屉里又没有什么好看的东西,翻得乱七八糟!”杨扬激动地说。妈妈说:“是我刚才收拾你房间时弄的。”杨扬没好气地说:“那以后我的房间就让我收拾吧!”妈妈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收拾了一下她的东西会让孩子如此生气。

“让你收拾,你是说明天让你自己收拾?”“不是,我是说以后至少我的书桌让我自己收拾。”“你的书桌?”妈妈说。“对,我的书桌,你要是认为我的书桌很脏,至少我的抽屉你就不要动了。”杨扬情绪稳定地说。妈妈感到疑惑,为什么杨扬两次都说到抽屉,难道她的抽屉那么重要吗?妈妈引导说:“那我明天就不动你的抽屉,好吗?”“不,以后你都别动了,我们的同学抽屉都是自己收拾。”杨扬说。妈妈重复一句问道:“同学都是自己收拾抽屉?”杨扬说:“对。”妈妈通过倾听明白了杨扬的意思,杨扬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抽屉。

妈妈笑着说:“我明白,我们的杨扬不再是小毛丫头了,现在已经是大姑娘了,需要自己的空间了。”接着说:“明天我去买把锁装到抽屉上,你的房间谁有空谁就收拾。你看呢?”杨扬红着脸说:“都依妈妈。”

第二天,妈妈买来一把锁,装到抽屉上,钥匙全部交给了杨扬。

杨扬的妈妈一面倾听杨扬的说话,一面揣摩杨扬的心态,根据她的言语和神态,基本就清楚杨扬心里想的是什么,有什么需求,不用杨扬说,妈妈就明白了杨扬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抽屉。

可见,在倾听的同时,父母应注意孩子说话的用语、语调、肢体语言、表达速度及面部表情等,通过这些信息可以更深地了解孩子谈话的目的和需要,从而使沟通更加有效。

温馨提示父母倾听孩子说话时,不要急于表态,让孩子在和自己对话时处理好自己的问题。要相信孩子有处理自己问题的能力。

一天,杨扬放学回来对妈妈说:“我们学校要求每个班都要成立课后兴趣小组。”妈妈没有问杨扬是否参加,只是说:

“哦,是这样吗?”杨扬说:“本来我选择生物,可我现在又不想参加了。”妈妈说:“选择生物好呀!”杨扬说:“生物只有三个人报了名。”妈妈说:“三个人。”杨扬说:“高庄也报了名,我不想参加。”妈妈本来想问为什么,但没有问,只是听。杨扬继续说:“三个人里,高庄参加了,我就不参加。同学们笑话我是高庄的女朋友。”妈妈意识到这也不是小问题,也许杨扬是在征求自己的意见。妈妈说:“高庄?”杨扬继续说:“同学们都这么笑,我觉得好像当同学们拿这个话题说笑时,高庄偷着乐。”妈妈并没有问女儿对他怎么样,只是问:“那你准备参加什么小组呢?”“我本来对生物最感兴趣,现在只能改化学了。”杨扬停顿了一下等妈妈说话,妈妈用眼神鼓励她往下说。

“如果不参加一个兴趣小组觉得可惜,就参加生物组吧,但要和高庄在一起,我还是想避开他,还是学化学吧!”妈妈这时说:“你分析得对,还是参加化学组吧。”

成功的亲子沟通中,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是赞扬和赏识。失败的亲子沟通中,父母对孩子多是训斥和责骂。两种沟通方式造成了截然不同的沟通结果。身为孩子的父母应当多反思多思考,多表扬孩子,以激发他们的热情,激励他们上进。同时也要注意不可盲目地、违心地一味地夸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