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放大孩子的优点
2157100000026

第26章 帮助孩子把心理上的缺点转化为优点(2)

家长应当尽量让孩子经常同与他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和交谈,特别要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与他人的交往变得积极主动,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家长可以把孩子的特点告诉老师,让老师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可以建议老师在课堂上有意叫孩子回答一定会的问题,然后在小朋友面前大大地表扬他,树立他的自信心,克服孩子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的羞怯感和自卑感。

当然,父母和老师谈话时,一定不能让孩子看见,抑郁的孩子一般都很敏感,如果孩子看到了,可能还会有不良的影响。另外,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活动培养孩子的胆量,比如有可能的话,可以让他离开父母或者离开家,独自在亲朋好友家住上一段时间,以锻炼他独立生活的能力。

6.帮助性格孤僻的孩子融入群体

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能很好地与群体融为一体。他们的这一弱点常常是不当的家教方式造成的。要改变这种情况,父母应多创造一些让孩子与别人接触的条件。

黄晴晴的妈妈在37岁才生下这个女儿,疼爱之心自不必说。晴晴稍有头疼脑热都会惊动全家人的每一根神经,家人对她可谓是处处关心,事事包办。当晴晴3岁时,到了该上幼儿园的时候了,全家人把小晴晴送到幼儿园,可刚去了一天,她说什么也不肯去了,一到幼儿园就哭得像个泪人似的,妈妈和奶奶都跟着掉眼泪。看到此情此景,奶奶便说:“你看孩子多可怜,她不愿意去就别勉强了,还是留在家里,让我带吧。”就这样,晴晴在奶奶身边又待了两年。和奶奶在一起时,晴晴很少出去玩,大部分时间在家里听奶奶讲故事或自己一个人过家家。

看着周围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都进步不少,妈妈决定再次送晴晴上幼儿园。这回晴晴好像长大懂事了,不像以前那样苦恼。

但据老师反映,晴晴在园里和其他小朋友表现不一样。她从不主动和其他小朋友说话,也不和他们一起玩。当别的小朋友在一起做游戏、打闹时,晴晴总是自己一个人在一边玩。老师让小朋友们回答问题时,别的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而晴晴从来不敢举手。老师把她叫起来,她回答的声音也很小,像蚊子哼哼。

晴晴在园里总是一副郁郁寡欢,与小朋友们格格不入的样子。可晴晴妈妈却说:“晴晴在家里可不这样呀!”的确,晴晴在家中与幼儿园里好像判若两人。在家里,晴晴很好动,和父母整天有说有笑的,她特别喜欢和奶奶在一起,像个快乐的小鸟一样总是围着奶奶转。但她一见到陌生人就很害羞,躲在一旁不说话。

像黄晴晴这种孤僻离群的孩子平时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候表现很正常,只是一旦处于社交情境或集体生活,或要送她进入幼儿园时、去学校时,就会出现异常反应,例如很难适应新的环境怕见生人,回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表情淡漠等。

从孩子的天性来说,孩子是乐群好交的,那些孤僻离群的孩子大多数不是缘于天生,而是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

有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容易形成孤僻离群的坏习惯,这与儿童缺乏与同伴在一起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孩子在幼年时,常被关在家里独自玩耍,不与其他孩子交往有密切关系。另外,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分照顾和迁就,儿童生活在自己家中的小天地里什么都很顺心如意,而当他到幼儿园、学校等集体情境中时,就会感到陌生、害怕,并且要遵守集体的规则,会感到一切都不如家中如意。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娇惯,也会使孩子在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很差,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而采取逃避的方式,拒绝去幼儿园或学校。

当然,孩子的孤僻离群也有孩子自身的原因。比如,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内向、拘谨、好独处、不爱活动等,孩子本身具有这些特点,家长又很少让他们出去与同伴一起玩耍,这样容易形成孩子孤僻的坏习惯。环境因素也可能造成孩子的孤僻离群,如由于儿童原来所处的环境闭塞,很少见到陌生人,当突然改变环境时会觉得很不习惯。儿童的挫折经历可能是造成其孤僻离群的另一个原因,在与人交往中屡次遭到拒绝后,儿童会产生挫折感,因而寻求自我保护而不愿与他人交往。

孤僻离群的坏习惯会给儿童带来一些心理问题,使得孩子难于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变得自卑和羞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成长。

作为父母,应当采取措施纠正孩子孤僻离群的不良习惯。

(1)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为全家人的和睦相处,家长疼爱子女,儿女孝敬父母,彼此关心照顾,共同生活,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有一种凝聚力,孩子在这种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与人融洽相处之道,其人格也会不断完善。

(2)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与同伴交往

儿童应该先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玩耍,然后才能学到与人相处之道。儿童总是与家人在一起,就会产生依赖式的自卑心理,将来步入社会就会感到很难适应。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一般孩子长到三岁时,就已经产生了社会交往的欲望。这是孩子社会交往的萌芽期,在这个时期,家长应提供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条件,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多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获得丰富的社会交往经验,得到社会生活的训练,培养社交能力。

(3)鼓励孩子多与大人交往

孩子从小与大人交往,有利于孩子形成能屈能伸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孩子长大后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家长要教育孩子对邻居、客人要热情、谦虚、礼貌,这样使孩子逐渐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别人的良好品德。

家人要引导孩子与亲人平等相处,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孩子,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4)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社交技能

孩子和朋友交往中,家长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朋友之间要互相信赖,彼此尊重。

家长应经常赞美孩子,也应教会孩子学会赞美别人。

7.让骄傲的孩子学会谦虚

有些孩子经受不住夸奖,有了一点成绩就会骄傲起来。这时父母要及时引导、教育,既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绩、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培养孩子谦虚的品质。

人生有许多令人心潮澎湃的事,兴之所至,骄傲一点儿本无可厚非,但骄傲会使人落后,虚心才能使人进步,还是收敛一下骄傲之心为好。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因为骄傲成绩每况愈下,人际关系越搞越僵,听不进善意之言……凡此种种,无时无刻不在揪着家长的心。

为了让孩子从骄傲的情绪里走出来,步上进步之路父母应如何帮助孩子呢?

(1)教育孩子正确地面对表扬、夸奖

成人对孩子的表扬、夸奖是对他的鼓励,是希望他进步。孩子应当把成人的夸奖化作争取更好成绩的力量。为此,父母要让孩子在掌声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意识到自己离父母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启发孩子认清自己的地位,确立新的目标。如果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周围人的喝彩,孩子就翘起尾巴,忘掉自己的不足,他就会吃苦头。根据孩子的年龄不同,给孩子讲一些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故事,是有效的教育方法。

(2)让孩子经得住批评,接受批评

有的孩子只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一听别人的批评就不高兴,甚至骂人。比如说她懒惰、指出她作业中的错误,她就翻脸不认人。父母要教育孩子懂得谁都会有缺点、都可能犯错误,伟大人物也是这样,要引导孩子努力改正错误。

(3)教孩子不要抓别人的“小辫子”

抓别人的小辫子是为自己护短,是不虚心接受别人批评的表现。我们常见有些孩子受到别人的批评时,就反咬一口“你也怎样怎样。”父母要教育孩子宽容别人的小毛病,不要去挑别人的小毛病,更不要抓住别人的小毛病不放。一个人只有不计较别人的小毛病时才会改掉自己的缺点,才会乐意接受别人的批评。

(4)孩子克服“居功自傲”的习惯

不管孩子取得了多大的成绩,父母都要把他放在普通人的位置上鼓励他、奖励他,让孩子懂得自己永远是社会、家庭中与他人平等的成员。

有些父母每逢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就大张旗鼓地为他买高档衣服、玩具,带孩子游玩,不让孩子干家务。这实际上是把孩子放在特殊的位置上,只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

父母还要引导孩子认识到周围一切人都有可以学习的长处,要让孩子明白他人也有优点和长处,他应当向别人学习,自己不应该骄傲。

8.开阔心胸,消除孩子的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消极、有害的心理,它会破坏人际关系,伤害同学间的友好感情,甚至会由于攻击性情绪的发泄而造成悲剧。父母应努力帮助孩子摆脱嫉妒的心理,培养孩子宽阔的胸怀。

嫉妒是一种不服、不悦、自惭和怨恨交织的复合情绪,它埋在心里折磨自身,表现出来有损他人。嫉妒的根源是自私。嫉妒心理的存在,其实反映了孩子有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奢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发生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枪杀美国导师的“卢刚事件”,可能大家并不陌生。卢刚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据说他的博士资格考试成绩创下了爱荷华大学的纪录。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学生,他的行为却让人备感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