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好的人生,是做足八分刚刚好
21527100000046

第46章 商场竞争讲究适可而止(4)

面对这种情况,朝中的大臣们各自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大臣主张,既然他要求当将军,就封他为大将军,以保持国家的稳定;有的主张把他召到京城里来,给他封地。惟有尚书刘大夏坚决反对对鲁麟妥协,说道:“鲁麟为人暴虐,且不善于管理部众,不会受到部众的尊敬和爱戴的。即使他真的有什么不轨的举动,部众也不会支持他的,因此,我认为,他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但是,难办的是他又没有犯什么罪,制裁他也没有合理的借口。现在如果授他大将军印,不合朝廷的法规;召他到京城,他如果不来,则有损于朝廷的威严。此时的上策是暂时搁置这件事,不去理他,听任他在家赋闲。

而另外表彰他先世对朝廷的忠贞。表彰鲁麟先辈的功绩,使他内心愧惭,而怨恨朝廷不封他大将军的事又不能说出来。这样事情的趋势才能按照我们的意思去发展。”听完了他的这一番话,大臣们都觉得很有道理,纷纷交口称赞,于是皇帝就接受了刘大夏的建议。

当朝廷对鲁麟的先辈们的表彰传达给鲁麟之后,这大大出乎了鲁麟的意料之外。按照他原来的想法,朝廷知道了他的所作所为之后,一种情况是,朝廷震怒,然后发兵来征讨他,他已经为此做好准备;再就是,朝廷满足了他的要求,封他为大将军,这是最符合他的心意的结果。朝廷这样一来,大大地挫伤了鲁麟的锐气。鲁麟本人就是一个没有什么智谋的人,而且脾气暴躁,标准的吃软不吃硬,鲁麟自己感觉没有什么趣味,加上朝廷表彰他的先辈,使他感到十分的羞愧,只好长叹一声,说道:“罢罢,我也不当什么将军了。”但是,不久之后他还是因为心情抑郁,很快就死了。

中国武术里讲究“以静制动”,强调“四两拨千斤”。这种以静制动的智慧,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和与人生哲学之中。它要求人们善于通过“以静制动”的手段来化解矛盾。“静”并不意味着不动,在静的同时,形势在变化,机会也在转换。这就如面对行驶车流的静止景物,景物虽然静止,而它所面对的车辆已不一样了。

八分的智慧:在紧急时刻,应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风动旗动心不动,以高度的镇定,冷静地分析形势,那才是明智之举。对这中间的分寸、尺度的把握,就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境界。

藏起自己的私利

元末农民起义中,群雄割据,其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较为强大。

他们都想吃掉对方,称王称霸,因而互相攻打。1366年5月,朱元璋受到陈友谅和张士诚联合一起对应天的两面夹攻。在双方正进行一场血战的险恶形势下,江北形势骤变。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派出的三支北伐军,遭到元军反击而惨败。小明王退兵安丰后,张士诚却派大将吕珍围攻安丰,情况十分危急。小明王多次派人向朱元璋征兵解围。这天,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派兵解困问题,会上议论纷纷,众将都反对派兵,连军师刘基也坚决不同意。朱元璋这次力排众议,对大家说:“我自有安排!”他毅然派兵去安丰救小明王。

朱元璋为什么愿冒此风险?朱元璋自有他的鬼算盘。他认为安丰是应天的屏障,安丰失守,自己的应天就暴露在敌方攻击下,救安丰就是保应天;至于小明王,他在红巾军和劳苦群众中影响最大,有号召力,是一面旗帜。

他朱元璋尊小明王为主,打他的龙凤旗号,一来是利用小明王影响,争取人心,二来,敌方打击的矛头首先冲着小明王,是为了实现他今后的更大图谋。

于是,他亲自率军北上,杀退吕珍,保住了安丰。小明王对此感激涕零。朱元璋乘胜回师,和陈友谅在邵阳湖经过一场激战,陈友谅兵败身死。朱元璋获得大胜后,打着小明王的旗帜,又被封为吴国公。

此后,朱元璋决心把小明王控制在自己手中。他把小明王迎到滁州,在滁州给小明王建造了巍峨的宫殿,安排了威武的銮驾仪仗、丰厚的食物和华丽的服饰,背地迅速安排亲信,对小明王实行封锁、隔离,甚至把侍奉小明王的宫中人员全部换上自己的部下。从此,小明王的一切统统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小明王临死时,还念念不忘朱元璋的大恩大德。朱元璋靠自己的心计和处世本领,既得了江山又得人心。

还有一个故事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晚清时期,湖南有个道台单舟泉。这人善于观察,办起事来面面俱到。

所以大小官员都很佩服他。

有一年,一个游历的外国人上街买东西,有些小孩因没看见过洋人,便追随着他。洋人很恼火,手拿棍子打那些孩子。有一孩子躲闪不及,被打中太阳穴,没多久就死了。小孩的父母当然不肯干休,一齐上来,要扭住那外国人。外国人则举起棍子乱打,连旁边看的人都被打伤几个。这样,激起公愤,大家一齐上前,捉住那外国人,拿绳子将他捆了起来,送到衙门。因为是人命关天,而且又是外国人,很自然此事便落到单道台手里。他不愧是官场老手,又有丰富的办案经验,马上就将卖乖绝招运用自如。一方面他认为湖南阔人很多,而且民风开放,如果办得不好,他们会起来说话,或者聚众为难外国人,到那时,想处治外国人做不到,而不处治又办不到。不如先把官场上为难的情形告诉他们,请他们出来帮忙。只要绅士、百姓出面同外国领事硬争,形成僵持局面,外国领事看见老百姓行动起来,就会害怕,因为洋人怕百姓。到这时,再由官府出面,去压服百姓,叫百姓不要闹。因为百姓怕官,所以他们也会听话。而外国领事见他压服了老百姓,也会感谢官府。

主意想好,他马上去拜会几个有权势的乡绅,要他们大家齐心合力与领事争辩。倘若争赢了,不但百姓伸冤,而且为国家争了面子。此话传出去,大家都说单道台是一个好官,能维护百姓利益。他又来到领事处,告诉领事,如果案子判轻了,恐怕百姓不服。外国领事听他这么说,又看着外面聚集的人群,果真感到害怕。单道台又说:“请领事也不必太害怕,只要判决适当,我尽力去做百姓的工作。不会让他们胡闹。”

案子判了下来,自然也是虎头蛇尾。但单道台却两面得到好处:抚台夸他处理得好,会办事;领事心里感激他弹压百姓,没有闹出事来,于是替他讲好话;而绅士们,也一直认为他是维护百姓的。

八分的智慧:把他人利益放在明处,将自己的实惠落在暗处,不但会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可以获得对方的人情。卖乖的确是最为精明的操纵之术。

卖乖的至上功夫莫过于此:明明是在保全自己、占便宜,而给人的感觉却是他们在给人施恩。他不让自己的利益明示于人,而是将其掩饰成其他人的利益,看起来好像在帮别人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