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田婴却对齐宣王说:“这是群臣们一年来日夜操劳忙碌的成果,大王如果能彻夜倾听,对官员们的士气,必然是一大鼓舞,有益于他们将来更加勤于政事。”
齐宣王听后,同样觉得有道理。
尽管齐宣王从善如流地挑灯夜听,但是没过多久,就一再打盹,昏昏欲睡了。官员们便趁这个机会作起弊来,迅速地将有问题、有漏洞的账目用刀片削掉。最后,齐宣王还是撑不下去了,索性将听简报的事,全部交给田婴去处理。
从这个故事看来,齐宣王是“耳根软”,没什么主见,而田婴则是害怕原有的大权,因为宣王被怂恿“用功”起来,无形中被稀释,同时,他也看准了齐宣王根本不是“那块料”,因此,决定要听,就让他听得彻底一点,看看宣王到底有没有这个能耐。
于是,田婴顺水推舟,将计就计,同样利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以退为进,来达到保障自己专权的目的。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人为了要瓦解田婴的专权,却拐弯抹角找个最为忠心耿耿、名正言顺的理由,来让齐宣王无所推托,更让田婴找不到反对的借口。
八分的智慧:很明显的,如果田婴立刻摆出横霸的嘴脸,加以阻挠,那自己狰狞的面目就愈加显露无疑,刚好是中了对手的圈套。但是,聪明狡诈的田婴很沉得住气,反而在别人的剧本中,把反派角色演成正派角色,化解了一次危机,可以说是相当高明。
做事最好还是看前顾后
方孝孺是浙江宁海人。在明建文帝的君臣中,他是重要的一位人物。自幼聪明过人,双目炯炯有神。长大后师从宋濂,文才出众,渐渐有了名气,每写一篇文章,海内争相传诵。但方孝孺自己却不以文章为重,而是时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朱元璋曾召见过他,当场就对太子说:“此方士,当老其才。”建文帝即位后,方孝孺便受到重用,历任翰林侍讲、侍讲学士和文学博士,主修《太祖实录》,朝廷诏书、檄文大都出自他的手。他还参与朝廷决策,建文帝削藩及后来与燕军作战,他在其中都提了不少建议。燕王朱棣举兵南下时,他的主要谋士僧道衍曾对朱棣说:“南方有个方孝孺很有学问,城下之日,他必定不降,请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断绝了。”朱棣点头答应。足见方孝孺才华智谋之出众,备受重视。
方孝孺曾在其《深虑论》一文指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他用史实说明其论点:秦统一中国后,认为周朝之亡在分封诸侯,便改为郡县制。但灭秦的却是崛起在田野间的刘邦。汉兴鉴于秦孤立无援而亡,于是大封诸子及兄弟为诸侯王,结果导致七国之乱。武帝、宣帝削弱诸侯王势力,但代汉的是外戚。宋太祖看到五代时期方镇势力足以挟制君主,便以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其后人因而被敌国所逼。
根据方孝孺的论断分析,有这样一个故事很值得人们以为鉴诫。
很久以前,在山脚下的一隅,有一个独身男子住在一间自建的茅草房里。
他靠着自己的双手耕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也算自给自足,悠闲自在。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地方鼠患严重,几代老鼠在他家“安营扎寨”。白天,老鼠成群结队地东跳西窜,扰得人不得安宁;夜间,老鼠又吵又叫还不停地咬吃他家的东西,糟蹋他辛苦耕种收获的粮食,使他整夜难以入睡。这些老鼠把他害得苦不堪言。这个男子也恨透了这些“不速之客”。
有一天,他心情苦闷地去外面讨酒喝,当他喝得酩酊大醉,踉踉跄跄地回到家中,准备倒头就睡。他刚一上床躺下,老鼠们又开始了每天例行的活动,吵闹开来。更有甚者,竟有一只胆大包天的老鼠跳上了他的床,还吱吱地叫个不停。他开始酒劲正酣没有理会,可老鼠竟得寸进尺地咬起了他的脚丫。这下惹火了这个人,他火冒三丈,气得跳起来,嘴里大声吼道:“可恶的老鼠,我非得给你们点颜色瞧瞧不可。否则你们还不知道本大爷的厉害。”说时急,那时快,他一个箭步冲进了厨房,拿了个火把,把整个房子的四处都点燃了。顷刻间,熊熊大火迅速蔓延起来,伴随着辟里啪啦的火声,老鼠们被大火全都烧光了。可是,他的茅草房也被烧毁了,化为了一片灰烬。等他醒过酒来,一下子傻了眼。老鼠是没了,可他却变得无家可归了,愣愣地站在那,茫茫然不知所措。
做事情深思熟虑,防备周密,仍不可避免地有疏忽的地方。倘若不仔细分析轻忽从事,问题就更大了。现实生活中,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矛盾的方法,因为有的矛盾解决了,在新的条件下又出现了新的矛盾。而解决新的矛盾需要新的措施和方法,这就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才能提出。所以凡是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必须谦慎从事,做事看前顾后,一点马虎不得。
八分的智慧: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和否定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联系。当否定的方面战胜肯定的方面并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转化。事物就是这样曲折地前进的。有利往往预兆着不利,成功背后往往隐藏着失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灭鼠毁庐”
的故事对那些鼠目寸光、看前不顾后的人不是很有借鉴意义吗?
临危不乱的人才能处变不惊
刘大夏是明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品行高洁,吏治清明,就像一泓清澈的泉流,滋润和净化后人的心灵。同时,刘大夏为官伊始就因治水有功,而得升迁。刘大夏一直在外做官,官越做大,人品官品愈来愈醇。
1463年,年仅20岁的他就中了进士,以后,走遍大江南北,每走到一处,便在那里留下很好的口碑。他本人则聪明机智,学富五车,善于以静制动,制服敌人。
有一次,担任甘肃副将的庄浪地方部落首领鲁麟,自己以为对朝廷的功劳很大,觉得朝廷对自己的赏赐还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因此,他就写奏章,向朝廷要求当大将军。但是,这种过分的要求没有被朝廷批准。他一气之下,依仗自己部落强大,向朝廷施加压力。他刚好有一个年纪较小的孩子,便趁机以孩子幼小需要照顾为理由,没有奏请朝廷,便擅离职守,自行回到了庄浪部落,以此要挟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