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秦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候,唯一担心的是秦国这个难缠的国家,为了避免秦国离间各个诸侯,破坏他苦心经营的六国联盟计划,苏秦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最后决定运作一个人去当秦国宰相,以利于操控,而张仪便是他心中的最佳人选。
当然,这种预先“埋暗桩”的做法并不容易,必须有精妙的安排。于是,苏秦先派人去游说张仪,让张仪为了功成名就,而主动来求见他。结果,张仪真的来到了赵国,想要求见苏秦。
在苏秦的布局中,他事先交代守卫,不要为张仪通报,但也要想办法不要让张仪马上离开。
经过几天的冷处理,苏秦才让张仪见到自己。但是,见面时,苏秦却又故意摆高姿态,一副爱理不理的模样,让张仪在堂下如坐针毡;到了吃饭的时候,苏秦更随随便便地吆喝他去跟奴仆坐一块儿。
眼看张仪快要气炸了,哪还吞得下一口饭,苏秦立刻再将激将气氛拉到最高点,以很不屑的口吻对他说:“以你的才能,竟然贫困、卑贱到这种地步,实在是难以想象。”而且还火上加油地说:“以我目前的身分地位,当然有办法一句话就让你马上富贵临门,但是看到你现在的样子,我认为实在不值得我这样做。”说完,便下逐客令,要张仪立刻滚蛋。
经过这一番羞辱,张仪当然是气得说不出话来,恨不得马上给苏秦一刀,不过理智告诉他,君子报仇,三年不晚,心想只有秦国才有办法制服赵国,于是便打算进入秦国寻找机会,以便他日报苏秦一“辱”之仇。
就在张仪气冲冲掉头走人的时候,苏秦早已安排好,向赵王请求配合,让他的一名亲信跟随在张仪左右,而且还送了一套车马和很多金钱,方便张仪四处打点。
就这样,张仪很快地便见到了秦王,没多久之后,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礼遇与信任,而且还进一步讨论到如何攻伐诸侯的策略。
这个时候,苏秦派来的那名随护,觉得任务已经达成,便向张仪告辞,准备要回去赵国。
张仪不舍地说:“我靠你的帮忙,才有机会出头,正想要报答你的知遇之恩,为何现在就要回去呢?”
这名随护随即回答说:“我并不了解你,了解你的是我的主人苏秦。现在老实告诉你好了,苏秦是因为担心秦国攻伐赵国,破坏他的合纵之策。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你具有足够的才识,可以掌握秦国的大政,所以才故意激怒你,让你投奔秦国。而资助你的那些钱财,也都是苏秦吩咐的。现在,我的任务已经完成,要回去交差了。”
张仪这时才恍然大悟,并感叹地说:“我被苏秦掌握在股掌之间,却不自知,显然我的才能并不如苏秦,如何打得过赵国呢?”
张仪便要这名随护,回去后代他向苏秦表示感谢,同时捎了口信向苏秦保证,在苏秦担任赵国宰相期间,秦国绝不攻打赵国。就这样,在苏秦担任赵国宰相期间,张仪果然都未曾计划攻打赵国。
苏秦是否真有如此“通天本领”,将世局的“轨迹”掌握得如此精准,几近左右历史的走向,不无疑问,但他这段识人、识才的故事,的确发人深省。
大人物,做大人物的事,平凡人走平凡人的路。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因因果果,尽管错综复杂,却也不是毫无轨迹可寻。
当然,如果不用功,凡事总是抱着水来土掩、谁怕谁的老大心态,根本是一种偷懒、鸵鸟的行为,如此,常常跌得鼻青脸肿,也不是一件令人意外的事。
八分的智慧:如果愿意费心体察,或许就容易看得见它的细微之处,或者是隐而未发的轨迹;而掌握得愈深入、愈贴近,也必然较有趋吉避凶或主宰未来的能力与机会。
即使大棒也要加点胡萝卜
面对顽强的对方,当然得先来个下马威,否则,想要让人乖乖就范,恐怕就不太现实了。
虚张声势是实力不足的人试图逆中求胜时常用的方法,守强示弱则是有实力的人避免树大招风的法宝。
在人生的很多的战场上,如果实力不足,让人看破手脚,就很容易遭到对手长驱直入,瞬间被消灭。如果实力强劲,成为各方锁定、提防的对象,就容易让对方提高警觉、集结力量,成为众矢之的。因此,何时示强,何时示弱,是一门需要审慎斟酌的战术。
岳飞奉命到岭南去招安盗贼,朝廷的政策是,希望盗贼们能够主动投降,但是,岳飞费尽唇舌,威逼利诱,贼头曹成硬是不理不睬。岳飞无可奈何,于是就上书,向朝廷建议说:“盗贼在力量强大的时候,必然信心满满,不可一世;通常只有在力量虚弱时,才有可能接受招安。现在的情况是盗贼还有些气势,如果不加以围剿,他们是不可能投降的,所以招安政策,并不可行。”
朝廷同意岳飞的主张后,岳飞便挥兵向贼营挺进。就在双方正式交战之后,官兵抓到了一名曹成派来的间谍;因为久攻不下,正在苦思对策的岳飞,此时灵机一动,马上吩咐部下将间谍绑在主师军帐的附近,好让间谍听得到岳飞与将领之间的谈话。
在这场只演给间谍一个人看的戏中,岳飞故意与押粮官在言谈之间说一些“军粮已尽,该如何是好”之类的话,然后,还假装与其他将领谈到因为战事不顺,部队准备暂时撤退的计划。
戏演完之后,又故意让间谍有机会逃跑。
几天之间,部队按兵不动,官兵们正感到奇怪。这个时候,岳飞估计间谍应该已经带着假情报回到了贼营,于是,就选择一天夜晚,下令全军整装,摸黑急行军。天还没亮,大军已经偷偷绕过山头,兵临贼营。贼众们因为假情报,而松松散散,毫无戒备;当发现官兵来袭之后,顿时大惊失色,措手不及,纷纷仓皇四散逃窜,简直是溃不成军。
接着,岳家军又连续破了好几个贼众的主要据点。看看贼众的气势,已经不构成威胁,岳飞这才又上书表示,现在正是招安的时候了。
而接下来的招安行动,果然就顺利多了。
八分的智慧:我们常常听到“吃软不吃硬”这句话,这通常指的是一种不服输、不受威胁的态度或气概,表示愿意坐下来好好谈谈就接受,如果想用武力威胁就免谈。不过,这种态度,通常要有实力做后盾,再不然,就是尊严摆第一,有宁死不屈的气魄。可是,一般说来,大多数应该都只是摆摆“架式”而已。尤其对一些有所凭恃,自认有些筹码的对象而言,真要跟他来软的,跟他好好谈,不先给一点颜色看看,给点厉害瞧瞧,怎么可能与你和颜悦色地坐下来谈。也就是说,在现实的人生中“来硬的”才是真正有效。这正是岳飞反对空口就想招安,主张“强硬哲学”的原因了。
将计就计也要有一个度
利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以退为进,化解危机,靠的是沉得住气;如果沉不住气,恐怕就只有叹气的分了。
直来直往,说好听点是豪爽,说不好听点则是没大脑,甚至是有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意味。
人们彼此间的交往、应对,如果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照顾好彼此的情绪,任何一种良善的言语与动机,都可能会被看做是来者不善、别具用心,而引发直接的反应,或种种节外生枝的不愉快。
尤其是要指出别人的不是,或者是纠正对方的缺点时,某种经过“糖衣”
包装的拐弯抹角,显然会有更好的效果。
不具有攻击意图的交往是如此,那具有攻击性的攻防呢?
不管是有心要教训他人,或者是想要狠踩对手的痛脚,那就更不能不讲究策略了。
以下,便是一则高手过招的精采故事。
田婴担任齐国宰相的时候,有人对齐宣王说:“每到年终总结算的时候,大王为何不多花费几天的时间,亲自听取各个地方官员的简报呢?否则,怎么会了解官员的奸邪、优劣呢?”
齐宣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
田婴当然知道这番冠冕堂皇的“馊主意”,是有人故意冲着他来,不让他事事专权的表示。厉害的是,尽管不动声色,田婴却早已盘算,要让“馊主意”破灭。
因此,就在齐宣王准备亲自听取简报的当天,田婴下令官员们,把所有记载官库入账、出纳的种种账目准备齐全,而且要一条一条地逐一向齐宣王报告。
就这样,齐宣王听了整整一个上午,才听了一小部分。吃完午饭后,简报继续,直到晚饭过后,报告的程序才进行了不到一半,齐宣王看来已经大感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