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刺虎图壁录
21447900000131

第131章 君忧天下若思(四)

六人一路西行,不一日便赶到宁夏,沿途问起赶往贺兰山的豪客,得知刘瑾还未回到京城,正德皇帝已下旨派兵平定安化王。安化王自刘瑾走后,已率领门人离开王府,到贺兰山发表声讨刘瑾檄文,邀请天下群豪相助。这一段时间,安化王与朝廷部队发生几次战役,竟然侥幸胜了几次。朝廷正陆续遣军增援,已超过二十万人。而安化王这方还不足两万,以两万之弱对二十万之强,情况岌岌可危。

柳无忝得知师父已离开王府,心想昔日赫赫武林三府,如今都成空府,不由叹息。他从小生在王府,这次再回去,已无人烟,心中唏嘘不已。马匹的铁蹄在府前得得有声,可他却无法跨越大门,去里面探个究竟。正待离去,却听大门吱呀一声,缓缓推开,从里面走出一人来。

柳无忝看清那人,心里一热,拍马迎上,道:“大哥!你怎么在这里?”此人正是步家庄少庄主步青云。

步青云笑道:“大哥知你若到宁夏,必然回王府看看,是以在这里等你。”

萧雁寒看见步青云,问道:“你怎么来了?”步青云道:“安化王声讨刘瑾,已传遍天下,我爷爷便命我来。其实,我早就想来助二弟一臂之力,只是……”脸上一红,又道:“我将蝉儿送到笛园,与湘妃仙子同住,萧先生也可安心。”

霍仇笑道:“你和金蝉儿新婚燕尔,自然不愿离开步家庄。”步青云脸上又一红,道:“前辈说笑了。”柳无忝笑道:“大哥成婚了?”步青云道:“不知你在哪里,也未给你书信。”柳无忝笑道:“大哥成婚之时,不可能找到我的。”步青云看见铁木筝紧紧跟在柳无忝身后,笑道:“二弟好事也将近了。”柳无忝回头看了一眼铁木筝,笑道:“我和筝儿已经订婚,何时成婚,要等筝儿点头了。”铁木筝瞥了柳无忝一眼,心中喜欢,却不言语。

步青云将柳无忝拉到一棵梧桐树下,此时桐花已开遍了,白花夹杂红花,好看得紧。步青云低声道:“二弟,有一事大哥觉得应该告诉你?”说着向铁木筝瞥了一眼。

柳无忝道:“难道和筝儿有关?”

步青云点了点头,道:“步家庄的宝剑沿着丝绸之路,销到西域诸国。一个客商到步家庄来,我们二人聊得甚是投机,不知怎么聊到武林诸事来。那个客商竟在大漠见到过天残、地缺,还说他们领着一个女孩子,想是晴儿姑娘了?”

柳无忝喜道:“有晴儿妹子的消息了。”步青云道:“你和木筝姑娘已经订婚,怎么去找晴儿姑娘?”柳无忝道:“大哥有所不知,筝儿之所以先订婚,就是要找到晴儿妹子,方才成婚。”步青云奇道:“真是奇怪了,木筝姑娘也不吃醋?”柳无忝道:“说实在的,我和筝儿相处时日非短了,但却不了解她的心事。”

柳无忝走到铁木筝跟前,将此事说与她听。铁木筝喜道:“有晴妹妹的下落了,又在大漠,一出宁夏城就到了,咱们先去找她。”柳无忝见铁木筝欢喜,心中既喜又怕。

萧雁寒道:“教主不妨先去大漠找找,我等先去贺兰山。”

柳无忝瞥了铁木筝一眼,道:“就按萧大哥说的办吧。”轻拉铁木筝的马头,向众人作别,直出宁夏城。

“清君侧,诛刘贼”正义盟地址便在贺兰山。萧雁寒一行五人到达贺兰山,但见山姿颇为雄厚,山形飞舞多变,丹梯千级,曲径通幽,群峰耸立,洞壑幽深,峭壁如削,胸中豪情顿生。营寨在山脚下,数十个军帐依山而搭。军帐之后是一片小树林,树林中有十余间竹房,林后悬山。竹房一间是安化王的住处,一间是孙景文主持的帷幄阁。山下便是梅花坳,安化王屯兵之处,太阳组织五千英雄亦在其中。左方、右方、前方均是军帐。左方军帐住着宁夏都指挥使周昂的军队,右方住着各路群集的武林豪杰,前方则是为女眷特设居所。

众人到达营寨,守卫之人正是仇钺。仇钺早已得知柳无忝武功恢复,而且做了逍遥教教主,这时见神教长老到了,大是欢喜,忙吩咐士兵通知安化王,他带着众人穿过树林,到了竹房之处。众人但见十余间竹房形成一个院落,周围栽植的也都是竹子,不仔细瞧来,还真看不清房隐在竹内,还是竹长在房中?当中几间竹房,十余名分穿五色衣衫的少年男女持剑前后把守。一名少年将众人引到一间竹房,进了房内,但见陈设雅致,桌上、架上摆满了金玉古玩,壁上悬着字画。

这时,有人通报安化王到了。萧雁寒出门相迎,却见四个少年抬着一个竹椅,平稳走来,上面坐着的正是安化王。众人知安化王被刘瑾刺穿胸膛,短暂月余不可能转好,想到他伤重犹且声讨刘瑾,不禁敬佩。安化王下了竹椅,萧雁寒上前搀扶,走到房内,在椅子上坐定。

安化王得知丐帮和逍遥教均来相助,大喜道:“有丐帮和逍遥教相助,胜算便增几分。”指着金玉古玩、字画书帖,“这都是从王府搬来。”轻轻在椅子上一击:“皇帝昏庸无道,在京城设豹房、思淫乐,哪里是明君之象?这还不算,皇帝轻信刘瑾,让其掌握军政大权,尽废忠良,闹得天怒人怨。本王几次上书,皇帝不但不听,反而加以喝斥,令本王心寒。这次更是变本加厉,竟相信刘瑾谗言,说本王聚众造反,并派当朝重臣、三边总戎杨一清率领二十万大军前来镇压,真是可笑。”说着自怀中掏出一张素纸来,递与萧雁寒,道:“久闻萧先生才艺双绝,擅长用兵,借你法眼,看看本王这篇檄文如何?”

萧雁寒道:“承蒙夸奖,雁寒不才,略懂兵法而已。”接过素纸,见上面楷书隽秀,写着:

“自元失其驭,天下兵起,太祖威震寰宇,建大明王朝。距今一百四十一年矣。彼时君明臣良,是以纲维天下。是后,君之昏庸,乃为瑾之所害,不遵祖训,废坏纲常,凌乱甚矣!

夫之臣子,斯君之左膀右臂。朝廷者,天下之根本,而臣子者,天下之土壤。其所为凌乱,岂可为训天下后世哉!后嗣沉荒,失君臣道。瑾之罪行,罪不容诛,肆行屠戳,违天谑民,民实不忍!瑾网恤民隐,天厌弃之。君则有罪,瑾而复加!

愚见:古之为国者,同力度德,同德度义,故能身家两全,流誉无穷,反是者辙败。且国家立法,已明示天下,瑾知法犯之,不得罚也,天下人皆不为然,是故本王结正义盟,清君侧,诛奸佞,而非反乱。天下英豪,尽皆如此,望君之体恤民意,废瑾理政。否则,王师致罚,势穷衔壁。君上无彼之过,而能幡然觉悟,善莫大焉。君之若为,本王散兵,不然,兵破永、清之部时,亦是挥兵北上之日。

予慕承民心,罔敢二心,方欲遣兵,拯生民涂炭,复朝廷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乱,故先逾告。兵至,民勿避,予号令严明,秋毫无犯,但诛刘贼,不染朝廷耳!”

(作者按:安化王声讨刘瑾之檄文,寻史不见,乃作者自作)

萧雁寒看后,笑道:“这篇檄文虽与宋谦为太祖皇帝写的檄文不可相比,但试问当今天下,有此气度、胸襟的也非王爷莫属了。”

安化王笑道:“胸中无墨,只能走笔至此,天下英雄多出身草莽,而民又不懂文韬,诘屈聱牙、曲高和寡者,还不如言之恳切的好。”萧雁寒道:“正是如此。”安化王道:“依萧先生之见,正义盟如何破清、永之部?”

萧雁寒道:“王爷是大方之家,在下就班门弄斧了。”顿了顿,又道:“打仗起因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又兵名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除乱,拯救为难之军叫义兵,咱们以义兵出师,暗合天理。《孙子兵法》精髓排首位者,便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知王爷粮食是否充足?”

安化王面露难色,道:“本王只是一个小王,虽有宁夏都指挥使的军粮,但群雄相继到达,人数超过三万,粮食只可供一月,若不以快打快,难以支撑。现下刘瑾假传圣旨,让宁夏四合纷纷围剿本王,实则……”微一沉思,想到兵少粮缺,不禁忧心忡忡起来。

萧雁寒沉思片刻,道:“为今之计,只有等丐帮群雄来到。贺兰山西部乃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可由在下带领群雄引清、永之部进军沙漠,在沙漠之中,粮食自不为惧,水才是至宝。再由我教教主带着几个轻功高绝之人,毁其水源,王爷再从外围之,当可破清、永之部。”

安化王抚掌笑道:“萧先生果然高明,此计甚妙,看来只要丐帮群雄一到,便可灭了清、永之部,然后诛杀刘瑾。”

当晚,安化王将群雄召集帐外,和萧雁寒、孙景文在高处站定。安化王道:“据探子来报,清、永之部又向贺兰山进军三十里,同时西、北、南三方又有来敌进犯,看来咱们也该大打一仗了。”群雄、诸将见可与敌人好打一仗,均皆振奋。数十天来,与小股敌人打了几场游击,虽说小胜,却不过瘾,每日磨刀霍霍、枕戈待旦,只等安化王一声号令,便冲入敌军,杀得敌军落花流水,铩羽而归。

安化王向群雄介绍萧雁寒,道:“萧先生乃是本王谋客,自幼熟读兵法,正义盟事务暂教给萧先生和孙二先生共同处理。”群雄见萧雁寒温文尔雅中自有一种震慑三军的威仪,自是大声赞同,齐声鼓掌。安化王知群雄对逍遥教颇有偏见,是以不提萧雁寒是逍遥教地王。

萧雁寒将策略一一告知群雄,群雄一听计谋甚妙,对他更是敬佩。萧雁寒以地势而为,在贺兰山周围增加防御,布置暗沟,短短几日将贺兰山变成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