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个宋国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非常着急。
一天,他干脆下田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然后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
他的儿子听了,很是吃惊,连忙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拔苗助长”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自作聪明”的弱点。现代行为经济学也用大量实验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人总是过分自信。自信是人成功的起点,但如果像那位宋人一样过分自信,那结果就很不好了,可惜现在这种过分自信而又不怕劳苦的人真是太多了。就比如一些企业家,他们总想尽快地把自己的企业做大,甚至立下短短几年中进入世界500强的宏图大志,结果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是同样失败。
20世纪80年代末,天津产的可耐冰箱曾经红极一时。本来冰箱的生产应该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增加数量——让苗正常长大,但他们等不及了,在技术与管理都不稳定的情况下,下达了年产30万台的任务——拔苗助长。结果,生产出来的冰箱达不到质量标准,许多冰箱根本不制冷,发往外地的冰箱中还有旧皮鞋等垃圾。“可耐”在天津话中是“可爱”的意思,名字起得不错,可惜质量太差,成了“可憎”。市场失去了,可耐厂也破产了——苗死了。要说下达这个指标的人,动机绝对纯正,但他不懂企业的经营规律,又把自己当作专家,亲自下达命令并实地督战。这种人和那个为主人打蚊子却把主人打死的熊有什么本质区别?
如果这种人多了,你搞坏一个“可耐”,我搞坏另一个“可敬”,这企业这国家还怎么得了?
宋人的根本错误在于违背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小苗长成稻谷必须经过数月,无论你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这个规律。同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或者一个企业的成长也有一个过程,有时这个过程还是相当长的。那些成功的企业,哪一个是一夜成名的?这让人想起一句西方谚语:“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现在中国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政府想让农民尽快增收,也不能拔苗助长。我们来看新华社记者2002年的一篇报道:
人大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如今在一些地方乡长号召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农民就是不干。有时乡长让农民种这个,农民偏要种那个。
“其实乡政府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是出于好心,但乡长就是变成诸葛亮也算不准今后的市场是好是坏。”宽城县绊马河村村支书张焕余代表说:“前几年,乡里让农民养獭兔,要求一家必须养几十只,结果兔肉难卖,最后大家气得把兔肉挂到了乡政府墙上;乡里又让农民养鹅,农民赔了。农民吃过苦头,还能都听乡长的吗?”
一些人大代表忧心忡忡地说,近几年,由政府好心导致的农民“卖果难”、“卖菜难”,甚至砍果树、拔菜苗等现象屡见不鲜。
河北丰宁县委副书记王韶华代表说:
“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当然离不开政府推动。政府有责任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引导而不要强制,要支持而不要包揽,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用老眼光、老办法‘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显然行不通。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决不能再搞强迫命令,否则好心也会办坏事。”
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抑或是农村生产,拔苗助长都绝对是行不通的,即使一时间带来了很大的收益,但由于缺乏市场根基,早晚也会被市场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