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风华绝代: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才女们
21291000000041

第41章 绝命从容绝代才——才高智傲的柳如是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本姓杨,名爱,改姓柳,名隐,又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影怜、我闻居士。明代江苏吴江人,一说嘉兴(今属浙江)人。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此外,柳如是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

自悲沦落,堕入平康——“不是爱风尘”的风尘女子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清新、优美的词句打动了一个青楼女子的芳心,她给自己取了一个清纯优雅的名字——柳如是。当然也有人说,她因《金刚经》中的“如是我闻”一句,改字为如是,又称我闻居士。总之,这个名如诗词的女子,一生都如诗词一样,韵味盎然,布满传奇。

柳如是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她的父亲据说是明朝的御医,柳如是也算出身书香门第。可惜父亲被人诬告而身死,家遭变故的柳如是又被舅舅收养,幼小的她身世坎坷。然而,这并非她的避风湾,舅舅在她十岁那年也死了,当时还幼小的柳如是被卖到了江苏盛泽的归家院做婢女。当时的盛泽,因丝绸兴盛而闻名于世,商贾云集,而归家院,是盛泽有名的风月场所,“绮疏曲栏,歌姬并集”,也是风流胜地。

收养柳如是的归家院掌门人叫徐佛,会操琴,擅画兰草,长得姿容不俗。幼小的柳如是本就聪慧过人,在徐佛的熏陶下,也能诗词,擅书画,才艺出众,正可谓“绣纹学刺两鸳鸯,吹箫欲招双凤凰”。

柳如是十三岁的时候,赶上相国周道登告老还乡,到归家院挑个婢女侍候他的母亲,挑去挑来,就挑上了柳如是。周道登的母亲常居深宅大院,见到伶牙俐齿的柳如是自然欢喜。柳如是在归家院见识到许多人物,察言观色,应对从容,伺候起周母来得心应手。可惜不久,青春美丽的柳如是就被妻妾成群的周道登看中,把她收为最末一房小妾。

周道登虽然美妾如云,但是对于柳如是这种聪明伶俐的女孩格外喜欢。柳如是很快就受到了专房之宠。清钱肇鳌《质直谈耳》卷七载:“(她)年最稚,明慧无比,主人常抱置膝上,教以文艺,以是为群妾忌。”柳如是的专房之宠遭到了周道登那些姬妾的嫉妒,不久后,柳如是便被群妾诬告与男仆私通,周道登本来就是个老糊涂鬼,众口铄金,竟然不辨真假,勃然大怒,要柳如是自尽。最后周母念及柳如是服侍之情,幸免一死。1632年,十四岁的柳如是被逐出周家,再次回到了归家院。

柳如是离开周道登后,这老糊涂鬼居然对她相思成病,最后含恨归西。此消息一出,柳如是凭着“相府下堂妾”的名人效应,更是在青楼众多女子中脱颖而出。柳如是姿容美艳,又知书懂诗,聪颖灵慧,当时的很多文人也对她青眼有加。复社领袖、太仓才子张溥对柳如是也曾一见倾心,两人相处过很长一段时间,才“缱绻相别”。

当然,柳如是混迹于风尘之中,所来往的客人也不都是张溥这种有档次的人物,一些庸俗官宦也是难以推脱的。所以她的卖笑生涯并不好过,她自己也曾说过:“自悲沦落,堕入平康。每当花晨月夕,侑酒征歌之时,亦不鲜少年郎君、风流学士稠缪缱绻,无尽无休。但事过情移,便如梦幻泡影,故觉味同嚼蜡,情似春蚕。”

虽知己而必别,纵暂别其必深——颠踬的婚姻道路

厌倦了青楼中庸俗无聊的强颜欢笑,柳如是想要找个如意郎君来从良。可叹的是,柳如是和董小宛一样具有超人的才情,却“心比天高”,不甘心做妾,想嫁给一个未娶妻室的少年公子,这就注定了她在婚姻的道路上必然要颠踬一生。崇祯五年(1632年),柳如是流落松江,改旧名,自号“影怜”,表浊世自怜意。在松江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人纵谈时势、和诗唱歌。

一次,柳如是在陈眉公(陈继儒)的寿宴上与宋征舆相遇,宋征舆,字辕文,号直方,上海松江人。出生于云间望族,聪敏好学,年未弱冠就已名噪乡里,和陈子龙、李雯并称为“云间三才子”。他为柳如是写下了著名的《秋塘曲》,其序云:“坐有校书新从吴江故相家流落人间,凡所叙述,感慨激昂,绝不类闺房语。”诗中又有“校书婵娟年十六,雨雨风风能痛哭。自然闺阁号铮铮,岂料风尘同碌碌?”之句,对柳如是的身世才华感佩不已。

宋征舆开始同柳如是交往,柳如是才情横溢,或浅唱低吟,或高谈阔论,或袖舞回风,或即席分韵,都让宋征舆为之迷醉、倾倒。他决心娶柳如是为妻,但柳如是对这位公子哥儿的话却是将信将疑。她狡黠,要试试他的决心和诚意。

《柳如是别传》这样写道:“如是约泊舟白龙潭相会。辕文蚤赴约,如是未起,令人传语:‘宋郎且勿登舟,郎果有情者,当跃入水俟之。’宋即赴水。时天寒,如是急令篙师持之,挟入床上,拥怀中煦妪之。由是情好遂密。”意思是说,柳如是约宋征舆在白龙潭相会。宋征舆早早就去赴约,当时柳如是在船里还没起床,就让人带话给宋征舆,让他别上船,如果有情谊就跳到水里等她。宋征舆听了这话,立即跳水以表忠心,当时的天很冷,柳如是急忙让船工把他救上来,拉到床上,用自己的身体给他取暖。

尽管宋征舆为了柳如是命也不顾,柳如是要想成为他明媒正娶的妻室却是困难重重。当时宋母听说儿子爱上了一个妓女,怒不可遏,让他罚跪受训。宋征舆辩解说,柳如是并没有索要钱财,其母更加恼怒,说:“财算什么,她不要钱,却要你的命!”迫于家庭的压力,宋征舆拜访柳如是的次数越来越少。

不久,松江知府方岳贡下令清理流妓,柳如是找来宋征舆,希望他出面以他家“客人”的身份将自己留下。当时柳如是家里的桌子上摆了一张琴,旁边还放了一把光芒四射的日本武士刀。宋征舆怯懦了,挨了半晌才说了一句:“姑避其锋。”柳如是听了,凄然地说:“别人这样说也就罢了,你却不应如此。从此以后,我与你恩断义绝!”说完,拿起那把武士刀,向桌上的那张七弦琴砍去,铿然一声,琴弦根根断绝。

生活不遂如人意,情路的伤痛并没有打倒柳如是,她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女子,转而倾心陈子龙。陈子龙别名陈卧子,是公认的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明代第一词人,他是当时“几社”的领袖人物,比柳如是大十岁,他慷慨豪侠,志大才高,到处收徒讲学,自然也十分傲气。

柳如是平时喜欢“幅巾弓鞋,著男子服”,同文人名士交往时,常自称为“弟”。近代王国维惊叹于柳如是之放诞,曾写诗赞道:

幅巾道服自权奇,兄弟相呼竟不疑。

莫怪女儿太唐突,蓟门朝士几须眉。

但当她给陈子龙写信自称为“弟”时,陈却不高兴,没有回信。据说,柳如是“登门詈陈曰:‘风尘中不辨物色,何足为天下名士?’”,陈子龙听到这句话,十分惭愧。从此,两人开始了文墨之交,关系日益亲密起来。柳如是有部文集《戊寅草》,陈子龙曾为其作序,夸她:“柳子之诗,抑何其凌清而瞷远,宏达而微恣与?……夫柳子非有雄妙窅丽之观,修灵浩荡之事,可以发其超旷冥搜之好者也……”对柳如是的诗才给予了充分的赞扬,要知道当时的陈子龙可是文坛的大家。

有一次,二人乘舟游玩,陈子龙看着裙裾飘飘的柳如是,情不自禁地赞叹:“美哉,洛神!”柳如是听到了,半开玩笑地说:“你们男人总是对女人说三道四,品头论足,好像女人生下来就是供你们欣赏把玩的。今天我偏要对你们男人欣赏欣赏、评说评说不可。”

说着,柳如是就写了一篇《男洛神赋》(收在柳如是《戊寅草》诗集中),将陈子龙比作男洛神,真是千古妙想。这篇赋完全秉承了六朝文风,文辞华丽,用典繁复精当,既评品了陈子龙的人品和文才,也表达了对陈子龙的爱慕之情,其心气之高,胆子之大,令陈子龙既惊讶又感动。

此时,陈子龙两次名落孙山,碰上了抑郁不得志的柳如是,两人见面无所不谈,评品天下大事,切磋诗词艺文,惺惺相惜,不知不觉坠入了情网。

崇祯八年(1635年),陈子龙背着家里人,在松江外一座名叫南楼的小红楼里,和柳如是同居了。柳如是将此楼称为鸳鸯楼,把这段时间写的词集命名为《鸳鸯楼词》。在此期间,柳如是为人校书取酬维持生活,陈子龙则埋头攻读以备科试。清茶淡饭滋润着恩爱美满、缠绵悱恻的生活。

陈子龙此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春日早起》: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有人认为,它就是《红楼梦》书名的来源。然而,这一段悱恻缠绵的爱情故事,一开始就注定了要以悲剧收场。陈子龙毕竟是一个已有家室的人,于情于理,他们之间的感情不管多深,也只能被放浪不羁的士大夫们看做才子佳人之间的一段风流佳话,柳如是永远无法堂堂正正地走入陈子龙的生活。

半年后,陈子龙原配妻张氏带着一干人等大闹鸳鸯楼,柳如是不甘受辱,悲切而毅然地离去。与陈子龙被迫分手后,柳如是独居横云山。她追思这份深情绮怨,依依难舍,曾一气呵成《梦江南·怀人》,洋洋洒洒二十阕,逐一追忆南园之“画楼”“棠梨”“鹭鹚洲”“木兰舟”等景物。前十首以“人去也”为首句,后十首以“人何在”为首句,低回倾吐,字字深挚,眷恋之情和怀人之苦,如泣如诉。

人去也,人去凤城西。细雨湿将红袖意,新芜深与翠眉低。蝴蝶最迷离。

人去也,人去鹭鹚洲。菡萏结为翡翠恨,柳丝飞上钿筝愁。罗幕早惊秋。

人去也,人去画楼中。不是尾涎人散漫,何须红粉玉玲珑。端有夜来风。

人去也,人去小池台。道是情多还不是,若为恨少却教情。一望损莓苔。

人去也,人去绿窗纱。赢得病愁输燕子,禁怜模样隔天涯。好处暗相遮。

人去也,人去玉笙寒。凤子啄残红豆小,雉媒骄拥亵香看。杏子是春衫。

人去也,人去碧梧阴。未信赚人肠断曲,却疑误我字同心。幽怨不须寻。

人去也,人去小棠梨。强起落花还瑟瑟,别时红泪有些些。门外柳相依。

人去也,人去梦偏多。忆昔见时多不语,而今偷悔更生疏。梦裏自欢娱。

人去也,人去夜偏长。宝带乍温青骢意,罗衣轻试玉光凉。薇帐一条香。

人何在,人在蓼花汀。炉鸭自沉香雾暖,春山争绕画屏深。金雀敛啼痕。

人何在,人在小中亭。想得起来匀面后,知他和笑是无情。遮莫向谁生。

人何在,人在月明中。半夜夺他金扼臂,殢人还复看芙蓉。心事好朦胧。

人何在,人在木兰舟。总见客时常独语,更无知处在梳头。碧丽怨风流。

人何在,人在绮筵时。香臂欲抬何处坠,片言吹去若为思。况是口微脂。

人何在,人在石秋棠。好是捉人狂耍事,几回贪却不须长。多少又斜阳。

人何在,人在雨烟湖。篙水月明春腻滑,舵楼风满睡香多。杨柳落微波。

人何在,人在玉阶行。不是情痴还欲住,未曾怜处却多心。应是怕情深。

人何在,人在画眉帘。鹦鹉梦回青獭尾,篆烟轻压绿螺尖。红玉自纤纤。

人何在,人在枕函边。只有被头无限泪,一时偷拭又须牵。好否要他怜。

柳如是竟以绝世之才,作此伤心之笔!悲伤中,却透露出坚强。柳如是之性格,可见一斑。在“秦淮八艳”中,最有美貌的当属陈圆圆;最温柔适意的为董小宛;最有气度尊严、最有自主精神、最有勇气和胆魄的,就是柳如是。

二人分手之后,陈子龙还曾经为柳如是的诗稿《戊寅草》作序,与柳如是后来的丈夫钱谦益也有交往,颇有谦谦君子之风。清兵攻陷南京后,他参与抗清活动,事败被捕,矢志不屈,投水自尽。事在顺治四年(1647年),陈子龙四十岁。

一树梨花压海棠——与钱谦益的倾城之恋

经历了两次失败的爱情,柳如是终于明白了,自己身堕风尘,想要找一个样样都好的如意郎君是不现实的,于是她放宽了条件,瞄准了当时的文坛元老,有东林领袖、江南文宗之称的钱谦益。

钱谦益,号牧斋,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一甲第三名进士。他少年得志,本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来,然而仕途坎坷。一开始,就因为极力攻击阉党而被罢官回乡,好不容易等到崇祯上台,被重新起用,然而又因与温体仁争做内阁辅臣而被排挤出局。他不得已再次回家,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隐居生活。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冬天,钱谦益正坐在他“半野堂”的书房打盹,家人送来一张拜帖,写着:“晚生柳儒士叩拜钱学士。”

“柳儒士?”他心里起了疑问,不署名号,自称儒士,这会是谁呢?也许是慕名而来的无名晚辈吧?钱谦益来到客厅,只见来客深深一揖,恭恭敬敬地说:“晚生见过钱老先生,冒昧造访,还望见谅!”钱谦益见来客一身兰缎儒衫,青巾束发,一副典型的富家书生打扮,但身材娇小,皮肤白皙,清秀有余而刚健不足。看来确有几分面熟,可搜索枯肠,始终想不起是谁,在哪里见过。

来客看着钱谦益若有所思的神态,不禁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轻悠悠地吟道:

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

近日西冷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

“真没想到啊!是柳姑娘光临寒舍,有失远迎!”钱谦益连忙请柳如是落座,命侍婢上茶奉酒,给柳如是驱寒消疲。

说起柳如是与钱谦益的交情,那还是两年前的事。钱谦益被排挤出朝后,一路游山玩水,途经杭州时拜访杭州名妓草衣道人,在她客厅的书桌上,一帧淡雅的诗笺上写着一首小诗:

垂杨小苑绣帘东,莺花残枝蝶趁风。

最是西冷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好清丽别致的诗句,谁写的?”

“柳姑娘。”

“是名满苏杭的柳姑娘柳隐么?”

“正是。”

“真是名不虚传啊!”钱谦益本是诗词大家,一边读,一边叹,不由得诗兴大发,立马步原韵和诗一首,就是柳如是刚才见面时所吟的诗。

第二天,经草衣道人引见,钱谦益、柳如是泛舟西湖,煮酒论诗,以文会友,格外尽兴。钱谦益对此一直念念不忘,想不到今天,这位风华绝代的才女竟女扮男装,乘一叶小舟翩若惊鸿地出现在“半野堂”。柳如是本是有备而来,当即赠钱谦益七律一首,名曰《庚辰仲冬访牧翁于半野堂奉赠长句》:

声名真似汉扶风,妙理玄规更不同。

一室茶香开澹黯,千行墨妙破冥濛。

竺西瓶拂因缘在,江左风流物论雄。

今日沾沾诚御李,东山葱岭莫辞从。

诗中把钱谦益比做东汉大儒马融,而风流儒雅更在马融之上,直把钱谦益夸得眉开眼笑。钱谦益早就知道柳如是择婿标准颇高,但今得美人亲访,不妨大胆一试芳心。钱谦益也题了一首诗《柳如是过访山堂枉诗见赠语特庄雅辄次来韵奉答》:

文君放诞想流风,脸际眉间讶许同。

枉自梦刀思燕婉,还将抟土问鸿蒙。

沾花丈室何曾染,折柳章台也自雄。

但似王昌消息好,履箱擎了便相从。

钱谦益把柳如是比做私奔的文君,又用了章台、王昌等事关风流的典故,聪明的柳如是岂有不明之理。她敬钱谦益学识渊博,钱谦益爱她出淤泥而不染,一敬一爱,一段有声有色的忘年之恋揭开了序幕。

从此,寂静的“半野堂”中时时荡漾起一老一少忘年之交的笑声。他们踏雪赏梅,寒舟垂钓,湖中荡舟,山上看月,诗酒做伴,日子过得快乐、和谐。第二年,也就是1641年,钱谦益摆脱家庭干扰及世人非议,与青楼女子柳如是在杭州西湖芙蓉舫中结为伉俪,并花费巨资为她建造了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楼,命名为“绛云楼”,楼中藏书为江南之冠。又根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将柳氏起居之室命名为“我闻室”,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

当时,钱谦益已经五十九岁,而柳如是才二十三,虽然是老夫少妻,却情投意合,恩爱无比。顾公燮在《消夏闲记》载:有一天,柳如是问丈夫爱她什么,钱谦益说道:“我爱你白的面、黑的发啊!”言外之意是无一处不爱。接着,钱谦益又反问娇妻,柳如是偏着头想了想,娇嗔地说:“我爱你白的发、黑的面啊!”闺中戏语,没想到竟不胫而走,一时传为美谈。

你殉国,我殉夫——钱谦益的无耻,柳如是的气节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于京都煤山,明朝灭亡。四月清兵入关,进占北京。这个时候江南旧臣开始谋划拥立新君,钱谦益本来是拥戴潞王朱常淓的,但马士英带着军队武装推福王朱由崧上台,做了弘光皇帝。见风使舵的钱谦益摇身一变,赶忙巴结当权的马士英,竟也当了个礼部尚书。

不久,清军攻破南都,弘光朝廷土崩瓦解,很多弘光重臣们纷纷迎降,投效新主人。钱谦益作为旧朝遗臣,又是一方名士,不奉新朝,便忠旧主,他面临着命运的选择。柳如是目睹了清兵破城、扫荡江南的种种惨象,内心悲愤不已。她亲自备办一席酒,举杯向钱谦益说:“此时应当取义全节,以副盛名。”钱谦益思索再三,也点头同意。

第二天,两人泛舟湖上,约定双双投水自尽。没想到钱谦益在船上四顾茫然,伸手探水再三,抬头对柳如是说:“今夜水太凉,我们不如改日再来吧!”

“水冷有何妨!”

“老夫体弱,不堪寒凉。”

柳如是想不到他所敬重的夫君竟然说出这样毫无气节的话来,深感绝望,二话没说,转身就扑向水中。钱谦益仓皇失措,幸亏船上有人及时救起,柳如是没有死成。不过,钱谦益自杀嫌水冷的故事成为了千古笑谈。

其实,钱谦益就算不死,如果能像其他文人一样,坚持不做清朝的官,也能得到原谅。但是他趋炎附势,率先降清。柳如是说:“隐居世外,不事清廷,也算对得起故朝了。”但钱谦益表面唯唯,实际上却已剃发留辫,投降清朝了。史惇《恸余杂记》载:“豫王下江南,下令剃头。众皆汹汹。钱牧斋谦益忽曰:‘头皮痒甚。’遽起。人犹谓其篦头也。须臾,则髡发而入矣。”钱谦益的行为实在令人作呕。

柳如是在民族大义上不含糊,对钱谦益的行为深恶痛绝,当钱谦益要到北京授职时,其他的降臣都举家北上,像秦淮八艳中的顾媚,就随着她的汉奸老公龚鼎孽进京,还当上了一品诰命夫人。但是柳如是坚决不和钱谦益一同进京,送行的时候,她还穿了全身红色的衣服(表示不忘朱明),引起了很多人的感慨,“柳君亦丈夫哉!”为了表达对钱谦益的愤慨,在他走后,柳如是公然大搞婚外情。

钱谦益没想到清廷只给他授了一个编修《明史》副总裁的闲职,他变节降清本来就于心有愧,现在官也做得窝囊,不到半年便称病辞职回家了。辞职回家后,他的儿子向他告发柳如是“与人通奸”的行为,钱谦益这时颇有自知之明,不仅没有责备柳如是,反而怒骂其子:“国破君亡,士大夫尚不能全节,乃以不能守身责一女子耶?”

据说自此以后,柳如是对钱谦益的感情一落千丈,经常嘲笑他。有一次钱谦益游山,见到一处泉水极清,就想洗洗脚,柳如是就冷笑道:“此沟渠水,岂秦淮河耶?”钱谦益顿时满脸羞红。钱谦益晚年不得意,叹气说:“要死啦,要死啦!”柳如是就怒叱道:“你不死在乙酉年(明亡时),死在现在,不晚了吗?”

顺治五年(1648年),三十岁的柳如是生下了一个女儿,钱谦益喜不自胜。在柳如是的劝说和推动下,钱谦益表面上隐居在家,醉心于平淡而欢乐的小家庭生活,暗地里却与西南及东南海上的反清复明势力,如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人联系,柳氏更是全力资助,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尽管没有成功,但人们对钱谦益的看法却有了一些改变。

1650年,绛云楼突遭失火,藏于楼中的数万卷藏书、名瓷奇石均付之一炬,损失巨大。1664年,钱谦益八十三岁,病殁于杭州。丈夫死后五十三天,四十六岁的柳如是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风风雨雨的一生。柳如是死后,未能与钱谦益合葬,反而被逐出钱家坟地。她的墓在虞山脚下,那是一座孤坟,墓前石碑只一米多一点,上面刻着:河东君(柳如是号)之墓。百步之外,钱谦益与原配夫人合葬在一起。

柳如是文才诗艺高居“秦淮八艳”之首,有《戊寅草》《湖上草》《东山酬和集》《红豆村杂录》《河东君诗文集》《尺牍》《我闻室鸳鸯楼词》等作品传世。其数量之多,文辞之美,足以令人咋舌。其《尺牍》,清人认为“艳过六朝,情深班蔡”。她的书画也极负盛名,后人赞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历来为收藏珍品。

当代国学大师陈寅恪不仅赞誉柳如是为“女侠名姝”,并在八十高龄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为她写了八十余万字的专著《柳如是别传》。他在《柳如是别传·缘起》中说:“搜寻钱柳之篇什于残缺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已者焉。”使陈先生“不能自已”的不只是她绝代的才华,更重要的是她难能可贵的气节。陈先生诗云:

高楼冥想独徘徊,歌哭无端纸一堆。

天壤久销奇女气,江关谁省暮年哀。

残编点滴残山泪,绝命从容绝代才。

留得秋潭仙侣曲,人间遗恨终难裁。

柳如是如地下有知,真应为此三百年后的痴情叟回眸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