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风华绝代: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才女们
21291000000037

第37章 可怜不遇知音赏——“闺品之豪”朱妙端

朱妙端(1423年~1506年),字仲娴,又字令文,号静庵,海宁(今属浙江)人。明代女诗人。出身书香门第,幼颖悟,工诗。年十三丧父,后嫁教谕周济,周济死于福建光泽任所,她扶柩而归。晚年随子迁居江宁,年八十余卒。工诗,其诗清新流丽,著有《静庵集》《咏虞美人》及《梅花灯笼》诗,尤为时所脍炙。

朱妙端的父亲朱祚,做过海宁尚宝司卿(教官),哥哥任太仆寺丞。朱妙端自幼博览群书,善吟咏。十三岁丧父,此后嫁给了周济。周济,字汝航,任福建光泽教谕,也是一个读书人。后来因为海水为患,移家武原。周济死后,她又跟随在南京办事的儿子周梦龄,迁居江宁。

朱妙端能诗,不乏佳句,弛名于当时的诗坛。著有《静安集》《自怡集》等,均不可得见。她有《染甲》一绝如下:

金盘和露捣晴霞,红透纤纤玉笋芽。

翠袖笼香理瑶瑟,绿阴新锭海棠花。

元末明初大诗人杨维桢也有一首《染甲》诗:

夜捣守宫金凤蕊,十尖尽换红鸦嘴。

闲来一曲鼓瑶琴,数点桃花泛流水。

朱妙端的诗似乎脱胎于此,但却有出蓝之妙。在朱妙端的诗歌中,也不乏忧国忧民、慷慨激昂之作。她在曾经做过南宋都城的杭州,写过一首《吴山怀古》诗,如下:

万里中原战血腥,宋家南渡若为情。

忠臣有志清沙漠,庸主无心复汴京。

北塞春风啼蜀魄,西湖夜月照瑶筝。

百年兴废空陈迹,回首吴山落照明。

作者站在西湖之滨的吴山,眼望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怀古之情,兴废之感,忧国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朱妙端的《篱落见梅》有这样两句:“可怜不遇知音赏,零落残香对野人。”这一名句经常被人称引,有些好事者甚至把它“侪于《漱玉》《断肠》之流”,这捧得有些过分了。但此诗借梅寓意,的确十分形象。还有人以为作者“所配非偶,形诸吟咏”,说朱妙端出嫁后婚姻生活并不是很惬意,可身为女子又不能中弃婚姻。因此才通过此诗句,把自己婚姻的不幸展现出来。但也有人说静庵、汝航夫妇“颇得倡随之乐”。究竟如何,不得而知。

或许,朱妙端确实心中有些难言之隐吧,她在《双鹤赋》中写道:“何虞人之见获,遂羁络于轩墀。蒙主人之过爱,聊隐迹而栖迟。”可谓托寄深远,怨而不怒。或许,她是蓄有“怀才不遇”的隐衷。

朱妙端虽然长于闺阁之中,笔下却有男子之气。在江南诸多才女中,“闺品之豪”的美誉落在了朱妙端身上,也是有原因的。比如这首《客中偶成》:

异乡久为客,风雨阻归程。

两岸数峰碧,孤舟一羽轻。

篷窗残烛在,烟树早鸦鸣。

坐待东方曙,依稀见海城。

此诗不见丝毫闺阁之语,颇能代表朱妙端的诗风。客居在外是古代男人或因科考,或因为官,或因经商而不得不漂泊的一种状态。因此客居的诗篇数不胜数。而常常囿于闺中的女子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闺中怨情多,风云气色少”就成为了创作常态。而朱妙端此诗色彩的变化,动静的调和、平静而不失味道的用字,都让这首诗俨然可以混迹唐人之作,而出于一个女子之手,确实非常难得。

后世对朱妙端的才德颇有好评,海宁地方志说她“平生妇德,冰清玉洁”。可见她平生行事,是完全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清人王士禄《宫闺氏籍艺文考略》引《碧里杂存》:“静庵博学高才、遗文垂后、才识纯正、词气和平、笔力雄健,真闺门之懿范,女德之文儒也。”《国雅品》说:“昔刘长卿谓李季兰为女中诗豪,余亦称朱为闺品之豪者。”

她的五古《题虞美人》(一作《咏虞姬》)特别受人推崇,被认为“具尚论之识”,此诗如下:

力尽重瞳霸气消,楚歌声里恨迢迢。

贞魂化作原头草,不逐东风入汉郊。

其词义烈烈,出手不凡。“闺品之豪”的赞誉,诚非虚誉。

《玉镜阳秋》评论说:“上方古人,可接李清照、郑允端之武;下视近代,颇出陆卿子、徐媛之右。”由此可见,朱妙端是一个受人重视的女作家。

朱妙端的作品,今所存者,为清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海宁人吴骞所刻印,列入《海昌丽则》中,只有《静庵诗集》一卷,诗四十六首,补遗诗一首,前有《双鹤赋》一篇,后有附录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