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风华绝代: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才女们
21291000000032

第32章 寒烟疏雨愁多少——《兰雪集》作者张玉娘

张玉娘(1250年~1276年)字若琼,自号一贞居士,宋末文学家,处州松阳(今属浙江丽水市松阳县)人。她出生在仕宦家庭,曾祖父是淳熙八年进士,祖父做过登士郎,父亲曾任过提举官。她自幼饱学,敏慧绝伦,诗词尤得风人体。当时人曾经将她比作东汉曹大家(班昭)。她著有《兰雪集》两卷,留存诗词一百余首,其中词只有十六首,有人称之为李清照《漱玉集》后第一词集。后人将她与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并称为“宋代四大女词人”。

松阳“梁祝”——有情人不成眷属,含恨千古

张玉娘的父亲张懋做过提举官,母亲刘氏,善于治家,年将五十,始生玉娘。张玉娘既美丽又聪慧异常,因此颇受父母钟爱。她家世代书香,积有不少藏书。她还有两个侍婢,分别叫紫娥、霜娥,都有才色,亦善文墨,又养了一只鹦鹉,能知人意,因而称作“闺房三清”。

张玉娘有个同岁的表哥沈佺,是宋徽宗时状元沈晦的七世孙。其人丰神翩翩,才思俊逸,不同于一般的纨绔子弟。张玉娘十五岁时与表哥沈佺订婚。张玉娘和沈佺这一对才子佳人,自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沈佺常到张家和玉娘谈论诗文,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沈佺佩服张玉娘的多才多艺、不凡文采;张玉娘也倾慕沈佺的才情盛学、端庄人品。

订婚后,两个情投意合的人互赠诗物。紫娥和霜娥二婢常为沈佺和玉娘鸿雁传书。张玉娘曾亲手做了一个香囊,并绣上一首《紫香囊》诗送给沈佺。诗云:

珍重天孙剪紫霞,沉香羞认旧繁华。

纫兰独抱灵均操,不带春风儿女花。

本来一切相安无事,可无奈天有不测风云。沈佺父母不幸双亡,生计萧条,家道中落。由于又遭宋运将终,沈佺无意功名。而张玉娘的父亲张懋见沈家贫落,于是产生了悔婚的念头。张玉娘知道父亲有了悔婚之意后,竭力反对,可婚姻自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张玉娘的反对有什么用处呢?她暗自伤神,不忍背负,写下《双燕离》诗:

白杨花发春正美,黄鹄帘低垂。燕子双去复双来,将雏成旧垒。

秋风忽夜起,相呼渡江水。风高江浪危,拆散东西飞。

红径紫陌芳情断,朱户琼窗侣梦违。憔悴卫佳人,年年愁独归。

张玉娘的父母得知女儿此诗,迫于无奈,写信给沈家:“欲为佳婿,必待乘龙。”沈佺因对张玉娘情意弥坚,于是发愤攻读。沈佺进京赶考,不得不与张玉娘别离,张玉娘不仅以私房钱资助沈佺,还赠诗表达别离之情,《古别离》云:

把酒上河梁,送君灞陵道。

去去不复返,古道生秋草。

迢递山河长,缥缈音书杳。

愁结雨冥冥,情深天浩浩。

人云松菊荒,不言桃李好。

淡泊罗衣裳,容颜萎枯槁。

不见镜中人,愁向镜中老。

别后,张玉娘更是思念沈佺,饱受相思的凄苦。诗《山之高》三章云: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

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采苦采苦,于山之南。

忡忡忧心,其何以堪。

汝心金石坚,我操冰雪洁。

拟结百岁盟,忽成一朝别。

朝云暮雨心来去,千里相思共明月

又填了一阕词曰:

何时,星前月下,重将清冷,细与温存。蓟燕秋劲,沈郎应未整归鞍。

数新鸿、欲传佳信;搁兔毫、难写悲酸。到黄昏、败荷疏雨,几度销魂。

沈佺是个丰神翩翩、才思俊逸的士子,虽只有二十二岁,在京城顺利通过经、论、策三场考试进入殿试,南宋咸淳辛未年(1271年),高中榜眼(另一说此榜眼为杜文甫,字实翁),金榜题名。他的才思在京城一时传为佳话。

据说,在面试时,主考官问沈佺可是松阳人士,恰好这位主考到过松阳,于是考官拿松阳的地名出了上联让沈佺对对子,上联是:“筏铺铺筏下横堰。”才思敏捷的沈佺很快就对出下联:“水车车水上寮山。”对句工整完美,上联的“横堰”是地名,沈佺对的“寮山”也是地名,且都在松阳。立时,众皆惊叹。考官又出了许多题,沈佺均对答如流,不落凡俗,一鸣惊人,称奇才。沈才子之名于是京城尽知。

然而,天不佑人,沈佺由于进京赶考,得了伤寒,回家一病不起,他的侍从辗转把这消息告诉了张玉娘。当玉娘得知沈佺是“积思于悒所致”,即寄书于沈佺,称“妾不偶于君,愿死以同穴也”!沈佺看信后感动不已,强撑起奄奄病体,回赠玉娘五律一首:

隔水度仙妃,清绝雪争飞。

娇花羞素质,秋月见寒辉。

高情春不染,心镜尘难依。

何当饮云液,共跨双鸾归。

沈佺自知病入膏肓,只期待与张玉娘“共跨双鸾归”,在阴间相聚。一语成谶,沈佺还在赶回松阳见张玉娘的路上,于1271年腊月二十五丑时去世了。沈佺的逝世给张玉娘带来无限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哭沈生》云:

中路怜长别,无因复见闻。愿将今日意,化作阳台云。

又云:

仙郎久未归,一归笑春风。中途成永绝,翠袖染啼红。

怅恨生死别,梦魂还再逢。宝镜照秋水,照此一寸衷。

素情无所著,怨逐双飞鸿。

此后,张玉娘终日泪湿衫袖,父母心疼女儿,想为她另择佳婿,张玉娘悲伤地说:“妾所未亡者,为有二亲耳。”玉娘拒绝再婚,为沈佺守节,恹恹独守空楼,度过了五年悲痛的日子。

这一年的元宵节来临,父母家人都出去观灯了。张玉娘拖着疲惫的身体独坐灯下,伤心流泪,神情恍惚。忽然烛影晃动,她依稀看到沈佺出现,好像听到了他的声音。张玉娘又惊又喜,去抓他的衣服,却若即若离,不禁凄然泪下。接着她似乎听到了沈佺说:“希望你不要背弃盟约。”语毕,人不见。张玉娘悲痛欲绝,大声呼道:“沈郎为何离我而去?”

又一天晚上,张玉娘梦到沈佺驾车相迎,醒来便披衣而坐,对侍女说:“我的决心已定!”于是绝食,一代才女受尽了相思的煎熬,终绝食而死。

她的父母终于为女儿矢志忠贞的行为所感动,征得沈家同意后,将张玉娘与沈佺合葬于西郊枫林之地。张玉娘死后一个多月,与她朝夕相处的侍女霜娥因悲痛“忧死”,另一名侍女紫娥也不愿独活,“自颈而殒”,就连张玉娘生前畜养的鹦鹉也“悲鸣而降”。张家便把这“闺房三清”陪葬在沈佺和张玉娘的坟墓左右,这便是松阳有名的“鹦鹉冢”。

张玉娘不仅生前不幸,为殉情而死,而且死后也是不幸的。她虽“情独钟于一人,而义足风于千载”,却鲜为人知。而《兰雪集》的命运,同它的作者一样,一直寂寂无闻。明末清初的戏曲家孟称舜任松阳教谕时,为其事迹所感动,为其诗词所折服。于是发动乡绅为张玉娘修墓扩祠,刊印《兰雪集》,并为她创作了著名的三十五折传奇剧本《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从此,玉娘的事迹和作品才得以流传。

现当代词林宗师唐圭璋在《宋代女词人张玉娘》一文中说:“我们觉得她短促的身世,比李清照和朱淑真更为悲惨。李清照是悼念伉俪,朱淑真是哀伤所遇,而她则是有情人不能眷属,含恨千古。”对于这个说法,人们都深有同感。张玉娘的诗集因印数不多,流传不广,知者甚少。一颗璀璨的明珠差点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