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的资本
21290600000022

第22章 投资不是投机,谨慎为赢(2)

李嘉诚在风险管理和控制当中说到自己最注重两个细节,一是企业的现金流,二是企业的负债比率。其还形象地把现金流的重要性和一个国家的军队联系了起来,说如果一个国家要去征服另外一个国家,而本身只有两万军队,那么就要多准备双倍兵力才行。这也如马云所说“钱就像军队,和平时期没什么用,但必须有精锐的军队存在,否则一遇战争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李嘉诚曾对媒体表示:“在开拓业务方面,保持现金储备多于负债,要求收入与支出平衡,甚至要有赢利,我想求的是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目前李嘉诚旗下企业资产的负债率仅维持在12%左右。他有一句名言:“我不欠别人一分钱,因此睡觉睡得好。”经济学家郎咸平的评价是:“也许很多人会说李嘉诚胆子太小了,但我以为稳健才是李嘉诚胜利的法宝。”大批现金在握,正是李嘉诚多次胜利实现大手笔投资的关键所在。

累积现金等于累积转机,同时也是累积机遇。商场如战场,要随时随地面对突发而至的危机,能够真正支撑企业的还是能够流动的现金。负债庞大,债主上门,无论是银行还是同行,仅有的资金必须偿还这些债务,而一旦企业成为空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将全部消失,这便是众多企业彻底倒闭的原因。

4.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

李嘉诚说:“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一向以来,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问我自己,如果5分钟后宣布有台风,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更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拿破仑·希尔通过一项调查发现,顶尖人士都知道他的行业未来会如何改变,会有什么新的潮流出现,他们会不断地研究有关趋势的报告,充分为未来做准备。要创业或者开发新市场,就要了解此项目的市场如何?投资多少?利润如何?如果你要打一场球,就要了解对手的实力、主将、打法、教练,等等。

做生意不可打无把握的仗,要确保生意的成功,就必须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认真分析生意成功的各个要素,了解竞争对手,了解其经营战略、经营计划、行为特点和作风,还要了解自己和对手之间各因素上孰优孰劣,自己应发挥哪些相对优势,弥补哪些相对不足。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一举成功,取得胜利。

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做生意有自己的规范,注重维持流动资产大于全部负债,以防地产业务风险扩散;在楼市低迷时,长实也比对手更愿意采取低价策略来加快销售。保持财务稳健的同时,李嘉诚善于针对不同的市道实施不同的策略,如在股市高位时再融资,楼市低谷时竞标拿地,逆市扩张。其另一个技巧是,将工业用地改为住宅和商业用地的谈判拖入低潮期,从而节省补交地价的费用。

从金融危机中的个人投资表现看,李嘉诚同样善于高沽低买,控制风险,对所投资项目的价值和价格掌握精准,制造了大量非经常性盈利。在香港股市的深幅下跌中,他成功增持了“长和系”股份。李嘉诚在每一笔投资之前都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华谊传媒执行总裁王中磊先生,在被问及新公布的“H计划”少了类型片,多了一些导演个人色彩强烈的电影,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时说:“我觉得这是华谊的特点,我希望华谊的片单既有商业大片,也有电影感强的电影。比如《三城记》,讲述大的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和爱情。《微信时代的文艺爱情》很有趣,该片讲述了关于文艺青年奋斗和爱情的故事。新计划没有规定必须要拍摄什么样的电影,只是选择我们觉得自己可以把控的项目,有些项目我们不知道如何处理,就没有选择。”做有把握之事,打有准备之仗,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

毛泽东曾经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准备是你行事之前必要的评估与判断,你准备做得越充分,当你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往往就显得越得心应手;反之,如果事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计划,那么不但你做事的效率低,而且很有可能做无用工,浪费了时间又一事无成。

马云第一次创业是搞了一个海博翻译社。因为马云的英语非常棒,毫不夸张地说,“可能当时在杭州是英语最好的一个人”。马云的夫人张瑛曾经开玩笑说:“马云说梦话的时候都很少讲国语,80%的时候都是用英语。”马云的英语水平由此可见一斑。正是因为英语好,所以马云搞了一个海博翻译社。

马云之所以搞阿里巴巴,原因就在于他对电子商务熟悉。马云正式下海后搞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中国黄页,中国黄页实际上就是最早的电子商务。

正是搞中国黄页的经历,使马云认识到了中国中小企业对信息的迫切需求,使他对电子商务的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做起来才如鱼得水,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赢在中国》的点评现场,马云在点评一位选手的时候曾经披露过这样一件事:“前段时间我跟吴鹰拜访了李嘉诚。有人问李嘉诚凭什么到处投资,做这个,做那个,基本都成功,为什么中国绝大多数人都不成功,而你能成功?李嘉诚回答说:‘手头上一定要有一样产品是天塌下来都是挣钱的。因此,不一定做大,但一定要先做好。’”这就是马云的经营之道,做自己有把握的经过充分准备的事。

我们做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有把握了再去办,不然的话,你就会吃大亏的。犹太商人从来不做没把握的事情,一旦他们发现某生意不合算时,即使是投资再大,也要想方设法收拾败局,他们会断然放弃“赚大钱的机会”。要确保生意的成功,就必须事先做好准备。认真分析生意成功的各个要素,了解竞争对手,了解其经营战略、经营计划、行为特点和作风,还要了解自己和对手之间各因素上孰优孰劣,自己应发挥哪些相对优势、弥补哪些相对不足。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一举成功,取得胜利。

一位知名的企业家曾经在一次方案的研讨会上说:“对一件方案,宁可延误其计划之时间以确保日后执行之成功,切勿在毫无适切的轮廓之前即草率开始执行,而终于导致错失该方案之目标。”这是一种大局观,也是一种做事之前“重准备”的责任意识,你一份精心的准备能换来别人对你的认可、赏识或者是好感,而你若是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甚至都没有理由来要求别人对你不负责任的宽容。

因此,我们凡事必要有充分的准备,然后再放手去把它做好。在谈购买房地产的心情时,李嘉诚说:“我不会因为今日楼市好景,立刻买下很多地皮,从一购一卖之间牟取利润;我会看全局,例如供楼的情况,市民的收入和支出,以至世界经济前景。所以在决定一件大事之前,我很审慎,会跟一切有关的人士商量,但到我决定一个计划之后,我便不会再做出变更。”

5.与其到头来收拾残局,倒不如当时理智克制一些

商业的竞争都是十分激烈的。竞争最理想的状态自然是战胜对手,但是如果不能战胜对手,最起码也要保证自己不被对手“吃掉”,保存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住翻盘的机会,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与对手拼个“你死我活”是不可取的,李嘉诚当年就犯过这样的错误。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和李兆基的恒基在香港新界马鞍山都建有商居楼盘,长实的叫海柏花园,恒基的叫新港城。两个楼盘群仅隔一条马路。两家的竞争势在必行。

1994年,李嘉诚率先打响这场竞争战,开始降价推出海柏花园,没多久就卖出了800余套。而李兆基的新港城却门庭冷落,基本上没有什么顾客。李兆基一着急,也跟着降价销售。价格战就此拉开序幕。

1995年7月13日,价格战继续升级。李兆基再挑战火,宣布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开售240套房子,每平方英尺售价4100港元,价格便宜了许多。李嘉诚寸土必争,当晚将海柏花园的最新定价电传给各传媒,每平方英尺售4040元。

就这样,李嘉诚与李兆基展开了拉锯战,双方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到后来,李嘉诚的海柏花园卖到了每平方英尺3275港元。李兆基不再继续降价,与长江实业对抗。

这场竞争以李兆基的退出结束。表面上看,李嘉诚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场恶性竞争给长江实业也造成了很大的风险,由于价格过低,长江实业并没有得到多少利润。

事后,李嘉诚回忆起这次商战,难免有点悔意。他不断告诫自己,企业发展中要保持稳健的作风,不能为了一点利益陷入恶性竞争,更不能不顾风险把企业带进商界泥潭。总之,在决策之初,一定要深思熟虑,保持足够的理性,避免让自己难堪。

《孙子兵法》有言:“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在商界也同样适行的一句话,商界竞争中最好的打败对手的方法不是恶性降价,也不是迅速扩张,而是要稳扎稳打,将自己稳固下来,“放长线钓大鱼”,不要陷入跟别人斗争的旋涡当中、用自己逐渐的强大占领对手的市场,要用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吸引消费者,而不是头脑不冷静去找对手比拼,这样是毫无意义的。

做生意还是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为贵。古人说:生意如牛涎。意思是说做生意要像牛一样“垂涎三尺”,牛涎又细又长,拖了三尺都不断。因此做生意也要细水长流。只要生意不断就好,利润少没关系,比起“一夜暴富,一夜破产”要安全得多。

所谓水滴石穿,聪明的生意人总是懂得在做生意的时候用冷静理智的头脑分析问题,不会因为竞争对手而恼火,也不会因为利润微小而急躁,他们用执著的智慧和审慎的态度告诉我们:积累财富的过程或许就像是一场从无到有的耕种,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但只要用稳扎稳打的姿态前进,不急于求成,也不焦躁不安,这样就会保持持久,财富的雪球就会越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