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用99%的时间去考虑失败
李嘉诚从22岁开始创业做生意,超过50年,从来没有一年亏损,而且还一步步成为华人首富。当有人问到李嘉诚是如何在大胆扩张中不翻船时,李嘉诚回答说:“想想你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假设你驾驶着以风推动的远洋船,在离开港口时,你要先想到万一悬挂十号风球(相当于台风),你怎么应付。虽然天气蛮好,但是你还是要估计,若有台风来袭,在风暴还没有离开之前,你怎么办?我会不停地研究每个项目在可能发生的坏情况下出现的问题,所以往往花90%的时间去考虑失败。正是因为这样,从1950年到今天,长实并没有碰到贷款紧张的情况,从来没有。长实上市到今天,假设股东拿了股息再买长实,现在赚钱两千多倍。就是拿了股息,不再买入长实,股票也超越一千倍。”
据调查显示,一些创业者创业之初普遍乐观,摊子铺得很大,任何业务都想涉足,常常喜笑颜开,想象规划自己的第一桶金如何赚得。做为商人,第一想到赚钱这很正常,但对精明的商人来说,越想成功,越会失败。
在香港,长和系企业以其过去20年无论顺境、逆境,甚至业务巨亏或经济危机都能保持盈利著称,广阔的版图和多元化的业务类型为李嘉诚的资本腾挪造就了空间。做为全球“财技”最高超的商人之一的李嘉诚,仍然高瞻远瞩,运筹帷幄。
2014年2月,和黄透露要出售陪伴港人40年的百佳超市。李嘉诚出售百佳的理由很简单,这个香港第二大超市,新鲜食物销售市占率超过40%,大中华分店多达345家的庞大百佳去年盈利只有区区8亿港元。
第二步,在出售业务之后紧跟着的是将资本投入新的业务。30年前,李嘉诚以29亿港元“抄底”,演化至今天的电能实业市值已超过1400亿港元。但是,随着电力市场即将开放,全港用电量降低。在超人家族中,港灯如同一个即将迟暮的美人,虽然依然仪态万方,但再不“嫁”,恐怕就佳偶难求了。这就到了李嘉诚资本腾挪的第三大范畴:分拆上市。运作成熟,增长趋于平缓,尤其拥有高现金流可以用来派息的业务,是李嘉诚最佳的上市融资工具,也最受市场的欢迎。港灯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最后,李嘉诚大耍“财技”并不仅仅为了融资扩张,也缘于他对负债率的警惕。在连环套现后长和系至少可以削减约1500亿港元的债务,而分拆港灯上市后电能持股量低于50%,则可以将近500亿债务转移。
李嘉诚在2015年第9天,宣布将旗下长实、和黄两大公司重组,坊间称为“世纪大重组”。长实及和黄将重组,分拆成地产及非地产企业,并将在开曼群岛注册。这个消息既在预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而这次业务重组似乎是他本人为退休(或日后淡出商界)所做的准备。有些人不只视他为“点石成金”的商人,而是奉他为“超人”。李嘉诚此举背后的目的,在于消除长实持有的和黄股份的控股公司折让,借此释放股东价值,令包括李家在内的股东受益。
李嘉诚总是考虑失败多过成功,正因为如此,他总是能够提前布局,在风险出现之前,就将损失减到最低,尽可能地规避掉企业在危机到来时造成的损失。
李嘉诚说:“你一定要先想到失败。从前,我们中国人有句做生意的话‘未买先想卖’,你还没有买进来,你就先想怎么卖出去,你应该先想失败会怎么样。因为成功的效果100%或50%之差别不是太重要,但是如果一小漏洞不及早修补,可能带给企业极大损害,所以当一个项目发生亏蚀问题时,即使所涉金额不大,我也会和有关部门商量解决,所付出的时间和以倍数计的精神都是远远超乎比例的。”
李嘉诚常常讲,一个机械手表,只要其中一个齿轮有一点毛病,你这个表就会停顿,一家公司也是,一个机构只要有一个弱点,就可能失败。因此,要常常想失败,了解细节,在事前防御危机的发生。
失败的因素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因此要多加考虑,做好准备。史玉柱曾说:“90%的困难是你连想都没想到过的,你都不知道那是困难。”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已经到了危险境地,都不知道已经到失败的时候了还蒙在鼓里,那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要多花费时间拿来考虑失败,李嘉诚说:“军队的统帅必须考虑退路,例如一个小国的统帅,本身拥有两万精兵,当计划攻占其他城池时,他必须多准备两倍的精兵,就是六万,因战争激化后,可能会出现很多意料不到的变化,一旦战败退守,国家也有超过于正常时期一倍以上的兵力防御外敌。”
思考失败是一种对商界保持警惕的态度,做任何投资之前都要去考虑自己能否承受得住失败。只有从失败和思考失败中得来的东西,才会有一种历久弥新的力量。创业之路总是充满坎坷,布满荆棘,一帆风顺者很少。要想走得远,首先必须学会做一项生意之前,花90%的时间考虑失败,以及出现危机时,你所能做的应对措施,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如此才能在失意时保持冷静,从容应对。
2.保持最低的负债率
李嘉诚说:“1950年到今天,就个人资产来讲,从来没有一年比去年少。要做到这样,第一原则就是要有大量的现金储备。我的负债是这个(边桌上金属做的小北极熊),我的现金是这样大(指着边桌上金属做的大北极熊)。”
保持最低的资产负债率表明公司的财务成本较低,风险较小,偿债能力强,经营较为稳健,对投资行为的态度比较慎重。资产负债率较低说明企业的经营趋于谨慎。
李嘉诚说:“对债务和贷款问题要非常小心处理,如履薄冰。”现金流和公司负债的百分比是他一贯最注重的环节,而控制负债也是李嘉诚的公司在危机中能够规避风险、继续稳定经营的关键。
早在2006年,李嘉诚就提示和记黄埔的高等管理团队,要减少债务,筹备好应对危险;而在2007年5月,他以少有的严正口气提示A股投资者,要注意泡沫风险。半个月之后,行情开始拖累A股一路暴跌。2007年8月,“港股直通车”刺激市场呈现非理性飙涨,李嘉诚再次发出忠告,香港股市与内地股市均处于高位,投资有风险。也正是在此时,他公开提示股民要留心美国的次贷问题,而此时大范围的次贷危机还远未爆发。当时,一些股评家曾尖锐地批驳李嘉诚“不懂股票市场”,但最终事实证明了孰对孰错。
比起在金融危机中栽了跟头的华尔街内行们,李嘉诚的明智并不是起源于任何深邃的理论。恰恰相反,他用了一种过于朴实的语言来说明本身对金融危机爆发的认识:“这是可以从二元对峙观察出来的,举个简略的例子,烧水加温,其沸腾水平是相应的,过热的时候,自然呈现大问题。”
《华尔街日报》曾经指出:中国的亿万富翁可以从李嘉诚那里取经。李嘉诚也在海外大幅收购,但他能够把负债比率维持在低位。当李嘉诚在欧洲大举买入公共事业设备时,为了保持低负债率,他也在考虑让旗下的零售业务屈臣氏上市,分析家称此举可筹资200亿美元。如果李嘉诚肯贷款,银行肯定争着抢着给他贷款,可他宁愿从自己的实业中套现,也不愿背负偏高的负债率带来的风险。
香港“四大天王”都是做地产的,这些人和我们内地的企业家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就是内地企业家没有经历过大萧条,而他们都经历过。这些经历过大萧条的“四大天王”,他们的资本负债比例是多少?20%而已。而且李嘉诚的和记黄埔,这个企业的负债率只有15%,那可是低中更低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有些企业的负债经营比率居然高到即使再好的企业也无法承受得了的地步,这种企业的唯一出路就是破产倒闭。他举例坦帕湾地方电视台的并购案。由于该电视台负债过多,它一年所需要支付的利息甚至要超过它全年的营业收入。也就是说,即使该电视台的所有人工、节目、服务都没有成本费用的话,这家电视台仍然是亏损的,最终仍然要走上破产倒闭的道路。
当然,这种情况非常特殊,也很难碰到,但它却非常直截了当地表明债务比率过高必然要导致经营失败这样一个朴素真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美国华尔街上的那些投资机构通常关心的不是投资对象有什么优缺点,而是它可以产生多少收入。明白了这一点,投资者就容易看到,为什么成千上万的垃圾债券会轻而易举出笼的。
巴菲特认为,即使证券市场上那些垃圾债券的市场价只有发行价的一点点,它也是一个雷区。所以,伯克希尔公司从来不投资新发行的垃圾债券,就是因为它的债务比率过高,稍不留神就会全军覆没。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1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的一贯原则是很少负债,所以信誉良好;而这种可靠信誉,又使得它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借款。从这一点上看,企业和银行双方进行的是一种良性互动。”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负债率一定要低;公司负债率越高,那么你的投资风险就越大。当财务杠杆比率达到一定的时候,这样的企业经营必然要导致失败。企业不能过多地依赖银行,依赖负债,否则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走向破产。
万向钱潮是万向集团控股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销售的上市公司,万向钱潮一向是以稳健发展的形象著称的。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汽车零配件,产品利润率较低(近几年公司都保持30%的增长率),管理出效益就显得很关键,而过高的负债会增加财务成本,因此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只有31.89%,企业这几年的发展资金主要是通过增资配股实现的。不管怎样,提高资产负债率应建立在市场发展的基础之上。
3.必须有大量的现金储存
李嘉诚对现金的偏爱是有目共睹的。“持盈保泰”策略的执行成果是:旗下和记黄埔多达69%的持有资金,以现金形式寄存,接近1190亿港元;其他重要投资则放在最稳妥的政府债券上;而股票投资所占比重相当之小;企业债券、构造性投资工具和累积期权产品则完全没有投资。2008年5月开端,李嘉诚便不断抛售其名下的上海地产物业。这一度被业界视为外资看空中国楼市、大举套现离场的信号。反而使一些张望者对李嘉诚的做法看得更为淡定。认为这是“现金为王”的明智之举,值得学习。
1979年收购和记黄埔以及1985年买下香港电灯,他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巨额现金完成的,这令任何一个竞标对手都望尘莫及。有人揣测此次大手笔的撤资抛售,李嘉诚很可能是在等候另一个危机后的复苏期,届时他确定会将手头的“鸡蛋”投入更好的篮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惜金”行动更像是在养精蓄锐。
和记黄埔逆市扩张现金流模式:通过一系列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业务,为投资回报周期长,资本密集型的新兴“准垄断”行业提供强大的现金流支持。
和记黄埔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先后对外出售了Orange等资产,通过这些资产的出售获得大量资金,一方面用这部分资金平缓了业绩波动;另一方面可用这些资金大举投资港口、移动通信等“准垄断”行业。
此外,和记黄埔又采取了将各项目分拆上市的战略,使各项目负担自身的现金流,避免和记黄埔股价被严重低估。
李嘉诚说:“对于流动资金你必定要非常留心。因为有的公司有了盈利,但是没有现金流的时候,就会容易撞板。”资产再雄厚在危难之际也不可变身为现金,而现金是可以随时调动的,只要充足,便可以应对随时而来的困境。因此,一个企业必须有自己强大的资金储备库。
俞敏洪的账上始终“趴着”2亿现金,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遇到“非典”这样特殊时期学生上不了课,能够给学生退钱(“非典”可不是天天会发生,甚至都不会年年发生)。史玉柱的账上也始终“趴着”2亿现金,而且很多资产都可以在一个月内迅速变现,目的就是防止企业经营万一再次出现原来盖巨人大厦时的局面能安然度过。
股神巴菲特的手上曾握有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410亿美元的巨额现金,对很多投资者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这对很多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这或许是因为美元是安全资产,但这并非全部理由。就像有关巴菲特的所有事情一样,这一策略远比看起来复杂。对巴菲特而言,现金并非是一种接近零回报的资产,而是一个可以定价的看涨期权。当他认为资产收益很低时,他宁愿将钱放在利息极低的银行里,也不愿用其购买资产。
1994年到1995年间,香港经济出现持续繁荣。为抑制楼价上升,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银行也一再调高贷款利率,双管齐下使香港楼市陷入低谷。长江实业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在这一年长江实业积极调整财务策略,大幅降低长期贷款,提高资产周转率,使流动资产大于所有负债。
1996年,香港经济逐渐恢复,房价和股市也进入繁荣时期,长江实业的流动资产净值大幅增长,但他并没有为了赢利而大举负债,依然保持原有的线性增长速度。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长江实业流动资产仍大于全部负债,避免了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