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任正非的资本
21283300000014

第14章 不屈不挠——烧不死的鸟是凤凰(1)

1.“最佩服的勇士是蜘蛛”

在1996年的时候,任正非说:“世界上我最佩服的勇士是蜘蛛,不管狂风暴雨,不畏任何艰难困苦,不管网破碎多少次,它仍孜孜不倦地用它纤细的丝织补。”蜘蛛网结构与华为的组织构架惊人的相似:处于战略前沿的作战部队类似螺旋形的“黏质蜘蛛丝”,富于弹性、灵活性、机动性,更可怕的是富于“黏性”,一旦接近猎物,便死死地咬住不放,直到捕获到手为止;而放射形、牵引形的蜘蛛丝则类似于强大的后方支撑系统,包括战略司令部、参谋部、后勤部、人力资源部以及其他部门。

华为今天的组织结构类似于“蜘蛛网结构”,这既是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演变的结晶,也是任正非和公司的管理层们开放思维、纵向与横向学习“拿来主义”的结果。专司进攻与作战的“螺旋型”组织,即“前沿部队”,他们必须有狼性、匪性和海盗精神,必须不断地发起和组织一个个战役,像蜘蛛一般顽强编织一幅接一幅的“天罗地网”,从而为组织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与财力保障;提供产品与服务的“放射与牵引型”组织,即“后方部队”,则必须快速响应,提高效率,不搞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不因个人好恶或私利而耽误战机。

2012年,华为的年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2202亿元——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同年,华为宣布利润突破154亿元。同样是在这一年,华为的研发费用高达299亿元,相当于中国许多顶级企业的年产值。作为一家无背景、无资源、缺资本的民营企业,在不到短短30年的发展中,就足以有实力将西方众多百年企业纷纷斩落于凡尘。也正是因此,它被众多跨国对手视作“东方幽灵”。

这确实是一家“怪异”的企业。若干年前,当华为第一次进入世界500强时,公司一位高管一大早走进会议室,他说,告诉大家一个消息,公司进入世界500强了。没有人有欣悦感,更没有人倡议搞什么庆典,似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那么简单自然。华为能够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任正非卓越超凡的领导力在这其中可谓功不可没。

近年来,国内的“领导力”培训几乎可以用“火爆”二字来形容,但这些培训大都差强人意——在寓言故事的烘托下,培训师声嘶力竭兜售的是表面上五花八门而实质上千篇一律的“理念和权谋”的古老传说。

而任正非的领导力,按照解剖麻雀的方式可做如下拆解。

(1)明确的发展纲领

早在1996年,正当国内许多企业还在追逐飘忽不定的发展机会时,任正非就开始酝酿起草《华为基本法》——一个清晰界定公司使命、愿景、经营哲学、人才理念、核心价值观等决定企业长远发展的纲领性的东西。这可以说是中国民营企业第一次对追求基业长青所做出的全面思考,也在迄今为止的十多年里确保了华为的正确航向——专注于通信设备供应,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更不为深圳如火如荼的房地产和股票炒作所诱惑。

(2)拥有配套的规矩和秩序

《华为基本法》的出台,使华为这家不断发展、快速膨胀的高科技公司,在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诱惑时能够始终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在面临前所未遇的问题时,各级员工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如何去开创性地开展工作,而不是坐在那里等待上级的指示。

如果我们把华为比作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那《华为基本法》就可以视为任正非为这趟列车精心铺设的轨道。通过这个轨道,任正非巧妙地将一己之谋、一己之力,转化成了全公司八万多名员工共同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3)规范的HR机制

1997年,任正非开始谋划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的规范化变革。在世界顶尖咨询公司美国合益集团的帮助下,华为逐步建立并完善了职位体系、薪酬体系、任职资格体系、绩效管理体系以及各职位系列的能力素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华为逐渐形成了自己成熟的干部选拔、培养、任用、考核与奖惩机制。

更为关键的是,在规范的HR机制之下,华为的人力资源部每天可以对数万名员工进行精确的绩效考核,这使得人力资源配置、职务晋升、加薪、配股等关键问题逐步摆脱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敏感问题不再敏感,各类能人志士所渴望的“公平竞争”也因此而水到渠成。

1998年,华为不惜花费上亿元的巨资与IBM合作,在IBM及旗下顶尖咨询机构普华永道的帮助下,华为建立了在国内可以说是“最美国”的流程化管理。

新型科学的流程安排,使其摆脱了原来各部门各自为战的割裂状态,有效地避免了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现象,公司的运营效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也在整个流程的推动下迅速提高。

正如华为的一位重要客户所说的那样:“在华为,整个公司就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各级员工就像机器上大大小小的齿轮,前面的人会拉着你走,后面的人会推着你走,想不转都不行。”

华为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任正非不希望是低效率的外延式的扩张,而是希望“人员的增长要低于产值和利润的增长”,希望是通过内部挖潜、提高效率来实现效益的增长。那怎么办呢?“减人、增效、涨工资”三个精练的词汇,就说明了任正非想要追求的一切。

任正非曾说:“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在引进新管理体系时,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不流俗、不平庸,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华为人充实激越起来的根本途径。”

2.穷则思变,不惑之年创建华为是生活所迫

1982年,38岁的任正非从军队转业到深圳,在当时深圳最好的企业之一——南油集团下面的一家电子公司任副总经理。正是在那里,四十多岁的任正非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冬天”。在一次交易中,任正非被对方给骗了,导致200多万人民币的货款收不回来。20世纪80年代,200万元人民币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笔天文数字,要知道当年内地城市月工资平均还不到100元。

在这种情况下,任正非在令人羡慕的大国企南油集团待不下去了。此时的任正非下有一儿一女要抚养,上有退休的老父老母要赡养,还要兼顾6个弟弟妹妹的生活,正值所谓“上有老下有小”、青春不在、未来尚长的中年之际。想必那时的任正非对人生的坎坷无比伤感。

但是,任正非没有时间去感伤,家庭的责任、事业的急迫,令任正非走上了一条下海干实事的道路。就这样,处于中年危机之中的任正非被逼无奈开始创业,华为诞生了。就这样,深圳少了一个国企干部,中国多了一个高科技企业的“教父”。

创业初始,任正非的所思所想并没有太多的理想主义。创业之初,任正非就是为了面包、为了糊口、为了家人而奋斗!这是一个逼上梁山、被逼无奈的创业故事。

离开南油集团后,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下,一个做程控交换机产品的朋友让任正非帮他卖些设备,就这样,任正非东拼西凑借来2.1万元资本注册了深圳华为公司,成为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拟交换机的代理。凭借特区一些信息方面的优势,从香港进口产品到内地,以赚取差价——这是最常见的商业模式,对于身处深圳的公司而言,背靠香港就是最大的优势,至于是代理交换机还是代理饲料,都是一样的。更何况任正非本人也是通信技术的门外汉,他的爷爷是一个做火腿的,父母是普通教师,他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习的专业是暖供,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使他成为中国比较早用上电话的人,却远不足以令他对这个产业有深入了解。

可生活中,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天上掉下一块东西,人们觉得只要是馅饼就已经喜出望外了,而实际上天上掉下的不是馅饼,而是比馅饼还贵重的黄金。

43岁拉起旗帜单干的任正非,在这个时候突然表现出了他的商业天才。在卖设备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中国电信对程控交换机的渴望,同时也看到整个市场被跨国公司所把持。当时国内使用的几乎所有的通信设备都依赖进口。民族企业在其中完全没有立足之地,任正非后来解释自己早期的这一次转型的原因的时候说:“外国人到中国是为赚钱来的,他们不会把核心技术教给中国人,而指望我们引进、引进、再引进,企业始终也不能独立。以市场换技术,市场丢光了,却没有哪样技术被真正掌握了。而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其实就是技术。”军人出身的任正非似乎天生具有比一般人更加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保卫领土的敏感和决心,而他在那个时候能够认识到“技术是企业的根本”,便从此和“代理商”这个身份告别,踏上了企业家的道路。

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最初有50多人,开始研制程控交换机。这里既是生产车间、库房,又是厨房和卧室。十几张床挨着墙边排开,床不够,用泡沫板加床垫代替。所有人吃住都在里面,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做得累了就睡一会儿,醒来再接着干。这是创业公司常见的景象,后来华为漂洋过海与国外公司直接竞争的时候,华为的员工在欧洲也打起地铺,令不少外国企业叹为观止。

1991年12月,华为首批研制出的3台BH-03交换机包装发货。事后员工获悉,公司已经没有现金,再不出货,即面临破产。但是到了1992年,华为的交换机批量进入市场,当年产值即达到1.2亿元,利润则过千万。

从此,华为像一匹来自深圳的狼,扑进了这个正在高歌猛进的行业。为了销售,华为不吝投入,甚至不计成本:在与爱立信争夺黑龙江项目的时候,华为派出人数多过对手十余倍的技术人员,在每个县电信局展开肉搏战。哪里出问题,华为人立即赶到现场。为拿下一个项目,华为会花费七八个月时间和与回报不符的投入……做法看似愚蠢,却能从跨国巨头手中抢下客户。

在这点上,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曾说:“我还挺佩服任正非的,任正非走的就是一个直接往上爬坡的路,无论生活还是做企业。记得上珠穆朗玛峰的时候,我走一百米要大家停下来喘喘气,任正非捡一条更险的路直接就上去,这点魄力我不如他。”

3.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败多胜少,逐渐有胜

不知何时起,似乎全中国创业和准备创业的人都在梦想成为一头猪,挤到上天的风口。我们从不否认营销和概念能给产品和企业注入一些助跑的能量,但是这些不是企业发展唯一的造血机制。悲哀的是,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内容,甚至于没有内容,就可以包装一个概念,换上一个新名词,重磅出击,一夜成名。

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会影响一代做事的人开始浮躁、投机。华为之所以是华为,就是因为他们务实地做研发和产品,并坚持不懈,这也是任正非做企业的一个理念。坚持是不容易的事情,尤其在现今这个机会主义甚嚣尘上的商业环境中。物质上与精神上的磨难,促使任正非有更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渴望,养成了坚韧的性格,百折不挠,懂得以身作则,不怨天尤人,自强不息,由此也催生出他的冒险精神和原始生命力。

在枪林弹雨的残酷竞争中,每一次的跌倒,华为都坚强地站了起来,并且越走越稳,正是因为拥有自我批判,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任正非曾说:“泥坑里爬起来的就是圣人,而华为就是要做这样的圣人。”

电信巨头华为在俄罗斯市场上已有17年的业务史,成绩卓著。对于华为来说,俄罗斯市场不仅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也是华为在海外最早的市场之一。

俄罗斯通信与大众传媒部部长尼基福罗夫在出席俄罗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捐赠的圣彼得堡通信大学实验室揭幕活动时曾说:“在全球竞争的格局下,我们愿意开放地与华为交流,在通信方面开展合作。”在尼基福罗夫看来,华为是在俄罗斯最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之一,靠实力和文化享誉俄罗斯。

现在华为已经成为在俄罗斯投资最大的中国公司,每年数亿美元的销售额也曾使俄罗斯地区连续多年位居华为海外地区收入之冠。在俄罗斯宽带市场,华为已经取得超过50%的市场份额。而在GSM、光传输领域,华为更是后来居上,势头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