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园梦
2101100000022

第22章 贞观长歌传四海——唐太宗李世民(1)

一、少年英雄,挟父出世

一般读者肯定会直接翻到此页先看唐太宗这篇,作者很理解,但建议您还是按顺序来。因为本书讲的是中华帝国一脉相承的前进方向,如不按顺序阅读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就像鸠摩智、慕容博不按次序乱练绝世武功,导致经脉逆转,走火入魔一个道理。

或许有读者会来提意见,说你上一篇写的是隋朝的高祖,这一篇是不是也应该写唐朝的高祖?很显然,如果这一篇作者写的不是唐太宗,那直接翻到这一页的朋友会不会把本书扔进垃圾堆。更何况,序篇早已声明每篇的选角标准——第二代领导核心太宗文皇帝。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大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彻底符合无论事实还是名义上的所有标准。

唐太宗在史书上的出场异常精彩,注定即便在这个群英荟萃的系列中也绝非常人。

据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长孙晟已经死了五六年,但隋炀帝还傻乎乎的只带很少卫队到雁门关巡视。始毕可汗觉得有机可乘,突起大军包围。隋炀帝在绝境中哀叹道:“要是长孙晟还在,岂能让匈奴嚣张至此!”那边始毕可汗也在得意的笑:“没了长孙晟,你丫就是一渣呀!”

就在这时,一位少年英雄飞驰而来,大喊:“皇上,我救你来啦!”

突厥兵喊话:“来将何人?”

答曰:“长孙晟!”

此言一出,十几万大军都差点栽下马来。年轻人,喊这种话是要负责任的!长孙晟死好几年了,难道你今天要表演白日见鬼?

年轻人当然是很负责任的,因为“长孙晟”三个字后面还有三个字:“的女婿”。

没错,这位孤胆小英雄正是长孙晟的女婿,也就是本篇主角李世民。

李世民救兵一来,突厥人没有接招,马上撤兵离去。这什么道理?因为突厥人见来的既然是长孙晟的女婿,所以连滚带爬的就跑了——当然,牛皮这样吹就破了。事实上始毕可汗本就是趁人不备,他深知隋朝军队调动的程序,通过重重围困切断皇帝的通信,隋军一时不便来援,就可以吓唬吓唬隋炀帝,敲他一笔。谁知这么快就有援军,计谋失效,于是撤围退去。而当时李世民之父唐国公李渊镇守晋阳(今山西太原),是离雁门关最近的大将,但他也并没有紧急调集大军的权限。李世民洞悉始毕可汗的心理,于是将计就计,只带很少部队,但虚布旌旗数十里,让突厥人以为大军来援,自动放弃心理防线,巧妙地救了一次急场,这就是李世民的精彩初演。

李世民祖上是陇西一带豪族,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北方一片混乱,胡汉各族有实力的纷纷自立为王,陇西李氏便自立为凉国王,但毕竟势力弱小,很快被鲜卑政权收编。宇文泰立西魏八柱国,陇西李氏的李虎便是其中之一。李虎之子李昞娶独孤信之女,也就是隋文献皇后的姐姐,生李渊。

西魏、北周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八柱国目标太大,下场普遍不好。杨坚当北周相国时,斗争已趋于白热化,人人都怕站错队而不能自保,这时李氏耍了一个两全的手段:李虎第四子李璋参与了宇文招等五王谋刺杨坚的行动,但第七子李蔚之子李安又主动告发四叔。这样无论宇文招赢还是杨坚赢,李氏都会牺牲一房子嗣,但整个李氏就能够保全了。正是靠着这些手段,李氏才如履薄冰的把一个唐国公爵位传到了李渊。

史载李渊体有三乳,7岁袭爵,性格非常好,又是隋文帝外侄、隋炀帝表哥,深受重用。但隋炀帝猜忌严重,有一次李渊生病,隋炀帝不问病好没有却问能不能病死。李渊知道隋炀帝已经在盼他死,非常害怕,只好学当年的隋文帝,低调做人并假装沉湎酒色,以避猜忌。

隋炀帝明争暗斗登上帝位,继续隋文帝的事业,大举建设义仓、长城、大运河、大兴府等基础设施工程。这些工程从长远看都有利于国计民生,但在当时确实过多的占用了国力。大业八年(612),隋炀帝亲征高句丽(今东北地区的渤海族政权),史载出动大军共113.38万,号称200万,后勤人员更不计其数。这次远征虽然谈不上大败,但空耗国力无数却收效甚微。就在隋炀帝回师途中,杨素之子时任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叛乱。尽管杨玄感很快被镇压,但点燃了导火索,一个繁荣富强的隋王朝突然间烽烟遍地,其状之烈,甚至不亚于五胡乱华。

突然出现这么多叛乱,充分说明大家造反之心已经忍了很久,这是为什么呢?传统史家和小说家看法差不多,认为是隋炀帝昏庸暴虐使民不聊生。这似乎和胡亥无道以致秦亡有点类似,但本书早已声明,并不支持某一两个人的昏庸就能造成一个庞大帝国整体崩溃的观点,我们还是要从更高的角度来探讨。

秦亡是因为走到了社会形态巨大变革的时代节点,飞跃后遭到旧势力反噬,隋朝也是同理。隋文帝出身关陇汉族门阀,但请注意,杨忠并不是“八柱国家”之一,杨氏顶多算关陇门阀中的第二集团,只是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才当上皇帝。隋文帝压制贵族,力推平行化公民社会,这首先遭到南朝世族的反对,其次关陇门阀贵族集团内部也极为不满。那就是说全中国的门阀贵族都很不满,不满积蓄到一定程度再遇到大征高句丽这个导火索就会爆发出来。造反的人当然都要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帜而不会自承是为争权夺力,唐人也会极尽丑化隋炀帝之能事,久之后人民就会真以为隋朝是被人民起义推翻的。事实上,隋末战争进行到深入,社会生产力极大破坏,确实有大量破产农民参加造反。但很显然,他们不是一开始就想反隋,也不是隋炀帝造成了民不聊生,恰是这些趁势作乱的贵族门阀点燃乱世,民众才陷入到逼上梁山的境地。

隋末第一个起兵的是杨玄感,弑杀隋炀帝的是宇文化,而最后获胜的是李渊,其他造反的基本都是地方官,显然都不属于民不聊生的范畴。连现代历史书都说隋末乱世是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李密、翟让的瓦岗军。小时作者也一直以为李密是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后来才知道李密原来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弼的后代,论成分跟李渊好像没什么区别。李密本人更是杨玄感的刎颈之交,参与了黎阳叛乱,杨玄感败后才被迫去当了农民军首领。翟让也不是什么农民领袖,而是隋东都法曹(洛阳市委政法委书记),因犯罪当斩,才起兵叛乱。至于梁朝宗室萧铣、马邑富豪刘武周、兰州富豪薛举,真没谁是吃不起饭被逼反的。

所以,无论怎么夸大隋炀帝的昏庸残暴,怎么强调隋末战争是农民起义,作者都无法将隋末乱世视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唯一动力!

——但动力是可以被某些人掌握利用的。

杨玄感就是第一个跳出来想利用这股动力的人,只不过失败了。《说唐》上说隋末起兵的有18路反王,64路烟尘,作者没一个一个地数,大概有这么多吧。那李渊是否也加入了这个如火如荼的队伍?恰恰相反,他是隋炀帝派出镇压叛乱的主力。杨玄感首叛时李渊便出任弘化留守,抵御杨玄感。大业十一年(615),李渊之子李世民智解隋炀帝雁门之围,李渊官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后任太原留守,全面负责山西、河东一带军事,既要征剿叛乱,又要抵御突厥。李渊表现不错,李世民也崭露头角。有一次李渊讨伐叛军历山飞,率轻骑冒进,陷入重围。历山飞不是突厥,不怕长孙晟的女婿,李世民再无取巧之途,唯有奋力血战,力保父亲不死,终于支撑到步兵主力赶到,反败为胜。有勇有谋,李世民确是智勇双全。

不仅在战术层面,李世民在战略层面也堪称高瞻远瞩。李渊忠于隋朝,不愿造反。但李世民觉得隋炀帝必亡,跟着他混是死路一条,必须抓紧时机造反。史称李世民多年来一直推财养士,结纳豪杰,聚集了刘弘基、长孙顺德和刘文静等一大批死士。李世民和刘文静经常去劝李渊起兵,都未得许可。后来李世民与李渊的心腹死党裴寂密谋,想了一个办法。

当时隋炀帝在太原有一座行宫叫晋阳宫,李渊兼任晋阳宫监,副监裴寂主持工作。裴寂让李渊检查验收晋阳宫的公款吃喝接待能力,李渊吃得酒酣耳热,非常满意。裴寂又请他验收宫女侍寝的能力,李渊验收得颠鸾倒凤,也非常满意。这时裴寂突然又提起兵。李渊脸一沉,说这怎么可以。裴寂也把脸一沉:“唐公玩了皇上的宫女,必死无疑。”这时李世民也走进来说明情况,李渊勃然大怒,号称要抓他们送官,号称了半天还是算了,但也没答应起兵。不过叛贼越来越多,突厥也经常来打,李渊多次出兵无功,隋炀帝遣使责难,准备抓他到江都(今江苏扬州)问罪。李渊这次被吓住了,李世民趁机说:“事急矣,可举事!”李渊思来想去,实在没办法了。不愿接受惩罚,那那只好造反了。虽然口号要喊,其实和吊民伐罪真的没有一毛钱关系。

二、天策上将,再统天下

李世民,这个名字不仅意味着唐朝的太宗,更是一位震古烁今的旷世战神。李渊的唐国公虽是世袭,但隋末英雄并起,拼的就是战斗力,如果没有他那位勇猛绝伦又用兵如神的二公子,过把皇帝瘾估计也没问题,但能否一统天下就很有点问题了。

李渊几乎是隋末群雄起兵最晚的一个,晋阳起兵时天下早已烽烟四起。有些小说称隋炀帝昏庸,天下大乱时还巡幸江都,跑到江南去玩儿。其实这已不是昏庸,简直是弱智!但如果信了作者就是弱智——隋炀帝到江都绝不是去玩儿,而是一种战略布局。他对江南非常熟悉,所以亲自到江南主持工作,留孙子代王杨侑留守长安,另一孙越王杨侗留守洛阳。长安杨侑主要面对太原李渊、武威李轨、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等势力,有骁卫大将军屈突通、虎牙郎将宋老生等名将辅佐。洛阳杨侗主要面对河北刘武周、窦建德、河南瓦岗军李密等,有左武卫大将军王世充、齐郡丞张须陀等辅佐。江都的隋炀帝则要面对萧铣、辅公祏、杜伏威、刘元进等南方势力。

面对风起云涌的叛乱,隋朝反而成了防守方,站定了长安、洛阳和扬州三个孤岛等你们来攻。攻得最积极的可能就数李密的瓦岗军了,由于形势复杂,其他势力大多比较谨慎,一般不轻易消耗实力,唯有李密和王世充恶战连连,相互消耗极大。相比之下,主攻西路的李渊就狡猾多了,他先安抚身后的李轨、薛举、刘武周等,与突厥结盟,再一鼓作气冲向长安。李渊集团策划了一个宏大的战略目标:先劫持长安的代王,立为皇帝,遥尊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这个过程中,李渊的三个嫡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渊建大将军府,以李建成、李世民分领左右军,李元吉镇守太原老巢,挥兵南下。从李渊辖区到长安很近,刚开始没遇到什么实质性抵抗。但隋军大将宋老生率精兵屯霍邑(今山西霍州),屈突通在河东(今山西永济)成犄角之势,又逢大雨,一时难以攻克。李渊派刘文静回太原运粮并联络突厥援助,始终没有消息,李渊心里有点打鼓。后来又传言刘武周准备勾结突厥袭击太原老巢,李渊忙召集部属商议。裴寂认为屈突通、宋老生都是当世名将,据险稳守,难以攻克,而突厥、刘武周、李密都是些见利忘义的人,随时背后捅一刀,我军家属都在太原,还是该还救根本,再图后举。李世民则认为突厥、刘武周和李密都暂时构不成为威胁,粮草马上可以运来,宋老生名为老生,其实轻佻暴躁,必不能久守,可一战成擒。我们现在打着起义的旗号,那就必须攻入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遇到小战就坚持不下去,退保一城一地,那就成了刘武周他们一样的蟊贼了。

李建成也附和此意见,但李渊以稳妥起见,还是下令撤返太原。下班后李世民又去进谏,李渊已经睡了,二郎就在帐外号哭。李渊听到了问你到底想怎样,李世民说:“我们现在以义兴兵,进战则克,退还则散。我们这边散了,敌人在后面追,我们马上就死定了呀!”李渊突然省悟了,但很不好意思地说:“军队已经开走了,怎么办?”李世民愿意去追回来,李渊笑道:“吾之成败皆在尔,知复何言,唯尔所为。(我的成败都在于你,没什么好说的啦,就看你的表现了。)”李世民和李建成一起,星夜追回已经出发的左军,恰好太原的粮草也运抵前线,李渊集团度过了一场重大危机。

之后李渊军每天在城下挑逗,李建成、李世民只带数十骑在城下指指点点,宋老生憋不住气,率军杀出。李渊军伏兵四起。隋军蓄锐多日,李渊军早已疲惫,渐渐处于劣势。但李世民豪气大发,挥双刀入阵,手杀数十人,史载杀得“两刃皆缺,盈血满袖”!那就换上刀,洒掉血,继续杀!见二公子如此神勇,李渊军重振士气,终于杀败宋老生。李渊已趁宋老生出战时阻断城门,宋老生败无可逃,被李世民部将刘弘基斩为两段。当时天色已黑,李渊军又没有带攻具,但此刻士气高涨,岂容霍邑城墙可阻!“将士肉薄而登”,将这座坚城踩在了脚下!

攻克霍邑后,李渊军指向河东。屈突通老练得多,李渊军围城许久,实在无法攻克,还多次遭到隋军袭击。李渊想放弃河东,直接进攻长安。裴寂认为河东是隋军关内防区的重要战略支点,又扼守住退路,必先攻克,才能望长安。李世民则认为应乘胜进击,不能留在这儿空耗时日。最后李渊留一部分人围河东,自率主力进击长安。屈突通和宋老生已经带走了关内隋军主力,屈突通对年轻的代王没有信心,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城,自带数万精兵救援长安。李渊当然早有准备,派刘文静阻住屈突通,自领大军轻松攻入长安。

攻入长安后,李渊立即尊代王为帝,史称隋恭帝,遥尊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帝。屈突通打算逃往洛阳,但被刘文静追及。李渊赞赏屈突通的忠义,封蒋国公,任命为李世民行军长史。不久,随炀帝巡幸江都的许国公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洛阳的王世充也尊越王为帝,一时杨氏三帝并立,不知隋文帝在天之灵是该哭还是该笑。

当然,这只是过渡情况。很快,李渊、王世充、宇文化及各自履行篡位手续,隋朝正式灭亡,天下进入新的混战阶段。李渊篡位后国号大唐,改元武德,李渊即为唐高祖,册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任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

武德元年(618)唐朝建立了,但千万不要误会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大唐盛世就在此开始,还差得远。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比三国更严重的乱世,但这一次乱世比三国收拾得快得多。对此,我们暂时只能解释为这一次遇到了一位史所罕见的神将,他收拾这种程度的乱世,好像真的只要几年。没错,这位神将当然就是本篇主角李世民了。

后来唐朝统一全国,共进行了六场重大战役,其中四场都由李世民指挥,无愧为隋唐之季的盖世战神。在这些战役中,李世民多次展示出他超凡的军事才华和神武雄略,很多战略战术都成为载入史册的经典教案。这些战役我们就不一一讲解了,主要讲一讲最具决定性意义并在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洛阳围城打援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