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针对新出现的大量“私田”,按照土地好坏及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不同等级缴纳租税。这种以“实物”税代替“劳役”税的新制度,既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增强了国家实力,又把生产收成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大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管仲的这一改革,不仅影响了当时各诸侯国的赋税改革,也给后世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创新经济宏观管控机制,建立盐铁专卖制度
管仲在创新经济宏观管控机制方面的具体办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所有权,规定盐、铁等资源由国家所有,专门设立盐铁官负责管理。
(2)下放经营权,开放盐池和冶铁作坊,让民间自由生产。
(3)垄断定价权,生产出来的盐、铁由政府统购统销,从中获取丰厚利润。管仲的这一做法,堪称治国理政史上的一大“发明”,形成了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经济领域的一道独特风景。对此,吴晓波先生在《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中做了精当的阐述--
“在西方的经济理论中,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甚至唯一的来源是税赋,如卡尔·马克思所言:‘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即便在当代的制度经济学理论中,这一定义也未有改变,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便论述说,政府是‘一种提供保护和公正收取税金作为回报的组织,即我们雇政府建立和实施所有权’。
然而从‘管仲变法’之后,中国的政府收入则由税赋收入和专营收入两项构成,后者的实现,正是通过控制战略性的、民生必需之物资,以垄断专卖的方式来达成的……从而也衍生出一个根深蒂固的治理思想,即:国家必须控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国有企业应当在这些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
除建立专卖制度外,管仲调控经济的另一高招,就是开“物价调节”之先河。为稳定国内物价,管仲建立了国家调控制度。丰收之年,通过国库收购余粮;灾荒之年,则以正常价格把粮食卖给百姓,有效避免了物价大起大落带来的不安定因素。同时,当周边国家粮食价格便宜时,管仲便提高粮价,使别国的粮食大量流入齐国;而当别国缺粮时,管仲则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从中大肆赢利。
5.创新自由贸易机制,开“国家商战”之先河
“无商不活”,管仲不仅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如“虚车勿索,徒负勿入,以远来人”等,鼓励自由贸易,以繁荣市场,活跃经济,而且还利用贸易间的供求关系矛盾,通过商业手段与其他国家进行竞争,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国”的目的。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鲁、梁两国产绨,齐国便提倡国民穿绨,同时又禁止国内生产绨,使得绨价大涨。鲁、梁两国见有厚利可图,便大量织绨,荒废了农业生产。见此情况,管仲下令关闭与鲁、梁两国的商业贸易。鲁、梁两国虽下令停止织绨以恢复农业生产,但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在粮食危机的情况下,“鲁、梁之民归齐者十分有六。三年,鲁、梁之君请服”。(《管子·轻重戊》)
6.创新消费经济理念,把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中国人历来认为“勤俭”是齐家治国之本,“历览国家兴亡事,成由勤俭败由奢”成为许多人尊奉的金玉良言。这种观点看起来很有道理,实质上却是对经济规律“一窍不通”。
在那个人类对自身经济活动的认识还相当蒙昧的年代,管仲以其无与伦比的智慧,洞察了人类经济发展的最原始规律,那就是一切经济活动归根到底都离不开“人”的消费(尽管后来有了“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之说,但投资与出口的最终目的也是消费)。为此,他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奇文--《侈糜篇》,大张旗鼓地鼓励消费,大张旗鼓地倡导奢侈,“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糜”。
以上六个“创新”,就是管仲改革思想的精华。而齐国则通过管仲的一系列配套改革,很快实现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目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大大增加,奠定了称霸的基础。从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至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齐国高举“尊王”的大旗,先后打败鲁国、灭掉“汉阳诸姬”和邓、申等国,讨伐郑国和楚国,并多次与各诸侯国盟会,被推为诸侯长;高举“攘夷”的大旗,带领各诸侯国打败北方戎狄。
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司马迁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晏列传》)
四
无论从当时的效果,还是对后世的影响来看,管仲的改革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
1.齐桓公英明、大度与充分信任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管仲这匹千里马之所以能在改革的舞台上纵横驰骋,与齐桓公不计仇怨的宽广胸襟分不开。前面已经提到,齐桓公是在鲍叔牙的劝说下不计“一箭之仇”而重用管仲的。那么,这“一箭之仇”究竟从何而来?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荒淫昏乱的齐襄公被杀。大夫高傒秘密派人去迎接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回国当国君。鲁国也获得可靠消息,急忙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抢位,并派管仲率领一支军队去拦截公子小白。当时,管仲是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师傅。在通往临淄的道路上,两军相遇,管仲发箭射中公子小白的前胸,公子小白倒地装死,迷惑对手,并昼夜兼程赶回临淄,抢先登上君位。这就是齐桓公。而公子纠呢,听说公子小白已死,便不再担心有人与他争夺君位,慢悠悠地走了六天才回到临淄城。但这时新君已立,公子纠只好又逃回鲁国。齐桓公要报一箭之仇,便发兵逼鲁国杀了逃回去的公子纠,囚禁了管仲。
这时,鲍叔牙向齐桓公进言:“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终于以霸业为重,放弃了私仇。管仲被押解回齐国时,齐桓公亲往郊外松绑,迎入宫内,并任命他为上卿,委以国政。
更令人称道的是,齐桓公重用管仲长达四十余年。这期间,尽管有奸人挑拨离间,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始终如一,对其推行的每一项改革举措都大力支持。这样,才使得管仲在齐国的改革终显成效。
2.管仲科学的治国理念
这一理念集中体现于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中的一段话:“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史笔如椽!这段话虽然只有一百多个字,却说出了管仲成功治理齐国的主要因素:
(1)与民同需,即执政掌权要以保障老百姓的“饭碗”、满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需要为第一要务。
(2)与民同法,即作为高高在上的“领导”,尤其是国君,应带头遵守法纪,当好表率,这样才能稳固江山社稷。
(3)与民同义,即全体国民,尤其是官吏,都要讲究“礼、义、廉、耻”,这是维持一个国家政权的四大支柱。
(4)与民同心,即下发的政令要符合老百姓的意愿,顺民心,合民意。
(5)与民同欲,即如《管子·牧民》所言:“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6)与民同习,即发命令、出告示等,要符合老百姓的习惯,要尽可能地通俗明白,让老百姓容易理解,容易实行。
3.管仲“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正确思路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富民论”的改革家。他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他解释“易治”、“难治”的原因时说:“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他从这种逻辑推理中得出结论:“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
在管仲看来,发展经济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生产发展了,百姓富裕了,才会“六亲固、四维张、君令行”②(《管子·牧民》)。在“富民论”的指导下,管仲实施的各项改革措施的直接结果就是促进经济发展,使广大老百姓由穷变富,得到了实惠。因而,管仲的改革,不仅得到了上层的支持,更得到了下层的拥护。上下同欲,怎能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