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肃说中国企业的活法
2082600000007

第7章 权宜之计:横向经济联合(1)

横向经济联合,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产业整合与收购兼并。在我国,横向经济联合的时代从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那时,承包制改革造就出的强势企业,在制度层面必然关心股份制试点,在发展层面则自然聚焦横向经济联合。但是,由于股份制涉及大量意识形态争论,多数企业家仅仅处于观望探讨之中,试点的扩大十分缓慢。因此,四种动力推动了优势大企业普遍关注横向经济联合(尽管是非市场化的、行政推动的联合),靠短缺时代的扩张来解决承包制带来的各种弊病与难题。

第一种动力是经济技术动力。承包制将原来专业化协作工厂放权让利并导致彼此分割,使得短缺性优势企业的配套协作出现重重障碍,企业间从松散联合向紧密联合发展的动力日益增强。

第二种动力是产权改革动力。承包制因放权让利而改变了经营者的心态,使大批厂长经理滋生强烈的内部人控制倾向。为此,通过横向经济联合打破承包制的封闭性文化,建立大公司的产权控制权威,就是优势大企业的重要任务。

第三种动力是集团管理动力。承包制分化了中国企业,很多弱势企业纷纷要求投靠大公司。但是,收购兼并之后怎样进行集团化管理,怎样解决以包代管造成的管理混乱,也成为横向经济联合的焦点任务之一。

第四种动力是打破条块分割动力。横向经济联合的最大障碍是地方保护与地方分割,条块分割的局部利益反对大公司跨地区、跨行业收购兼并。为此,优势企业希望通过横向经济联合推进政府体制改革。

总之,由于政治环境的急转直下,用股份制替代承包制的改革受到意识形态阻碍,横向经济联合成为过渡性的企业改革新热点。在承包制与股份制之间的断裂带上,横向经济联合成了意识形态阻力最小的一种替代方案。有趣的是,在1988年到1990年,同样处于改革转型的苏联(当时称为“独联体”)也对日本式的企业间以及银行与企业间交叉持股的“主银行财团体制”倍感兴趣,并由当时的改革经济家列昂尼德·阿尔巴金主导,学着日本的“主银行财团体制”,成立了五家与主要经济部门及其主管部长相对应的专业银行。其目的,就是想借此打破资源的封闭运行体制,形成近似于市场经济下“收购兼并”的资产配置功能。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与《世界经济导报》共同创办的体制改革咨询与研究中心,在1987-1990年连续四年举办了企业集团年会。年会聚合了一批大企业集团的企业家、公司高管和战略研究人员进行定期交流,形成了一个类似于俱乐部的常设组织。这也是和君创业尝试的一种集培训、论坛、研究与咨询为一体的特殊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