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销售用心不用嘴
2082200000012

第12章 迅速响应客户需要,拉近与客户的心理距离(1)

在与客户交流的时候,销售员要想办法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迅速响应客户的需求。例如,及时总结客户的需求、陈述客户的需求,让客户知道你真的理解他需要什么。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才能拉近与客户的心理距离,为接下来推销产品做好铺垫。

1.重复法则

坚定有力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总结

销售心经

在销售的时候,销售员应该在了解客户的需求后,积极地响应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总结和陈述,让客户知道你明白他要什么。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销售很难成功。

在一个大型手机卖场的某品牌手机的柜台前,一位顾客正在与促销员谈话。

顾客问:“我想买一部手机,你介绍几款给我看看吧!”

促销员说:“你想买什么样的手机呢?”

顾客说:“你们有没有大屏幕的手机啊?我要大屏幕的。”

促销员说:“大屏幕的?这几款都是大屏幕的。我向你推荐这款吧,它不但屏幕大,而且还有照相和摄像功能,200万的像素,照片和图像很清晰,随机还附带一个16M的内存卡。”

顾客表情有些犹豫,说:“照相?摄像?我不要这么复杂的,能打电话就行了。”

促销员说:“我们所有的手机都能打电话,在打电话的同时又能摄像和拍照有什么不好呢?而且刚才说的那款用起来也方便!比如,出门旅游,就可以随处拍照,如果你担心内存卡容量不够,可以换一张内存大一点儿的卡。”

顾客有些不高兴:“我觉得这款功能太多,太复杂了。我想要一个大屏幕的手机,按键要大,操作越简单越好,价格要便宜一些的。”

促销员说:“就这一款吧,价钱不贵,售价1300元,这对你来说应该不贵吧!”

客户生气地质问:“你知道我想买什么样的手机吗?刚才跟你说了半天都白说了,你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么。”说完扭头走向另一个品牌的手机柜台。

很显然,这位销售人员犯了一个关键错误,即没有了解客户的需求就盲目地向客户推荐产品。客户明确表示要屏幕大、按键大、操作简单的手机,但销售员却忽视这些,一个劲儿地给客户推荐自己觉得不错的手机。在这种情况下,客户怎么可能对销售员产生好感?怎么可能接受推荐呢?

现实中不少销售员都犯这样的错误。面对客户的需求,他们没有及时总结、陈述,不去向客户确认,结果费了半天口舌也不能帮客户解决问题。事后他们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觉得客户有“问题”,心想:我给客户推荐这么好的产品,客户怎么不要呢?

同样是销售,面对同样的情况,优秀的销售人员绝不会置客户的需求于不顾,他们会怎么做呢?他们会认真回应客户的需求,客户说要屏幕大的、按键大的、操作简单的手机,他们会马上总结道:“哦,明白了,你要一款大屏幕、大按键、功能简单、操作便捷的手机,对吗?还有其他要求吗?”如果客户说没有,那么销售员会快速给客户挑一款符合的产品,然后让客户看产品,而不是急于介绍这款产品。等客户看得差不多了,客户自然会提问,这时销售员才向客户解答疑问、介绍产品。客户的需求被满足之后,自然会爽快地购买产品。

所以,销售员和客户接触时,要第一时间弄明白客户的真实需求。和顾客交谈中,销售员要及时总结、陈述客户的需求,反复重复客户的需求。这样,销售员和客户的沟通才有效,才能促成最后的交易。销售员与客户交谈的过程,其实就是销售员不断重复客户要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销售员要懂得运用“重复法则”。

心理学词典

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一句话或者一件事进行多次重复,可以加深其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适当的重复是一种强调,是一种回应,同时也体现了对交往对象的尊重。

如果你不相信,你不妨把自己和顾客的位置换一下。当你准备购买一种产品时,你说出了自己的需求,销售员回应了你的需求——总结、陈述你的需求,然后给你找出样品,如果样品符合你的需求,那么一般情况下你都会爽快地买下。相反,如果销售员忽视你的需求、不知道你的需求,喋喋不休地推荐不符合你需求的产品,你会感到厌烦。所以说,学会正确地回应客户的需求十分重要。那么,到底该怎样回应客户呢?下面有几点值得注意:

(1)及时总结客户的需求。

在与客户交谈时,销售员不要急着推销,而要搞清楚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让客户说出个大概要求。等客户说完之后,销售员有必要进行总结,比如:“你想要一个款式新颖、操作便捷、省电的豆浆机是吗?”这既是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总结,也是核对客户的需求。这一步非常必要,能让客户知道你到底有没有明白他的需求。但是,在总结客户需求的时候,切忌不要主观臆断,那样很可能错误地总结,会让客户产生反感。看下面的趣味故事:

有个结巴去买饮料,问:“老老老老老老老板,一一一一一瓶可乐多……多……多少钱?”

老板说:“两块五!”

结巴说:“买……买……买……”

老板听了很抓狂,没等他说完,就打断:“买一瓶!”说着递给结巴一瓶可乐。

结巴说:“买……买……买两瓶!”

(2)进一步询问客户的需求。

总结客户的需求之后,销售员应问一句:“除了这些要求之外,你还有什么其他要求吗?”问客户这个问题,是为了避免漏掉客户没有表达的信息,使用“其他”这样的开放式提问,更有利于客户不受限制地作补充。

(3)再次复述客户的需求。

问完客户是否有补充之后,如果客户没有补充的,那么这一步可以省略。如果客户有补充,那么销售员有必要再次陈述客户的所有需求,与客户进行核实。

(4)给客户介绍特定的产品。

核实完客户的所有需求之后,销售员该做的就是找到与客户需求相符的样品。如果销售员是外出拜访客户,没有带上样品,那么听完客户的需求时,应把客户的需求记下来,这样做可以表现出对客户的重视,赢得客户的好感。

2.缓冲效应

面对客户不良情绪,调整沟通方式

销售心经

每个人都有心情糟糕的时候,当你面对正处于烦恼、愤怒、发火中的客户时,要善于调整沟通的方式,巧妙地化解客户的不良心情,为成功推销保驾护航。

张秉贵是北京百货大楼里的一名售货员,他在面对顾客时,非常善于化解其不良情绪,使顾客感到温暖。

有一次,一位妇女来到糖果专柜前,张秉贵敏感地注意到该顾客的心情不好,他微笑着说:“您好,想买点什么糖?”

顾客很不友好地说:“我看一下不行吗?难道非要买?”说完,连看都不看他一眼,紧绷着脸继续往前走。

张秉贵知道顾客一定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如果更热情一点,也许能让顾客消消气。于是他一边走,一边和颜悦色地说:“最近到了一些新糖果,购买者反映味道不错,您想试试吗?”

这位顾客或许是想到刚才自己那么不友好,售货员还那么热情地对她,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她充满歉意地对张秉贵说:“刚才真是抱歉,请您不要见怪。我的孩子不听话,我真想打他一顿!”

“打孩子可不好,教育孩子要温柔一些,或许你给他买点糖,他会更乐意接受你!”顾客彻底被张秉贵感动了,二话不说就买了两斤糖,还对张秉贵说:“你的服务态度真好……”

当客户心情不好时,销售人员应该想办法化解,避免客户的不良心情影响谈生意。怎样才能化解客户的不良心情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心理学上的“缓冲效应”。它普遍存在于社会交往与合作中,运用好这一效应可以让人们在社会群体中和谐相处。当销售员遇到客户情绪不良时,应适当运用这一效应,转移客户的注意力或者为客户创造另外的情境,让客户的情绪趋于正常。

心理学词典

心理学上有个“缓冲效应”,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心理冲突和挫折时,可以通过选择其他目标或转换一下情境作为缓冲物,从而转移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有利于社会交往与合作。

可是,有些销售人员见客户烦恼、失望、气愤、发火,认为客户对他们不满,对他们有意见,心想:“我的态度这么好,你凭什么对我发火?”越是这样想,销售员的心理越不平衡,这很容易影响接下来的销售。

其实,客户愤怒通常不是因为销售员,而是因为心里有烦心事,只不过恰好被销售员撞上了,客户找个发泄情绪的对象罢了。就像你不高兴的时候把路上的饮料瓶一脚踢飞一样,塑料瓶并没有错,你对塑料瓶也没有不满,只不过你把它当成了发泄的对象而已。如果你明白这一点,你就会理解客户的心情。

那么,具体该怎样化解客户的不良心情,引导客户接受你、愿意听你推销产品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有效方法。

(1)用提问的方式找出问题的根源。

当客户正在气头上时,你是没办法向他推销产品的,这时候你的首要任务是让对方火气减小。如果你听到客户的抱怨很难听,那么你不妨用提问的方式找出问题的根源。

如果客户说:“你们的产品真糟糕,根本就是垃圾,你把这种产品卖给客户怎么行呢?”你可以问客户:“你能说一下我们产品有哪些缺点吗?这便于我们进一步改进。”切记不要冲客户大叫:“我们的产品怎么了?你怎么能这样侮辱我们的产品呢?”

如果客户心情不好,反应非常冷淡,你可以问他:“你有烦心的事情吗?如果你愿意说,我洗耳恭听!”千万不能见客户冷淡,你也表现得很冷淡,这样下去是没办法推销产品的,还会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

(2)从客户的话中引出另一个话题。

当你拜访客户而客户不太欢迎并表现出发火、指责、抱怨时,你可以抓住客户话中一些有关内容,转移话题,缓和气氛。不妨看一下这则趣味故事:

一名销售人员去拜访客户,客户心情似乎不好,对销售人员咆哮道:“你们这些推销员,整天来烦我,把我的日子彻底搅乱了,你们的日子好过,可是我还上有老下有小呢!”

销售员一点都不生气,反而笑着问:“你家孩子多大啊?说不定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年纪差不多。”后来两人一对话,他们俩的孩子居然是同班同学。

面对客户的不良情绪,巧妙地转移话题是非常明智的,这样不仅可以帮客户消除烦恼,还能让客户对你产生好感,这对获得签单是非常有帮助的。

(3)向客户表示你愿意给他提供帮助。

当你发现客户心情糟糕时,你可以尝试了解客户心情糟糕的原因。比如,你可以对客户说:“我很愿意帮你解决烦恼,你把烦心事告诉我好吗?”销售人员的体贴会让客户感到安全、温暖,有助于进一步消除客户的不良情绪。

(4)让对话暂时告一段落。

如果客户的抱怨和指责让你们无法继续对话,你不妨让对话暂时告一段落。比如,你可以对客户说:“我们今天先聊到这里吧,我回去向公司的领导请示一下,然后想办法解决你反映的问题。”

(5)给客户提出一些限制性的要求。

当你尝试很多办法,客户依然对你出言不逊,甚至不尊重你的人格时,你可以给客户提出一些限制性的要求。例如,你可以说:“经理先生,我非常想帮助你,但如果你一直这样情绪激动,我只能暂时告退,下次再约时间和你见面了,你看呢?”

3.喜好效应

摸清客户喜好,对症开方给药

销售心经

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感兴趣的事情,客户总是乐意去谈。在推销的时候,如果你能针对客户的喜好切入话题,那么一定能让客户兴奋起来,推销也会变得更容易。

刘建是一家制药厂的药品推销员。一次,他去拜访某医院的药剂科主任。见面后,他说:“主任您好,我是某某制药公司的业务员刘建,我们公司曾有一种药品在你们医院用过。”说着,他把产品彩页递给主任。主任看了之后,慢悠悠地说:“这种药品我们医院已经停用多年了,不想再用了,因为同类的药品有很多。”

刘建压低声音说:“您能不能考虑重新使用这种药品呢?它的效果真的很好。”主任的反应很冷淡:“这种可能性很小,医院暂时不考虑使用这种药品!”见谈话没有什么效果,刘建只好向客户告辞。

走出主任的办公室时,刘建心有不甘。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决定抽空再去拜访。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刘建每隔两三天就去找主任,软磨硬泡,但还是没有成功。有一天,刘建又去了主任那儿,进门没多久,主任的电话就响了。主任在电话里有说有笑,刘建隐约听到“5米”、“手杆”、“鱼饵”等字眼。当天下午,刘建去渔具店挑了一套高档渔具,去主任办公室送礼。但出人意料的是,主任执意不肯收。

第二天,艳阳高照,正好是周六,刘建计上心头:联络感情也不必送礼啊,何不请主任去钓鱼呢?果然,当他打电话给主任说请他钓鱼时,主任很爽快地答应了。他们一边钓鱼,一边闲话家常,玩得非常开心。这样的活动进行了几次后,主任和刘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一天,刘建接到主任的电话,说医院同意使用刘建公司的药品,让他赶紧准备相关的协议、文件。到此为止,刘建终于签下了这个大单子。

刘建之所以成功签下大单,关键在于他摸清了客户的喜好——钓鱼,并且用正确的方式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最后他与客户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做生意、谈合作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而之前刘建不知道客户的喜好,面对客户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整天软磨硬泡也没有成功。由此可见,销售人员要想把产品推销出去,必须用心了解客户的喜好,然后对症下药。

心理学词典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具有相同喜好(兴趣、价值观、审美观等)的交往对象交往起来更容易、更有效。这就是“喜好效应”。

在心理学上,有个“喜好效应”。它说的是要想获得别人的好感,就必须迎合他人的喜好。所谓的喜好,即兴趣爱好、审美观、价值观等。只要是对方喜欢的东西、认同的观点,你在他面前表示认同、支持、欣赏,并有意与他谈论这些,那么对方很可能会对你充满好感。

举个例子来说,曾经有人做过调查,在汽车广告中,如果出现年轻漂亮的女模特,会引起更多男人的关注。尽管很多男人并不承认女模特影响了他们的购车选择,但事实上这一点是存在的。再比如,你的客户喜欢喝茶,你每次拜访客户的时候都给他带一小袋茶叶,给客户泡上,然后和他一边品茶、谈茶,一边谈生意,这样你的成功概率非常高。此外,喜好也可以理解为偏好、癖好。有些客户爱攀比、好面子,销售人员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销售策略。看下面的趣味故事:

某汽车专卖店的经理对手下的销售员说:“我想,今天你应该向琼斯先生推销一辆最新的汽车。”

推销员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呢?”

经理说:“因为琼斯先生是个特别好面子的人,他的邻居昨天刚刚买了一辆最新款的车。”

可是,很多销售人会有疑问:“很多客户我们都是初次见面,怎样摸清他们的喜好呢?”显然,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下面我们谈一下摸清客户喜好的一些经验:

(1)善于观察客户,从客户的外部特点了解其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