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三字经
20784300000019

第19章 辨太阴病证治

(一)理中丸证治

病人自下利清稀,口不觉渴的;或腹满而吐,不欲饮食,时觉腹中绵绵而痛,心中痞满的,是为脾虚寒盛,水湿不化之证,应属太阴病范畴。太阴病由于虚寒,“寒则温之”,“衰则补之”。病轻的,治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主治以理中汤;病重的,治以温补脾肾,散寒燥湿,治以四逆汤峻补脾肾。

霍乱是一种暴发性胃肠道疾病,以骤然出现呕吐下利等症,倾刻之间即有挥霍撩乱之状,因名霍乱。霍乱的发病机理是由于饮食不节,寒温失调,或内有所伤,外有所感,致使清浊相干,乱于肠胃而成。

霍乱病的主症是以剧烈的呕吐和腹泻为主要表现,大多兼心腹骤痛,如《诸病源候论》论及霍乱“发则心腹绞痛,其有先心痛者则先吐,先腹痛者则先利,心腹并痛者则吐利俱发”。霍乱病吐泻剧烈,病属虚寒的,仍可以理中丸温健脾阳,脾胃得温,寒湿即除,霍乱吐泻之病得愈。

理中丸方党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10克,四味为末,蜜和作丸,每服6克。日三次,夜二次服下。至腹中觉热为度。如腹中未热,可加大剂量。

加减法:若脐上悸动,去白术,加桂枝;吐多,去白术,加生姜;利多,不减白术;渴欲饮水,倍加白术;心悸,加茯苓;腹中痛,加党参;寒者,加干姜;腹满,去白术,加附子。本方以党参、甘草补益脾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合方可使脾阳得运,寒湿得除,腹满吐泻时痛之症得愈。

理中丸(汤)是温中健脾,主治太阴病的代表方剂。功能振脾阳助运化,擅治脾胃虚寒所致的吐泻腹痛,并治中焦阳虚、大气不运的胸以及脾阳虚、水气不化的病后喜唾。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凡属脾胃虚寒所致的吐泻、呕吐、饮食减退、胃脘痛、痞证、痰饮喘咳、水肿等病,均可以此方加减应用。

笔者认为应用此方并非一定要见到呕吐、下利、畏寒等明显寒象,只要太阴勃,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之症可知。

胡某,女,45岁。胃痛绵绵,久而不愈,时轻时重近10年。平素胃脘痞满觉凉,但食量一般尚可。大便稀薄完谷不化。经常服胃友、复合维生素B等即轻。偶因饮食不当,或寒温失宜即复加重。今胃痛加重4天,时痛剧,时而稍缓。以手按之,痞软任按。询知饮食锐减,大便稀溏日二、三次。望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稍紧。诊为太阴病,脾胃虚寒之证。胃纳虽可,其属太阴虚寒,脾阳不运所致。治当温运中阳,以助运化。处以党参、白术、破骨纸各12克,干姜、炙甘草、草蔻、元胡各10克。水煎温服。并嘱病人注意节制饮食,勿过饥过饱,并忌食生冷、油腻等物。三剂服后,胃即不痛。又服三剂后,痞满消失。诊脉沉弱。再处以附子理中丸3盒以巩固调理。观察半年,胃病未再复发。

(二)牡蛎泽泻散证治

伤寒瘥后、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使水气不行、湿郁热壅、膀胱气化失司、小便失畅、水湿泛滥、溢于肌肤,病人表现为下半身浮肿,脉必沉细有力。遵“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之旨,当用通利排水的方法治疗,主治以牡蛎泽泻散祛痰逐水、利湿清热,其病可愈。

牡蛎泽泻散方生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瓜蒌根、海藻各等分。

制服方法:上七味为末,每次以开水冲服6克,日三次。小便利,水气去则停服。

方以牡蛎软坚行水;泽泻渗湿利水;蜀漆去痰逐水;葶苈子宣肺行水;商陆、海藻专于润下行水,通利水道,共使水邪从小便排出;瓜蒌根配牡蛎止渴生津液,为本方反佐,可使水去而津液不伤。全方组成具有消肿逐水、利湿清热的作用。

此方可用于治疗湿热壅滞所致的水肿痰积,须外无发热头痛等表证,内兼津液不足的热证、实证,始为的对。